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远离喧嚣嘈杂,享受宁静静谧,成为不少城市居民向往的生活状态。宁静,滋养着人们的心境,让人得以在沉静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倾听彼此之间的心聲。
对于宁静,古人惯有一份追寻。“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写出了若耶溪的幽深,产生了动中见静的美学效果。“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摹出天地间万籁俱寂的纯净景象,折射着“渔翁”一尘不染的心境。在古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中,类似的例子俯拾即是。宁静,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它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滋味、独特的享受。
其实,宁静也是一种声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有声之声、和谐之声。有声音生态学家写道:“寂静是落雪的低语,等雪融后又会化成动听的流水声,铮铮淙淙地让人想闻声起舞。寂静是传授花粉的昆虫拍扑翅膀时带起的柔和曲调,当它们为了躲避一时微风小心翼翼在松枝间穿梭时,虫鸣与松林的叹息交织成一片,可以整天都在你耳边回响。”宁静,其实并非绝对的无声,而是在声音的流变中,为人们熨帖心情、抚慰心灵提供一种氛围和契机。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回归自然”的理念,多走进大自然,不断丰富自己的“宁静体验”。
如果说,宁静可以分为外在宁静与内在宁静,那么外在的宁静是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越宁静,个体就越容易感觉到自己是周围环境的延伸。宁静能为耳朵提供养分,让人“听”到许多,正所谓“安静的地方是灵魂的智库,是真与美的诞生地”。人的灵魂需要安顿,精神需要滋养,而外在的宁静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内在的宁静。这样,生活便会打开新的窗口,让人看到更多美好。
当然,外在宁静的作用是有限的,也因人而异。事实上,外在宁静只有经由内在宁静的转化,才能给人增添厚重的理性之美,并逐渐引领人走向生命的充盈和崇高。作家有言,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内在宁静的滋养、升华,往往离不开独处,甚至需要与孤独为伴。
也许,并非所有的独处都能使人宁静、所有的宁静都能让人快乐。但如果面对这样的宁静,甚至是孤独与寂寞,能够坚定信念、全身心投入,矢志坚守与奉献,也能收获不一般的人生意蕴。“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就是一位欣享宁静、甘于孤独、超越孤独的强者。她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敦煌,宁静地研究艺术、保护文物,因为信奉“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樊锦诗说:“真正的幸福,就是在心灵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这种幸福观,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时代楷模”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的价值坚守与高尚情怀,也彰显着宁静的价值、宁静的力量。
品味宁静,总有回甘。感受宁静、享受宁静,尽情体会个中滋味,需要我们努力改造客观世界,也用心改造主观世界。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03月23日第05版)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出自南朝梁代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句,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江雪》。在文中合理引用古诗词,能够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彰显作者的文学修养和阅读积累。
作者将宁静分为外在宁静与内在宁静,观点发人深省。而本段论述了内在宁静和外在宁静的关系,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对过渡段的雕琢,否则文章就会给人支离破碎、转折突兀之感。
本段通过详叙樊锦诗的例子来论述孤独对内在宁静的滋养,以及宁静的价值和力量。关于从独处中坚定信念、成就自我的例子,古今中外其实有很多,但是本文作者却选用了一个非常具有时新性和典型性的人物来举例,这样既能让文章充溢着时代感,又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大家在写作时政类作文时,一定要注意素材的典型性与时代性。
对于宁静,古人惯有一份追寻。“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写出了若耶溪的幽深,产生了动中见静的美学效果。“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摹出天地间万籁俱寂的纯净景象,折射着“渔翁”一尘不染的心境。在古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中,类似的例子俯拾即是。宁静,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它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滋味、独特的享受。
其实,宁静也是一种声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有声之声、和谐之声。有声音生态学家写道:“寂静是落雪的低语,等雪融后又会化成动听的流水声,铮铮淙淙地让人想闻声起舞。寂静是传授花粉的昆虫拍扑翅膀时带起的柔和曲调,当它们为了躲避一时微风小心翼翼在松枝间穿梭时,虫鸣与松林的叹息交织成一片,可以整天都在你耳边回响。”宁静,其实并非绝对的无声,而是在声音的流变中,为人们熨帖心情、抚慰心灵提供一种氛围和契机。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回归自然”的理念,多走进大自然,不断丰富自己的“宁静体验”。
如果说,宁静可以分为外在宁静与内在宁静,那么外在的宁静是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越宁静,个体就越容易感觉到自己是周围环境的延伸。宁静能为耳朵提供养分,让人“听”到许多,正所谓“安静的地方是灵魂的智库,是真与美的诞生地”。人的灵魂需要安顿,精神需要滋养,而外在的宁静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内在的宁静。这样,生活便会打开新的窗口,让人看到更多美好。
当然,外在宁静的作用是有限的,也因人而异。事实上,外在宁静只有经由内在宁静的转化,才能给人增添厚重的理性之美,并逐渐引领人走向生命的充盈和崇高。作家有言,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内在宁静的滋养、升华,往往离不开独处,甚至需要与孤独为伴。
也许,并非所有的独处都能使人宁静、所有的宁静都能让人快乐。但如果面对这样的宁静,甚至是孤独与寂寞,能够坚定信念、全身心投入,矢志坚守与奉献,也能收获不一般的人生意蕴。“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就是一位欣享宁静、甘于孤独、超越孤独的强者。她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敦煌,宁静地研究艺术、保护文物,因为信奉“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樊锦诗说:“真正的幸福,就是在心灵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这种幸福观,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时代楷模”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的价值坚守与高尚情怀,也彰显着宁静的价值、宁静的力量。
品味宁静,总有回甘。感受宁静、享受宁静,尽情体会个中滋味,需要我们努力改造客观世界,也用心改造主观世界。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03月23日第05版)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出自南朝梁代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句,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江雪》。在文中合理引用古诗词,能够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彰显作者的文学修养和阅读积累。
作者将宁静分为外在宁静与内在宁静,观点发人深省。而本段论述了内在宁静和外在宁静的关系,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对过渡段的雕琢,否则文章就会给人支离破碎、转折突兀之感。
本段通过详叙樊锦诗的例子来论述孤独对内在宁静的滋养,以及宁静的价值和力量。关于从独处中坚定信念、成就自我的例子,古今中外其实有很多,但是本文作者却选用了一个非常具有时新性和典型性的人物来举例,这样既能让文章充溢着时代感,又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大家在写作时政类作文时,一定要注意素材的典型性与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