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申洲国际,这家公司大家可能并不大熟悉。不过,此时此刻的耐克每卖出3双采用Flyknit面料的鞋子,就有2双是申洲国际生产的;彪马每卖出3件衣服,就有1件是由它制造的……
更神奇的是,在历史平均市盈率只有14倍的港股市场,申洲国际这家所谓夕阳产业的纺织制造企业获得了40倍的定价,而理论上更吸引人的腾讯和小米只有20倍。
为什么投资人会给出这样的定价?在近几年变幻莫测的经济大环境下,申洲国际的业绩展示出了超预期的增长和稳定性,产业链龙头地位不断巩固。
而其中,合理的国际化产能布局对申洲国际的盈利能力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早在2014年以前,申洲国际大部分产能还放在国内的宁波、安庆和衢州这3个生产基地;而现在,申洲国际有近40%的产品都由海外生产基地完成。
申洲国际如何用6年多的时间在海外重建了一个自己?全球疫情对它产生了什么影响?未来纺织业产业链又会如何演变?
时间要回到2005年,这一年,欧美国家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实施了新的配额限制,规定本国每年只能从中国进口有限的纺织品,这个限额基本上只够每个国家用半年,一到下半年,中国就不能向这些国家出口服装了。
为了规避这个制度的影响,申洲国际将目光放到了柬埔寨,因为后者是东盟中最不发达的经济体,所以出口到欧美国家既没有关税,也没有配额限制。
于是,申洲国际在距离柬埔寨首都金边机场约5公里的安达工业区,建了自己的第一个海外成衣工厂,这也为后来申洲国际的海外产能扩张提供了宝贵的基础和经验。
不过在当时,资本市场眼里的申洲国际仍然是一家低附加值的外贸代工企业,投资人也只给出了5~10倍左右的定价。直到2014年,申洲国际开始在越南布局工厂, 其估值水平才逐渐水涨船高。
为什么申洲国际要在这个时候去越南呢?
首先,当时中国经济在经历了“4万亿元”的刺激后,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和环境治理的困扰。纺织业不仅要面对纱线等原材料和工业用地价格的上涨,还要面对适龄劳动人口下降,以及环保制度下的限产。
其次,在外部环境上,美国提出重返亚洲,TPP协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一时甚嚣尘上。但这和申洲国际有什么关系呢?原来,TPP协议对纺织业有一个新的规定,如果产品要享受免关税优惠,就得“从纱线开始”,全程在TPP成员国内进行生产。
但柬埔寨和中国都不是TPP成员国,在新的规定下享受不到免关税优惠。
因此,作为TPP成员国的越南,引起了申洲国际的注意。越南为了促进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优惠的税收政策,而且基础设施也很完善。
所以,2014年,在距离柬埔寨成衣工厂仅6个小时车程的越南福东工业区,一个面积达84万㎡的工厂拔地而起。在这里,申洲国际复制了一整套和国内基地一样的、从面料到成衣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流程。
在随后的6年里,申洲国际不仅扩建了柬埔寨的成衣工厂,还在距离金边机场约18公里的经济特区建设了一个新的成衣工厂;同时,在距离越南面料工厂约45公里的地方,一座新的成衣工廠也拔地而起。
如今,申洲国际在柬埔寨和越南的海外工厂,能够提供其50%的面料产能和40%的成衣产能。简单来说,申洲国际用6年多的时间在海外再造了一个申洲国际。
其实,成功的海外产能布局绝非易事,主要原因有3个:
第一,东南亚国家产业链不健全,不适合布局中高端产能。
第二,目前东南亚国家已经开始重视环保问题,因此工厂的运营成本并不低。
对于这2点,申洲国际的解决方法是和上游的纱线企业抱团,去基建较为成熟的工业园区设厂,同时还将国内生产基地较为成熟的环保措施和设备一同复制到东南亚的各个生产基地。
但第三个难点解决起来比较复杂,东南亚虽然人工成本较低,但由于员工素质、文化习俗等原因,他们的产出效率低于国内。
申洲国际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如何让当地员工发挥效率,成了重中之重。
首先,申洲国际将生产流程标准化、模块化,这样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将员工培训时间从1个月缩短到了7天。原本1名员工1天只能缝制20个口袋,现在可以完成200个口袋。
其次,申洲国际给厂房配备了中央空调,让员工可以在湿热的气候中舒适地工作。
最后,提供比较有竞争力的薪资,例如申洲国际柬埔寨的工厂算上加班费后的工资,是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2倍左右。同时申洲国际还给员工提供免费午餐、免费体检等。
这些政策成功吸引了东南亚的劳动力,申洲国际海外员工的月流失率仅为4%,甚至比国内的生产基地还低。
海外的一系列顺利布局和扩产,不仅让申洲国际与耐克、阿迪达斯等客户合作得更加密切,还让资本市场对申洲国际刮目相看,给申洲国际的估值也从10倍上升到了25~30倍,使申洲国际完成了从“一般代工企业”到“龙头品牌核心供应商”的蜕变。
不过,就在申洲国际稳步提升海外产能之时,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不期而至。
据申洲国际董事长马建荣回忆,2020年春节放假后,他回到上海过年,但大年初二就坐不住了。当时疫情出现了扩散趋势,尽管当天是他生日,但他还是对家人说:“要马上回宁波,各地都在封路,要是员工回不来,订单完不成,就完蛋了。”
同时,马建荣立刻安排从越南、柬埔寨回国探亲的400多名骨干员工乘坐大年初二、初三的飞机飞回东南亚。由于回去得及时,申洲国际在越南、柬埔寨的工厂很快复工,在国内疫情逐步清零之前稳定了产能。
随后,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申洲国际的复工复产也得以顺利推进,在2020年2月底时就恢复了95%的国内产能。
然而今年5月,德尔塔(Delta)病毒开始在东南亚肆虐,越南疫情持续恶化,7月18日起,越南胡志明市等19个地区宣布延长封锁2周,并且还可能继续延长封锁时间。
根据申洲国际公告显示,越南的面料和成衣工厂均减少产能甚至暂停运营,而这部分产能缺口将从中国基地调度,确保订单能及时交付。
疫情下订单出现不确定性,其他中小厂商难以灵活更改订单、协调产能,而申洲国际凭借由面料到成衣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模式和海内外布局优势可以做到快速反应。
此外,申洲国际还与优衣库合作开发出了特殊面料的口罩,不仅增加了公司收益,还获得了大客户的信任。由此,申洲国际的估值不但没有下滑,反而进一步上升到了40倍的区域。
站远一步看,我国的整个服装产业受益于疫情的有效控制和完善的产业链,海外订单逐渐回流,服装出口金额在2021年得到恢复。2021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服装金额达到715亿美元,较2020年上半年增长了40%。
相比之下,东南亚地区由于供应链分散和疫情控制不佳等原因,服装出口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其中2020年越南纺织行业出口额较前一年下滑9.3%,而今年上半年仅同比增长15%。
不过疫情终究会过去,申洲国际又是如何看待疫情和订单回流的呢?
申洲國际在2020年年报中指出,“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纺织服装订单需求向少量产业链完整、供应链稳定、产能快速恢复的国家集中,受此驱动,中国在主要进口市场的份额有所回升。随着疫情影响的减轻和消除,中低端纺织服装产业将进一步从中国转移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等区域,而中国服装产品在主要市场的份额将很大可能延续疫情前的下降趋势。”
简单而言,就是服装产业链走出中国、走向东南亚等区域是大势所趋,疫情只不过是暂缓了这个过程。
纵观纺织业的发展历史,这个产业一直在从生产要素价格高的区域向低的区域迁移。
自1980年起,中国就开始承接来自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的订单,并且曾一度生产着全球约40%的服装。但是,随着近些年来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以及环保要求的逐步严厉,价值链最底端的成衣部门从2012年起便开始往东南亚地区布局了。
而随着中国和东盟、日、韩等签订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实施,中国企业会继续在价值链上向上爬升,抢夺原来日本和欧美企业的位置。
将来,一个以中国为主,东南亚为补充的生产基地将会为这个世界生产出更多优质的产品。
而除了纺织业,这套中国和东南亚的产业链嵌套模式,也会是未来更多行业的模板。
回到1990年,当申洲国际开始承接日本婴儿衣订单的时候,或许从没想过自己会有一天成长为市值超2 000亿港元的纺织业龙头。而现在正在承接中国订单的越南企业,或许也在做着同样的梦。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远川出海研究。)
更神奇的是,在历史平均市盈率只有14倍的港股市场,申洲国际这家所谓夕阳产业的纺织制造企业获得了40倍的定价,而理论上更吸引人的腾讯和小米只有20倍。
为什么投资人会给出这样的定价?在近几年变幻莫测的经济大环境下,申洲国际的业绩展示出了超预期的增长和稳定性,产业链龙头地位不断巩固。
而其中,合理的国际化产能布局对申洲国际的盈利能力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早在2014年以前,申洲国际大部分产能还放在国内的宁波、安庆和衢州这3个生产基地;而现在,申洲国际有近40%的产品都由海外生产基地完成。
申洲国际如何用6年多的时间在海外重建了一个自己?全球疫情对它产生了什么影响?未来纺织业产业链又会如何演变?
产能出海
时间要回到2005年,这一年,欧美国家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实施了新的配额限制,规定本国每年只能从中国进口有限的纺织品,这个限额基本上只够每个国家用半年,一到下半年,中国就不能向这些国家出口服装了。
为了规避这个制度的影响,申洲国际将目光放到了柬埔寨,因为后者是东盟中最不发达的经济体,所以出口到欧美国家既没有关税,也没有配额限制。
于是,申洲国际在距离柬埔寨首都金边机场约5公里的安达工业区,建了自己的第一个海外成衣工厂,这也为后来申洲国际的海外产能扩张提供了宝贵的基础和经验。
不过在当时,资本市场眼里的申洲国际仍然是一家低附加值的外贸代工企业,投资人也只给出了5~10倍左右的定价。直到2014年,申洲国际开始在越南布局工厂, 其估值水平才逐渐水涨船高。
为什么申洲国际要在这个时候去越南呢?
首先,当时中国经济在经历了“4万亿元”的刺激后,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和环境治理的困扰。纺织业不仅要面对纱线等原材料和工业用地价格的上涨,还要面对适龄劳动人口下降,以及环保制度下的限产。
其次,在外部环境上,美国提出重返亚洲,TPP协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一时甚嚣尘上。但这和申洲国际有什么关系呢?原来,TPP协议对纺织业有一个新的规定,如果产品要享受免关税优惠,就得“从纱线开始”,全程在TPP成员国内进行生产。
但柬埔寨和中国都不是TPP成员国,在新的规定下享受不到免关税优惠。
因此,作为TPP成员国的越南,引起了申洲国际的注意。越南为了促进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优惠的税收政策,而且基础设施也很完善。
所以,2014年,在距离柬埔寨成衣工厂仅6个小时车程的越南福东工业区,一个面积达84万㎡的工厂拔地而起。在这里,申洲国际复制了一整套和国内基地一样的、从面料到成衣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流程。
在随后的6年里,申洲国际不仅扩建了柬埔寨的成衣工厂,还在距离金边机场约18公里的经济特区建设了一个新的成衣工厂;同时,在距离越南面料工厂约45公里的地方,一座新的成衣工廠也拔地而起。
如今,申洲国际在柬埔寨和越南的海外工厂,能够提供其50%的面料产能和40%的成衣产能。简单来说,申洲国际用6年多的时间在海外再造了一个申洲国际。
其实,成功的海外产能布局绝非易事,主要原因有3个:
第一,东南亚国家产业链不健全,不适合布局中高端产能。
第二,目前东南亚国家已经开始重视环保问题,因此工厂的运营成本并不低。
对于这2点,申洲国际的解决方法是和上游的纱线企业抱团,去基建较为成熟的工业园区设厂,同时还将国内生产基地较为成熟的环保措施和设备一同复制到东南亚的各个生产基地。
但第三个难点解决起来比较复杂,东南亚虽然人工成本较低,但由于员工素质、文化习俗等原因,他们的产出效率低于国内。
申洲国际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如何让当地员工发挥效率,成了重中之重。
首先,申洲国际将生产流程标准化、模块化,这样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将员工培训时间从1个月缩短到了7天。原本1名员工1天只能缝制20个口袋,现在可以完成200个口袋。
其次,申洲国际给厂房配备了中央空调,让员工可以在湿热的气候中舒适地工作。
最后,提供比较有竞争力的薪资,例如申洲国际柬埔寨的工厂算上加班费后的工资,是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2倍左右。同时申洲国际还给员工提供免费午餐、免费体检等。
这些政策成功吸引了东南亚的劳动力,申洲国际海外员工的月流失率仅为4%,甚至比国内的生产基地还低。
海外的一系列顺利布局和扩产,不仅让申洲国际与耐克、阿迪达斯等客户合作得更加密切,还让资本市场对申洲国际刮目相看,给申洲国际的估值也从10倍上升到了25~30倍,使申洲国际完成了从“一般代工企业”到“龙头品牌核心供应商”的蜕变。
疫情影响
不过,就在申洲国际稳步提升海外产能之时,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不期而至。
据申洲国际董事长马建荣回忆,2020年春节放假后,他回到上海过年,但大年初二就坐不住了。当时疫情出现了扩散趋势,尽管当天是他生日,但他还是对家人说:“要马上回宁波,各地都在封路,要是员工回不来,订单完不成,就完蛋了。”
同时,马建荣立刻安排从越南、柬埔寨回国探亲的400多名骨干员工乘坐大年初二、初三的飞机飞回东南亚。由于回去得及时,申洲国际在越南、柬埔寨的工厂很快复工,在国内疫情逐步清零之前稳定了产能。
随后,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申洲国际的复工复产也得以顺利推进,在2020年2月底时就恢复了95%的国内产能。
然而今年5月,德尔塔(Delta)病毒开始在东南亚肆虐,越南疫情持续恶化,7月18日起,越南胡志明市等19个地区宣布延长封锁2周,并且还可能继续延长封锁时间。
根据申洲国际公告显示,越南的面料和成衣工厂均减少产能甚至暂停运营,而这部分产能缺口将从中国基地调度,确保订单能及时交付。
疫情下订单出现不确定性,其他中小厂商难以灵活更改订单、协调产能,而申洲国际凭借由面料到成衣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模式和海内外布局优势可以做到快速反应。
此外,申洲国际还与优衣库合作开发出了特殊面料的口罩,不仅增加了公司收益,还获得了大客户的信任。由此,申洲国际的估值不但没有下滑,反而进一步上升到了40倍的区域。
后疫情思考
站远一步看,我国的整个服装产业受益于疫情的有效控制和完善的产业链,海外订单逐渐回流,服装出口金额在2021年得到恢复。2021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服装金额达到715亿美元,较2020年上半年增长了40%。
相比之下,东南亚地区由于供应链分散和疫情控制不佳等原因,服装出口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其中2020年越南纺织行业出口额较前一年下滑9.3%,而今年上半年仅同比增长15%。
不过疫情终究会过去,申洲国际又是如何看待疫情和订单回流的呢?
申洲國际在2020年年报中指出,“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纺织服装订单需求向少量产业链完整、供应链稳定、产能快速恢复的国家集中,受此驱动,中国在主要进口市场的份额有所回升。随着疫情影响的减轻和消除,中低端纺织服装产业将进一步从中国转移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等区域,而中国服装产品在主要市场的份额将很大可能延续疫情前的下降趋势。”
简单而言,就是服装产业链走出中国、走向东南亚等区域是大势所趋,疫情只不过是暂缓了这个过程。
纵观纺织业的发展历史,这个产业一直在从生产要素价格高的区域向低的区域迁移。
自1980年起,中国就开始承接来自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的订单,并且曾一度生产着全球约40%的服装。但是,随着近些年来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以及环保要求的逐步严厉,价值链最底端的成衣部门从2012年起便开始往东南亚地区布局了。
而随着中国和东盟、日、韩等签订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实施,中国企业会继续在价值链上向上爬升,抢夺原来日本和欧美企业的位置。
将来,一个以中国为主,东南亚为补充的生产基地将会为这个世界生产出更多优质的产品。
而除了纺织业,这套中国和东南亚的产业链嵌套模式,也会是未来更多行业的模板。
回到1990年,当申洲国际开始承接日本婴儿衣订单的时候,或许从没想过自己会有一天成长为市值超2 000亿港元的纺织业龙头。而现在正在承接中国订单的越南企业,或许也在做着同样的梦。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远川出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