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滨州盟威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山东渤海活塞集团,1951年建厂,1963年开始生产活塞,主要效益指标连续24年居国内活塞行业首位。2004年5月由滨州老市区搬迁入驻市经济开发区,创建了占地面积1100亩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多年来,公司秉承“科技创造市场,诚信铸就品牌”的企业理念,发扬“不居第一不罢休,位居第一不止步”的企业精神,不断深化先进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产学研”相结合创建学习型企业,并推出了“送知识是最大的福利”这一富有创造性的企业政策,培养科技性人才,提高员工素质。整合高校及科研院所知识更新快、技术科研领先的优势资源,“不求所在、但求所用”,追求卓越经营,先后通过ISO9001、TS16949、VDA6.1、ISO14001、OHSAS18001等国际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在技术开发、质量保证、生产制造能力等核心领域达到国际同步水平,拥有国内活塞行业惟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渤海牌活塞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渤海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集团公司下属1个上市公司,3个合资公司,3 个全资子公司,产品涵盖活塞、轮毂、缸套、数控机床、电解铝等九大系列。回顾盟威集团近几年的健康、持续发展,我们愈加体会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企业第一资本。
一、校企联合,建立员工教育“生产线”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为了更好地巩固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建设自己的人才高地。首先根据企业人力资本需求,选拔技术骨干、管理骨干,分别与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带课题进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公司从时间上、费用上提供一切方便,这样等于直接把我们的技术难题、技术研究方向带进高校课堂,反过来又把教授的智慧融进了我们的技术开发,为提高我们的研发能力打开了一条便捷通道。为了增强开发能力,我们先后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和活塞实验室,利用课题形式和产品实验的良好平台引进山东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711研究所以及澳大利亚、德国的博士及博士后进站,不仅为产品研发搭建了高起点的技术平台,而且借助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的研发能力,与客户也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技术纽带关系。现在,公司已拥有20名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生,使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队伍始终保持了行业内的领军地位。
再是在基层员工队伍建设上我们也是企校联手、事半功倍。多年来,我们与山东省劳动职业学院、滨州职业学院、滨州市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签订委托办学协议。所有新进厂员工都要经过两年由学校和企业互动、基本理论知识和活塞制造技术相结合的正规学习,再到企业实习一年后择优录取,不断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工人。近几年来,无论生产任务多么紧张,我们一直坚持从生产一线中抽调普通工人,脱产半年到技术学院进行专业技能及质量、过程控制等知识轮训,每批50人,历时四年的时间,先后有400多名学员完成学业,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质量骨干。为提高销售人员的业务技能,提升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几年来我们先后与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经济学院联合对销售人员分期分批进行脱产培训。120名销售人员分两批参加的山东经济学院为期15天的业务培训10月份刚刚结束。今年,经山东省劳动保障厅批准,我们自己成立了盟威技工学校,变招工为招生,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招收高考落榜生进行专业化和企业文化培养,更加丰富、完善了员工教育“生产线”。今年招收的第一批32名学员今年9月份已经入校,从源头上把握住了新进厂员工的素质,为企业未来奠定扎实基础。
二、充分利用本地高校的优势,
加强全方面合作与交流
滨州学院是滨州市惟一一所市属综合性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早在其升本前我们就有密切的合作交流。2004年改建本科学院后,我们的合作交流更加密切。我公司是滨州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物理学、商务英语等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近三年,共接受实习、实训学生1000余人次。在学校专业建设上,公司领导每年都参加滨州学院专业发展论证会,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发挥企业对市场需求了解比较全面的优势,对其课程体系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两单位在实验室共建、科学研究等方面密切加强合作,共同建了3个实验室和共同承担了科学研究项目6个。我们公司是滨州学院的就业基地,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优先招聘该校学生,每年都有50余名优秀毕业生到集团就业。 同时,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建设外向型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我们与滨州学院英语系联合组织举办了多期英语培训班,公司选拔专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以初、中、高三个档次,采取业余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两年半的英语培训,共有101人完成学业,取得结业证书,为公司发展国际业务,开拓国际市场储备了人才。
三、与滨州学院共建专业,共求“双赢”
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计划,落实《关于加快工业调整振兴的意见》,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集团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山东省相关文件精神,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院校基础、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作用的同时,为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大型国有企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我们与滨州学院拟共建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专业。
我们将全程介入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顶岗实习、毕业就业全过程,与学校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
(一)“订单”式培养实训。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的联体。我们企业根据所需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同时企业职工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提升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由学校提供培训的师资、场所,达到培训的要求。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增建紧密合作实训基地。
(二)企业全程参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校企互陪、互训教师,将课程教学与挂职锻炼相结合,共同制定师资培养标准,共同 参与教师培训与考核,实现双方人员的互通共建,促进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和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与学院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了解企业技术发展,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加快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企业全程介入课程教学改革。学校与我们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和立体化特色教材。通过构建职业能力课程,将行业标准融入实训体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做到课程学习与考证实训相融合。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四)企业参与教学质量监控。根据学院专业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派出专家全面参与制定质量监控标准与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有效监控学生理论教学和顶岗实习全过程。
(五)企业到学校举办各类报告会。每年由针对性地选派企业领导到学院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选派工作业绩突出、人品方正的优秀员工为学生做报告,及时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怎们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六)企业与学校产学研一体化。我们企业带入项目、部分设备和技术人员,与学院专业教师、学生共同组成项目研发体,实现项目生产和教学实训一体化。加强了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专业理论又有较强动手能力,还有较高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同时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工作考核中,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加大校企合作工作的资金投入,设立校企合作专项经费,落实奖惩。
总之,我们在国家有关政策,特别是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为指导,秉承以人为本企业文化传统,进一步加强与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关注员工学习与成长,为社会培养符合企业要求,满足社会用工和企业科学发展要求的新鲜血液,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供稿单位 滨州盟威集团有限公司)
一、校企联合,建立员工教育“生产线”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为了更好地巩固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建设自己的人才高地。首先根据企业人力资本需求,选拔技术骨干、管理骨干,分别与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带课题进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公司从时间上、费用上提供一切方便,这样等于直接把我们的技术难题、技术研究方向带进高校课堂,反过来又把教授的智慧融进了我们的技术开发,为提高我们的研发能力打开了一条便捷通道。为了增强开发能力,我们先后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和活塞实验室,利用课题形式和产品实验的良好平台引进山东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711研究所以及澳大利亚、德国的博士及博士后进站,不仅为产品研发搭建了高起点的技术平台,而且借助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的研发能力,与客户也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技术纽带关系。现在,公司已拥有20名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生,使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队伍始终保持了行业内的领军地位。
再是在基层员工队伍建设上我们也是企校联手、事半功倍。多年来,我们与山东省劳动职业学院、滨州职业学院、滨州市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签订委托办学协议。所有新进厂员工都要经过两年由学校和企业互动、基本理论知识和活塞制造技术相结合的正规学习,再到企业实习一年后择优录取,不断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工人。近几年来,无论生产任务多么紧张,我们一直坚持从生产一线中抽调普通工人,脱产半年到技术学院进行专业技能及质量、过程控制等知识轮训,每批50人,历时四年的时间,先后有400多名学员完成学业,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质量骨干。为提高销售人员的业务技能,提升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几年来我们先后与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经济学院联合对销售人员分期分批进行脱产培训。120名销售人员分两批参加的山东经济学院为期15天的业务培训10月份刚刚结束。今年,经山东省劳动保障厅批准,我们自己成立了盟威技工学校,变招工为招生,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招收高考落榜生进行专业化和企业文化培养,更加丰富、完善了员工教育“生产线”。今年招收的第一批32名学员今年9月份已经入校,从源头上把握住了新进厂员工的素质,为企业未来奠定扎实基础。
二、充分利用本地高校的优势,
加强全方面合作与交流
滨州学院是滨州市惟一一所市属综合性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早在其升本前我们就有密切的合作交流。2004年改建本科学院后,我们的合作交流更加密切。我公司是滨州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物理学、商务英语等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近三年,共接受实习、实训学生1000余人次。在学校专业建设上,公司领导每年都参加滨州学院专业发展论证会,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发挥企业对市场需求了解比较全面的优势,对其课程体系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两单位在实验室共建、科学研究等方面密切加强合作,共同建了3个实验室和共同承担了科学研究项目6个。我们公司是滨州学院的就业基地,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优先招聘该校学生,每年都有50余名优秀毕业生到集团就业。 同时,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建设外向型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我们与滨州学院英语系联合组织举办了多期英语培训班,公司选拔专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以初、中、高三个档次,采取业余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两年半的英语培训,共有101人完成学业,取得结业证书,为公司发展国际业务,开拓国际市场储备了人才。
三、与滨州学院共建专业,共求“双赢”
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计划,落实《关于加快工业调整振兴的意见》,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集团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山东省相关文件精神,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院校基础、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作用的同时,为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大型国有企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我们与滨州学院拟共建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专业。
我们将全程介入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顶岗实习、毕业就业全过程,与学校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
(一)“订单”式培养实训。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的联体。我们企业根据所需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同时企业职工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提升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由学校提供培训的师资、场所,达到培训的要求。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增建紧密合作实训基地。
(二)企业全程参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校企互陪、互训教师,将课程教学与挂职锻炼相结合,共同制定师资培养标准,共同 参与教师培训与考核,实现双方人员的互通共建,促进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和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与学院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了解企业技术发展,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加快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企业全程介入课程教学改革。学校与我们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和立体化特色教材。通过构建职业能力课程,将行业标准融入实训体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做到课程学习与考证实训相融合。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四)企业参与教学质量监控。根据学院专业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派出专家全面参与制定质量监控标准与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有效监控学生理论教学和顶岗实习全过程。
(五)企业到学校举办各类报告会。每年由针对性地选派企业领导到学院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选派工作业绩突出、人品方正的优秀员工为学生做报告,及时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怎们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六)企业与学校产学研一体化。我们企业带入项目、部分设备和技术人员,与学院专业教师、学生共同组成项目研发体,实现项目生产和教学实训一体化。加强了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专业理论又有较强动手能力,还有较高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同时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工作考核中,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加大校企合作工作的资金投入,设立校企合作专项经费,落实奖惩。
总之,我们在国家有关政策,特别是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为指导,秉承以人为本企业文化传统,进一步加强与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关注员工学习与成长,为社会培养符合企业要求,满足社会用工和企业科学发展要求的新鲜血液,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供稿单位 滨州盟威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