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应当以全新的视点和先进的理念,发挥合作办学的优势。要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教师补充力度,着力构建人才高地。要对进修培训目标管理,创新师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关键词:民办高校;师资培训;改革创新
前言
“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产物,实行新的办学体制。与这种办学体制相适应,师资队伍建设不应当也不能走一般高校的老路。为实现现代大学的办学目标,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以全新的视点和先进的理念,充分发挥民办的体制优势,努力探索和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模式。
一、科学定位,合理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民办高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质,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重任。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学校的办学定位应该是多科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院校。教学型高校培养目标是从事第一线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1]。
民办高校“建校晚、起步迟”,师资建设不能和建校几十年的老高校一样要求,但也要从实际出发,在短期内达到教育部颁发的高校设置条例的要求。同时,规划目标要讲究可行性。规划目标应该切合实际,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实现规划目标的要求,在短期内达到独立设置的本科院校对师资队伍的最低要求和底线要求,然后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并达到合格标准。
二、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教师补充力度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扩大师资队伍规模。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念,充分利用民办机制和聘任制,建立能进能出、相对稳定的“核心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坚持专职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稳步扩大专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下大力气聘请兼职教师。按照“总量控制,稳步增长”的原则,逐步增加教师数量。
严格把好人才引进的“入口关”和“质量关”,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抓住近几年硕、博士毕业生就业高峰的契机,大力补充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提高硕士、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着力引进教授、副教授等高职称人才,改善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围绕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加大工科、应用学科、新增专业以及重要的基础课教师的补充力度,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科、专业结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下大力气引进高层次人才。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批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凝聚力,迅速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资金。要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住房条件,改善办学条件,提供科研启动费和配套经费[2]。
三、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着力构建人才高地
根据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的需要,设置学科带头人、课程首席教授岗位,进行公开招聘。坚持标准,宁缺毋滥,不搞平衡,擇优聘任,聘期内严格考核,实行动态管理。要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形成以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副教授(含博士)为骨干的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引进和培养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使之成为各学科的骨干力量,支持和推动各学科、专业的发展;引进和选拔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保证各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教学、科研水平的稳步提高。
建立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机制[3]。积极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广泛参加学术交流。通过交流,开阔眼界,及时了解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并使他们有机会结识学术大师和专家,建立学术联系。在学术组织、学术团体中,重视发挥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作用,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
四、实行进修培训目标管理,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要把进修提高作为青年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实行目标管理,与考核挂钩。每个青年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参加进修或培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没有进修成绩者,不得晋升职称。要坚持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和业务水平提升并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注重实效。
树立师资培养以教学为本的观念。要改变一直以来的重学历提高、忽视教学岗位职能培养和训练的现状。既要重视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更要重视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致力于培养学术大师和教学大师。
实行“导师制”,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素质。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 “一帮一”的培养和指导,迅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大力开展“三定”、“三个一”和“过五关”活动(对青年教师要“定导师、定任务、定目标”;要求青年教师选准一个专业方向,深入钻研一套教材,每年写一篇论文;保证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外语关、计算机关、普通话关和教书育人关,特别是要过好教学关)。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要加强计划性和针对性,制定并落实每年的培养计划。充分发挥联建高校的优势,举办各种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为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创造条件。
五、深化改革,创新师资管理机制,积极营造人才稳定和发展的良好氛围
改革人事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按照“总量控制、精简高效”的原则,坚持编制的指令性与用人方式的灵活性相结合,严格按照比例进行人员定编,鼓励缺编运行。所有新进的人员均实行人事代理,借助社会保障体系,为教师缴纳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养老保险,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实行全员聘任制,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上岗,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实行一年一聘,逐步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年薪制方案。加强分配的政策导向,强化分配的激励机制,重点提高教师待遇,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特别是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实施民办高校凝聚力工程,用政策、待遇、环境等硬条件和事业、感情、风气等软环境相结合,吸引、凝聚人才,尽可能地逐步提高教师的薪金、住房、福利等待遇,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生活保障。
六、加强领导,贯彻“人才强校”战略
要树立“人才是强校之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刻认识师资队伍建设在学院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成立师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规划和领导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定期研究解决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配套政策和实施方案。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列入校(院)长办公会重要议程,并做到议而有决,切实解决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各院(系)成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小组,院(系)负责人任组长,围绕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和目标,结合部门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把师资队伍建设的总目标和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总结
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逐步推进,社会各界对高校人才队伍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进一步加剧了高校之间的师资竞争。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构筑人才高地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对民办高校来说,要进一步创新人才机制,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牢固树立“师本位”思想,坚持师资队伍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创师资工作新局面,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少林《民办高校的崛起之路:创建教师队伍新机制》.《民办教育研究》2018.2
[2]徐晨光.《以科学的人才观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三峡大学新闻网》2019.3
[3]唐景莉《关注师资培养和建设》.《中国教育报》2018.2
(河北省教育厅课题:民办高校师资培训创新改革研究
课题编号:2017CXCY246
课题组成员:李爱超、徐双、方艳辉、王雄伟、吴雨静)
关键词:民办高校;师资培训;改革创新
前言
“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产物,实行新的办学体制。与这种办学体制相适应,师资队伍建设不应当也不能走一般高校的老路。为实现现代大学的办学目标,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以全新的视点和先进的理念,充分发挥民办的体制优势,努力探索和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模式。
一、科学定位,合理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民办高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质,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重任。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学校的办学定位应该是多科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院校。教学型高校培养目标是从事第一线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1]。
民办高校“建校晚、起步迟”,师资建设不能和建校几十年的老高校一样要求,但也要从实际出发,在短期内达到教育部颁发的高校设置条例的要求。同时,规划目标要讲究可行性。规划目标应该切合实际,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实现规划目标的要求,在短期内达到独立设置的本科院校对师资队伍的最低要求和底线要求,然后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并达到合格标准。
二、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教师补充力度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扩大师资队伍规模。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念,充分利用民办机制和聘任制,建立能进能出、相对稳定的“核心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坚持专职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稳步扩大专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下大力气聘请兼职教师。按照“总量控制,稳步增长”的原则,逐步增加教师数量。
严格把好人才引进的“入口关”和“质量关”,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抓住近几年硕、博士毕业生就业高峰的契机,大力补充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提高硕士、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着力引进教授、副教授等高职称人才,改善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围绕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加大工科、应用学科、新增专业以及重要的基础课教师的补充力度,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科、专业结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下大力气引进高层次人才。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批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凝聚力,迅速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资金。要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住房条件,改善办学条件,提供科研启动费和配套经费[2]。
三、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着力构建人才高地
根据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的需要,设置学科带头人、课程首席教授岗位,进行公开招聘。坚持标准,宁缺毋滥,不搞平衡,擇优聘任,聘期内严格考核,实行动态管理。要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形成以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副教授(含博士)为骨干的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引进和培养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使之成为各学科的骨干力量,支持和推动各学科、专业的发展;引进和选拔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保证各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教学、科研水平的稳步提高。
建立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机制[3]。积极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广泛参加学术交流。通过交流,开阔眼界,及时了解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并使他们有机会结识学术大师和专家,建立学术联系。在学术组织、学术团体中,重视发挥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作用,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
四、实行进修培训目标管理,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要把进修提高作为青年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实行目标管理,与考核挂钩。每个青年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参加进修或培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没有进修成绩者,不得晋升职称。要坚持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和业务水平提升并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注重实效。
树立师资培养以教学为本的观念。要改变一直以来的重学历提高、忽视教学岗位职能培养和训练的现状。既要重视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更要重视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致力于培养学术大师和教学大师。
实行“导师制”,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素质。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 “一帮一”的培养和指导,迅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大力开展“三定”、“三个一”和“过五关”活动(对青年教师要“定导师、定任务、定目标”;要求青年教师选准一个专业方向,深入钻研一套教材,每年写一篇论文;保证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外语关、计算机关、普通话关和教书育人关,特别是要过好教学关)。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要加强计划性和针对性,制定并落实每年的培养计划。充分发挥联建高校的优势,举办各种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为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创造条件。
五、深化改革,创新师资管理机制,积极营造人才稳定和发展的良好氛围
改革人事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按照“总量控制、精简高效”的原则,坚持编制的指令性与用人方式的灵活性相结合,严格按照比例进行人员定编,鼓励缺编运行。所有新进的人员均实行人事代理,借助社会保障体系,为教师缴纳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养老保险,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实行全员聘任制,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上岗,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实行一年一聘,逐步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年薪制方案。加强分配的政策导向,强化分配的激励机制,重点提高教师待遇,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特别是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实施民办高校凝聚力工程,用政策、待遇、环境等硬条件和事业、感情、风气等软环境相结合,吸引、凝聚人才,尽可能地逐步提高教师的薪金、住房、福利等待遇,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生活保障。
六、加强领导,贯彻“人才强校”战略
要树立“人才是强校之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刻认识师资队伍建设在学院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成立师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规划和领导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定期研究解决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配套政策和实施方案。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列入校(院)长办公会重要议程,并做到议而有决,切实解决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各院(系)成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小组,院(系)负责人任组长,围绕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和目标,结合部门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把师资队伍建设的总目标和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总结
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逐步推进,社会各界对高校人才队伍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进一步加剧了高校之间的师资竞争。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构筑人才高地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对民办高校来说,要进一步创新人才机制,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牢固树立“师本位”思想,坚持师资队伍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创师资工作新局面,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少林《民办高校的崛起之路:创建教师队伍新机制》.《民办教育研究》2018.2
[2]徐晨光.《以科学的人才观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三峡大学新闻网》2019.3
[3]唐景莉《关注师资培养和建设》.《中国教育报》2018.2
(河北省教育厅课题:民办高校师资培训创新改革研究
课题编号:2017CXCY246
课题组成员:李爱超、徐双、方艳辉、王雄伟、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