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來拯救中國經濟?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io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狀病毒疫情在世界各國擴散,沒有人知道對各國經濟打擊到底會有多大,但越來越多經驗證據指向這次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甚至遠超1930年代的大蕭條。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只是局部的金融和經濟領域危機,但這次危機是全方位的,是經濟危機、社會危機、政治治理危機和國際秩序危機的“綜合癥”。如果疫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導致各國危機加深,社會大恐慌,更會導致戰爭風險的劇增。在歷史上,瘟疫和戰爭一直是一對孿生兄弟。
   正因為這樣,各國尤其是西方諸國都出臺了龐大的經濟救助計畫。總體說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救助計畫表現出強烈的社會主義傾向。實際上,越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如美國和英國,救助計畫越具有社會主義性質。德法等歐洲大陸國家本來社會主義成分就已經很高了。
   美國最為典型。“如果美國經濟崩潰,誰來負責?”這是前段時間美國舉國討論的問題。為了防止美國經濟與各級企業、勞工與一般家庭,不至於在冠病的威脅下,陷入大規模破產的絕境,美國國會、聯邦財政部與白宮,全速推動《防疫期間刺激經濟方案》。隨著疫情的高速飆升,振興預算也從原本的8000億美元,一路膨脹成2萬億美元的天價規模。
   儘管民主黨與共和黨之間就這個救助計畫有黨派爭論,但這是一次非常有效的爭論。民主黨對於共和黨預算的質疑主要在於“黑箱作業”和“漁利財團”。在2008年金融海嘯中,美國政府出臺的救助計劃,結果是“財團負債全民買單”,大企業的大股東與領導層荷包滿滿全身而退,受創最深但獲得支援最少的基層民眾,卻反而得承擔政府財務緊縮的長期後果。
   因此為了避免“救富不救窮”的狀況出現,民主黨強硬要求在法案中追加限制條文,包括申請紓困的大企業不得回購股權、必須嚴格限制高管薪酬,設下紓困預算的審查門檻,以透明化財政部所釋出的紓困金流向,避免“黑箱紓困”再次引爆國民對於政府的不信任與怨懟。救助方案最終在國會通過。曾經譴責美國在向社會主義方向發展的特朗普簽署了這項法案,其中包括向除最富裕的美國成年人外的所有人提供1200美元的支票。
  中國需要什麼拯救方案
   中國的情況又如何呢?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打擊毋庸置疑。封村、封社區、封城、封省、斷航,這些都會對經濟產生巨大的負面作用,但中國領導層把老百姓的生命置於第一位,斷然作出封城、斷航的決策。
   類似美國那樣的“人命重要”還是“經濟重要”的爭議並沒有、也不會出現在中國。封城這樣的被西方視為是“極端”的舉措,不僅在武漢(湖北)採用,而且也延伸到中國的其他省份。儘管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但整個國家第一季度的經濟基本上也消失了。
   原來人們以為疫情被控制之後,各地會儘快復工複產,經濟會有一個強烈的反彈,但現在看來,情況並不樂觀。很多疫情因素繼續深刻地影響著經濟活動。
   第一,疫情被控制下來了,但這並不意味著疫情消失了。現在人們擔憂的是第二波疫情會不會發生。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在全球轉了三圈才被控制下來。在能夠發明和生產疫苗之前,這種不確定性一直會遊蕩在社會之中。
   第二,疫情控制下來了,但人們的心理恢復則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要馬上進入正常的工作狀態似乎並不現實。
   第三,即使國內可以復工了,但來自歐美的需求則大大下降,甚至停止了。作為製造業基地的中國,尤其在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很多企業都是組裝或者加工企業,沒來來自歐美的訂單,企業也難以復工複產。很多企業要不倒閉,要不無限期延期放假。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時,儘管中國本身並沒有危機,但中國政府果斷地推出了一個4萬億元人民幣的拯救方案,對預防危機延伸到中國起到了有效的防禦作用。
   這次危機如此深刻,中國政府是否需要更大、更有效的經濟拯救方案?至少到現在為止,中國政府沒有出臺這樣的方案。這或許是因為歷史的教訓所致。上次4萬億元人民幣的拯救方案,儘管阻止經濟危機延伸到中國,但也產生了巨大的負面效果,即內部產業結構的惡化。4萬億進入國有企業,沒有進入民營部門,結果導致了“國進民退”的局面。國有企業本來就強大,現在更加強大了。
   再者,很多國有企業開始大舉進入房地產領域,和民營部門一起把中國的房地產推到了歷史最高峰,中國的房價從此就降不下來了。這些問題直到現在還沒有消化掉。這次政府變得“保守”或者審慎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問題可能並非那麼簡單。中國政府拯救經濟的決心可能比任何政府更強大,同時作為第二大經濟體,今天的中國也更具有能力來拯救經濟。問題在於中國不缺錢,缺的是思想,即如何用錢。
   無論從政府還是主流學者對經濟政策的討論,中國所採取的路徑恰恰和西方相反,即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西方行的是社會主義路線;而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反而行的是市場路線。在中國的拯救經濟方案中,人們幾乎看不到社會主義的成分,資本的分量(或者說市場的分量)卻得到張揚。
   這可能和1980年代以來久盛不衰的新自由主義思潮有關。新自由主義在中國早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功不可沒,但也正因為變得根深蒂固,影響著人們的思考和決策行為。在中國,最明顯的就是DGP主義,即經濟本身變成了獨立的單元,一切經濟活動的意義在於GDP。GDP主義直接地表現在今天的經濟政策爭論中,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要不要直接給老百姓發錢?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都直接給老百姓發錢了,中國為什麼不可以呢?至少中國還是社會主義制度呢,發錢的聲音也有,但非常小聲,人們聽不到。主流經濟學家不主張發錢,但主張發消費券。因為主流考慮的是GDP,是要通過消費券來刺激消費,啟動交易,產生GDP。
   錢和消費券的區別在於,錢沒有使用的截止期,而消費券則有。消費券必須限時消費掉,否則會過期,而錢不一樣,老百姓得到了錢之後可以不消費而存入銀行。因為恐懼于老百姓不消費,轉化不了GDP,因此主張發消費券。    這便是資本的邏輯,不是社會的邏輯。很多人都承認,今天或許更長時間裡的經濟不再是GDP經濟,而是活著經濟或者生存經濟。考慮到中國社會大部分還是窮人,而這次受疫情影響最重的也是社會底層,直接發錢的理由就更充分了。在中國的輿論市場上那些叫得很響亮的企業,其實還是有能力活著的,那些沒有能力活下去的企業、家庭和個人,連發聲的機會和能力都沒有了。
   發錢不見得能夠馬上產生GDP,但可以對社會穩定起到正面作用。社會底層老百姓有點錢放在家裡,就不會擔心明天會不會有飯吃,省吃儉用,就有助於產生穩定感。如果社會底層的40%穩定了,總體社會就不會有問題。只要社會是穩定的,發展只是快慢而已。但如果發消費券,或許能夠產生GDP,但更有可能因為強制消費造成社會恐慌。發消費券而不發錢,要不就是對中國社會底層不瞭解,要不就是GDP主義在作崇。
   第二,生產要素流動自由能否促進GDP增長?
   生產要素流動自由促進經濟增長,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沒有人會懷疑。但這裡仍然有幾個重要的問題須要回答。首先,要素流動從長遠來看,促進經濟增長沒有問題,但還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社會需要拯救,要素流動拯救不了社會。其次,更重要的是什麼樣的要素流動?人們對此沒有很大的信心,因為從前幾次危機都是通過犧牲社會來拯救經濟的。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是通過教育的產業化來促進GDP的增長的;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則導致了房地產成為暴富產業。教育和房地產,加上之前的醫療領域的產業化,導致了今天中國社會的局面。嚴格說來,這些都是社會領域,並非經濟領域,須要國家的大力投入。但在中國,不僅沒有國家的大力投入,反而產業化了,因此社會沒有了制度基礎,社會穩定也就沒有了基礎。
  如果要通過要素流動來促進經濟增長,這次會犧牲掉哪個社會部門呢?人們想到的是農村的土地。對數億農民來說,土地就是他們的基本保障。農村的土地一直以來也是各方(尤其是資本和地方政府)緊盯著的潛在財富。這些年,人們討論宅基地的流轉問題,這主要是為了平衡農村和城市的發展平衡問題。農村很長時間以來,只有流出,沒有流入。
   農民一富裕就到城市裡面購置房屋,送小孩到城市就學。廣大的農村只有政府的有限投入,可持續發展成為了大問題。並且,很多農民進城之後,宅基地拋荒,沒人管理。在這樣的情況下,容許城市居民到農村蓋房、居住,並在此基礎之上引入必要的服務業,也是平衡城鄉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不過,這次所討論的要素,卻不是這樣的概念了,而是大規模的土地流動,並且要把原先中央政府掌握的土地權下放給省級政府。
   歷史地看,這一個政策的結果是可預測的。地方官員感興趣的只是土地所能產出的GDP,而非土地上的人口。農民一旦失去土地,或者國家一旦大量失去耕地,就會造成不可收拾的結局。近年來,戶口制度已經鬆動,但對進了城的農民來說,戶口僅僅是一張紙,毫無意義。
   城市戶口的核心問題就是社會制度,但這方面沒有人關心。土地制度激進變化的結果,便是底層問題很快就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而在沒有足夠社會保障的城市,這類基層問題所能產生的政治能量,不知道要比農村強多少倍。
   第三,新基建能夠救經濟嗎?
   “新基建”最近急速流行起來。如果老基建投資在高鐵、港口、航空港、高速公路等專案上,新基建就是投資在技術上如5G,尤其是人們稱之為A(AI,人工智慧)、B(block chain,區塊鏈)、C(computing cloud,雲計算)和D(big data,大資料)上。據報導,中央政府未來幾年有3.5萬億人民幣,13個省市有34萬億人民幣的資金要投入到新基建。
   這些技術對未來經濟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第一,這些方面的投入能夠支撐得起第二大經濟體量的增長嗎?一些觀察家已經提出,新基建不可能達到GDP主義者所預設的目標,他們因此主張老基建復蘇、新基建加力。也應當指出的是,除了少數地方,老基建已經充分甚至過度了。第二,如果過度強調新基建的作用,就會導致技術烏托邦主義。
   哪一個國家不想技術進步?但技術進步可求不可得,沒有人會知道新技術什麼時候才會出現。有時候,巨量的投入也不見得會導致技術創新。第三,正因為技術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只能從長期的角度來考量,不能誇大其對拯救因為疫情而造成的經濟危機的作用。
   實際上,中國經濟發展到了這個階段,客觀上已經要求人們超越舊的GDP主義,而須要一種新的思維和思路。這個新思維可以被稱之為“軟基建”,意在通過社會制度建設來提供各種公共服務,保衛社會,在底層脫貧的基礎上,做大做強中產階層,再在此基礎之上追求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如果把“新基建”的內容置於“軟基建”的構架中,其對經濟和社會的意義就更清楚了。
   經濟屬於社會,社會被破壞掉了,最高速的經濟增長也會變得毫無意義。GDP主義主導下的經濟發展,經常本末倒置,破壞了社會,不僅增張不可持續,更會釀成巨大的社會危機。
其他文献
就橫琴澳門新街坊將引入澳門社會服務和社區管理模式,會否增強本澳居民跨區居住、教育、養老及醫療的吸引力?   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陳溥森:“澳門新街坊”的發展項目,始終與一般房地產開發地盤不同,也與以往政府單獨興建的青年屋苑、長者院舍有別,而是跨區設置,融居住、教育、養老及醫療等功能於一體,且屬於將澳門醫療體系及社會保險直接適用並延伸到橫琴,逐步實現兩地跨境公共服務和社會
期刊
人工智能,引領新工業技術   如今,人工智能(AI)已經成為膾炙人口的話題,同時也被視為科技金字塔的頂端存在,人工智能從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以勢不可擋的速度應用於社會經濟的各個正軌。從科屬來說,人工智能是電腦科學的一個分支,科學的定義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興科技,形成了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應用系統,
期刊
是否建議政府做公開民調以掌握本澳居民跨區置業的需求及意願?   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陳溥森:“澳門新街坊”計劃的推動,是澳門與內地,與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新探索,試圖為澳門人就學、就業、創業、養老、居住和生活創造更為便利的條件,畢竟是澳門一個史無前例的城市發展規劃,可以講由構思到落實,都貫穿著落實“一國兩制”方針的主導思想。不過,單從操作層面上來說,現時有關方面的許多
期刊
橫琴澳門新街坊,成本價出售或出租本澳居民,並由特區政府指定機構管理其社會服務、社區管理模式,是否有違市場競爭機制原則?   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陳溥森:這個答案不在民間,而在政府。首先是,有關方面必須邊際清晰地界定這個項目的定位、功能和屬性。倘若該項目最終落實交由“澳門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去推進,由澳門政府指定機構營運,按照“澳門標準”來提供公共服務,這就詮釋出一個基
期刊
突如其來的冠病疫情對全球經濟和供應鏈、生產要素流動,造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為嚴重的衝擊,也令國家間關係蒙上了一層陰影。尤其是美國在疫情暴發後針對中國的“輿論攻勢”,使得國際局勢更加撲朔迷離。中美及國際上不少學者認為,國際秩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何為國際秩序?所謂國際秩序至少包含了國家間“權力分佈結構”和“行為與相處方式”兩方面要素。其中,行為和相處方式指的是國家間以何種方式維持彼此相安
期刊
政府於橫琴新區關發集居住、教育、養老、醫療於一體的澳門新街坊綜合項目,是否視作未來解決一部分澳人置業難題的新趨勢?   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陳溥森:平情而論,對於澳門特區政府計劃在珠海橫琴新區開發“澳門新街坊”區域,建設兼具住房、教育、醫療、養老於一體的綜合性民生保障項目,在民間的反響其實並沒有預期的那麼大,更沒有在社會上掀起驚濤拍岸的效果,這可能與公佈的時間點剛好撞上
期刊
Wooderfullife澳門專門店   Wooderfullife澳門專門店有超過數千種產品可供選擇,包括系列迪士尼商品以及其他可愛造型的擺設,近期更推出本地居民享有八八折的優惠。  金沙城專門店:金沙城中心購物廣場2樓2138號店  營業時間:11:00-20:00  高地烏街祐豐大廈地下A1舖  營業時間:12:00-19:00  (逢星期二休息)  MUGS餐廳  MUGS餐廳每日推出精選
期刊
行政長官賀一誠於4月20日發表上任後第一份施政報告,施政報告中大篇幅著重墨橫琴。賀特首提出,探索突破土地資源瓶頸的方法,要深化澳門與廣東,尤其與珠海合作,共同開發橫琴,拓展澳門的發展空間,希望作為試點的橫琴澳門新街坊項目能在本屆政府內建成。   早在去年12月政府換屆之際,行政長官賀一誠率特區政府代表團赴珠海與珠海市領導會面並先後考察灣仔口岸、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橫琴澳門新街坊和橫琴新口岸。
期刊
未來政府如何提升本澳社會對融入大灣區工作生活的信心和熱心?   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陳溥森:行政長官賀一誠上任後就帶領團隊不辭勞苦往返內地,為加強區域合作,立足粵港澳大灣區融合,深化澳門與廣東及珠海合作,試圖以橫琴為突破口,逐步有序地推進其他地區合作,拓展澳門發展的空間而努力。可惜,一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突如其來,令澳門口岸區及相關延伸區的法規和工作安排都不能倖免地
期刊
早春三月,花開成海,湛藍色的天空,明淨如洗,白雲穿越晴空,像一只只潔白的燕子,展翅飛翔。過去一段時間,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打破了2020年春節的安寧祥和,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和社會生產生活秩序,也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面臨突如其來的疫情,挑戰堪稱前所未有。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央政府高度重視,習近平主席親自部署、親自指揮,提出了“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