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留清韵 天地一丸泥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com_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砂,特别是宜兴紫砂茶具自明代中期逐步走向艺术化后,就一直是文人骚客、官宦富绅厅堂上的雅物,它集实用、把玩、欣赏于一体,任众多工艺品中是绝无仅有的。宜兴紫砂材质独特,制成茶具,泡茶蕴香而透气,在使用、把玩中能养出宜人的晕光,使人产生一种亲和感,因而被历代藏家所珍爱。
  其实,关于紫砂的最早文献资料见于北宋仁宗时进上梅尧臣(1002—1060年)《宛陵集》中的两首诗,诗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以及“雪贮双砂罂,诗琢玉无瑕”等描写紫砂的诗句。梅尧臣的诗友、北宋文学家欧阳修(1007—1072年)在《和梅公仪尝茶诗》中也有涉及紫砂的诗句:“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诗人们的这些即兴抒情诗句在时隔千年后的1976年得到了证实。这一年,在宜必丁蜀镇蠡墅羊角山进行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宋代紫砂古窑址和早期紫砂器残片及器皿,证实了宜兴紫砂的生产始于北宋。南宋时期的紫砂实物有现收藏于镇江博物馆的、在丹徒一座南宋古并中发现的紫砂壶、紫砂罐等三件器物。
  最早记载在宜兴买到紫砂器的是明代书画徐渭(1521-1593年),他在一首七言诗中云:“青箬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而关于紫砂的第一部专著也是到明代才出现,那就是成书于明代崇祯年间的《阳羡茗壶系》,作者是江阴人周高起。这是一部专论宜兴紫砂壶的著述,书中记述了宜兴紫砂壶替代银、锡、瓷壶的情况,其中“一壶重不数两,价每一二十金”的记载说明紫砂壶在当时已成为价格昂贵的集实用与欣赏兼备的艺术珍品。书中还重点介绍了供春、时大彬等三十一名紫砂艺人的造壶技艺及其作品。事实上,成熟的宜兴紫砂器应是出现于明代,这一点不仅见于文献记载,在墓葬出土及博物馆的藏品中也可见其端倪。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博物馆,寻觅紫砂从质朴的茶肆用器走向文人雅玩的漫漫路程。
  
  一、博物馆收藏的出土纪年紫砂器
  
  
  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紫砂提梁壶(图1)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于1965年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根据同时出土的砖刻墓志纪年推断,此墓时代应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这件紫砂提梁壶为最早的几何形体“光货”造型,通高17.9厘米,宽19厘米。球腹,平底,矮直颈,圆平盖,葫芦状钮,无子母口,弯流。流与腹相接处以贴塑四瓣柿蒂纹装饰。倭角式高提梁颇似明式家具中的罗锅帐,后部内侧有一拴绳系盖的小系。壶盖背面有简单的十字形筋。壶的体量较大,造型丰满,钮、嘴的做工也比较精细,注意到了理趣的结合。胎质虽近似缸胎,但质地较细,表面较为讲究。壶面粘附着“缸坛釉泪”,色泽呈肝红,壶体受火高低不一,这表明当时烧制紫砂器还没有使用匣钵。
  扬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大彬款六方紫砂壶(图2),于1968年在扬州江都丁沟乡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曹氏墓葬中出土。壶身呈六方形,直口,折肩,圆形盖,钮为倒置的锥形圆台,钮面印对合的半弧纹,盖的子口与壶口相套,六棱形三弯流,执把为五棱状。平底内凹成圈足,底部正中刻“大彬”楷书款。壶的整体风格古朴。壶的嘴、把用手搓捏塑而成,壶身用裁片相接的工艺制作。在装饰方法上,盖沿和唇口使用了起阳线的技法,这是从晚明时期一直沿用至今的工艺品上常见的传统装饰技法。
  
  时大彬是明万历至清顺治时人,居“壶家妙手称三大”之首位。清人吴梅鼎称其作品“典重”。时大彬所传弟子甚众,皆知名于世。
  河北省正定县文保所收藏的“陈用卿制”款紫砂圆壶出土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梁维本墓(图3),壶高11,2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5厘米。球形壶体,穹隆形盖,圆珠钮,三弯流,圆柄,这种造型的壶被称为“圆珠壶”。壶盖与口严丝合缝,平地内凹成卧足,足心刻“陈用卿制”四字二行楷书款。壶体表面色调匀净,胎质细洁,做工细致讲究,给人以珠圆玉润之视觉享受。可以说,这件清初的制品,从泥料、做工以至烧制工艺,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陈用卿是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阳羡茗壶系》和《阳羡名陶录》称其“式尚工致,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诸制,不轨而圆,已极妍饰,款仿钟繇帖意,落墨拙而用刀工”,可谓恰如其分也。
  以上几件紫砂壶的主人都是名门望族,紫砂壶曾经是他们厅堂上雅物,制作者则是当时的紫砂高手。正是这些人的互动,造就了明清时期紫砂业的繁荣,也使紫砂茶具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文人雅士的把玩欣赏之物,以至进入了皇家殿堂。
  
  二、博物馆收藏的传世紫砂器
  
  1 宫廷用器
  传世宫廷用紫砂器主要收藏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仅北京故宫就收藏有400余件宜兴窑紫砂器,它们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由内廷造办处出样在宜兴定制;二是由宜兴地方官根据皇帝的喜好向宫廷进献。宫廷紫砂器制作工艺精湛,气质高雅脱俗,非一般文人用器可比。
  紫砂器进入宫廷始于明代。明代宫廷紫砂器分两种,一种是作为雕漆内胎使用的雕漆茗壶。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时大彬造”款的雕漆四方壶(图4),在砂壶的表面髹十几层朱漆,并运用多种漆器工艺,雕镂出繁缛的花纹,可谓是极尽雕饰之能事。经过这样一番修饰,一件质朴的紫砂壶就变身为华贵富丽的皇家用器。另一种进入宫廷的紫砂器是明中叶宜兴窑生产的挂釉紫砂——宜均,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高24.5厘米的明代宜均天蓝釉鸠首壶以及灰蓝釉海螺洗、汉方壶等。
  
  真正意义上的宫廷紫砂出现于清康熙时期,这一时期的宜兴陶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紫砂制作工艺已经完成了质的飞跃,制品完全脱离了明代粗糙的土砂气,为其真正踏进宫廷创造了条件。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批康熙款紫砂胎珐琅彩茶壶、盖碗就是宫廷旧藏。传世品清康熙珐琅彩紫砂壶也是收藏于台北故宫的一件宫廷紫砂器(图5)。壶体呈四方圆角形,淡红色的砂泥细腻纯净,四方体面、壶流周边,以及盖面与钮根部均绘有珐琅彩花卉。装饰高雅,制作讲究,是宫廷紫砂器中的上品。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件康熙“邵邦佑”款珐琅彩壶,高9.7厘米,壶体饱满,虽然流、柄已残失,但其端庄的造型,精致的装饰,依然不失皇家气息。
  雍正时期的宫廷紫砂器不仅有茶器,还有文房清供,如笔筒、砚台、水丞,以及香熏、花插、花觚、壁瓶等文房陈设。北京故宫收藏的雍正色泥堆绘山水人物纹紫砂笔筒(图6),高6厘米。器内外堆以黄色砂泥,口沿露出紫砂本色。笔筒底部和如意形三足以红色为地,上以描金绘回纹。简体画面以大面积的留白表现宽阔的江面,远处,几叶小舟劈波斩浪,驶向渡口,身后留下的是荡漾的波纹。近景是几株枯树,挑担的樵夫,骑驴的旅客,收工回家的农夫……浓郁的生活情趣扑面而来,给人以无限遐想之空间。
  乾隆皇帝一生喜好舞文弄墨,还喜欢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这点在他使用的紫砂器上同样展现得淋漓尽致。北京故宫收藏的清乾隆御题诗松树山石图紫砂壶(图7)高9厘米,壶体一面以本色泥堆绘松树、山石,一面刻隶书御题诗。台北故宫收藏的粉彩灵芝纹紫砂方壶展现出的则是富丽堂皇的风格(图 8),它是宫廷作坊在宜兴进贡的紫砂素胎上施釉上彩。壶高13厘米,口径6厘米,宽6厘米。方形,方盖,方柄,方足,壶流也是棱角分明,壶盖为嵌入式,展现出宫廷用器的端庄与威严。壶面上有紫砂陶塑九枝灵芝,意寓饮茶长寿,并在湖蓝色釉面上满绘拼红色莲花,色彩富贵华丽,尽显皇家品味。
  2 名家紫砂器
  明代万历年间以来,宜兴紫砂业盛极一时,许多良师名匠毕智穷工,制出了很多别出心裁的传世之作。时至今日,它们都已成为博物馆的珍贵藏品。
  
  南京博物院得地利之便,收藏的名家紫砂器数量颇为可观。如他们收藏的明末清初圣思款紫砂陶杯就是这一时期的制陶名家项圣思的佳作(图9)。杯高7厘米,口径10.5厘米。杯色呈赭红,泥质温润细腻。作者巧劈半桃为杯,以苍劲桃枝作把手,枝叶缠蔓,桃叶桃实均以立体造型,脉络毕现,极具婀娜之姿。杯的口外沿还刻有唐代诗人许碏《醉吟》诗中的两句:“阆苑花前是醉乡,拈翻王母九霞觞。”下署“圣思”二字。这件桃杯精巧玲珑,技艺卓绝,是宜兴紫砂器中极为少见的珍品。
  台北历史博物馆收藏有明末清初陈子畦制紫砂南瓜壶(图10),把梢有印款“陈子畦”。壶高8.2厘米,口径2.6厘米,材质为紫红泥调砂,温润细腻。壶身作成八瓣南瓜形,圆鼓腹向上渐渐收敛成小圆口,上置一个瓜柄形壶盖。壶流似瓜叶裹卷而成,壶把作成随意弯扭的瓜蔓,瓜形壶身再贴上几根垂挂的藤蔓,整体浑然天成,看似生机盎然,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陈子畦是明天启至清康熙年间人,时门弟子,是以“小壶精妙”而著称的紫砂名手,擅作虫蛀残叶,制品栩栩如生。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孟臣款绿彩花卉纹梨式紫砂壶是清嘉、道年间的器物(图11)。这件壶通高只有7.1厘米,它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借鉴了瓷器粉彩的装饰手法,壶把、嘴、钮皆罩蓝釉,壶身以湖绿釉为地,上绘深绿彩西番莲纹,色彩对比柔和,色凋明丽清雅。壶盖与壶身的造型浑然一体,展示出闽南功夫茶具的造型特点。壶底刻有字款。孟臣即惠孟臣,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艺人,其作品形制浑朴,以小圆壶最为精妙,后世仿品较多,而这件壶应是其后人托名之作。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陈明远款紫砂题句四足方壶是陈氏著名的传世作品之一(图12)。壶高10.3厘米,长14.4厘米。壶身呈圆角长方体,制作圆润规整,造型敦厚沉稳。腹部正面刻名句“且饮且读,不过满腹。为禹同道兄”。灰绿色的砂泥肃穆古朴,优雅清丽,与具有文人精神的题句互相映衬,相映成趣。陈呜远是清康熙雍正时人,后世壶界尊称他为“清代第一家”,他的造壶艺术开创了宜兴紫砂文丽工雅的一代风格,其仿真象生器浑若天成,声誉卓著。
  
  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陈鸣远款紫砂天鸡壶(图13),高10厘米。圆形盖的平顶中心堆贴阴阳鱼,周围饰五朵凸起的祥云,口沿下依次刻云雷纹和莲瓣纹,腹部阴刻楷书题句“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庾子山句,廉让书,崔邨仿古,壬午重九前三日。”正如题句所说,此壶的造型和装饰仿古代青铜器,形制古朴的壶流和肩部的铺首装饰都有青铜器的身影。
  美国西雅图博物馆收藏的“鸣远”款紫砂梅桩壶也是一件构思脱俗、设色巧妙的杰作(图14)。作品以深栗色的紫砂泥塑造出了形态逼真的残梅干、破树皮和缠绕的树枝,极似一件力度很强的雕塑作品。树干上还以白色砂泥堆塑了几枝凋零的梅花,壶腹刻行书铭款:“居三友中,占百花上,鸣远。”下盖篆书方印“鸣远”。题款与造型、装饰互相呼应,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问是紫砂壶造型艺术发展的转化时期,是金石、书画、诗词与造壶工艺融为一体的时期,是名士与名工相结合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文士陈鸿寿和与他合作制壶的名工杨彭年兄妹。
  陈鸿寿(1768—1822年)是清代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种榆道人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善制宜兴紫砂壶,人称其壶为曼生壶。实际上陈鸿寿只是一个喜欢制作紫砂的“票友”,他曾任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工诗文、书画。他在“工余之暇,辨别妙质,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制壶”,这就是著名的“曼生壶”。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曼生款紫砂提梁壶是曼生壶中一件造型别致,颇具天趣的作品(图15)。此壶通高18.3厘米,浅褐色胎,瓢形的壶体肩部与藤蔓状三提梁相连接,弧形盖与瓜蒂形钮组合得妙趣天成。器身一面刻山石小草,一面刻文字:“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频迦书”。提梁的前部与钮的顶端也都有刻文。“频迦”即陈鸿寿的好友郭唐。这件壶的造型、装饰、刻文内容以及它所蕴含的文人气质都表明它是文人之间的酬唱应对之作。
  宜兴陶瓷博物馆收藏的紫砂竹段壶是嘉庆年间著名的女性制壶名家杨凤年的作品。她的作品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可与其兄杨彭年媲美。他们兄妹三人与陈曼生合作制壶,留下了很多经典作品。如这件竹段壶(图16)高10.8厘米,口径8.1厘米。壶身作成一段毛竹,嘴、錾以竹枝竹叶装饰,逼真自然,宛若生成。壶底钤阳文篆书“杨氏”圆形小印。壶的色泽呈暗红紫色,砂质细密,紫润可爱,是一件立意新颖、造型大方、工艺精巧的壶中佳品。
  
  宜兴紫砂发展到近现代更是生机蓬勃,名家辈出,邵大亨、黄玉麟、俞国良、程寿珍、顾景舟以及王寅春、徐汉棠、徐秀棠、吕尧臣、汪寅仙、谭泉海、鲍志强、顾绍培、李昌鸿、何道鸿等人的作品都已是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的对象。进入新时代,宜兴紫砂界更是新人层出不穷,精品名作不断涌现,并已进入博物馆的收藏视野。我们期待着更多新人的出现,更多精品的诞生……
其他文献
这枚钱币直径26毫米,厚1.3毫米,重5.1克,比同等大小的“康熙通宝”钱币超重1克多。钱体金光闪亮,声音清脆悦耳,钱文工整,字体纤细,较之其他康熙钱币,则显得更加隽秀。面文“康”、“通”二字被黑色的物体糊严。笔者估计是在“非常时期”怕被当作“四旧”而故意所作,经轻微刮削,只落得这般模样。边缘和背面的镏金层有所脱落,露出金光闪闪的精铜质底,但它仍不失宫廷赏赐钱的华贵身份。今借贵刊刊出,愿与泉界同好
期刊
改革开放以后,黄杨木雕进入了百花争艳、大师辈出的繁荣发展时期,同时开始经历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上世纪80年代后期,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开始崛起。“机器赚钱”和“手工赚钱”之间的巨大差距开始彰显,手工艺的生存环境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许多从事工艺美术行业的技工纷纷流向电器行业。当年曾担任乐清特艺雕刻厂厂长的王笃纯,可以列举出多名当年他手下的员工,如今都已是电器行业中的知名老板。  没有转行的艺人也选择了
期刊
黎元洪像开国纪念银币    一个拖着一根小辫子,亲手杀死起义士兵的清军头领,却被推上中华民国总统宝座,他就是黎元洪。  民国初年,尽管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官场内外危机四伏,可黎元洪却成为唯一一位荣任三届民国副总统,两届大总统的显赫人物。  然而,这位久居高位的黎大总统,并非能像其他军阀那样呼风唤雨,左右政局,甚至连他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掌控。他犹如一具活的木偶,被幕后的操纵者牵来使去,即或在特殊历史环境
期刊
明清以来在我国南方的大多数地区极其盛行木刻雕像,以湖南、四川、贵州、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最具特色,而每个地区的木雕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这些保存至今的木雕品种之多,存世量之大,寓意之丰富,可以说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大宝藏。但是多年来人们的目光太多地放在字画、瓷器、玉器等热门藏品之上,而忽视了对民间木雕的研究和重视,对此国外藏家比国内藏家醒悟得要早些。笔者记得,十多年前便有许多国外的古玩爱好者在
期刊
宋朝的钱币文化,是中国方孔圆钱最繁荣的时期,铸量多,精品多,款式多,版别多。但是,宋代的大型铜钱,除徽宗时代的崇宁钱及折十“大观通宝”外,其他种类及其他年号的大钱都不多见。  图1、图2是两枚南宋“开禧通宝”大钱,据了解此两泉是从越南的一位商人手中辗转购回,异常珍贵。这两款大钱在各类钱币书刊均未发表过,其中一枚是“开禧通宝”特大型钱,这种大钱笔者仅在中国收藏网上见过有人挂过一枚上网出售,款式与此枚
期刊
2008年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2008)在期待中如期开幕。之所以对CIGE2008充满期待,一方面是去年9月,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上海当代”)的成功开幕,给了不甚成熟的本土艺博会巨大冲击和反视的机会;另一方面,CIGE2008作为今年首个开幕的本土艺博会,可以从中看看本土艺博会在反思和反视之后,会在哪些方面进行调整,以应对几近白热化的艺博会竞争。    寻求突变的CIGE20
期刊
噢!国宝!    马忠  融合了山欢水笑,  记录了风烟云涛。  一代又一代,  一朝又一朝,  兴衰荣辱都是情,  凝聚着中华民族心血创造。  噢!国宝,国宝!  你在历史的行囊中,  收藏岁月的古老。  浓缩了繁华妖娆,  淘汰了浮华轻佻。  人间的神奇,  自然的奥妙,  春夏秋冬都有梦,  昭示着万里江山和谐美好。  噢,国宝,国宝!  你在时代的怀抱里,  开启尘封的骄傲。    闪耀山
期刊
这个题目是笔者面对花钱上亦庄亦谐的画面,挖空心思拟出来的。因为想起了一则笃定是编入了野史的古代笑话。说的是乾隆朝大学士纪晓岚应一富商之请为其高寿老母赋诗致贺。纪晓岚凝神运笔,当众挥写出:“贵府寿星不是人”一句,搞得众人大惊失色目瞪口呆。纪氏见状微微一笑,续上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交口称妙。谁知纪氏的笔下又出一句:“生的儿子都是贼”,这一家的孝子贤孙岂能忍受这一番羞辱?一个个撸胳膊挽袖子,欲要
期刊
西夏有一枚钱很神秘,它在国内外多次现身,却无人能为它“正名”,这就是西夏文“奲(duo)都宝钱”。  第一次知道有一枚无法确定名字的西夏文钱的信息,是在1990年内蒙古钱币专家卫月望先生来宁夏参加一次钱币学的会议上。在这次会议上,卫月望先生在发言中提到,我们的东邻日本的一家博物馆,陈列有一枚西夏钱币,是一枚西夏文新品种钱,钱文无法确定,似为“奲都”二字,是篆书,卫月望先生没有告知其他详细情况。  
期刊
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纹样题材广泛,式样繁多,其中花骂图以新颖的构图、精美的画风、浓郁的情趣、清雕的品味在瓷坛独标高格。但是传世品罕见,考古新资料也稀缺,以致长期没有得到学人的重视,有关著述论及甚少。本文从其艺术特色、成就及粉本作者方面试作简析初探。    一、永乐、宣德青花花鸟图典型作品分析    (一)永乐、宣德青花花鸟图简述  1 水乐青花海棠双雀图盘(图1,土耳其托普卡普·沙赖博物馆藏)。无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