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水乡古镇同里,似乎注定要与雨为伴。或许惟有在那烟雨濛濛的日子里,才能品出属于水乡古镇的那份韵味。沿着一条湿漉漉的青石小弄而行,雨轻轻曳过马头墙、黑檐、绿柳,无声地飘落在脸上、发稍,凉凉的柔柔的。穿“二堂”(崇本堂,遗老堂),过“三桥”(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有“江南第一茶楼”之誉的南园茶社就在眼前了。
旧时的南园茶社
“两头茶水,当中湖水”,是同里人延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所谓的“两头茶水”,就是指早晨、晚上喝茶,而早晨的茶又要比晚上重要得许多。
水是江南的命脉,古镇的魂。同里也因水而变得超凡脱俗。
因为有水,同里人喝茶的习惯似乎也比其他古镇人要浓情一些。据同里镇志显示,在抗战前同里有茶楼20余家。为取水方便,同里的茶楼一般都沿河而建,河水经矾沉淀后即可沏茶。由于同里是因水成市,因水成街,故茶客去茶楼一般也是坐船而去。茶客以中下层市民居多,四乡农民、渔民也纷至沓来,茶馆内外热闹非凡。
据同里的老人说,南园茶社隔河东对面以前是一个小菱湾,湾内有一大片民宅,每当清晨或黄昏,湾内总是炊烟袅袅;隔河西南原来是一片空旷的田野,冬春之际的早晚,时时可见茫茫雾气,正是这份虚无飘渺,如梦似幻的风物景致,让南园茶楼拥有了一个“南市晓烟”的雅号,而成为当时同呈的八景之一。
“两头茶水,当中湖水”,是同里人延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所谓的“两头茶水”,就是指早晨、晚上喝茶,而早晨的茶又要比晚上重要得许多。因此,早晨是茶社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当天蒙蒙亮,小河里的展雾还未散尽,赶早的茶客们已纷纷涌向茶楼。一时间,茶社门前门庭若市。河埠头上停满各式船只,茶社内外人声喧闹,楼上楼下热气、水气蒸腾,老虎灶及茶客嘴巴里吐出来的烟雾,将整个茶社上下弥漫得一片朦胧。茶客们去茶社除了喝茶、聊天,吃点心外,听行情、聆市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旧时的南园茶社不光是一个消费、休闲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信息交流和新闻散播的公共场所。
在南园茶楼品茶
南园茶社特配的茶叶,名目繁多,并随着四季的变化不断更换。什么芡实清茶,红玫瑰茶,糯米香茶,熏豆茶等等,一看茶水单上的名字,就让人有一种忍不住的冲动。
为了一睹江南丝竹的神韵,我特意挑了个与南园艺苑最近的位置。刚落座,服务员便笑吟吟地在八仙桌上摆齐了熏青豆、花生米、云片糕、芝麻片等茶点。南园茶社的茶叶配置既有大众的,也有茶社自己特配的。特配的茶叶,名目繁多,并随着四季的变化不断更换。什么芡实清茶,红玫瑰茶,糯米香茶,熏豆茶等等,一看茶水单上的名字,就让人有一种忍不住的冲动。
演出还没开始,我要了一杯熏豆茶,一边嚼着美味的茶点,一边品着香甜的熏豆茶,目光在四周的装饰及摆设上游走。锡罐、瓷盘、桌椅、茶具……,每一件看起来都是那么平常,但就是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却记录着南园茶楼曾经的辉煌与坎坷。
当灯光自南园艺苑内亮起时,几位身穿长衫马褂的老艺人走上了舞台。一会儿,一曲美妙动听的《春江花月夜》便绕梁而来了。在悠扬、委婉的江南丝竹及民间小调中,品着香茗,嚼着甜点,观着美景,一时间,人世间的烦恼、痛苦、纷争仿佛都与这里绝缘了。
在南园茶社品茶,与其说品的是茶的一份清香,景的一种美丽,还不如说品的是一种情趣、一份历史及文化。
素描南园茶社
有100多年历史的老虎灶,一张张散发着桐油香的老式方桌,一幅幅浮泛着岁月光泽的“大美烟草公司”的招贴画,一排排红得发黑的老紫砂壶,还有那几把团扇、几块蓝印花布挂轴、几只鸟笼……
南园茶社北面临街,东面和南面临河,两条河道在茶楼处交汇成“十字港”,始建于1898年,原名“福安茶社”,为清末的“江南第一茶楼”。
茶社是一幢典型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共分二层,门面是清一色的红漆木雕装饰,门眉的中央镶着四个斗大的金色大字——南园茶社。最引人注目的是高挂在门窗上的那面锈着“江南第一茶楼”的杏色大旗,以及两旁门柱上的那幅“南市晓烟清水桥居景色悠;名镇茶苑高朋相聚论古今”的落地楹联。
走进茶社大门,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从心头飘袅而起。那一只有100多年历史的老虎灶,那一张张散发着桐油香的老式方桌,那一幅幅浮泛着岁月光泽的“大美烟草公司”的招帖画,那一排排红得发黑的老紫砂壶,还有那几把团扇、几块蓝印花布挂轴、几只鸟笼,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在为远去了的江南、远去了的水乡古镇、远去了的江南水乡老茶楼,作着铺陈和渲染。
环视整个茶社,古朴中透着一份清幽及雅致。一楼为底楼铺面店堂,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各种档次的红茶、绿茶、花茶等,还可以享受到当地特有的熏青豆、萝卜干等特色茶点。店堂的右侧是账房,设计、摆设一如旧时。
登楼而上,“南园晓市”四个大字扑面而来。转过大堂,四面皆为雕花木窗,古朴中蕴含着一份厚重,环境幽雅得让人怦然心动。从北窗望去,同里的闹市一览无遗,站在南窗则感觉茶楼卧于水上,驳岸曲折,小桥遍布。临窗而坐,但见船只穿梭来往,水面波光粼粼,一派繁华的水上贸易景象。
二楼最醒目的是位于楼梯顶端的陈去病与柳亚子对饮的蜡像。与蜡像相对的是南园艺苑。在这里,茶客们既可远眺水乡风光,近可览小桥流水,在品茗的同时,听上几段江南丝竹,或宣卷、评弹、戏曲、小调等曲子。那份情趣与雅致真的会让人难以忘怀。
恍然中,一个属于二、三十年代的旧时江南老茶馆在不经意中回归了。
链接:史说南园茶社
南园茶社最初的名字叫“福安茶社”。主人原本是同里镇上一小户人家,因算命先生说他们家缺水,于是便开起了这家名日“福安”的茶馆。
1930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创办人之一陈去病先生从南京返回家乡同里颐养天年。因为所住的地方与福安茶社仅一河之隔,所以他常让佣人用舢板送其去茶社,或品茗或怀旧追忆曾经的美好时光,或与柳亚子等进步文人谈笑畅饮,针砭时势。久了,茶社的老板与陈去病等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在一次交谈中,陈去病向老板提出了把福安茶社更名为“南园茶社”(去掉中间二字即为南社,意在纪念南社革命活动),不料,老板竟一口答应。就这样福安茶社变成了南园茶社。
为了纪念陈去病和柳亚子这两位先人,茶社现为他们塑了两尊栩栩如生的蜡像,被请坐在茶社的二楼上,对饮成趣,独成一景。
旧时的南园茶社
“两头茶水,当中湖水”,是同里人延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所谓的“两头茶水”,就是指早晨、晚上喝茶,而早晨的茶又要比晚上重要得许多。
水是江南的命脉,古镇的魂。同里也因水而变得超凡脱俗。
因为有水,同里人喝茶的习惯似乎也比其他古镇人要浓情一些。据同里镇志显示,在抗战前同里有茶楼20余家。为取水方便,同里的茶楼一般都沿河而建,河水经矾沉淀后即可沏茶。由于同里是因水成市,因水成街,故茶客去茶楼一般也是坐船而去。茶客以中下层市民居多,四乡农民、渔民也纷至沓来,茶馆内外热闹非凡。
据同里的老人说,南园茶社隔河东对面以前是一个小菱湾,湾内有一大片民宅,每当清晨或黄昏,湾内总是炊烟袅袅;隔河西南原来是一片空旷的田野,冬春之际的早晚,时时可见茫茫雾气,正是这份虚无飘渺,如梦似幻的风物景致,让南园茶楼拥有了一个“南市晓烟”的雅号,而成为当时同呈的八景之一。
“两头茶水,当中湖水”,是同里人延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所谓的“两头茶水”,就是指早晨、晚上喝茶,而早晨的茶又要比晚上重要得许多。因此,早晨是茶社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当天蒙蒙亮,小河里的展雾还未散尽,赶早的茶客们已纷纷涌向茶楼。一时间,茶社门前门庭若市。河埠头上停满各式船只,茶社内外人声喧闹,楼上楼下热气、水气蒸腾,老虎灶及茶客嘴巴里吐出来的烟雾,将整个茶社上下弥漫得一片朦胧。茶客们去茶社除了喝茶、聊天,吃点心外,听行情、聆市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旧时的南园茶社不光是一个消费、休闲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信息交流和新闻散播的公共场所。
在南园茶楼品茶
南园茶社特配的茶叶,名目繁多,并随着四季的变化不断更换。什么芡实清茶,红玫瑰茶,糯米香茶,熏豆茶等等,一看茶水单上的名字,就让人有一种忍不住的冲动。
为了一睹江南丝竹的神韵,我特意挑了个与南园艺苑最近的位置。刚落座,服务员便笑吟吟地在八仙桌上摆齐了熏青豆、花生米、云片糕、芝麻片等茶点。南园茶社的茶叶配置既有大众的,也有茶社自己特配的。特配的茶叶,名目繁多,并随着四季的变化不断更换。什么芡实清茶,红玫瑰茶,糯米香茶,熏豆茶等等,一看茶水单上的名字,就让人有一种忍不住的冲动。
演出还没开始,我要了一杯熏豆茶,一边嚼着美味的茶点,一边品着香甜的熏豆茶,目光在四周的装饰及摆设上游走。锡罐、瓷盘、桌椅、茶具……,每一件看起来都是那么平常,但就是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却记录着南园茶楼曾经的辉煌与坎坷。
当灯光自南园艺苑内亮起时,几位身穿长衫马褂的老艺人走上了舞台。一会儿,一曲美妙动听的《春江花月夜》便绕梁而来了。在悠扬、委婉的江南丝竹及民间小调中,品着香茗,嚼着甜点,观着美景,一时间,人世间的烦恼、痛苦、纷争仿佛都与这里绝缘了。
在南园茶社品茶,与其说品的是茶的一份清香,景的一种美丽,还不如说品的是一种情趣、一份历史及文化。
素描南园茶社
有100多年历史的老虎灶,一张张散发着桐油香的老式方桌,一幅幅浮泛着岁月光泽的“大美烟草公司”的招贴画,一排排红得发黑的老紫砂壶,还有那几把团扇、几块蓝印花布挂轴、几只鸟笼……
南园茶社北面临街,东面和南面临河,两条河道在茶楼处交汇成“十字港”,始建于1898年,原名“福安茶社”,为清末的“江南第一茶楼”。
茶社是一幢典型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共分二层,门面是清一色的红漆木雕装饰,门眉的中央镶着四个斗大的金色大字——南园茶社。最引人注目的是高挂在门窗上的那面锈着“江南第一茶楼”的杏色大旗,以及两旁门柱上的那幅“南市晓烟清水桥居景色悠;名镇茶苑高朋相聚论古今”的落地楹联。
走进茶社大门,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从心头飘袅而起。那一只有100多年历史的老虎灶,那一张张散发着桐油香的老式方桌,那一幅幅浮泛着岁月光泽的“大美烟草公司”的招帖画,那一排排红得发黑的老紫砂壶,还有那几把团扇、几块蓝印花布挂轴、几只鸟笼,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在为远去了的江南、远去了的水乡古镇、远去了的江南水乡老茶楼,作着铺陈和渲染。
环视整个茶社,古朴中透着一份清幽及雅致。一楼为底楼铺面店堂,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各种档次的红茶、绿茶、花茶等,还可以享受到当地特有的熏青豆、萝卜干等特色茶点。店堂的右侧是账房,设计、摆设一如旧时。
登楼而上,“南园晓市”四个大字扑面而来。转过大堂,四面皆为雕花木窗,古朴中蕴含着一份厚重,环境幽雅得让人怦然心动。从北窗望去,同里的闹市一览无遗,站在南窗则感觉茶楼卧于水上,驳岸曲折,小桥遍布。临窗而坐,但见船只穿梭来往,水面波光粼粼,一派繁华的水上贸易景象。
二楼最醒目的是位于楼梯顶端的陈去病与柳亚子对饮的蜡像。与蜡像相对的是南园艺苑。在这里,茶客们既可远眺水乡风光,近可览小桥流水,在品茗的同时,听上几段江南丝竹,或宣卷、评弹、戏曲、小调等曲子。那份情趣与雅致真的会让人难以忘怀。
恍然中,一个属于二、三十年代的旧时江南老茶馆在不经意中回归了。
链接:史说南园茶社
南园茶社最初的名字叫“福安茶社”。主人原本是同里镇上一小户人家,因算命先生说他们家缺水,于是便开起了这家名日“福安”的茶馆。
1930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创办人之一陈去病先生从南京返回家乡同里颐养天年。因为所住的地方与福安茶社仅一河之隔,所以他常让佣人用舢板送其去茶社,或品茗或怀旧追忆曾经的美好时光,或与柳亚子等进步文人谈笑畅饮,针砭时势。久了,茶社的老板与陈去病等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在一次交谈中,陈去病向老板提出了把福安茶社更名为“南园茶社”(去掉中间二字即为南社,意在纪念南社革命活动),不料,老板竟一口答应。就这样福安茶社变成了南园茶社。
为了纪念陈去病和柳亚子这两位先人,茶社现为他们塑了两尊栩栩如生的蜡像,被请坐在茶社的二楼上,对饮成趣,独成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