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物资学院是一所北京市属的以物流学科为特色、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的财经类普通高等院校,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等多学科。建校以来,北京物资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流通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尤其是在物流、证券期货等行业中,毕业生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近年来,北京物资学院明确了“苦练内功、提高质量、强化特色”的发展思路,朝着“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目标迈进。相应,就业工作也在北京物资学院大踏步发展的大环境下,着力打造了“人才培养为导向”“重点行业为依托”“课程建设为主线”“个性化辅导为补充”的“四位一体”的特色化就业工作体系。
以人才培养为导向
根据学院的办学特色,学院尝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用人单位需求与学生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2009年,学院进行了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关联度研究,根据就业和社会需求变化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增加了实践环节,物流学院与德国乐哈克大学互换培养国际型实战型人才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物流人才培养实验区”。学院建立了招生、培养、就业和学生管理联动机制;根据就业和社会需求状况调整课程设置和学科专业结构。2009年在信息学院和经济学院实行大类招生、灵活培养的模式,商学院、劳动人事系在加强校企合作、开拓实践教学领域等方面也做了积极探索。2010年学院增设了采购学专业,“物流实验班”的首届毕业生全部在高端物流企业就业,深受企业的欢迎。
2010年,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创新探索,与正大集团企业大学合作开展“嵌入式合作”,“订单式”培养,推行“零售精英”培养计划,引导企业讲师进校园,为学生讲授课程并开展实训。参与项目锻炼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选择进入正大集团及下属公司就业。商学院与沃尔玛集团签订实习基地共建协议,组织毕业生顶岗实习并直接解决部分毕业生就业。2011年,校长与各学院一把手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约定签约率。目前,各学院基本完成了约定目标,实现了签约率的稳步增长,为就业工作创建了一个健康良好、运行无碍的环境。
以重点行业为依托
1993年,北京物资学院率先开办期货专业;1994年,率先开办物流管理专业。这两个行业集中了北京物资学院大部分校友,也成为未来毕业生就业的两个重点行业。
物流学院与北京市通州区物流基地共同建成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先后与中外运、华人物流、中铁快运等流通企业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建立多个大学生实践基地。召开多场物流专业专场招聘会。在流通行业打出品牌,拉动其他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提升。经济学院广泛借助校友资源,与一德期货、银河证券等公司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劳动人事系连续五年开展毕业生暑期实习,同东方慧博、fesco等企业建立和长期稳定的实习合作关系,并且每届毕业生中都有部分学生由于实习期间的优异表现被企业留用。
2011年4月,学院与北京期货商会紧密协作,举办了“北京期货商会高校人才储备计划之北京物资学院专场招聘会”,共计30余家期货企业进校提供大量的实习实践和全职工作岗位。2011年,学院与法国BUY.O(百优)集团合作,将欧美先进的采购理念及典型的案例与中国企业采购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就引进及合作出版教材制定了初步计划,促进采购专业的高起点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并就电子采购实验室建设以及采购专业学生“4 1本硕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以课程建设为主线
学院极为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课程建设,是几个最早把该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的学院之一。该课程共计48学时,计2学分,分布在学生的第二、三、六学期,每学期16课时。
该课程建设创新形式,以就业指导中心、各学院负责人与劳动人事系的专业教师共同合力共建,形成了专业教师及学工队伍为团队的多源师资力量。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一线就业工作者的优势互补作用,实现了较好的效果。
学院在课程中引入素质拓展环节,保证了课程质量、授课深度和实践的参与度。并通过制作简历、模拟面试等灵活的方式进行结课考核,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职业倾向、价值观、兴趣等有了深入的了解后,进行简单的职业决策,并经历一次“仿真面试”。灵活、轻松、实用的课程氛围深受学生的欢迎和肯定。三个学期的课程与第一学期的新生入学职业规划教育及第七学期的毕业生专题系列讲座一起形成了贯穿学生在校4年的全程化就业指导。
以个性化辅导为补充
随着印着“个性化”标签的90后毕业生即将走向社会,以前“动员式”“宣讲式”的就业指导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为此,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积极转变工作形式,变“动员式”为“自助式”,开展 “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了以校党委副书记为领导,学生处主要领导、各院系副书记和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为核心的辅导师团队,通过“一对一”的方式为同学们解答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困惑。
学校规定,每周一下午为固定咨询时间,学生们可以预约自己喜欢或信任的辅导师,在个体辅导室进行包括生涯规划、求职困惑、面试指导等各方面咨询,解决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学生表示,能有这样一个与领导或老师面对面的机会非常激动,获益良多。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以人才培养为导向
根据学院的办学特色,学院尝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用人单位需求与学生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2009年,学院进行了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关联度研究,根据就业和社会需求变化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增加了实践环节,物流学院与德国乐哈克大学互换培养国际型实战型人才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物流人才培养实验区”。学院建立了招生、培养、就业和学生管理联动机制;根据就业和社会需求状况调整课程设置和学科专业结构。2009年在信息学院和经济学院实行大类招生、灵活培养的模式,商学院、劳动人事系在加强校企合作、开拓实践教学领域等方面也做了积极探索。2010年学院增设了采购学专业,“物流实验班”的首届毕业生全部在高端物流企业就业,深受企业的欢迎。
2010年,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创新探索,与正大集团企业大学合作开展“嵌入式合作”,“订单式”培养,推行“零售精英”培养计划,引导企业讲师进校园,为学生讲授课程并开展实训。参与项目锻炼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选择进入正大集团及下属公司就业。商学院与沃尔玛集团签订实习基地共建协议,组织毕业生顶岗实习并直接解决部分毕业生就业。2011年,校长与各学院一把手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约定签约率。目前,各学院基本完成了约定目标,实现了签约率的稳步增长,为就业工作创建了一个健康良好、运行无碍的环境。
以重点行业为依托
1993年,北京物资学院率先开办期货专业;1994年,率先开办物流管理专业。这两个行业集中了北京物资学院大部分校友,也成为未来毕业生就业的两个重点行业。
物流学院与北京市通州区物流基地共同建成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先后与中外运、华人物流、中铁快运等流通企业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建立多个大学生实践基地。召开多场物流专业专场招聘会。在流通行业打出品牌,拉动其他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提升。经济学院广泛借助校友资源,与一德期货、银河证券等公司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劳动人事系连续五年开展毕业生暑期实习,同东方慧博、fesco等企业建立和长期稳定的实习合作关系,并且每届毕业生中都有部分学生由于实习期间的优异表现被企业留用。
2011年4月,学院与北京期货商会紧密协作,举办了“北京期货商会高校人才储备计划之北京物资学院专场招聘会”,共计30余家期货企业进校提供大量的实习实践和全职工作岗位。2011年,学院与法国BUY.O(百优)集团合作,将欧美先进的采购理念及典型的案例与中国企业采购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就引进及合作出版教材制定了初步计划,促进采购专业的高起点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并就电子采购实验室建设以及采购专业学生“4 1本硕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以课程建设为主线
学院极为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课程建设,是几个最早把该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的学院之一。该课程共计48学时,计2学分,分布在学生的第二、三、六学期,每学期16课时。
该课程建设创新形式,以就业指导中心、各学院负责人与劳动人事系的专业教师共同合力共建,形成了专业教师及学工队伍为团队的多源师资力量。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一线就业工作者的优势互补作用,实现了较好的效果。
学院在课程中引入素质拓展环节,保证了课程质量、授课深度和实践的参与度。并通过制作简历、模拟面试等灵活的方式进行结课考核,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职业倾向、价值观、兴趣等有了深入的了解后,进行简单的职业决策,并经历一次“仿真面试”。灵活、轻松、实用的课程氛围深受学生的欢迎和肯定。三个学期的课程与第一学期的新生入学职业规划教育及第七学期的毕业生专题系列讲座一起形成了贯穿学生在校4年的全程化就业指导。
以个性化辅导为补充
随着印着“个性化”标签的90后毕业生即将走向社会,以前“动员式”“宣讲式”的就业指导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为此,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积极转变工作形式,变“动员式”为“自助式”,开展 “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了以校党委副书记为领导,学生处主要领导、各院系副书记和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为核心的辅导师团队,通过“一对一”的方式为同学们解答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困惑。
学校规定,每周一下午为固定咨询时间,学生们可以预约自己喜欢或信任的辅导师,在个体辅导室进行包括生涯规划、求职困惑、面试指导等各方面咨询,解决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学生表示,能有这样一个与领导或老师面对面的机会非常激动,获益良多。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