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茶楼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l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水乡古镇同里,似乎注定要与雨为伴。或许惟有在那烟雨濛濛的日子里,才能品出属于水乡古镇的那份韵味。沿着一条湿漉漉的青石小弄而行,雨轻轻曳过马头墙、黑檐、绿柳,无声地飘落在脸上、发稍,凉凉的柔柔的。穿“二堂”(崇本堂,遗老堂),过“三桥”(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有“江南第一茶楼”之誉的南园茶社就在眼前了。
  
  旧时的南园茶社
  
  “两头茶水,当中湖水”,是同里人延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所谓的“两头茶水”,就是指早晨、晚上喝茶,而早晨的茶又要比晚上重要得许多。
  水是江南的命脉,古镇的魂。同里也因水而变得超凡脱俗。
  因为有水,同里人喝茶的习惯似乎也比其他古镇人要浓情一些。据同里镇志显示,在抗战前同里有茶楼20余家。为取水方便,同里的茶楼一般都沿河而建,河水经矾沉淀后即可沏茶。由于同里是因水成市,因水成街,故茶客去茶楼一般也是坐船而去。茶客以中下层市民居多,四乡农民、渔民也纷至沓来,茶馆内外热闹非凡。
  据同里的老人说,南园茶社隔河东对面以前是一个小菱湾,湾内有一大片民宅,每当清晨或黄昏,湾内总是炊烟袅袅;隔河西南原来是一片空旷的田野,冬春之际的早晚,时时可见茫茫雾气,正是这份虚无飘渺,如梦似幻的风物景致,让南园茶楼拥有了一个“南市晓烟”的雅号,而成为当时同呈的八景之一。
  “两头茶水,当中湖水”,是同里人延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所谓的“两头茶水”,就是指早晨、晚上喝茶,而早晨的茶又要比晚上重要得许多。因此,早晨是茶社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当天蒙蒙亮,小河里的展雾还未散尽,赶早的茶客们已纷纷涌向茶楼。一时间,茶社门前门庭若市。河埠头上停满各式船只,茶社内外人声喧闹,楼上楼下热气、水气蒸腾,老虎灶及茶客嘴巴里吐出来的烟雾,将整个茶社上下弥漫得一片朦胧。茶客们去茶社除了喝茶、聊天,吃点心外,听行情、聆市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旧时的南园茶社不光是一个消费、休闲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信息交流和新闻散播的公共场所。
  
  在南园茶楼品茶
  
  南园茶社特配的茶叶,名目繁多,并随着四季的变化不断更换。什么芡实清茶,红玫瑰茶,糯米香茶,熏豆茶等等,一看茶水单上的名字,就让人有一种忍不住的冲动。
  为了一睹江南丝竹的神韵,我特意挑了个与南园艺苑最近的位置。刚落座,服务员便笑吟吟地在八仙桌上摆齐了熏青豆、花生米、云片糕、芝麻片等茶点。南园茶社的茶叶配置既有大众的,也有茶社自己特配的。特配的茶叶,名目繁多,并随着四季的变化不断更换。什么芡实清茶,红玫瑰茶,糯米香茶,熏豆茶等等,一看茶水单上的名字,就让人有一种忍不住的冲动。
  演出还没开始,我要了一杯熏豆茶,一边嚼着美味的茶点,一边品着香甜的熏豆茶,目光在四周的装饰及摆设上游走。锡罐、瓷盘、桌椅、茶具……,每一件看起来都是那么平常,但就是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却记录着南园茶楼曾经的辉煌与坎坷。
  当灯光自南园艺苑内亮起时,几位身穿长衫马褂的老艺人走上了舞台。一会儿,一曲美妙动听的《春江花月夜》便绕梁而来了。在悠扬、委婉的江南丝竹及民间小调中,品着香茗,嚼着甜点,观着美景,一时间,人世间的烦恼、痛苦、纷争仿佛都与这里绝缘了。
  在南园茶社品茶,与其说品的是茶的一份清香,景的一种美丽,还不如说品的是一种情趣、一份历史及文化。
  
  素描南园茶社
  
  有100多年历史的老虎灶,一张张散发着桐油香的老式方桌,一幅幅浮泛着岁月光泽的“大美烟草公司”的招贴画,一排排红得发黑的老紫砂壶,还有那几把团扇、几块蓝印花布挂轴、几只鸟笼……
  南园茶社北面临街,东面和南面临河,两条河道在茶楼处交汇成“十字港”,始建于1898年,原名“福安茶社”,为清末的“江南第一茶楼”。
  茶社是一幢典型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共分二层,门面是清一色的红漆木雕装饰,门眉的中央镶着四个斗大的金色大字——南园茶社。最引人注目的是高挂在门窗上的那面锈着“江南第一茶楼”的杏色大旗,以及两旁门柱上的那幅“南市晓烟清水桥居景色悠;名镇茶苑高朋相聚论古今”的落地楹联。
  走进茶社大门,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从心头飘袅而起。那一只有100多年历史的老虎灶,那一张张散发着桐油香的老式方桌,那一幅幅浮泛着岁月光泽的“大美烟草公司”的招帖画,那一排排红得发黑的老紫砂壶,还有那几把团扇、几块蓝印花布挂轴、几只鸟笼,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在为远去了的江南、远去了的水乡古镇、远去了的江南水乡老茶楼,作着铺陈和渲染。
  环视整个茶社,古朴中透着一份清幽及雅致。一楼为底楼铺面店堂,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各种档次的红茶、绿茶、花茶等,还可以享受到当地特有的熏青豆、萝卜干等特色茶点。店堂的右侧是账房,设计、摆设一如旧时。
  登楼而上,“南园晓市”四个大字扑面而来。转过大堂,四面皆为雕花木窗,古朴中蕴含着一份厚重,环境幽雅得让人怦然心动。从北窗望去,同里的闹市一览无遗,站在南窗则感觉茶楼卧于水上,驳岸曲折,小桥遍布。临窗而坐,但见船只穿梭来往,水面波光粼粼,一派繁华的水上贸易景象。
  二楼最醒目的是位于楼梯顶端的陈去病与柳亚子对饮的蜡像。与蜡像相对的是南园艺苑。在这里,茶客们既可远眺水乡风光,近可览小桥流水,在品茗的同时,听上几段江南丝竹,或宣卷、评弹、戏曲、小调等曲子。那份情趣与雅致真的会让人难以忘怀。
  恍然中,一个属于二、三十年代的旧时江南老茶馆在不经意中回归了。
  
  链接:史说南园茶社
  
  南园茶社最初的名字叫“福安茶社”。主人原本是同里镇上一小户人家,因算命先生说他们家缺水,于是便开起了这家名日“福安”的茶馆。
  1930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创办人之一陈去病先生从南京返回家乡同里颐养天年。因为所住的地方与福安茶社仅一河之隔,所以他常让佣人用舢板送其去茶社,或品茗或怀旧追忆曾经的美好时光,或与柳亚子等进步文人谈笑畅饮,针砭时势。久了,茶社的老板与陈去病等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在一次交谈中,陈去病向老板提出了把福安茶社更名为“南园茶社”(去掉中间二字即为南社,意在纪念南社革命活动),不料,老板竟一口答应。就这样福安茶社变成了南园茶社。
  为了纪念陈去病和柳亚子这两位先人,茶社现为他们塑了两尊栩栩如生的蜡像,被请坐在茶社的二楼上,对饮成趣,独成一景。
其他文献
5月的福建,遍地茶香。  其中,有一种茶,它个性斐然,在春天绽放,酝酿出一盏清柔的茶汤:在秋天绚烂,散发出一股馥郁的芬芳。安溪铁观音就是以这样独特的气质,成为中国乌龙茶的翘楚。  没有哪一种茶,可以像铁观音一样,让一个国家重点贫困县一跃成为国家经济百强县;也没有哪一种茶,可以像铁观音一样,在短短10天时间里,吸引来全国各地的爱茶人;更没有一种茶,可以像铁观音一样,吸引着爱茶人像朝圣一样,一次又一次
期刊
他们是知名企业总裁,或社会名人,他们还是国学研修者,但他们更是虔诚的茶人。近日,北京大学中国国学大讲堂董事长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们怀着“品茶、论道、结缘”之心,寻茶寻到了武夷山。  本刊记者进行了跟踪采访,零距离接触他们的茶心。    寻茶人物素描    郭杰 中国红牛第一任总裁,亚太经合组织文体产业委员会主任,欧盟中国经济文化委员会中国分会执行主席,中国国际体育产业俱乐部总裁,中国沃天体育管理集团
期刊
地点:老茶吧(陈仁泉的私人茶室)  主角:陈仁泉(职业摄影师,文史研究者)  内容梗概:  某个午后,当我第一次走进德阳这家老茶吧,恍惚间仿佛走进了一段隔世的岁月,在这段岁月中品咂着各种悲欢各种滋味。  老茶吧的主人名叫陈仁泉,他是一个职业摄影师,也是一个文史研究者,作为一个文人的私人茶室,这里没有考究的器皿,也没有价值连城的茶叶,但是坐在茶室中,慢慢地品尝一壶茶,一种情绪就慢慢地蔓延开来,爬满内
期刊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长河里,涉及茶的诗词琳琅满目、比比皆是。历代咏茶诗词数量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早已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奇瑰宝。曹雪芹也以它梦笔生花的文采,在《红楼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卓越的诗才,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清代的饮茶风尚。    十二钗联句咏茶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常见形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篇。古人用联句来咏茶在茶诗中是比较少见的。《红楼梦》联句诗中写茶最
期刊
李长平,号赏壶阁主人,网名“老紫砂”,杭州茗壶(紫砂)艺术馆馆长。结缘紫砂二十载,收藏明清紫砂古壶和紫砂雅玩五百多件,多年来致力于发掘、研究和弘扬紫砂文化,著有《明清紫砂珍赏》。  宜兴制陶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但现代意义上的紫砂茶具却起源于明代。  最早把紫砂做成茶壶的,是宜兴当地一座寺庙中的僧人。后人一直称其为“金沙寺僧”。  制作紫砂茶具最早的名家是供春。供春原本是明正德甲戌进士吴颐山的书僮
期刊
一瓯自劝,红尘倦客,不是茶茗相伴,如何过得黄昏?秋风冷,秋意浓,傍晚,茶瘾起。于是,前往灏园印人兄的静斋。  茶品以天干排序。首先开泡台湾奇莱山春茶乌龙。一启封,顿觉一道寒飕飕的凉气直冲鼻端,无疑是产自高海拔之上品奇茗。掬少许,置入盖瓯。但见茶形如握拳,紧结圆实,其色褐绿幽黄,微显宝光,身骨亦重,茶气高雅。沸水高冲,开汤后,香清似雪,汤清如莹,入口顺滑,口感饱满和润,回甘直追喉底,茶脉舒畅若舌底鸣
期刊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这次展览是我国政府第一次举办全面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大规模展览。整个展览图文并茂、动静呼应,共展出唐宋古琴、高山族木雕、贝叶经等多件珍贵文物,同时精选参展图片2000多幅,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把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地展示给观众。展览上,代表“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三把紫砂古壶也由
期刊
对于当今大多数人而言,中国古代的饮茶方法已经相当久远甚或陌生了。大家偶尔会在影视剧中看到古人饮茶的场景:或用紫砂壶,或用陶瓷壶,投茶、冲水,茶汤泡好后倾入小如香橼的茶盅里,然后细细品啜,于是大家以为这就是古代的饮茶方法了。其实这是个误会、那么,中国古代的饮茶方法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唐人宫乐图》就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古人饮茶的生动情景。  《唐人宫乐图》,绢本设色,纵23.9厘米,横77.2厘米,
期刊
以茶养生,自古有之,今日亦然。然而今天的学者、媒体、茶人多将茶渲染成包治百病的“大力丸”、“万金油”,却也有误导之嫌。茶固有一定的醒神启智,祛火消食的药用价值,但根据茶种、茶类以及饮用者体质的不同,其作用会有很大的区别。看茶喝茶,看季节喝茶,看人喝茶,才不失为健康的养生之道。    看茶喝茶——绿茶和乌龙茶    《茶经》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性寒,尤其是绿茶,所以胃寒
期刊
一个恋旧的人,总想去寻访一些怀旧的地方。  一个爱茶的人,也总喜欢去追寻一些带着茶香的痕迹。  在北京和福州,两个相距甚远的城市,我们却同时在城中闹市找到了两处百年之前曾一度辉煌,而今却只能从些许印迹中寻得一缕茶香的老茶庄。  属于他们的辉煌已然逝去,留给后人的记忆却永远也挥之不去。    “吴肇祥”:北京最留香的茶庄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北京人每每听到这韵味悠扬的民歌,仿佛又闻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