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结合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跨文化交际中冲突与障碍产生的原因,阐述了研究跨文化交际问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并由此提出了提高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能力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高职英语教学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促使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社会信息化的提高,国际互联网的不断进步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能涉及跨文化交际,因此,社会对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更多的教师已投入到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中,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所以,更好地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着学时少、任务重、学生英语基础差的状况。由于扩招,很多学校采取了大班上课。大班上课人均交流减少,课堂互动受到限制,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难以培养。长期以来, 文化因素在英语教学中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能真正掌握一门语言。纵观目前高专英语教学现状, 形势不容乐观。
2000年5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原则中首次提出了“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2004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也在教学性质和目标及教学要求中提出了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可见,跨文化交际已被列为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明确内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外语界的普遍关注。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障碍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多语境因素。不同生活背景下的人,他们的语言也会因为职业、年龄、性别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语言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会。正如托马斯(Thomas) 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由于对对方的话语作出不准确的理解,甚至是完全地误解,这些都会使交流产生冲突和障碍,直接导致交际的失败。
目前,我国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涉外工作的能力,使他们在涉外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然而,仅仅学会英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英语并能顺利地进行交际。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习惯采用每节课只教单词、发音、语法等应付考试的教学法,只重语言的基础知识,而忽视对于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的学习。这样的教学训练出来的学生,也许能读会写,甚至可以在各种英语等级考试中拿到高分,但是英语交际能力较差。这也是目前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
现用的高职英语教材介绍了部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其用意就是要使广大学生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产生。所以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交际能力应成为现代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三、加大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要增强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教师作为跨文化的理解者和推动者,要具有全面的中西文化观念。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和人类文化的发展,要客观、公正地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当遇到与自己文化价值不同的异文化时,要能够理解并处理好这种文化差异。
(二)重视对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它包括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和形体表情等非语言交际,这些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跨文化背景知识。其中的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它包括服装打扮、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时间观念等。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不同体现实际上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体现。例如日本人的鞠躬、欧美国家人们的拥抱等。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过程中具有语言交际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同语言交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交际过程,实现交际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将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相结合。
(三)跨文化交际教学应贯穿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交际氛围。例如,我们的教材中出现的问候用语有:“How do you do ?”“Nice to see you !”“Nice to meet you !”“How are you ?”“How are you doing ?”等,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它们的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时空意境。如,“How do you do ?”是初次见面的问候语,而“How are you ?”“How are you doing ?”等则用于朋友、熟人见面时的问候。可以让学生模拟这样的情景:在外地旅游的时候偶然遇见一位老同学,这时,打招呼可以用:“Hi,Mary ! Nice to see you here ! What a surprise !”如果学生用“Nice to meet you !”就不得体,这句问候用语也用于初次见面。
(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注意语用差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感。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增加了交际困难,语言的运用是否得体、场合是否得当也直接影响交际效果。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语用能力的欠缺必定会导致语用失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凭空介绍一些抽象的思维习惯或文化理论,而应该结合所学的教材和语言知识,结合不同的语境和交际对象,实际导入与所学语言内容、日常交际密切相关的,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一定实用价值的文化知识。例如,介绍(introducing),介绍自己或他人,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说:“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the president of Shandong University.”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带朋友到家里可以这样介绍:“Mum,this is John,my classmate.”、“John,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 This is my father.”等。在介绍别人相识时,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指地位);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
教师除了在教材的讲授和练习中注意以上这些方面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原版英文电影、电视、录像。实验证明,在视觉信息传递中,人能记住比听觉信息传递中多一倍以上的信息量,同时比看静止图片要快3/4倍,印象也更为深刻。通过观察各种运动的实物,一般能获得较为准确和鲜明的感性知识。例如,从一个对话的电视场景中,可以从双方的性别、衣着、言语行动来判断其年龄、身份、性格等,并分析对话的背景及意义。教师可在影视欣赏前就影片设计若干理解练习题,在观看完毕后指导学生完成。
另外,高职院校多聘请部分外籍教师任教,教师应鼓励学生与其面对面交谈,请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能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四、结语
语言归根到底是一种交际的手段。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要能运用它来进行日常的交流,从而保证各项事务的正常运转。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只有将语言与文化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培养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把跨文化交际教学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1995,(1).
[2]高宝虹.交际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33.
[3]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J].外语周刊,1990,(3):37-39.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高职英语教学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促使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社会信息化的提高,国际互联网的不断进步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能涉及跨文化交际,因此,社会对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更多的教师已投入到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中,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所以,更好地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着学时少、任务重、学生英语基础差的状况。由于扩招,很多学校采取了大班上课。大班上课人均交流减少,课堂互动受到限制,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难以培养。长期以来, 文化因素在英语教学中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能真正掌握一门语言。纵观目前高专英语教学现状, 形势不容乐观。
2000年5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原则中首次提出了“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2004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也在教学性质和目标及教学要求中提出了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可见,跨文化交际已被列为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明确内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外语界的普遍关注。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障碍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多语境因素。不同生活背景下的人,他们的语言也会因为职业、年龄、性别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语言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会。正如托马斯(Thomas) 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由于对对方的话语作出不准确的理解,甚至是完全地误解,这些都会使交流产生冲突和障碍,直接导致交际的失败。
目前,我国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涉外工作的能力,使他们在涉外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然而,仅仅学会英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英语并能顺利地进行交际。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习惯采用每节课只教单词、发音、语法等应付考试的教学法,只重语言的基础知识,而忽视对于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的学习。这样的教学训练出来的学生,也许能读会写,甚至可以在各种英语等级考试中拿到高分,但是英语交际能力较差。这也是目前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
现用的高职英语教材介绍了部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其用意就是要使广大学生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产生。所以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交际能力应成为现代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三、加大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要增强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教师作为跨文化的理解者和推动者,要具有全面的中西文化观念。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和人类文化的发展,要客观、公正地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当遇到与自己文化价值不同的异文化时,要能够理解并处理好这种文化差异。
(二)重视对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它包括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和形体表情等非语言交际,这些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跨文化背景知识。其中的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它包括服装打扮、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时间观念等。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不同体现实际上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体现。例如日本人的鞠躬、欧美国家人们的拥抱等。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过程中具有语言交际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同语言交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交际过程,实现交际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将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相结合。
(三)跨文化交际教学应贯穿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交际氛围。例如,我们的教材中出现的问候用语有:“How do you do ?”“Nice to see you !”“Nice to meet you !”“How are you ?”“How are you doing ?”等,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它们的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时空意境。如,“How do you do ?”是初次见面的问候语,而“How are you ?”“How are you doing ?”等则用于朋友、熟人见面时的问候。可以让学生模拟这样的情景:在外地旅游的时候偶然遇见一位老同学,这时,打招呼可以用:“Hi,Mary ! Nice to see you here ! What a surprise !”如果学生用“Nice to meet you !”就不得体,这句问候用语也用于初次见面。
(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注意语用差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感。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增加了交际困难,语言的运用是否得体、场合是否得当也直接影响交际效果。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语用能力的欠缺必定会导致语用失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凭空介绍一些抽象的思维习惯或文化理论,而应该结合所学的教材和语言知识,结合不同的语境和交际对象,实际导入与所学语言内容、日常交际密切相关的,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一定实用价值的文化知识。例如,介绍(introducing),介绍自己或他人,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说:“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the president of Shandong University.”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带朋友到家里可以这样介绍:“Mum,this is John,my classmate.”、“John,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 This is my father.”等。在介绍别人相识时,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指地位);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
教师除了在教材的讲授和练习中注意以上这些方面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原版英文电影、电视、录像。实验证明,在视觉信息传递中,人能记住比听觉信息传递中多一倍以上的信息量,同时比看静止图片要快3/4倍,印象也更为深刻。通过观察各种运动的实物,一般能获得较为准确和鲜明的感性知识。例如,从一个对话的电视场景中,可以从双方的性别、衣着、言语行动来判断其年龄、身份、性格等,并分析对话的背景及意义。教师可在影视欣赏前就影片设计若干理解练习题,在观看完毕后指导学生完成。
另外,高职院校多聘请部分外籍教师任教,教师应鼓励学生与其面对面交谈,请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能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四、结语
语言归根到底是一种交际的手段。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要能运用它来进行日常的交流,从而保证各项事务的正常运转。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只有将语言与文化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培养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把跨文化交际教学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1995,(1).
[2]高宝虹.交际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33.
[3]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J].外语周刊,1990,(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