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OEM企业生存及发展现状及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中国企业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应避免的问题和发展战略。中国企业走国际化战略之路——品牌战略。
当前,中国引进的境外资本中约70%左右都投入到制造业或其相关行业,而我国制造企业却大都以生产基地的身份存在着,少有自主品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生产产品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创新和品牌。就美国而言,一件售价49美元的商品,其中10美元属于品牌拥有者,8美元属于分销商,而制造商则只能拿到30美分。而中国大部分的制造商都只是赚得这“30美分”,这充分说明了中国需要从制造中心转向创新中心。
“中国制造”曾是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的骄傲。然而,在全球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市场对产品科技含量、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国际经营与竞争更激烈的大环境下,仅仅满足于初级与传统产品生产、来样加工和贴牌生产等“中国制造”模式,已经不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新要求;同时,“中国制造”正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煤炭资源、各种矿产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而且随着生产规模和国家经济规模的扩大,以及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中国制造”对环境的破坏日益增加,这对中国的经济可能会构成很大的威胁[1]。本文即试图探析中国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国际化战略。
OEM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之路
(一)OEM的基本概念 OEM,中文直译为“初始设备制造”。确切来讲,OEM其含义是品牌拥有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关键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并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任务则交给别的企业去做,承接这种加工任务的制造商就被称为EM厂商,其生产的产品就是OEM产品。OEM厂商就是将自己的设备和劳动力等要素与他人的品牌、知识、专利相结合,从而获得委托方支付的加工费。
(二)OEM在中国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OEM生产,一开始主要从广东、福建沿海的一些中小型纺织企业通过OEM方式使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近年来,国内OEM方式迅速发展,涉及的行业日趋广泛,除纺织服装外,化妆品、鞋帽、箱包、玩具、家电、通讯设备、计算机以及汽车配件等行业也占有较大份额[2]。OEM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的企业中蓬勃发展以来,按其发展规模和利润增长幅度划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被称为OEM在我国发展的早期阶段。早期阶段的特点是:订单生产,规模不大,利润丰厚。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兴起,OEM这一方式开始在我国南部沿海省份落户。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被称为OEM在我国的积累阶段。积累阶段的特点是:订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利润开始降低。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阶段被称为OEM在我国的成熟阶段。成熟阶段的特点是:订单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利润进一步降低。
(三)OEM与“中国制造”的企业国际化战略 1、OEM对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的正面效应。OEM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中国企业得到了迅速提升,首先带动了中国企业过剩的生产能力和闲置资源的运转,满足了企业短期利益的需要。其次,有利于我国企业向跨国企业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使我国企业摆脱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有利于企业消除竞争对手,增加国际市场竞争力。
2、OEM对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劣势:其一,技术、品牌的依赖性贴牌生产虽可使企业在短期内获得利益,但大多数企业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自身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培养,阻碍了自主知识产权与品牌的开发,最终只能依赖外方的技术和品牌。长期以往不利于企业长足发展。其二,OEM企业与市场脱节,处于价值链的底端企业不参与产品设计与开发,不直接与市场客户接触,生存依赖于OEM委托方,沦为国外品牌的“制造车间”;致使我国OEM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盲从的状态,国际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从属地位。其三,利润微薄,同行业恶性竞争OEM企业为赢得外商定单,国内企业间恶性竞争,由此导致全行业利益受损,不少企业采用。OEM生产方式,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赚取的只是微薄的加工费,而大部分利润被品牌拥有权的企业所获得,处于替人做嫁衣、受制于人的境地,国际企业利用国内OEM企业众多的现状,尽量压低中国企业的要价,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自主创新与“中国创造”的
企业国际化战略之路
(一)自主研发—中国制造企业从OEM走向ODM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加快,产业技术来源正在从仿制和技术引进为主转向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现在我国企业正处于产业结构性调整阶段,即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转变,ODM模式也正逐步发展,各企业重视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WTO入关后,给中国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这个机遇是在相同的市场规则下参与竞争,中国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使中国企业的市场范围得到扩大和延伸。
(二)自主品牌与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现途径
1、我国企业品牌发展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出口企业大量的出口产品都是OEM产品,对品牌自我保护意识弱,外国公司抢注国内企业商标事件屡屡发生;自主品牌的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缺乏或低等自主品牌使得中国企业的产品卖不出高价格,企业盈利能力差。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品牌弱国。目前,我国企业在品牌上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生产制造的商品中标有自己品牌的仅占1/3,有1/3没有品牌,有1/3打的是国外企业的品牌。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品牌非常少,品牌竞争力弱,产品档次低、价格低、增值能力低,没有形成我国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我国企业的品牌价值发展迅速,但和国外企业相比差异悬殊,开展品牌资本运营的弱势特征明显;国际高端市场中,国产品牌几无核心技术。
2、如何实施品牌战略。在中国企业明确了自己在短期内无法把品牌做大做强的情况下,产品只能力争做到性能最好,成本最低,成为具有物质效率的供应链上的稳定一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在基础条件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具体包括:第一是硬条件:首先要拥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制造系统,能为众多品牌生产、加工所需产品,这是由于价值流的起伏不可避免,不具有稳定性,所以任何公司都需要参与到不同模式的几个企业中以获得稳定性,并参与一系列涉及到产品和服务的流动,以便从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公司那里学习。这是获得持续改进的关键。其次要采用先进、自动化的制造工艺,能够迅速生产目前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并保证其质量、价格能满足要求。第二是软件条件:首先是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结构合理、流程顺畅、运作高效;其次是健全完善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质量使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必须始终把质量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必须在IS09000质量控制体系下生产加工产品,保证其质量的稳定性;第三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现在争取客户,价格往往以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否具备与客户要求相当的技术水平和实力成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具备了上述这些基本条件以后,OEM厂商必须要逐步与品牌企业的进行深层次合作,以提升自己在市场上的地位,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中国企业走国际化战略之路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实施“贴牌”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OEM战略模式非长久之计。近年来OEM以一种非同寻常的速度遍布我国众多大小企业。无可否认,当企业条件不够成熟时,不妨先做贴牌,因为选择贴牌战略有利于发挥企业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尤其是中国企业所具有的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而且以贴牌进入国际市场不需大量谈判,也没有差异整合期,对资本的要求也不高。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这个事实:依靠低成本优势夺取市场份额的中国制造企业同时也制造了中国人做企业的一种惯性思维:做一个行业只要能赚点加工费就满足了,没有远大抱负。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兴起了众多产业,并使这种思维已经演化成一种产业和企业发展模式。这种投机性的原始积累无法使任何一个企业获得足够多的利润支撑起向产业纵深发展,无法建立足够的技术储备,无法前瞻性的开启产业发展新的方向,而只能停留在产业链的末端,毫无行业话语权。因此,努力掌握生产的核心技术,把产业链条往中上游延伸已经成为中国大量贴牌生产企业的最重要一环。
其次,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技术的迫切要求。由于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存在,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已经涉及2/3以上的出口企业和1/3以上的出口商品。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构建了以技术法规、标准、认证等技术为主要方式的新兴市场准入体系,并且日益严谨和完善。这种技术差异形成的市场准入门槛,对我国出口构成了技术壁垒,削弱和制约了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中国企业应把技术壁垒造成的阻碍和压力,转化为增加技术投入的动力,力求从着眼于产品的三流企业,发展为注意品牌的二流企业,更进一步升级为制定标准的一流企业。
最后,通过自主研发和跨国并购掌握核心技术。实践告诉我们,自主创新虽然最初成本较高,但却避免了引进技术时要支付的高昂代价,避免了投产生要将绝大部分利润让给对方。从长远来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持续发展更是意义深远,企业只有通过研发投入和自我创新,才能真正掌握自身的发展命运,才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加深远。
(二)实施品牌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在我国,产品的“物美价廉”和品牌缺乏,已经给产业发展带来影响,部分行业已经走入“创造外汇,但不创造价值”的怪圈。由此说来,要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从保持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发展自主品牌势在必行。今天的所谓品牌,已不再单纯指代商品的标志和标识,而更主要的是指代商品价值和附加价值,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所以,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树立创建“世界知名品牌”的信念,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一个品牌一旦成为名牌标志以后,就可具备持久的生命力,并处于竞争的主动地位。企业只有打造出世界知名的品牌,才有可能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抗衡。
同时,要结合本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经营情况,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品牌创建战略,同时要加强对品牌的管理和保护力度,增强宣传力度,实现品牌的市场渗透与价值增长。
最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品牌价值,需要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严格保证产品质量。产品较高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要坚持“信誉至上”的原则,做到诚信守信。 (作者单位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当前,中国引进的境外资本中约70%左右都投入到制造业或其相关行业,而我国制造企业却大都以生产基地的身份存在着,少有自主品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生产产品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创新和品牌。就美国而言,一件售价49美元的商品,其中10美元属于品牌拥有者,8美元属于分销商,而制造商则只能拿到30美分。而中国大部分的制造商都只是赚得这“30美分”,这充分说明了中国需要从制造中心转向创新中心。
“中国制造”曾是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的骄傲。然而,在全球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市场对产品科技含量、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国际经营与竞争更激烈的大环境下,仅仅满足于初级与传统产品生产、来样加工和贴牌生产等“中国制造”模式,已经不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新要求;同时,“中国制造”正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煤炭资源、各种矿产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而且随着生产规模和国家经济规模的扩大,以及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中国制造”对环境的破坏日益增加,这对中国的经济可能会构成很大的威胁[1]。本文即试图探析中国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国际化战略。
OEM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之路
(一)OEM的基本概念 OEM,中文直译为“初始设备制造”。确切来讲,OEM其含义是品牌拥有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关键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并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任务则交给别的企业去做,承接这种加工任务的制造商就被称为EM厂商,其生产的产品就是OEM产品。OEM厂商就是将自己的设备和劳动力等要素与他人的品牌、知识、专利相结合,从而获得委托方支付的加工费。
(二)OEM在中国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OEM生产,一开始主要从广东、福建沿海的一些中小型纺织企业通过OEM方式使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近年来,国内OEM方式迅速发展,涉及的行业日趋广泛,除纺织服装外,化妆品、鞋帽、箱包、玩具、家电、通讯设备、计算机以及汽车配件等行业也占有较大份额[2]。OEM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的企业中蓬勃发展以来,按其发展规模和利润增长幅度划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被称为OEM在我国发展的早期阶段。早期阶段的特点是:订单生产,规模不大,利润丰厚。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兴起,OEM这一方式开始在我国南部沿海省份落户。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被称为OEM在我国的积累阶段。积累阶段的特点是:订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利润开始降低。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阶段被称为OEM在我国的成熟阶段。成熟阶段的特点是:订单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利润进一步降低。
(三)OEM与“中国制造”的企业国际化战略 1、OEM对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的正面效应。OEM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中国企业得到了迅速提升,首先带动了中国企业过剩的生产能力和闲置资源的运转,满足了企业短期利益的需要。其次,有利于我国企业向跨国企业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使我国企业摆脱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有利于企业消除竞争对手,增加国际市场竞争力。
2、OEM对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劣势:其一,技术、品牌的依赖性贴牌生产虽可使企业在短期内获得利益,但大多数企业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自身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培养,阻碍了自主知识产权与品牌的开发,最终只能依赖外方的技术和品牌。长期以往不利于企业长足发展。其二,OEM企业与市场脱节,处于价值链的底端企业不参与产品设计与开发,不直接与市场客户接触,生存依赖于OEM委托方,沦为国外品牌的“制造车间”;致使我国OEM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盲从的状态,国际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从属地位。其三,利润微薄,同行业恶性竞争OEM企业为赢得外商定单,国内企业间恶性竞争,由此导致全行业利益受损,不少企业采用。OEM生产方式,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赚取的只是微薄的加工费,而大部分利润被品牌拥有权的企业所获得,处于替人做嫁衣、受制于人的境地,国际企业利用国内OEM企业众多的现状,尽量压低中国企业的要价,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自主创新与“中国创造”的
企业国际化战略之路
(一)自主研发—中国制造企业从OEM走向ODM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加快,产业技术来源正在从仿制和技术引进为主转向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现在我国企业正处于产业结构性调整阶段,即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转变,ODM模式也正逐步发展,各企业重视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WTO入关后,给中国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这个机遇是在相同的市场规则下参与竞争,中国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使中国企业的市场范围得到扩大和延伸。
(二)自主品牌与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现途径
1、我国企业品牌发展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出口企业大量的出口产品都是OEM产品,对品牌自我保护意识弱,外国公司抢注国内企业商标事件屡屡发生;自主品牌的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缺乏或低等自主品牌使得中国企业的产品卖不出高价格,企业盈利能力差。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品牌弱国。目前,我国企业在品牌上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生产制造的商品中标有自己品牌的仅占1/3,有1/3没有品牌,有1/3打的是国外企业的品牌。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品牌非常少,品牌竞争力弱,产品档次低、价格低、增值能力低,没有形成我国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我国企业的品牌价值发展迅速,但和国外企业相比差异悬殊,开展品牌资本运营的弱势特征明显;国际高端市场中,国产品牌几无核心技术。
2、如何实施品牌战略。在中国企业明确了自己在短期内无法把品牌做大做强的情况下,产品只能力争做到性能最好,成本最低,成为具有物质效率的供应链上的稳定一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在基础条件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具体包括:第一是硬条件:首先要拥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制造系统,能为众多品牌生产、加工所需产品,这是由于价值流的起伏不可避免,不具有稳定性,所以任何公司都需要参与到不同模式的几个企业中以获得稳定性,并参与一系列涉及到产品和服务的流动,以便从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公司那里学习。这是获得持续改进的关键。其次要采用先进、自动化的制造工艺,能够迅速生产目前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并保证其质量、价格能满足要求。第二是软件条件:首先是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结构合理、流程顺畅、运作高效;其次是健全完善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质量使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必须始终把质量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必须在IS09000质量控制体系下生产加工产品,保证其质量的稳定性;第三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现在争取客户,价格往往以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否具备与客户要求相当的技术水平和实力成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具备了上述这些基本条件以后,OEM厂商必须要逐步与品牌企业的进行深层次合作,以提升自己在市场上的地位,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中国企业走国际化战略之路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实施“贴牌”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OEM战略模式非长久之计。近年来OEM以一种非同寻常的速度遍布我国众多大小企业。无可否认,当企业条件不够成熟时,不妨先做贴牌,因为选择贴牌战略有利于发挥企业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尤其是中国企业所具有的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而且以贴牌进入国际市场不需大量谈判,也没有差异整合期,对资本的要求也不高。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这个事实:依靠低成本优势夺取市场份额的中国制造企业同时也制造了中国人做企业的一种惯性思维:做一个行业只要能赚点加工费就满足了,没有远大抱负。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兴起了众多产业,并使这种思维已经演化成一种产业和企业发展模式。这种投机性的原始积累无法使任何一个企业获得足够多的利润支撑起向产业纵深发展,无法建立足够的技术储备,无法前瞻性的开启产业发展新的方向,而只能停留在产业链的末端,毫无行业话语权。因此,努力掌握生产的核心技术,把产业链条往中上游延伸已经成为中国大量贴牌生产企业的最重要一环。
其次,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技术的迫切要求。由于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存在,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已经涉及2/3以上的出口企业和1/3以上的出口商品。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构建了以技术法规、标准、认证等技术为主要方式的新兴市场准入体系,并且日益严谨和完善。这种技术差异形成的市场准入门槛,对我国出口构成了技术壁垒,削弱和制约了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中国企业应把技术壁垒造成的阻碍和压力,转化为增加技术投入的动力,力求从着眼于产品的三流企业,发展为注意品牌的二流企业,更进一步升级为制定标准的一流企业。
最后,通过自主研发和跨国并购掌握核心技术。实践告诉我们,自主创新虽然最初成本较高,但却避免了引进技术时要支付的高昂代价,避免了投产生要将绝大部分利润让给对方。从长远来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持续发展更是意义深远,企业只有通过研发投入和自我创新,才能真正掌握自身的发展命运,才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加深远。
(二)实施品牌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在我国,产品的“物美价廉”和品牌缺乏,已经给产业发展带来影响,部分行业已经走入“创造外汇,但不创造价值”的怪圈。由此说来,要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从保持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发展自主品牌势在必行。今天的所谓品牌,已不再单纯指代商品的标志和标识,而更主要的是指代商品价值和附加价值,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所以,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树立创建“世界知名品牌”的信念,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一个品牌一旦成为名牌标志以后,就可具备持久的生命力,并处于竞争的主动地位。企业只有打造出世界知名的品牌,才有可能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抗衡。
同时,要结合本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经营情况,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品牌创建战略,同时要加强对品牌的管理和保护力度,增强宣传力度,实现品牌的市场渗透与价值增长。
最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品牌价值,需要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严格保证产品质量。产品较高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要坚持“信誉至上”的原则,做到诚信守信。 (作者单位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