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北迁的季节》是苏丹现实主义作家塔依卜·萨利赫的成名作。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视角对小说中“尼罗河”在特殊语境下所蕴含的意义进行解读,以揭示萨利赫在小说中三十次提到“尼罗河”的真实意图,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以及其作品。
关键词:《北迁的季节》;语境;三十次;尼罗河;符号学
塔依卜·萨利赫是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国内外评论界对《北迁的季节》的研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分析;塔拉瓦奈(Tarawneh)[5]和约翰(John)[5]讨论了弗洛伊德的一些观点对两位主人公塑造的影响;穆罕默德(Muhammed)[4]则从荣格的理论来研究个体化的过程。2.女性主义;阿印德(Ayinde)[1]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未受重视的三位阿拉伯女性的遭遇。3.叙事学;麦克(Mike)[6]从时间和空间角度研究《北迁的季节》。
本文将运用赵毅衡在《符号学》中提出的“符号的构成”、“符号过程,不完整符号”以及“符号的解释中的语境论”来研究“尼罗河”在《北迁的季节》中的深沉意义,从而揭示萨利赫在小说中三十次提到尼罗河的真实意图,以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因此,本文将从叙述者和穆斯塔法的生命开始来探索“尼罗河”每一次出现的符号意义。
人的精神,人的社会,整个人类世界,浸泡在一种很少有人感觉到其存在却没有一刻能摆脱的东西里,这种东西叫做符号。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反过来说,没有意义可以不用符号表达,也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尼罗河是一条流进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它有两条主要的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是尼罗河下游大多数水和营养的来源,但是白尼罗河则是两条支流中最长的。尼罗河对于非洲人们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叙述者出生在一个位于尼罗河拐弯处的小村镇,而主人公穆斯塔法出生于喀土穆,来自乌干达的白尼罗河与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青尼罗河在此交汇,向北奔向埃及流入地中海。尼罗河的河水喂养着千千万万条生命,它客观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但却很少人能感觉到它本身的符号意义,穆斯塔法在这个地方出生,他的人生也将从这个地方启程,“尼罗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主人公穆斯塔法生命起始的“符号”。尼罗河在文中的开始出现为主人公穆斯塔法生命的起始铺垫,他的人生也将从尼罗河发源地开始。
穆斯塔法和叙述者都出生在尼罗河边上,尼罗河伴随着他们的出生,同时也伴随着他们的成长。穆斯塔法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但却因为他的胆识他进入了尼罗河边上的一所学校。“学校是一幢漂亮石头房子,就在尼罗河边上的一个大花园里”,[7][155]尼罗河在文中第三次和第四次的出现,都与学校和殖民者的教育相联系,在这特殊的语境下,尼罗河暗示着一种特殊的符号意义:它和穆斯塔法的成长息息相关。也正是这个受教育的机会,成为了穆斯塔法一生中的转折点。他在校长的帮助下,去了开罗,结识了罗宾逊夫妇,在开罗逛过街,进过剧场,看过歌剧,有一次还横渡过尼罗河。后来离开开罗,穆斯塔法去了他一心想去的伦敦,开始了他人生的真正旅程。尼罗河这个特殊的具有生命意义的符号伴随着穆斯塔法一生的发展,从喀什穆到开罗,从开罗到伦敦,后来又从伦敦辗转回到了苏丹。
符号载体的定义是“一物代一物”,严格来说,符号是载体的感知与这个感知携带意义之间的关系,作为符号载体的感知,可以不是物质,而是物质的缺失:空白、黑暗、寂静、无语、无嗅、无味、无表情、拒绝答复等等。缺失能被物质感知,而且携带着重要意義。“要紧的是,我怀着对亲人的一腔思念,回到了那个位于尼罗河拐弯处的小村镇,回到了七年之中我朝思暮想的亲人身边。”[7][144]这个尼罗河拐弯处的小村镇是叙述者出生的地方,尼罗河的水滋润着叙述者。叙述者从遥远的欧洲回到了这个给予自己生命的地方,这里的尼罗河无色、无味、无语,它就像一个象征着生命的特殊符号客观存在着,伴随着叙述者的一生。叙述者带着从欧洲学来的知识回到了他生命开始的地方,“尼罗河”成了记忆中思念的缺失,但却携带着人生即将在这缺失的地方重新启程的重要意义。作者在文中第二次提到尼罗河:“我望着尼罗河,河水已经发浑,准是埃塞俄比亚高原大雨滂沱把泥沙给冲下来了...我并不是那抛向水中的石片,而是一粒投入田土的种子。”[7][146]叙述者在文中解释道,他不是抛向水中的石片,随波逐流,而不知何方是终点。他并把他自己比喻成那粒种子,将要投入田土,而这粒种子需要河水的灌溉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尼罗河在这里意味著给予他生命的重要符号,尼罗河给予了叙述者生命,也伴随着他的成长。
皮尔斯认为人自身是人使用的一个符号:“每个思想是一个符号,而生命是思想的系列,把这两个事实联系起来,人用的词或符号就是人自身。”[7][116]尼罗河在文中出现了30次,每一次的出现都与主人公穆斯塔法和叙述者息息相关,“尼罗河成为了贯穿全文的主线”。本文通过对主人公穆斯塔法和叙述者生命开始、发展、终止这三个阶段下的特殊语境进行分析,阐释了“尼罗河”在每个阶段出现的特殊符号意义,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并赋予文本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Siddiq,Muhammed.The Process of Individuation in Al-Tayeb Salih’s Novel Season of Migration to the North”.Journal of Arabic Literature,Vol.9(1978),pp67-104.
[2]塔伊卜·萨利赫.风流赛义德[M].张甲民译.时延春,阿拉伯小说选集(第二卷),世界知识知识出版社,2004:144-238.
[3]谭小青.“破”与“立”的选择--从后殖民视角看《北迁季节》中的身份寻求[J].红河学院学报,2014(5):117-119.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关键词:《北迁的季节》;语境;三十次;尼罗河;符号学
塔依卜·萨利赫是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国内外评论界对《北迁的季节》的研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分析;塔拉瓦奈(Tarawneh)[5]和约翰(John)[5]讨论了弗洛伊德的一些观点对两位主人公塑造的影响;穆罕默德(Muhammed)[4]则从荣格的理论来研究个体化的过程。2.女性主义;阿印德(Ayinde)[1]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未受重视的三位阿拉伯女性的遭遇。3.叙事学;麦克(Mike)[6]从时间和空间角度研究《北迁的季节》。
本文将运用赵毅衡在《符号学》中提出的“符号的构成”、“符号过程,不完整符号”以及“符号的解释中的语境论”来研究“尼罗河”在《北迁的季节》中的深沉意义,从而揭示萨利赫在小说中三十次提到尼罗河的真实意图,以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因此,本文将从叙述者和穆斯塔法的生命开始来探索“尼罗河”每一次出现的符号意义。
人的精神,人的社会,整个人类世界,浸泡在一种很少有人感觉到其存在却没有一刻能摆脱的东西里,这种东西叫做符号。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反过来说,没有意义可以不用符号表达,也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尼罗河是一条流进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它有两条主要的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是尼罗河下游大多数水和营养的来源,但是白尼罗河则是两条支流中最长的。尼罗河对于非洲人们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叙述者出生在一个位于尼罗河拐弯处的小村镇,而主人公穆斯塔法出生于喀土穆,来自乌干达的白尼罗河与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青尼罗河在此交汇,向北奔向埃及流入地中海。尼罗河的河水喂养着千千万万条生命,它客观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但却很少人能感觉到它本身的符号意义,穆斯塔法在这个地方出生,他的人生也将从这个地方启程,“尼罗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主人公穆斯塔法生命起始的“符号”。尼罗河在文中的开始出现为主人公穆斯塔法生命的起始铺垫,他的人生也将从尼罗河发源地开始。
穆斯塔法和叙述者都出生在尼罗河边上,尼罗河伴随着他们的出生,同时也伴随着他们的成长。穆斯塔法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但却因为他的胆识他进入了尼罗河边上的一所学校。“学校是一幢漂亮石头房子,就在尼罗河边上的一个大花园里”,[7][155]尼罗河在文中第三次和第四次的出现,都与学校和殖民者的教育相联系,在这特殊的语境下,尼罗河暗示着一种特殊的符号意义:它和穆斯塔法的成长息息相关。也正是这个受教育的机会,成为了穆斯塔法一生中的转折点。他在校长的帮助下,去了开罗,结识了罗宾逊夫妇,在开罗逛过街,进过剧场,看过歌剧,有一次还横渡过尼罗河。后来离开开罗,穆斯塔法去了他一心想去的伦敦,开始了他人生的真正旅程。尼罗河这个特殊的具有生命意义的符号伴随着穆斯塔法一生的发展,从喀什穆到开罗,从开罗到伦敦,后来又从伦敦辗转回到了苏丹。
符号载体的定义是“一物代一物”,严格来说,符号是载体的感知与这个感知携带意义之间的关系,作为符号载体的感知,可以不是物质,而是物质的缺失:空白、黑暗、寂静、无语、无嗅、无味、无表情、拒绝答复等等。缺失能被物质感知,而且携带着重要意義。“要紧的是,我怀着对亲人的一腔思念,回到了那个位于尼罗河拐弯处的小村镇,回到了七年之中我朝思暮想的亲人身边。”[7][144]这个尼罗河拐弯处的小村镇是叙述者出生的地方,尼罗河的水滋润着叙述者。叙述者从遥远的欧洲回到了这个给予自己生命的地方,这里的尼罗河无色、无味、无语,它就像一个象征着生命的特殊符号客观存在着,伴随着叙述者的一生。叙述者带着从欧洲学来的知识回到了他生命开始的地方,“尼罗河”成了记忆中思念的缺失,但却携带着人生即将在这缺失的地方重新启程的重要意义。作者在文中第二次提到尼罗河:“我望着尼罗河,河水已经发浑,准是埃塞俄比亚高原大雨滂沱把泥沙给冲下来了...我并不是那抛向水中的石片,而是一粒投入田土的种子。”[7][146]叙述者在文中解释道,他不是抛向水中的石片,随波逐流,而不知何方是终点。他并把他自己比喻成那粒种子,将要投入田土,而这粒种子需要河水的灌溉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尼罗河在这里意味著给予他生命的重要符号,尼罗河给予了叙述者生命,也伴随着他的成长。
皮尔斯认为人自身是人使用的一个符号:“每个思想是一个符号,而生命是思想的系列,把这两个事实联系起来,人用的词或符号就是人自身。”[7][116]尼罗河在文中出现了30次,每一次的出现都与主人公穆斯塔法和叙述者息息相关,“尼罗河成为了贯穿全文的主线”。本文通过对主人公穆斯塔法和叙述者生命开始、发展、终止这三个阶段下的特殊语境进行分析,阐释了“尼罗河”在每个阶段出现的特殊符号意义,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并赋予文本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Siddiq,Muhammed.The Process of Individuation in Al-Tayeb Salih’s Novel Season of Migration to the North”.Journal of Arabic Literature,Vol.9(1978),pp67-104.
[2]塔伊卜·萨利赫.风流赛义德[M].张甲民译.时延春,阿拉伯小说选集(第二卷),世界知识知识出版社,2004:144-238.
[3]谭小青.“破”与“立”的选择--从后殖民视角看《北迁季节》中的身份寻求[J].红河学院学报,2014(5):117-119.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