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闽茶“给商执照”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8964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绿茶产地的爱茶人,从痴迷上乌龙茶以来,了解乌龙茶历史和收集乌龙茶的点点滴滴,一直是我最关注和投入的事情,如今已有上百件珍贵的实物。而2004年在江西南昌斥重金购得的一件百年闽茶“给商执照”,弥足珍贵,堪称宝贝。
  说它是宝贝,一是历史久远,颁于同治叁年(1864)五月初十日;二是尺寸面幅大,纵565毫米×302毫米;三是这是由福建省会税厘总局司道专为茶商颁发,编号为四千七百四十的《给商执照》,除在左侧加盖有纵100毫米×宽68毫米红色篆体大字的“福建省会税厘总局司道关防”大印外,通篇有蓝色近800余字的告示,告示摘抄片段如下:
  “……每茶百斤征收正税连耗纹银六钱七分二厘,如用番银每两贴水六分,并抽总厘金番银一两。商贩运至延平局先完加捐茶厘银三钱,其余七钱仝正耗茶税纹银俟运至水口分局全数完清。其北路运省之茶归于汤岭分局,每茶百斤征收正税连耗纹银六钱七分二厘,并抽总厘金番银一两,一律现银完交清楚,即便放行,不准留难阻滞。……”
  用今天的话来解读这段告示,第一段大意是征收茶叶税厘以助军饷的章程,章程内将应缴税厘等一一交待清楚。第二段详尽地叙述了运茶路线,如何征收茶叶税厘,如何截去左右上角,加盖收清铃记,以示完纳税金。截角详送闽转销,及对在福建省内贩运、运至福省(福州)、投行售卖转运出洋、贩茶出境,以及额外夹带,以私茶论,按现定章程加二倍罚惩,否则致干究办,交待得明明白白,各地厘局、茶商可以一一照办。
  “给商执照”四个大字中加印有红字“查商贩运销茶叶,每百斤加抽军饷番银叁钱,自本年三月初一日为始,暂准停捐。其装储箱茶篓袋仍照福州府衙门原定式样斤两科计,按净茶每百斤应征运销税耗纹银六钱七分二厘,又总厘全番银一钱,分别完纳,不得迟逾。”这昭示着原军饷番银叁钱,自本年三月初一日为始,暂准停捐,而此份“给商执照”是伍月初十日颁发的,新的章程实施方二月有余。新旧两种章程,百年之后的人们看了一清二楚。
  这张历经140余年的福建乌龙茶“给商执照”,向人们展示了当时官府对作为“闽省第一大宗货物”——乌龙茶的重视。这张“给商执照”可以解读的悠久文化的信息还很多,高清晰扫描,刊登出来,可以让更多的茶人们共同欣赏探求中华茶苑奇葩——乌龙茶。
其他文献
一瓯自劝,红尘倦客,不是茶茗相伴,如何过得黄昏?秋风冷,秋意浓,傍晚,茶瘾起。于是,前往灏园印人兄的静斋。  茶品以天干排序。首先开泡台湾奇莱山春茶乌龙。一启封,顿觉一道寒飕飕的凉气直冲鼻端,无疑是产自高海拔之上品奇茗。掬少许,置入盖瓯。但见茶形如握拳,紧结圆实,其色褐绿幽黄,微显宝光,身骨亦重,茶气高雅。沸水高冲,开汤后,香清似雪,汤清如莹,入口顺滑,口感饱满和润,回甘直追喉底,茶脉舒畅若舌底鸣
期刊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这次展览是我国政府第一次举办全面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大规模展览。整个展览图文并茂、动静呼应,共展出唐宋古琴、高山族木雕、贝叶经等多件珍贵文物,同时精选参展图片2000多幅,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把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地展示给观众。展览上,代表“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三把紫砂古壶也由
期刊
对于当今大多数人而言,中国古代的饮茶方法已经相当久远甚或陌生了。大家偶尔会在影视剧中看到古人饮茶的场景:或用紫砂壶,或用陶瓷壶,投茶、冲水,茶汤泡好后倾入小如香橼的茶盅里,然后细细品啜,于是大家以为这就是古代的饮茶方法了。其实这是个误会、那么,中国古代的饮茶方法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唐人宫乐图》就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古人饮茶的生动情景。  《唐人宫乐图》,绢本设色,纵23.9厘米,横77.2厘米,
期刊
以茶养生,自古有之,今日亦然。然而今天的学者、媒体、茶人多将茶渲染成包治百病的“大力丸”、“万金油”,却也有误导之嫌。茶固有一定的醒神启智,祛火消食的药用价值,但根据茶种、茶类以及饮用者体质的不同,其作用会有很大的区别。看茶喝茶,看季节喝茶,看人喝茶,才不失为健康的养生之道。    看茶喝茶——绿茶和乌龙茶    《茶经》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性寒,尤其是绿茶,所以胃寒
期刊
一个恋旧的人,总想去寻访一些怀旧的地方。  一个爱茶的人,也总喜欢去追寻一些带着茶香的痕迹。  在北京和福州,两个相距甚远的城市,我们却同时在城中闹市找到了两处百年之前曾一度辉煌,而今却只能从些许印迹中寻得一缕茶香的老茶庄。  属于他们的辉煌已然逝去,留给后人的记忆却永远也挥之不去。    “吴肇祥”:北京最留香的茶庄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北京人每每听到这韵味悠扬的民歌,仿佛又闻到
期刊
去水乡古镇同里,似乎注定要与雨为伴。或许惟有在那烟雨濛濛的日子里,才能品出属于水乡古镇的那份韵味。沿着一条湿漉漉的青石小弄而行,雨轻轻曳过马头墙、黑檐、绿柳,无声地飘落在脸上、发稍,凉凉的柔柔的。穿“二堂”(崇本堂,遗老堂),过“三桥”(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有“江南第一茶楼”之誉的南园茶社就在眼前了。    旧时的南园茶社    “两头茶水,当中湖水”,是同里人延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所谓的“两
期刊
我喜欢与朋友一起分享好的环境与美食,然而,茶却是可以独自享用的。  这个冬天我照例在办公室里捧一杯正山小种,却在回想去年春天来临时邂逅的顶级龙井和碧螺春。  早就知道杭州人都拿玻璃杯泡龙井,然后不断地往里面续水,也知道他们不屑用紫砂来泡龙井,认为紫砂透气性太好,让龙井的香气散发了,用玻璃杯还可以看那一叶一芽在杯中沉浮。面对价格不菲的龙井,我还是觉得用玻璃杯对待它实在是太草率了,好茶怎能无道呢?  
期刊
11月中旬刚结束的ELLERSLIE园艺秀是南半球最大型的园艺展。新西兰人在园艺上花的缜密心思在这场全国性的园艺展中尽现无遗。人们自全国各地赶来参加,绵延数里的ELLERSLIE园艺秀成了群贤毕至的年度盛会。  园艺师们的灵感自各处来,2006年是唐宁红茶出品300周年,便成为园艺师们的造园灵感。造此茶主题园的园艺师是一对夫妇:BRUCE与MARG ROBINSON。夫人MARG站在自己的园门口
期刊
关于茶叶和咖啡,有太多的典故和内容。  一提到茶叶,所谓的“业内人士”总喜欢搬出陆羽的故事和经典,用古代诗人的名句去点缀和修饰,可又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去看去读呢?中国的茶叶自古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但它始终是个健康的东西,不知为什么历史学家和茶叶学家只会引经据典地在古书里找辞藻,而不去结合现实意义的内容引导大家。最近红火的《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就是对传统说教影视体系的一个“反击”。  前一阵子很多专家
期刊
在千年古刹,大雄宝殿前……  茶会之先,为禅茶礼佛——向千百年来,为芸芸众生带来一种心的安置方法和个人修为精进途径的尊者,由衷致意。  继而品泉……善之上者,莫若水;人之心智,变动不居,随体赋形。因其机变百出,故须凝聚而贯注,清净其意,勿使尘埃沾染。  平湖秋月,宜赏月,宜品茗,宜休闲,宜雅玩。  时间:2009年4月21~24日  地点:杭州灵隐禅寺  主办: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杭州市政府、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