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48-02
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呢?我想最主要的就是学生胸中无"物"。众所周知,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用什么样的材料,对文章有无高的境界至关重要。但现在由于考试压力、学习压力大,学生的阅读的时间,体味生活的时间就被无情的掠夺了。也正是由于材料的缺乏,致使写出来的文章要么空洞无物,像记流水账,要么引用一些老掉牙的材料。正如韩寒在《三重门》中所说:"勤奋学习的是爱因斯坦,淡泊名利的是居里夫人,助人为乐的是雷锋,不畏死亡的是刘胡兰,身残志坚的是张海迪,鞠躬尽瘁的是周恩来,就这么几个死定的例子,光荣地造就了上海乃至全国这么多考试和比赛里的作文高手。"他的这种说法显然是偏激的,但是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目前的学生写作现状。他们怕写作文,但作文又不能不写,那怎么办?只有死记硬背固定的例证材料。所以我们读到的文章材料千篇一律,司空见惯,没有新意当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人把学生比作是打印机,这个比喻非常恰当!让学生写作文,我们就是强调其"输出",殊不知没有"输入"哪来的"输出"呢?
那么,是不是学生真的就没有材料可用,毫无积累,一穷二白?我想当然不是!罗曼罗兰说的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归根结底是很多学生看着丰富的资源而不知道如何去挖掘,骑着毛驴找毛驴,或者是不会将其熟悉的作文材料灵活运用。
那么我们如何挖掘,使用我们身边的写作素材呢?我觉着最重要的是不能忘"本",书本是我们习作的不竭的资源。
提到书本,可能有的学生会不以为然,认为书本他们整天看整天学,枯燥而乏味,没有什么材料可用。殊不知,书本恰恰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最熟悉也是最宝贵的资源。请看这就是书本资源催生出的亮丽的风景: "在牢狱中徘徊,思量着生与死:是轰轰烈烈的死,还是要忍辱负重的生?当天亮时,你作出了令人惊讶的抉择。世人以为你一定会选择死,而你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忍辱偷生。当别人问你为什么原因时,你高亢地喊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我知道,您不是怕死,而是怕死的毫无价值,毫无意义。如果你选择了死,或许你至今也不会为我们所知,您选择了生,却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我们由衷地钦佩您,钦佩您正确的价值选择!"
"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虽然在今天,人生中并没有那么多的鲜血,生活也不惨淡,但我要说:敢于直面困难,正视'荆棘'的人也是真的猛士。朋友,青春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让我们挺起胸膛,走自己的路吧!""
难道真的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么?答曰:非也!既然书本中有这么多好的材料,既是我们熟悉的又是阅卷老师所亲睐的,我们干嘛要舍本逐末,舍近而求远呢?
书本可以为我们的习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实际上生活更是我们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倾听。种子发芽的声音,小草破土而出的声音,鲜花在夜间绽放的声音,微风穿过树林的声音,麦子拔节的声音……用心倾听,你会发现这世间处处都有美。你听,多美!"--(学生作文《你听,多美!》)
是啊"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倾听",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去体味。不是吗?"妈妈:当您看见这封信时,我正在考试,第一眼看见作文的题目,您就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想起以前,当我在做作业时,您总爱问我做什么作业,我却以一句"说了你也不懂"来回答您,那时我厌烦有一个没有知识的妈妈。……如今的我长大了,终于,我读懂了您。
妈妈,您不懂语文,可您用您的言行诠释了母爱真实含义;您不懂数学,可您用您那比三角形还要稳定的双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您不懂英语,可您用您的爱使我懂得,这才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您不懂思想政治,可您从小就教导我,做人要老实,说话要诚实,做事要踏实;您不懂地理,可您的一言一行都告诉我,我就是您宇宙的中心。您没有美丽的衣装,可您有宽广的胸怀,包容一切;您是没有诗人气质或商人气质,可您的农民气质更能彰显您平凡中的伟大。
"妈妈,当岁月老去,我欠您一句:妈妈,我……我爱您!现在说会不会太迟呢?您会不会笑我是个傻孩子?"(学生作文《终于,我读懂了您》节选)
情韵是多么悠扬的语言,她就是来自于对生活的洞察。作文不仅要体现对生活、人生的感悟结果,更要把感悟的过程展现出来,就是把行为过程中最典型、最美好、最感人、最有意义的东西再现出来。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最感人?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歌德说:"没有情感也就不存在艺术。"动人处唯情之所在!文章无情,又怎能动人?
这篇作文是写给母亲的一封信,那么我们的学生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对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哥哥姐姐,对用稚嫩的肩膀担负起家庭重担的弟弟妹妹,对和我们朝夕相处共同奋斗的同学又想说些什么呢?感情的闸门一经打开,我想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自然充沛了文章的情感。
情感的激发有时会演奏出爱的咏叹,但旧调重弹也能让人耳目一新。
材料运用的基本原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但每次作文都要找到别人少用而且可读性很强,能惹人耳目的材料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不太现实的。这时候,学会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将这些材料用出一种新意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些材料本身都是一些很经典的事例,如果用得好,用的角度新,完全可以收到"枯木发新芽"的艺术效果。
"站在乌江边,你思考了很多,但最终却选择了自刎。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知道么,后世不知有多少人为你感到遗憾哪,'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你。站在江边,四面楚歌,穷途末路,然而你想到的不是江山社稷,更不是自己的生死.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我便理解了你,你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伴随着您的吟唱: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您也拔剑自刎于乌江,为您重情重义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可以说项羽的材料是一个老材料了,而且有很多人在文章中引用,但用的多是他的刚愎自用,有勇无谋,他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直行不知转向,但在上面这段文字中,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个"重情重义"有血有肉的项羽。
作文,一直占据语文中考的半壁江山。现在的江苏很多地方中 考作文占60分,而上海、福建等地近两年作文已经增至70分,省内近几年要求增加中考作文分值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明、后年中考作文很可能要继续加分,可能是70分,甚至更高。所以有些教师和考生所惯用的"望天收" 、"以不变应万变"的作文教法学法,就显得非常危险了。笔者认为,在加强作文的训练力度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挖掘提炼,灵活地使用书本中生活中的那些我们相对熟悉的写作素材,丰富文章的内容,充沛文章的情感,以期更好地适应新的中考形势。
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呢?我想最主要的就是学生胸中无"物"。众所周知,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用什么样的材料,对文章有无高的境界至关重要。但现在由于考试压力、学习压力大,学生的阅读的时间,体味生活的时间就被无情的掠夺了。也正是由于材料的缺乏,致使写出来的文章要么空洞无物,像记流水账,要么引用一些老掉牙的材料。正如韩寒在《三重门》中所说:"勤奋学习的是爱因斯坦,淡泊名利的是居里夫人,助人为乐的是雷锋,不畏死亡的是刘胡兰,身残志坚的是张海迪,鞠躬尽瘁的是周恩来,就这么几个死定的例子,光荣地造就了上海乃至全国这么多考试和比赛里的作文高手。"他的这种说法显然是偏激的,但是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目前的学生写作现状。他们怕写作文,但作文又不能不写,那怎么办?只有死记硬背固定的例证材料。所以我们读到的文章材料千篇一律,司空见惯,没有新意当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人把学生比作是打印机,这个比喻非常恰当!让学生写作文,我们就是强调其"输出",殊不知没有"输入"哪来的"输出"呢?
那么,是不是学生真的就没有材料可用,毫无积累,一穷二白?我想当然不是!罗曼罗兰说的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归根结底是很多学生看着丰富的资源而不知道如何去挖掘,骑着毛驴找毛驴,或者是不会将其熟悉的作文材料灵活运用。
那么我们如何挖掘,使用我们身边的写作素材呢?我觉着最重要的是不能忘"本",书本是我们习作的不竭的资源。
提到书本,可能有的学生会不以为然,认为书本他们整天看整天学,枯燥而乏味,没有什么材料可用。殊不知,书本恰恰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最熟悉也是最宝贵的资源。请看这就是书本资源催生出的亮丽的风景: "在牢狱中徘徊,思量着生与死:是轰轰烈烈的死,还是要忍辱负重的生?当天亮时,你作出了令人惊讶的抉择。世人以为你一定会选择死,而你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忍辱偷生。当别人问你为什么原因时,你高亢地喊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我知道,您不是怕死,而是怕死的毫无价值,毫无意义。如果你选择了死,或许你至今也不会为我们所知,您选择了生,却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我们由衷地钦佩您,钦佩您正确的价值选择!"
"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虽然在今天,人生中并没有那么多的鲜血,生活也不惨淡,但我要说:敢于直面困难,正视'荆棘'的人也是真的猛士。朋友,青春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让我们挺起胸膛,走自己的路吧!""
难道真的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么?答曰:非也!既然书本中有这么多好的材料,既是我们熟悉的又是阅卷老师所亲睐的,我们干嘛要舍本逐末,舍近而求远呢?
书本可以为我们的习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实际上生活更是我们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倾听。种子发芽的声音,小草破土而出的声音,鲜花在夜间绽放的声音,微风穿过树林的声音,麦子拔节的声音……用心倾听,你会发现这世间处处都有美。你听,多美!"--(学生作文《你听,多美!》)
是啊"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倾听",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去体味。不是吗?"妈妈:当您看见这封信时,我正在考试,第一眼看见作文的题目,您就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想起以前,当我在做作业时,您总爱问我做什么作业,我却以一句"说了你也不懂"来回答您,那时我厌烦有一个没有知识的妈妈。……如今的我长大了,终于,我读懂了您。
妈妈,您不懂语文,可您用您的言行诠释了母爱真实含义;您不懂数学,可您用您那比三角形还要稳定的双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您不懂英语,可您用您的爱使我懂得,这才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您不懂思想政治,可您从小就教导我,做人要老实,说话要诚实,做事要踏实;您不懂地理,可您的一言一行都告诉我,我就是您宇宙的中心。您没有美丽的衣装,可您有宽广的胸怀,包容一切;您是没有诗人气质或商人气质,可您的农民气质更能彰显您平凡中的伟大。
"妈妈,当岁月老去,我欠您一句:妈妈,我……我爱您!现在说会不会太迟呢?您会不会笑我是个傻孩子?"(学生作文《终于,我读懂了您》节选)
情韵是多么悠扬的语言,她就是来自于对生活的洞察。作文不仅要体现对生活、人生的感悟结果,更要把感悟的过程展现出来,就是把行为过程中最典型、最美好、最感人、最有意义的东西再现出来。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最感人?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歌德说:"没有情感也就不存在艺术。"动人处唯情之所在!文章无情,又怎能动人?
这篇作文是写给母亲的一封信,那么我们的学生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对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哥哥姐姐,对用稚嫩的肩膀担负起家庭重担的弟弟妹妹,对和我们朝夕相处共同奋斗的同学又想说些什么呢?感情的闸门一经打开,我想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自然充沛了文章的情感。
情感的激发有时会演奏出爱的咏叹,但旧调重弹也能让人耳目一新。
材料运用的基本原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但每次作文都要找到别人少用而且可读性很强,能惹人耳目的材料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不太现实的。这时候,学会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将这些材料用出一种新意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些材料本身都是一些很经典的事例,如果用得好,用的角度新,完全可以收到"枯木发新芽"的艺术效果。
"站在乌江边,你思考了很多,但最终却选择了自刎。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知道么,后世不知有多少人为你感到遗憾哪,'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你。站在江边,四面楚歌,穷途末路,然而你想到的不是江山社稷,更不是自己的生死.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我便理解了你,你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伴随着您的吟唱: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您也拔剑自刎于乌江,为您重情重义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可以说项羽的材料是一个老材料了,而且有很多人在文章中引用,但用的多是他的刚愎自用,有勇无谋,他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直行不知转向,但在上面这段文字中,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个"重情重义"有血有肉的项羽。
作文,一直占据语文中考的半壁江山。现在的江苏很多地方中 考作文占60分,而上海、福建等地近两年作文已经增至70分,省内近几年要求增加中考作文分值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明、后年中考作文很可能要继续加分,可能是70分,甚至更高。所以有些教师和考生所惯用的"望天收" 、"以不变应万变"的作文教法学法,就显得非常危险了。笔者认为,在加强作文的训练力度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挖掘提炼,灵活地使用书本中生活中的那些我们相对熟悉的写作素材,丰富文章的内容,充沛文章的情感,以期更好地适应新的中考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