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一个省的外贸产业竞争力既是其所在国产业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也是该省竞争力的体现。本文使用经过调整后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本文称之为ARCA指数),对辽宁省外贸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实际测度,并结合我国相应产业的RCA指数对辽宁省外贸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对今后如何保持并提高辽宁省外贸产业竞争力提出了建议。
辽宁省总体出口情况
辽宁省出口自1990年后持续增加,从1990年的56.06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108.57亿美元,平均增速达到9.3%。虽然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额比上一年有所下降,但随后仍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大宗出口商品(价值1亿美元以上)数目逐年增加,由1992年的7种增长为1999年的17种。出口商品结构也由最初的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1993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首次超过初级产品,达到51.9%,到1999年更上升至73.8%。
但是与全国整体出口形势相比,辽宁省出口增长速度略显缓慢。1990年辽宁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9%,位居全国第二;而1999年辽宁省出口额在全国出口额中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4.1%,排名也下降到第七。反映了辽宁省外贸产业竞争力的下降。
指数分析
(一)0类商品 0类商品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包括肉类及肉制品、谷物及其制品等。表中反映的我国此类商品国际竞争力较强,而辽宁省的调整后RCA指数一直较低,直到进入90年代后才略有上升。食品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竞争力有所增强。1999年,0类商品的出口占全部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为40.15%,比1990年的14.03%有很大增长。但其中的大宗的出口商品为鱼类、贝类等水产品和粮谷、大豆等粮食作物,出口产品层次低。由于此类商品的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因此不利于出口持续稳定的增长,也不利于产业竞争力的逐步提高。
(二)2类商品 2类商品为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包括油籽、生橡胶、纺织纤维、金属矿砂等。我国2类商品的RCA指数一直很低,到八十年代中期之后才略有上升,但幅度很小,始终徘徊在低水平区域。辽宁省的情况也是如此,调整后RCA指数在1990年后提高,并保持了上升趋势。镁和其他金属矿砂出口自1995年后开始保持在1亿美元以上,是辽宁省此类商品中的主要出口品种。但是世界原料商品的价格近些年来持续走低,市场的稳定性较差,提高该产业在全国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如何争取更好的贸易条件和提高该类企业生产效率。
(三)3类商品 3类商品为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包括煤,石油及其产品。我国3类商品的RCA指数呈“峰状”变化,1980—1985年间保持着较高水平,随后持续下滑,到95年已经跌至85年的1/2还不到,说明了该产业的竞争力的一度攀升是建立在一个不稳定的基础上。辽宁省的调整后RCA指数的数值与其他类商品的数值相比绝对值都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产业在国内较强的竞争力。但指数的数值在进入90年代以后大幅度下降,平均降幅达7.8%。由于辽宁省该行业中企业多为大中型国有企业,以上情况从侧面反映了国企经营不善,效率低下,竞争力变弱的现实。为此,如何转变国企经营管理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成为政策制订者和实际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5类商品 5类商品为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包括有机化学品、无机化学品、医药品、肥料、塑料等。我国5类商品的RCA指数一直较为稳定地保持在低水平,表明了国内化工产业很低的国际竞争力。虽然我国化工产业发展比较迅速,但国际竞争力却未出现太大的改善。辽宁省该类产品的调整后RCA指数数值波动很大,而且一直呈下降趋势,1999年该类商品的指数数值在所有产品中几乎是最低的。反映了该产业极不稳定而且较为低下的竞争力。
(五)6类商品 6类商品是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包括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产品及其制成品。我国6类商品的RCA指数比较高,反映出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各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不平衡,相差甚远。其中的轻纺产品是我国传统大宗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极强;而纸制品和皮革制品在国际上却缺乏竞争力。辽宁省的该类商品的调整后RCA指数却较低,上下波动比较频繁。因为在国内产业分工中,辽宁省是重工业基地,轻工业发展相对较慢,导致了辽宁省纺织工业的竞争力相对低下。
(六)7类商品 7类商品为机械及运输设备,包括各种机械及各种运输设备。辽宁省该类商品的调整后RCA指数自1980年后一直趋于上升,这与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的RCA指数走势相同。但在1989年后辽宁省各类商品的指数中,该类商品的指数数值一直是最低的。而且尽管出口逐步增加,但此类商品却长期处于净进口的位置,1995年以后情况略有好转,但到了1999年又出现净进口。辽宁省作为工业大省,生产所需机械设备进口和国企技术改造导致的大量技术设备进口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也说明辽宁省机械制造产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其他国家形成产业内贸易格局的现状。近些年此类商品的出口品种、数量、金额均稳定增长,也反映了产业竞争力的逐步增强。通过以上对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到,尽管个别产业的竞争力在国内居于前列,但辽宁省的外贸产业竞争力总体水平还是比较弱,在表中所列的6种商品中,有一半商品的指数趋向下降。因此,如何通过市场的调整和政策的指引提高辽宁省外贸产业竞争力将是各级领导和外贸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对策
在保持现有竞争力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辽宁省外贸产业竞争力
对于0类商品,应该扩大深加工产品的出口,以求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这样可以摆脱自然条件的变化对该类商品生产的影响,保证商品出口的稳定增长;对2类商品,在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应努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改变过去依靠增加投入而提高产量的做法;辽宁省3类商品的较强竞争力是建立在省内拥有 大的油气田和一批大型国有炼油企业的基础上,因此,提升该产业的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对这些国有企业的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企业进行自主技术创新;依托辽宁省雄厚的工业实力,推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改变长期净进口的局面,提升在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加大引进外资力度,利用外资促进辽宁省外贸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截止1999年底,辽宁省累计接受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到430.85亿美元,1999年末登记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达13825家。这些外商投资企业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产品出口份额较大,在辽宁省出口额中的比重逐年增加。
从图中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对辽宁省产品出口增加和外贸产业竞争力提高的贡献是很大的,应该继续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政策法规,改善辽宁省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商来辽宁省投资;另一方面利用外商在国外完整的销售渠道,进一步扩大产品的出口。通过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促使国内企业不断改进生产经营,带动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对现有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根据我国政府提出的“科技兴贸”战略,一方面我们应对传统出口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出口产品的层次,完善出口商品结构;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养新的出口增长点,带动辽宁省出口更上新台阶。
当今世界商品贸易发展的一大特征是:一般商品出口增长乏力,渐呈下滑趋势;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快速增长,前景广阔。辽宁省大宗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比重很大,这些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萎靡不振,而且所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不利于今后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为此,应该在主要外贸产业积极推进技术改造,提高产品加工水平和附加值;同时依托辽宁省雄厚的工业基础和高校集中的科研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几年辽宁省计算机、微电机、电子元器件、精密仪器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数量和金额逐年增加,反映了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今后应该加大对这些产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建立运行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辽宁省高新科技产业的竞争力,使其成为带动辽宁省出口的新增长点,并成为辽宁省外贸竞争力的新的支柱。
辽宁省总体出口情况
辽宁省出口自1990年后持续增加,从1990年的56.06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108.57亿美元,平均增速达到9.3%。虽然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额比上一年有所下降,但随后仍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大宗出口商品(价值1亿美元以上)数目逐年增加,由1992年的7种增长为1999年的17种。出口商品结构也由最初的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1993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首次超过初级产品,达到51.9%,到1999年更上升至73.8%。
但是与全国整体出口形势相比,辽宁省出口增长速度略显缓慢。1990年辽宁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9%,位居全国第二;而1999年辽宁省出口额在全国出口额中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4.1%,排名也下降到第七。反映了辽宁省外贸产业竞争力的下降。
指数分析
(一)0类商品 0类商品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包括肉类及肉制品、谷物及其制品等。表中反映的我国此类商品国际竞争力较强,而辽宁省的调整后RCA指数一直较低,直到进入90年代后才略有上升。食品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竞争力有所增强。1999年,0类商品的出口占全部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为40.15%,比1990年的14.03%有很大增长。但其中的大宗的出口商品为鱼类、贝类等水产品和粮谷、大豆等粮食作物,出口产品层次低。由于此类商品的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因此不利于出口持续稳定的增长,也不利于产业竞争力的逐步提高。
(二)2类商品 2类商品为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包括油籽、生橡胶、纺织纤维、金属矿砂等。我国2类商品的RCA指数一直很低,到八十年代中期之后才略有上升,但幅度很小,始终徘徊在低水平区域。辽宁省的情况也是如此,调整后RCA指数在1990年后提高,并保持了上升趋势。镁和其他金属矿砂出口自1995年后开始保持在1亿美元以上,是辽宁省此类商品中的主要出口品种。但是世界原料商品的价格近些年来持续走低,市场的稳定性较差,提高该产业在全国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如何争取更好的贸易条件和提高该类企业生产效率。
(三)3类商品 3类商品为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包括煤,石油及其产品。我国3类商品的RCA指数呈“峰状”变化,1980—1985年间保持着较高水平,随后持续下滑,到95年已经跌至85年的1/2还不到,说明了该产业的竞争力的一度攀升是建立在一个不稳定的基础上。辽宁省的调整后RCA指数的数值与其他类商品的数值相比绝对值都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产业在国内较强的竞争力。但指数的数值在进入90年代以后大幅度下降,平均降幅达7.8%。由于辽宁省该行业中企业多为大中型国有企业,以上情况从侧面反映了国企经营不善,效率低下,竞争力变弱的现实。为此,如何转变国企经营管理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成为政策制订者和实际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5类商品 5类商品为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包括有机化学品、无机化学品、医药品、肥料、塑料等。我国5类商品的RCA指数一直较为稳定地保持在低水平,表明了国内化工产业很低的国际竞争力。虽然我国化工产业发展比较迅速,但国际竞争力却未出现太大的改善。辽宁省该类产品的调整后RCA指数数值波动很大,而且一直呈下降趋势,1999年该类商品的指数数值在所有产品中几乎是最低的。反映了该产业极不稳定而且较为低下的竞争力。
(五)6类商品 6类商品是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包括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产品及其制成品。我国6类商品的RCA指数比较高,反映出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各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不平衡,相差甚远。其中的轻纺产品是我国传统大宗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极强;而纸制品和皮革制品在国际上却缺乏竞争力。辽宁省的该类商品的调整后RCA指数却较低,上下波动比较频繁。因为在国内产业分工中,辽宁省是重工业基地,轻工业发展相对较慢,导致了辽宁省纺织工业的竞争力相对低下。
(六)7类商品 7类商品为机械及运输设备,包括各种机械及各种运输设备。辽宁省该类商品的调整后RCA指数自1980年后一直趋于上升,这与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的RCA指数走势相同。但在1989年后辽宁省各类商品的指数中,该类商品的指数数值一直是最低的。而且尽管出口逐步增加,但此类商品却长期处于净进口的位置,1995年以后情况略有好转,但到了1999年又出现净进口。辽宁省作为工业大省,生产所需机械设备进口和国企技术改造导致的大量技术设备进口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也说明辽宁省机械制造产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其他国家形成产业内贸易格局的现状。近些年此类商品的出口品种、数量、金额均稳定增长,也反映了产业竞争力的逐步增强。通过以上对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到,尽管个别产业的竞争力在国内居于前列,但辽宁省的外贸产业竞争力总体水平还是比较弱,在表中所列的6种商品中,有一半商品的指数趋向下降。因此,如何通过市场的调整和政策的指引提高辽宁省外贸产业竞争力将是各级领导和外贸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对策
在保持现有竞争力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辽宁省外贸产业竞争力
对于0类商品,应该扩大深加工产品的出口,以求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这样可以摆脱自然条件的变化对该类商品生产的影响,保证商品出口的稳定增长;对2类商品,在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应努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改变过去依靠增加投入而提高产量的做法;辽宁省3类商品的较强竞争力是建立在省内拥有 大的油气田和一批大型国有炼油企业的基础上,因此,提升该产业的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对这些国有企业的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企业进行自主技术创新;依托辽宁省雄厚的工业实力,推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改变长期净进口的局面,提升在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加大引进外资力度,利用外资促进辽宁省外贸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截止1999年底,辽宁省累计接受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到430.85亿美元,1999年末登记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达13825家。这些外商投资企业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产品出口份额较大,在辽宁省出口额中的比重逐年增加。
从图中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对辽宁省产品出口增加和外贸产业竞争力提高的贡献是很大的,应该继续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政策法规,改善辽宁省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商来辽宁省投资;另一方面利用外商在国外完整的销售渠道,进一步扩大产品的出口。通过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促使国内企业不断改进生产经营,带动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对现有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根据我国政府提出的“科技兴贸”战略,一方面我们应对传统出口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出口产品的层次,完善出口商品结构;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养新的出口增长点,带动辽宁省出口更上新台阶。
当今世界商品贸易发展的一大特征是:一般商品出口增长乏力,渐呈下滑趋势;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快速增长,前景广阔。辽宁省大宗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比重很大,这些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萎靡不振,而且所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不利于今后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为此,应该在主要外贸产业积极推进技术改造,提高产品加工水平和附加值;同时依托辽宁省雄厚的工业基础和高校集中的科研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几年辽宁省计算机、微电机、电子元器件、精密仪器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数量和金额逐年增加,反映了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今后应该加大对这些产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建立运行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辽宁省高新科技产业的竞争力,使其成为带动辽宁省出口的新增长点,并成为辽宁省外贸竞争力的新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