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新的思潮正在席卷汽车界——互联网思维。
从小米造车,到乐视造车,大家把Tesla当做神话,然后在一场“互联网思维”的头脑风暴中得出一个论调:汽车已经是十恶不赦的老古董,你看它一百年来都不曾换过发动机,必须要加以革新,否则都不好意思了。
互联网思维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倘若互联网思维表现得过于自负,就是极为危险的一种论断了。在我看来,汽车走到今天固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进步空间,但绝没有到革命巨颠覆的程度。
任何一场革命性颠覆的前提是,老的东西不能再用,新的东西瓜熟蒂落。眼下千万辆汽车正在填充中国消费市场,不论是吉利还是奔驰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时,这种革命性思维似乎只存在于北上广的一线市场里,深层次分析我们对车最基本的需求,其99%的功能都能够在一台传统的汽车里得到满足。
既然得到满足,何需一场颠覆?如果抛开资本市场的兴风作浪,我们对汽车的基本需求会越来越简单,汽车所需要解决的无非就是代步罢了,而颠覆者们的理由却是抱怨导航不好用,车联网不普及等等。如果一场颠覆需要赋予过多情怀和享乐主义的理由才能推行,那我很怀疑它的力量,即便是苹果注册公司要发誓造车,我同样怀疑的是——它能对汽车的本质产生多少变革?
汽车并不是固步自封地走了一百多年,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进化,而非革命。举个例子,最早的汽车是用一个转向梯形来解决转向问题的,后来有人发明了方向盘,再后来工程师觉得应该加入一个转向机,于是有了循环球和齿轮齿条;再后来他们觉得这太累了,于是一套液压的助力机构加入其中,进而演变成电子助力,并且可以根据车速高低调节助力大小,甚至有英菲尼迪DAS这等取消机械连接的电子系统来接管。以上这是从有到精的,还有从无到有的,比如奔驰在一次麇鹿测试中翻车,推动了欧盟将ESP列为标配,如今这种安全设备也成为低档汽车的配置。这种进化漫长却有效,再回过头去看看,我开过90年前的汽车,其实和今天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颠覆,在我看来是弱者喊出的口号,一个汽车工业之庞大,恐怕是IT人士不可想象的,大的工业里一定有改进的空间,但改进恐怕只能是改进,动不动就扮演“颠覆者”的角色,会贻笑大方的。
其实,我最近有想法买一台电动车,并不是要支持任何一种论调,而是作为一种试验性质的探索,我很想看一看,如果汽车不一定是“这样”,是不是也可以“那样”?
从小米造车,到乐视造车,大家把Tesla当做神话,然后在一场“互联网思维”的头脑风暴中得出一个论调:汽车已经是十恶不赦的老古董,你看它一百年来都不曾换过发动机,必须要加以革新,否则都不好意思了。
互联网思维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倘若互联网思维表现得过于自负,就是极为危险的一种论断了。在我看来,汽车走到今天固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进步空间,但绝没有到革命巨颠覆的程度。
任何一场革命性颠覆的前提是,老的东西不能再用,新的东西瓜熟蒂落。眼下千万辆汽车正在填充中国消费市场,不论是吉利还是奔驰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时,这种革命性思维似乎只存在于北上广的一线市场里,深层次分析我们对车最基本的需求,其99%的功能都能够在一台传统的汽车里得到满足。
既然得到满足,何需一场颠覆?如果抛开资本市场的兴风作浪,我们对汽车的基本需求会越来越简单,汽车所需要解决的无非就是代步罢了,而颠覆者们的理由却是抱怨导航不好用,车联网不普及等等。如果一场颠覆需要赋予过多情怀和享乐主义的理由才能推行,那我很怀疑它的力量,即便是苹果注册公司要发誓造车,我同样怀疑的是——它能对汽车的本质产生多少变革?
汽车并不是固步自封地走了一百多年,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进化,而非革命。举个例子,最早的汽车是用一个转向梯形来解决转向问题的,后来有人发明了方向盘,再后来工程师觉得应该加入一个转向机,于是有了循环球和齿轮齿条;再后来他们觉得这太累了,于是一套液压的助力机构加入其中,进而演变成电子助力,并且可以根据车速高低调节助力大小,甚至有英菲尼迪DAS这等取消机械连接的电子系统来接管。以上这是从有到精的,还有从无到有的,比如奔驰在一次麇鹿测试中翻车,推动了欧盟将ESP列为标配,如今这种安全设备也成为低档汽车的配置。这种进化漫长却有效,再回过头去看看,我开过90年前的汽车,其实和今天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颠覆,在我看来是弱者喊出的口号,一个汽车工业之庞大,恐怕是IT人士不可想象的,大的工业里一定有改进的空间,但改进恐怕只能是改进,动不动就扮演“颠覆者”的角色,会贻笑大方的。
其实,我最近有想法买一台电动车,并不是要支持任何一种论调,而是作为一种试验性质的探索,我很想看一看,如果汽车不一定是“这样”,是不是也可以“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