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医学类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职业发展理论,分析医学类学生的特点,试图构建良性的医学高职高专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关键词】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就业服务体系
一、高职高专与就业指导的概念解析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就业指导就是为了帮助劳动者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和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1]
高职高专学校的就业服务体系就是就业指导机构根据求职者的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确定职业定位、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最大化的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服务体系。
二、就业指导理论的选择
我国就业指导起步于20世纪初,现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借鉴国外的就业指导理论,有代表性的有:
1、Parsons的特性-因素匹配论,该理论根据求职者的个人特质进行测量评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2、美国Anne Roe提出的心理需求论,该理论探讨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获得满足或遭受的体验,通过个人认识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相关的职业。
3、J.L.hol land提出的人格-职业类型匹配论,该理论把人格类型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同时,职业也相应地划分为六种类型,六种基本人格类型依类型相近关系进行匹配,选择最合适的职业。
4、金斯伯格和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该理论把职业发展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愿望和要求,把自己的主观条件同社会的职业紧密联系和协调起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舒伯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他把人的职业生涯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就业指导就是要了解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根据人的职业成熟程度和潜力进行分析,选择匹配的职业;他认为就业指导也应是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伴随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5、Ge Iatt.H和Jeopsen.D提出的职业决策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职业发展过程是职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业指导就是培养求职者确定职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以上的就业指导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理论都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不同的阶段可以借鉴不同的理论优势进行指导,随着我国就业指导开展,单纯为了“就业率而就业”的短期行为已经越来越不适合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把个人职业选择与发展纳入到整个人生发展的高度来考察,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因此,职业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整体架构,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我们的就业指导才更有生命力和长远的现实意义。
三、医学类高职高专就业指导的现状
从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至2007年的数据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并且每年保持20%的增长率[2],其中高职高专的毕业生约占一半左右,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压力已经使得高职高专学校的就业工作变得十分的重要。而医学类高校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的对口性,只能就业到医疗系统或相关医疗企业,这样就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变得更加的特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我国高校的教育根据学科的类别进行招生,如法学、管理学、生物化学等,而就业出口面对的是市场的需求,在市场和学科专业之间,存在着“脱钩”的现象。医学类高职高专的专业单一性决定了其就业市场的局限性。学习了三年医学的学生在找不到合适岗位的情况下,考虑转到其他行业需要更大的勇气,心理落差和对就业前途的迷茫会一直伴随在心中。因此,医学类高职高专的就业有其特殊性。
2、就业信息的不通畅。目前,高职高专的招生每年都在增长,而医疗人才的专业需求和岗位信息与毕业信息的不通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比如,海南目前护士专业的高职生供不应求,而临床专业的高职生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市场与高职院校的就业信息网络没有建立起来。同时,学校在扩大招生时也很少参考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和岗位缺口。
3、就业指导课程和师资的薄弱。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单一,重共性轻个性,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围绕在毕业阶段,缺乏全程的指导。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老师都是兼职,缺乏专业的知识,同时,就业指导学科的建设比较弱势,很多在晋升职称时不能得到恰当的对待,使得就业指导课浮于形式,学生听了感觉收获也不大。
4、就业指导机构的人员大多是兼职或是双肩挑,缺乏系统和长期的就业服务。除了毕业生就业时的工作比较繁忙,其他时间就业指导只是发布就业信息和开展讲座等。没有形成一个良性长效的运行体制。
5、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心态茫然,感觉学历低受社会歧视。同时,医学类学生只有毕业从事相关工作一年后才能考助理医师或相关的职业资格,心理压力比较大,找工作缺乏自信,不能正确的对待工作岗位。
总之,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其他专业就业有其共性的原因,也有其特殊性。只有在深入研究,方可找出其可行的就业指导服务方式。
四、医学类高职高专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根据职业发展理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职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在不同的阶段的特质决定其职业匹配的相关性。因此,就业指导也应该围绕着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质进行适当的引导。我认为有几点共识:1、就业指导师帮助学生依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选择职业。2、就业指导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职业的认识。3、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专业的工作,需要专门的学科师资队伍对学生的个性特质进行分析、判断、评估,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认知。4、就业指导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就业,既要符合个人特性又要符合社会职业的需求。根据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首先,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建设和全程化教学,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就业指导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和管理学等方面的学科,完善师资队伍帮助学生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从大一一直到毕业后延续,特别是医学类高职高专的职业资格辅导服务,让学生在毕业后还能回到学校进行职业的指导,帮助学生走向医疗行业,实现真正的就业。
第二,加强医学实习基地网络建设,医学类院校的实习基地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了解市场需求的重要渠道。建立实习基地的市场信息和网络反馈,能及时地了解到就业市场的岗位需求,以指导就业和合理确定招生数量。
第三,完善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目前,各高职院校都设立了二级学院的就业指导机构,从上到下由领导牵头,任务到人,为就业率服务。但是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是政府、社会、和学校三方面的事情,单靠学校的毕业推荐是不能满足就业的。我们应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的职能,在做好常规的就业协议等工作方面,要拓展就业市场,了解就业的动态。同时,设立就业指导的教研室,市场调研组、信息网络维护和外联部、心理咨询等职能部门,尽可能地多方面、全触角地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服务。
第四,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反馈机制。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方式和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对每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评估,促进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毕业的学生和用人单位建立信息档案,征求意见,以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第五,培养创业意识,联合政府和社会资源提供创业平台。创业是最好的就业。大学生创业意识很强,有冲劲、有思路。同时,我国也提供了相当优惠的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把创业培训作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窗口,提供免费的师资和教材,只要你有项目,就可以联系企业合作洽谈,并提供免息的贷款帮助你自主创业。
第六,坚持个性化指导和共性指导相结合。就业指导要正确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个性指导是发展的、变化的,既可面向某个特殊的群体,也可面向个体。两者同时出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加强共性指导的同时,汇集资料和相关资源,强化个性指导。
综上所述,医学类高职高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要以职业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从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到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六个方面开始构建,真正的落脚点是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中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3-18.
[2]干旭,程静等.构建良好沟通渠道 探索高职高专就业指导的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
作者简介:谢君君(1981—),男,湖南邵阳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海南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就业服务体系
一、高职高专与就业指导的概念解析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就业指导就是为了帮助劳动者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和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1]
高职高专学校的就业服务体系就是就业指导机构根据求职者的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确定职业定位、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最大化的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服务体系。
二、就业指导理论的选择
我国就业指导起步于20世纪初,现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借鉴国外的就业指导理论,有代表性的有:
1、Parsons的特性-因素匹配论,该理论根据求职者的个人特质进行测量评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2、美国Anne Roe提出的心理需求论,该理论探讨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获得满足或遭受的体验,通过个人认识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相关的职业。
3、J.L.hol land提出的人格-职业类型匹配论,该理论把人格类型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同时,职业也相应地划分为六种类型,六种基本人格类型依类型相近关系进行匹配,选择最合适的职业。
4、金斯伯格和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该理论把职业发展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愿望和要求,把自己的主观条件同社会的职业紧密联系和协调起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舒伯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他把人的职业生涯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就业指导就是要了解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根据人的职业成熟程度和潜力进行分析,选择匹配的职业;他认为就业指导也应是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伴随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5、Ge Iatt.H和Jeopsen.D提出的职业决策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职业发展过程是职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业指导就是培养求职者确定职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以上的就业指导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理论都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不同的阶段可以借鉴不同的理论优势进行指导,随着我国就业指导开展,单纯为了“就业率而就业”的短期行为已经越来越不适合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把个人职业选择与发展纳入到整个人生发展的高度来考察,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因此,职业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整体架构,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我们的就业指导才更有生命力和长远的现实意义。
三、医学类高职高专就业指导的现状
从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至2007年的数据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并且每年保持20%的增长率[2],其中高职高专的毕业生约占一半左右,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压力已经使得高职高专学校的就业工作变得十分的重要。而医学类高校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的对口性,只能就业到医疗系统或相关医疗企业,这样就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变得更加的特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我国高校的教育根据学科的类别进行招生,如法学、管理学、生物化学等,而就业出口面对的是市场的需求,在市场和学科专业之间,存在着“脱钩”的现象。医学类高职高专的专业单一性决定了其就业市场的局限性。学习了三年医学的学生在找不到合适岗位的情况下,考虑转到其他行业需要更大的勇气,心理落差和对就业前途的迷茫会一直伴随在心中。因此,医学类高职高专的就业有其特殊性。
2、就业信息的不通畅。目前,高职高专的招生每年都在增长,而医疗人才的专业需求和岗位信息与毕业信息的不通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比如,海南目前护士专业的高职生供不应求,而临床专业的高职生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市场与高职院校的就业信息网络没有建立起来。同时,学校在扩大招生时也很少参考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和岗位缺口。
3、就业指导课程和师资的薄弱。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单一,重共性轻个性,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围绕在毕业阶段,缺乏全程的指导。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老师都是兼职,缺乏专业的知识,同时,就业指导学科的建设比较弱势,很多在晋升职称时不能得到恰当的对待,使得就业指导课浮于形式,学生听了感觉收获也不大。
4、就业指导机构的人员大多是兼职或是双肩挑,缺乏系统和长期的就业服务。除了毕业生就业时的工作比较繁忙,其他时间就业指导只是发布就业信息和开展讲座等。没有形成一个良性长效的运行体制。
5、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心态茫然,感觉学历低受社会歧视。同时,医学类学生只有毕业从事相关工作一年后才能考助理医师或相关的职业资格,心理压力比较大,找工作缺乏自信,不能正确的对待工作岗位。
总之,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其他专业就业有其共性的原因,也有其特殊性。只有在深入研究,方可找出其可行的就业指导服务方式。
四、医学类高职高专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根据职业发展理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职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在不同的阶段的特质决定其职业匹配的相关性。因此,就业指导也应该围绕着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质进行适当的引导。我认为有几点共识:1、就业指导师帮助学生依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选择职业。2、就业指导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职业的认识。3、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专业的工作,需要专门的学科师资队伍对学生的个性特质进行分析、判断、评估,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认知。4、就业指导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就业,既要符合个人特性又要符合社会职业的需求。根据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首先,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建设和全程化教学,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就业指导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和管理学等方面的学科,完善师资队伍帮助学生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从大一一直到毕业后延续,特别是医学类高职高专的职业资格辅导服务,让学生在毕业后还能回到学校进行职业的指导,帮助学生走向医疗行业,实现真正的就业。
第二,加强医学实习基地网络建设,医学类院校的实习基地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了解市场需求的重要渠道。建立实习基地的市场信息和网络反馈,能及时地了解到就业市场的岗位需求,以指导就业和合理确定招生数量。
第三,完善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目前,各高职院校都设立了二级学院的就业指导机构,从上到下由领导牵头,任务到人,为就业率服务。但是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是政府、社会、和学校三方面的事情,单靠学校的毕业推荐是不能满足就业的。我们应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的职能,在做好常规的就业协议等工作方面,要拓展就业市场,了解就业的动态。同时,设立就业指导的教研室,市场调研组、信息网络维护和外联部、心理咨询等职能部门,尽可能地多方面、全触角地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服务。
第四,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反馈机制。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方式和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对每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评估,促进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毕业的学生和用人单位建立信息档案,征求意见,以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第五,培养创业意识,联合政府和社会资源提供创业平台。创业是最好的就业。大学生创业意识很强,有冲劲、有思路。同时,我国也提供了相当优惠的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把创业培训作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窗口,提供免费的师资和教材,只要你有项目,就可以联系企业合作洽谈,并提供免息的贷款帮助你自主创业。
第六,坚持个性化指导和共性指导相结合。就业指导要正确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个性指导是发展的、变化的,既可面向某个特殊的群体,也可面向个体。两者同时出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加强共性指导的同时,汇集资料和相关资源,强化个性指导。
综上所述,医学类高职高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要以职业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从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到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六个方面开始构建,真正的落脚点是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中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3-18.
[2]干旭,程静等.构建良好沟通渠道 探索高职高专就业指导的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
作者简介:谢君君(1981—),男,湖南邵阳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海南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