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化学教学;NO;转化;NO2;实验改进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11(B)—0057—01
人教版高二年级化学(必修)教材“硝酸”一节,对稀硝酸和铜片的反应描述为:在试管内放入一小块铜片,加入稀硝酸,立即用带导管的橡胶塞塞住试管口,并将导管通入另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反应片刻后,将橡胶塞取下,使空气进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对此实验现象描述为:加入稀硝酸的试管中反应较缓慢,气体为无色(NO),当空气进入试管后,气体变成了红棕色(NO2)。
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NO的生成和NO转化为NO2的实验现象,而且不使NO2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我对这个实验反复思考,多次实验,既以继承教材内容为基础,又根据绿色化学对化学药品使用的“4R”原则(Reject—不用有毒有害品,Reduce—减少用量,Recycle—循环使用,Reuse—回收利用),对“NO的制取和NO转化为NO2”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此实验重新设计。
一、实验原理
3Cu+8HNO3(稀)=3Cu(NO3)2+2NO?邙+4H2O
2NO+O2=2NO2
2NO2+2NaOH=NaNO3+NaNO2+H2O
二、实验用品
实验用品有具支试管,注射器,鼓气球,带玻璃管的单孔橡胶塞,止水夹2个,带孔圆胶木托盘, 铜片,稀硝酸,NaOH溶液。
三、实验装置(固定部分略)
四、实验过程
1.在试管里加入铜片,将带孔圆胶木托盘调节到离试管底部约■处。用注射器吸入NaOH溶液。
2.按实验装置图组装好实验装置,调节装置使其成为密闭系统。
3.使具支试管内充满稀硝酸,随着反应的发生,产生的NO气体使得稀硝酸和铜片脱离接触,反应自行停止,具支试管底部充满无色的NO气体。从玻璃管口流出的液体可用烧杯盛接。
4.打开止水夹a,用鼓气球鼓入空气,具支试管底部无色NO气体变成红棕色NO2气体。
5.调节止水夹b,放掉具支试管内的液体,关闭止水夹a,将注射器内的NaOH溶液推入具支试管,吸收气体。
五、实验评价
1.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教学效果更佳。
2.源于教材又不拘泥教材,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重新设计的实验,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3.融入了绿色化学理念,突出实验的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11(B)—0057—01
人教版高二年级化学(必修)教材“硝酸”一节,对稀硝酸和铜片的反应描述为:在试管内放入一小块铜片,加入稀硝酸,立即用带导管的橡胶塞塞住试管口,并将导管通入另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反应片刻后,将橡胶塞取下,使空气进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对此实验现象描述为:加入稀硝酸的试管中反应较缓慢,气体为无色(NO),当空气进入试管后,气体变成了红棕色(NO2)。
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NO的生成和NO转化为NO2的实验现象,而且不使NO2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我对这个实验反复思考,多次实验,既以继承教材内容为基础,又根据绿色化学对化学药品使用的“4R”原则(Reject—不用有毒有害品,Reduce—减少用量,Recycle—循环使用,Reuse—回收利用),对“NO的制取和NO转化为NO2”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此实验重新设计。
一、实验原理
3Cu+8HNO3(稀)=3Cu(NO3)2+2NO?邙+4H2O
2NO+O2=2NO2
2NO2+2NaOH=NaNO3+NaNO2+H2O
二、实验用品
实验用品有具支试管,注射器,鼓气球,带玻璃管的单孔橡胶塞,止水夹2个,带孔圆胶木托盘, 铜片,稀硝酸,NaOH溶液。
三、实验装置(固定部分略)
四、实验过程
1.在试管里加入铜片,将带孔圆胶木托盘调节到离试管底部约■处。用注射器吸入NaOH溶液。
2.按实验装置图组装好实验装置,调节装置使其成为密闭系统。
3.使具支试管内充满稀硝酸,随着反应的发生,产生的NO气体使得稀硝酸和铜片脱离接触,反应自行停止,具支试管底部充满无色的NO气体。从玻璃管口流出的液体可用烧杯盛接。
4.打开止水夹a,用鼓气球鼓入空气,具支试管底部无色NO气体变成红棕色NO2气体。
5.调节止水夹b,放掉具支试管内的液体,关闭止水夹a,将注射器内的NaOH溶液推入具支试管,吸收气体。
五、实验评价
1.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教学效果更佳。
2.源于教材又不拘泥教材,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重新设计的实验,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3.融入了绿色化学理念,突出实验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