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19-0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全教会上也指出:"要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就是说,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应面向21世纪,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素质教育不仅要将人类文化宝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艺术熏陶学科,宋代学者朱熹说:"书用你自己去读,道理用你自己去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依托教材,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国外还有另一知名教育家也曾说:"教育就是唤醒。"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相信、信任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探究。语文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中的精华,教育者应充分依托教材进行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我在教曹禺的《日出》节选时,为了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我将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自己编剧本、找道具、化装、扮角色,来表演课文,学生都进入角色,表演得惟妙惟肖。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以李石清、潘月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虚伪、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这一主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二、抓课本中的创造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学认为,虽然人人都有天赋、智力的不同,但人人都有创新的欲望,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能提高的。我国有部古书《学记》上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告诉我们,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激励、启发,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创造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朱自清先生的名文《春》,许多的老师教学都按"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春花图"等程序教学。这样的课堂呆板、平淡,我教该文时,采用了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边放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春天来时人们的表现等幻灯片,一边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让学生合上书本,对照图片写作文《春》,写完以后,再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与课本上的文章对比,这一对比,学生便发现了朱先生创造思维的独到之处,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采用多种课堂信息交流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信息交流,贯穿于课堂始终,有人将课堂信息交流方式总结为四种:即单向式、双向式、多向式、环式,其模式为:
在课堂教学时,采用多种交流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郑振铎的《海燕》一文时,我便提出了该文为何要用"海燕"做文题而不采用"乡愁"做文题这一带有创造思维训练的问题,然后将学生分成七组,每人将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传递给本组下一位成员,每接到一位成员递来的答案,该同学都要将自己的新颖的想法写上,然后再传递下去。这样,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心灵和智慧不断碰撞,思维便长出了"触角",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创新能力便得到了提高。
四、教学时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法国文学家孔巴兹说过教育应该培养精神,创造灵魂。教育学也告诉我们,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了人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时注重求异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在不同中求同,在同中求异,有助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裴斯泰洛奇),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成为"智力生活的策源地"。
如在教《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时,我便让学生比较两文说明方法的相同点、不同点,在相互比较之后,学生的认识能力、创新能力便得到了提高。在教《伤仲永》一文后我便问:假如仲永的父亲懂得珍惜儿子的天赋,从各方面去培养儿子,会是怎么样的呢?这样的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求异思维得到了训练,创新欲望增强了。宋朝朱熹说"无疑时须教有疑,有疑时,却要无疑"便是此理。
五、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不能囿于课内,"象牙塔式"的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课外是学生求知的广阔天地,课外宜采用格赛尔的"警惕的自由放任主义"。他认为"对个人的热情关注","采用民主的方针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课外是学生调节心理、培养自主独立性、训练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天地。不宜用太多的作业去挤占、太死的管理去约束。孔子就十分赞同曾皙的这种课外教育方式:"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课内课外相结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未来社会发展速度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快,终生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要使未来的人才学会终生学习作为教育工作者便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未来的竞争是创新思想的竞争。未来的人才须具备创新意识,所以,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勇于探索,积极投身于教研教改,我们是一定能点亮学生心中创新这盏明灯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全教会上也指出:"要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就是说,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应面向21世纪,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素质教育不仅要将人类文化宝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艺术熏陶学科,宋代学者朱熹说:"书用你自己去读,道理用你自己去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依托教材,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国外还有另一知名教育家也曾说:"教育就是唤醒。"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相信、信任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探究。语文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中的精华,教育者应充分依托教材进行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我在教曹禺的《日出》节选时,为了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我将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自己编剧本、找道具、化装、扮角色,来表演课文,学生都进入角色,表演得惟妙惟肖。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以李石清、潘月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虚伪、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这一主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二、抓课本中的创造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学认为,虽然人人都有天赋、智力的不同,但人人都有创新的欲望,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能提高的。我国有部古书《学记》上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告诉我们,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激励、启发,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创造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朱自清先生的名文《春》,许多的老师教学都按"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春花图"等程序教学。这样的课堂呆板、平淡,我教该文时,采用了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边放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春天来时人们的表现等幻灯片,一边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让学生合上书本,对照图片写作文《春》,写完以后,再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与课本上的文章对比,这一对比,学生便发现了朱先生创造思维的独到之处,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采用多种课堂信息交流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信息交流,贯穿于课堂始终,有人将课堂信息交流方式总结为四种:即单向式、双向式、多向式、环式,其模式为:
在课堂教学时,采用多种交流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郑振铎的《海燕》一文时,我便提出了该文为何要用"海燕"做文题而不采用"乡愁"做文题这一带有创造思维训练的问题,然后将学生分成七组,每人将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传递给本组下一位成员,每接到一位成员递来的答案,该同学都要将自己的新颖的想法写上,然后再传递下去。这样,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心灵和智慧不断碰撞,思维便长出了"触角",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创新能力便得到了提高。
四、教学时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法国文学家孔巴兹说过教育应该培养精神,创造灵魂。教育学也告诉我们,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了人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时注重求异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在不同中求同,在同中求异,有助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裴斯泰洛奇),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成为"智力生活的策源地"。
如在教《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时,我便让学生比较两文说明方法的相同点、不同点,在相互比较之后,学生的认识能力、创新能力便得到了提高。在教《伤仲永》一文后我便问:假如仲永的父亲懂得珍惜儿子的天赋,从各方面去培养儿子,会是怎么样的呢?这样的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求异思维得到了训练,创新欲望增强了。宋朝朱熹说"无疑时须教有疑,有疑时,却要无疑"便是此理。
五、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不能囿于课内,"象牙塔式"的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课外是学生求知的广阔天地,课外宜采用格赛尔的"警惕的自由放任主义"。他认为"对个人的热情关注","采用民主的方针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课外是学生调节心理、培养自主独立性、训练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天地。不宜用太多的作业去挤占、太死的管理去约束。孔子就十分赞同曾皙的这种课外教育方式:"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课内课外相结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未来社会发展速度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快,终生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要使未来的人才学会终生学习作为教育工作者便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未来的竞争是创新思想的竞争。未来的人才须具备创新意识,所以,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勇于探索,积极投身于教研教改,我们是一定能点亮学生心中创新这盏明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