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NBA,刚刚进入大联盟的球员被称为rookie,译成中文就是菜鸟的意思。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隐喻。记得我上小学那会儿,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盛行这样一句话——“一年级的小豆包,一打一蹦高儿”。
你能想象在当“小豆包”的那一年里我的心情吧:忐忑,因为面对一个巨大的未知世界和一套全新的游戏规则;屈辱,高年级同学可以随时用这三个字,以一种嘲讽的语气来表明地位和身份感;还有一点点期待,因为只要熬过了这一年,就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指点下一批“小豆包”了。
这就是新人的境遇,谁都逃不掉。
因为这些日子姚明受伤的消息,我翻出前几年上映的一部纪录片《姚明年》,重温了小巨人的NBA菜鸟赛季。语言的障碍、规则的改变、投篮不中、屡屡犯规;在没有任何身体接触的情况下被晃倒,遭到对手和球迷耻笑;被巴克利在电视解说中调侃“如果他能得19分我就亲他屁股”……
后来姚明在接受国内记者采访时说,那个时候他很“恐惧”,感觉生活在黑暗中,就像闷在一个罐子里面,周围什么都摸不到,只是感觉有无形的空气不停地涌过来。
这或许正是很多很多职场新人的心声吧。
所谓菜鸟,我找到了详尽的名词解释:为了同信鸽区别,人们管那种专门养来上饭桌的鸽子叫肉鸽,也叫菜鸽,后来又有了肉鹌鹑(菜鹌鹑),所以便统称为肉鸟,也叫菜鸟。再后来,菜鸟一词被引申用在人身上,就是说某人在某方面比较差,在其他人眼里就是一盘菜,吃定你了。
显而易见,和“小豆包”一样,菜鸟的日子也不怎么好过。
同样的动作,别人做了N回,偏偏是轮到你做第N+1回的时候,裁判的哨子响了——犯规;同样的错误,对别人都是“下不为例”,到你这儿,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分配任务,肥差被早早瓜分干净,剩给你的,不是太远就是太难;甚至,每天早上扫地打水擦桌子拿报纸成了你分内的事,偶尔忘记了,还要落埋怨。
更有心理上的压力。你看马路上的新手,即便是态度谦逊地在后车窗贴好了“实习”标志,稍一迟疑还是难免被后面的老司机狂按喇叭。这边正不知所措呢,那边铆足了劲儿一脚油切到前面,齐头并进的那一刻,老司机侧目,神情中带着鄙夷。后来有高人私下里总结经验,“实习”二字能不贴就不贴,贴了,反倒容易遭人欺负。
这都是凭什么啊?
据说,捉弄新人是NBA的保留节目。比如易建联,首场比赛出场时他一个人傻乎乎地跑了出去,回头一看,却发现队友们都不见了,只有他自己尴尬地站在场地中间。
再比如,大学社团里,举着糨糊扛着梯子满校园刷宣传海报的,一定是大一新生;运动队里,训练之后拎包捡球搬矿泉水的,必然是刚八队的年轻选手;黑帮电影里,某些地下组织给新成员的“见面礼”,也是不由分说的一顿乱拳。
有时候这甚至成为一种仪式,似乎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一种使命感,觉得自己有义务告知新人:我们这里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于是,在给新人设置门槛、传授规则的问题上,所有的团队成员保持着空前的一致性。
同样的情况,自古就有。庄子在《人间世》中就提到,“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初来乍到,那里的人一定要找机会斗你。下,来个下马威,看你够不够灵光。如果这时,候不知深浅地反抗,闹不好会让别人对你产生成见,影响整个职业生涯。
我的一个朋友在公务员生涯的第一年就受尽了屈辱。起草报告,他总是负责从零开始的那个。领导一二三四列了提纲之后,他开始搜集资料、统计数字、组织语言,坚决贯彻领导意图并尽可能使之完美周详。交上去之后自己正得意呢,领导冲过来大叫:有你这么写报告的吗?!他拿着被圈改得乱七八糟的一摞A4纸仔细端详,发现所谓的改动大多没有什么实质意义,无非是前段搬后段的这种乾坤大挪移,或者“虽然”改成“尽管”这样的文字游戏。落款处,领导的名字赫然在列,而且署在了他的前面。
他有点儿怒,但碍于是新人,忍住了。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自此,类似的戏码不断上演,我这可怜的朋友花费了大量时间做了无数费力不讨好的事。年底总结,他的任务量没有完成,因为之前的那些报告,天经地义地归功于第一作者。
领导转回头安慰他:年轻人,哪有上来就达标的,否则还怎么进步啊,这样才有空间嘛。周围同事拍他肩膀:都是这么过来的,你这就算不错了。
恐惧,黑暗,闷在罐子里,看不到出路,姚明在NBA菜鸟赛季里的那些感受,我这朋友在职场第一年全都体验到了。他后来慢慢意识到,开始的时候根本没有公平可言,自己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忍耐,调整心态,默默干好分内的活儿。就像姚明做的,面对巴克利的无理,没有理会也没有争辩。他始终在闷头训练,争取为数不多的出场时间来展示自己,然后在关键战役中一举爆发。
还有,即便是让巴克利在数亿人面前栽了跟头,姚明依然大度。他说,我想他没有恶意,只不过是要制造个噱头罢了。
几年之后,我的公务员朋友已经能坦然回望自己的职场菜鸟赛季了,当初的那些怨恨愤懑,现在也渐渐释怀。他说,作为领导,让一个新人干写报告这样的大活儿,是需要勇气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样的机会。尽管自己当时委屈得不行,但旁观者心知肚明,“第二作者”的能力被单位同事交口称赞。还有,那些积蓄已久的能量,果然在日后爆发了。
现在春风得意的他最庆幸的,是自己当初的隐忍,没有试图冲上去质问领导“凭什么”。潜规则就是这样,不论你曾经多么显赫,在第一年就高调地“硬碰硬”显然是愚蠢的。放低姿态,永远是新人被接纳的制胜法宝。既然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你怎么就不行?
实际上,职场的规矩早就摆在那里,别人迟到并不能成为你迟到之后逃脱惩罚的理由。在职业生涯的开始阶段就严格划定边界、明晰规则,又有什么不对呢?之所以会觉得不平衡,是因为你拿自己和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人”去比,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他们曾经也郁闷着呢,那个时候你在哪儿?所以想开点儿,不妨把菜鸟赛季的种种磨难,当作锻炼的机会、善意的玩笑和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如果不出意外,用不着等太久,下一批新人来报到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已经被团队接纳,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分子了。
所以,总结一下,人人都有菜鸟赛季,每个人在自己的菜鸟赛季中都会遭遇不公平。而这,公平得很。
菜鸟的自救之道
朱 伦
职业生涯中有一种非常科学和实用的观点:人的一生是由自己创造的,无论是你有意创造还是无意创造,那都是出于你自己的主动。而主动与被动的一字之差,却成为影响人生的重要元素。
我们公司因为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不得不取消了与国际生涯大师社会学理论创始人Knumboltz的合作,但从他的回复邮件中,我感受了什么叫良 好对待事情的心态。他说,虽然已经做好了安排,但是他理解并接受暂时取消合作,因为在他的生涯理论中,如何面对突发事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变化很多时候也是为了让事情有更好的结果。
而就在同一天,一个刚毕业的学生的一段话,让我感受颇深。他说,前几天领导让他们去找客户,而今天又全部都改了,“我非常愤怒,不想干了。”正是这种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不到一个月,他在公司的表现已经落到了后边。
同样都是变化,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结果也截然不同。前者,双方赢得了相互的信任,并开始商讨下一次的合作机会;而后者,由于消极怠工,已经失去了领导的信任,自己也失去了工作的激情。
我听到一位老总说过,不喜欢招聘刚毕业的学生,反而更青睐毕业后有过两年工作经验的人。他说这两种人的差别就在于,刚毕业的学生经常怨天尤人,稍有不顺就辞职不干了,对公司的影响很大。而两年后的他们,已经经历过不少挫折,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
很多职场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新到一个公司,脏活儿累活儿都是你的,辛辛苦苦后功劳都是别人的。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很郁闷,觉得不公平、委屈、生气甚至愤怒。有这样的感觉是人之常情,因为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是被欺负,有这样的情绪太正常了。但如果从职业发展来说,情绪过后还要学会如何对待这样的事情。如何去做。
从“一生”的角度来讲,上面说的话所有人都会理解。但落实到某件事情上,很多人就会反驳:不是啊,你看是领导太不公平了,因为我是新来的,欺负我,如果我是“老人”他能说这样的话吗?那我还能用心给他们干活儿吗?我这样做也没办法!
我确实遇到过这样的来访者。很多事情听起来的确是很不公平,但是不是所有人在面临这样的不公平时都这样处理呢?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在外部刺激相同的情况下,每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而采取什么样的反应,是我们自己的主动选择。
香港有个公益组织叫突破,每年举办夏令营,训练优秀的大学生以帮助他们成为社会领袖和精英。夏令营期间有个活动,每天吃饭前小组抽签,抽到哪个国家就会吃到相对应的饭菜。如果抽到美国、英国,这组的学生就会品尝丰盛的豪华自助大餐;如果抽到印度,就必须先给别人唱歌跳舞;如果抽到巴基斯坦等国家,就需要给其他人开门、上菜、洗碗和清扫。而端给他们的只有米饭加酱油。
说起来有趣,而真正身临其境的学生却百味杂陈。
突破这样做就是为了告诉学生们,社会很多时候是不公平的。出生于什么国家,贫穷还是富贵,别人如何对待你,这些都不是你能控制的,关键在于面对不公平时如何去做。这样的活动让很多人开始思考,在面临不公平时,除了抱怨,还能不能做一些更有益更积极的努力。
在职业生涯中。困惑的出现大多是因为自己分析问题角度单一,比如单纯地认为领导或者同事的某些行为是成心欺负菜鸟,拣软柿子捏,这样越想越气愤,钻进牛角尖。可如果换个角度呢?比如,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确实需要改进。无论对方态度如何。自己技不如人经验不够是事实,所以努力加油是当务之急。或者,我改变不了别人,但不要让他的态度影响到自己。乱发脾气是他的事情,我不要因为别人情绪不好来惩罚自己。
除了这个简单的方法之外,职业生涯CIP理论中有一个心态改变四步法,虽有点儿复杂,但真的很有效:首先,找出那些困扰你的消极的想法;接下来,自己和自己辩论,试着挑战这些想法的合理性、有用性和真实性;然后,转变消极的思考方式,将其重构为积极的想法;最后,按照这些积极的想法采取新的行动方式。
再遇到职场困扰的时候不妨尝试一下,这四个步骤可以帮助你记住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涯技能。
你能想象在当“小豆包”的那一年里我的心情吧:忐忑,因为面对一个巨大的未知世界和一套全新的游戏规则;屈辱,高年级同学可以随时用这三个字,以一种嘲讽的语气来表明地位和身份感;还有一点点期待,因为只要熬过了这一年,就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指点下一批“小豆包”了。
这就是新人的境遇,谁都逃不掉。
因为这些日子姚明受伤的消息,我翻出前几年上映的一部纪录片《姚明年》,重温了小巨人的NBA菜鸟赛季。语言的障碍、规则的改变、投篮不中、屡屡犯规;在没有任何身体接触的情况下被晃倒,遭到对手和球迷耻笑;被巴克利在电视解说中调侃“如果他能得19分我就亲他屁股”……
后来姚明在接受国内记者采访时说,那个时候他很“恐惧”,感觉生活在黑暗中,就像闷在一个罐子里面,周围什么都摸不到,只是感觉有无形的空气不停地涌过来。
这或许正是很多很多职场新人的心声吧。
所谓菜鸟,我找到了详尽的名词解释:为了同信鸽区别,人们管那种专门养来上饭桌的鸽子叫肉鸽,也叫菜鸽,后来又有了肉鹌鹑(菜鹌鹑),所以便统称为肉鸟,也叫菜鸟。再后来,菜鸟一词被引申用在人身上,就是说某人在某方面比较差,在其他人眼里就是一盘菜,吃定你了。
显而易见,和“小豆包”一样,菜鸟的日子也不怎么好过。
同样的动作,别人做了N回,偏偏是轮到你做第N+1回的时候,裁判的哨子响了——犯规;同样的错误,对别人都是“下不为例”,到你这儿,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分配任务,肥差被早早瓜分干净,剩给你的,不是太远就是太难;甚至,每天早上扫地打水擦桌子拿报纸成了你分内的事,偶尔忘记了,还要落埋怨。
更有心理上的压力。你看马路上的新手,即便是态度谦逊地在后车窗贴好了“实习”标志,稍一迟疑还是难免被后面的老司机狂按喇叭。这边正不知所措呢,那边铆足了劲儿一脚油切到前面,齐头并进的那一刻,老司机侧目,神情中带着鄙夷。后来有高人私下里总结经验,“实习”二字能不贴就不贴,贴了,反倒容易遭人欺负。
这都是凭什么啊?
据说,捉弄新人是NBA的保留节目。比如易建联,首场比赛出场时他一个人傻乎乎地跑了出去,回头一看,却发现队友们都不见了,只有他自己尴尬地站在场地中间。
再比如,大学社团里,举着糨糊扛着梯子满校园刷宣传海报的,一定是大一新生;运动队里,训练之后拎包捡球搬矿泉水的,必然是刚八队的年轻选手;黑帮电影里,某些地下组织给新成员的“见面礼”,也是不由分说的一顿乱拳。
有时候这甚至成为一种仪式,似乎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一种使命感,觉得自己有义务告知新人:我们这里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于是,在给新人设置门槛、传授规则的问题上,所有的团队成员保持着空前的一致性。
同样的情况,自古就有。庄子在《人间世》中就提到,“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初来乍到,那里的人一定要找机会斗你。下,来个下马威,看你够不够灵光。如果这时,候不知深浅地反抗,闹不好会让别人对你产生成见,影响整个职业生涯。
我的一个朋友在公务员生涯的第一年就受尽了屈辱。起草报告,他总是负责从零开始的那个。领导一二三四列了提纲之后,他开始搜集资料、统计数字、组织语言,坚决贯彻领导意图并尽可能使之完美周详。交上去之后自己正得意呢,领导冲过来大叫:有你这么写报告的吗?!他拿着被圈改得乱七八糟的一摞A4纸仔细端详,发现所谓的改动大多没有什么实质意义,无非是前段搬后段的这种乾坤大挪移,或者“虽然”改成“尽管”这样的文字游戏。落款处,领导的名字赫然在列,而且署在了他的前面。
他有点儿怒,但碍于是新人,忍住了。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自此,类似的戏码不断上演,我这可怜的朋友花费了大量时间做了无数费力不讨好的事。年底总结,他的任务量没有完成,因为之前的那些报告,天经地义地归功于第一作者。
领导转回头安慰他:年轻人,哪有上来就达标的,否则还怎么进步啊,这样才有空间嘛。周围同事拍他肩膀:都是这么过来的,你这就算不错了。
恐惧,黑暗,闷在罐子里,看不到出路,姚明在NBA菜鸟赛季里的那些感受,我这朋友在职场第一年全都体验到了。他后来慢慢意识到,开始的时候根本没有公平可言,自己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忍耐,调整心态,默默干好分内的活儿。就像姚明做的,面对巴克利的无理,没有理会也没有争辩。他始终在闷头训练,争取为数不多的出场时间来展示自己,然后在关键战役中一举爆发。
还有,即便是让巴克利在数亿人面前栽了跟头,姚明依然大度。他说,我想他没有恶意,只不过是要制造个噱头罢了。
几年之后,我的公务员朋友已经能坦然回望自己的职场菜鸟赛季了,当初的那些怨恨愤懑,现在也渐渐释怀。他说,作为领导,让一个新人干写报告这样的大活儿,是需要勇气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样的机会。尽管自己当时委屈得不行,但旁观者心知肚明,“第二作者”的能力被单位同事交口称赞。还有,那些积蓄已久的能量,果然在日后爆发了。
现在春风得意的他最庆幸的,是自己当初的隐忍,没有试图冲上去质问领导“凭什么”。潜规则就是这样,不论你曾经多么显赫,在第一年就高调地“硬碰硬”显然是愚蠢的。放低姿态,永远是新人被接纳的制胜法宝。既然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你怎么就不行?
实际上,职场的规矩早就摆在那里,别人迟到并不能成为你迟到之后逃脱惩罚的理由。在职业生涯的开始阶段就严格划定边界、明晰规则,又有什么不对呢?之所以会觉得不平衡,是因为你拿自己和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人”去比,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他们曾经也郁闷着呢,那个时候你在哪儿?所以想开点儿,不妨把菜鸟赛季的种种磨难,当作锻炼的机会、善意的玩笑和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如果不出意外,用不着等太久,下一批新人来报到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已经被团队接纳,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分子了。
所以,总结一下,人人都有菜鸟赛季,每个人在自己的菜鸟赛季中都会遭遇不公平。而这,公平得很。
菜鸟的自救之道
朱 伦
职业生涯中有一种非常科学和实用的观点:人的一生是由自己创造的,无论是你有意创造还是无意创造,那都是出于你自己的主动。而主动与被动的一字之差,却成为影响人生的重要元素。
我们公司因为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不得不取消了与国际生涯大师社会学理论创始人Knumboltz的合作,但从他的回复邮件中,我感受了什么叫良 好对待事情的心态。他说,虽然已经做好了安排,但是他理解并接受暂时取消合作,因为在他的生涯理论中,如何面对突发事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变化很多时候也是为了让事情有更好的结果。
而就在同一天,一个刚毕业的学生的一段话,让我感受颇深。他说,前几天领导让他们去找客户,而今天又全部都改了,“我非常愤怒,不想干了。”正是这种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不到一个月,他在公司的表现已经落到了后边。
同样都是变化,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结果也截然不同。前者,双方赢得了相互的信任,并开始商讨下一次的合作机会;而后者,由于消极怠工,已经失去了领导的信任,自己也失去了工作的激情。
我听到一位老总说过,不喜欢招聘刚毕业的学生,反而更青睐毕业后有过两年工作经验的人。他说这两种人的差别就在于,刚毕业的学生经常怨天尤人,稍有不顺就辞职不干了,对公司的影响很大。而两年后的他们,已经经历过不少挫折,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
很多职场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新到一个公司,脏活儿累活儿都是你的,辛辛苦苦后功劳都是别人的。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很郁闷,觉得不公平、委屈、生气甚至愤怒。有这样的感觉是人之常情,因为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是被欺负,有这样的情绪太正常了。但如果从职业发展来说,情绪过后还要学会如何对待这样的事情。如何去做。
从“一生”的角度来讲,上面说的话所有人都会理解。但落实到某件事情上,很多人就会反驳:不是啊,你看是领导太不公平了,因为我是新来的,欺负我,如果我是“老人”他能说这样的话吗?那我还能用心给他们干活儿吗?我这样做也没办法!
我确实遇到过这样的来访者。很多事情听起来的确是很不公平,但是不是所有人在面临这样的不公平时都这样处理呢?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在外部刺激相同的情况下,每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而采取什么样的反应,是我们自己的主动选择。
香港有个公益组织叫突破,每年举办夏令营,训练优秀的大学生以帮助他们成为社会领袖和精英。夏令营期间有个活动,每天吃饭前小组抽签,抽到哪个国家就会吃到相对应的饭菜。如果抽到美国、英国,这组的学生就会品尝丰盛的豪华自助大餐;如果抽到印度,就必须先给别人唱歌跳舞;如果抽到巴基斯坦等国家,就需要给其他人开门、上菜、洗碗和清扫。而端给他们的只有米饭加酱油。
说起来有趣,而真正身临其境的学生却百味杂陈。
突破这样做就是为了告诉学生们,社会很多时候是不公平的。出生于什么国家,贫穷还是富贵,别人如何对待你,这些都不是你能控制的,关键在于面对不公平时如何去做。这样的活动让很多人开始思考,在面临不公平时,除了抱怨,还能不能做一些更有益更积极的努力。
在职业生涯中。困惑的出现大多是因为自己分析问题角度单一,比如单纯地认为领导或者同事的某些行为是成心欺负菜鸟,拣软柿子捏,这样越想越气愤,钻进牛角尖。可如果换个角度呢?比如,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确实需要改进。无论对方态度如何。自己技不如人经验不够是事实,所以努力加油是当务之急。或者,我改变不了别人,但不要让他的态度影响到自己。乱发脾气是他的事情,我不要因为别人情绪不好来惩罚自己。
除了这个简单的方法之外,职业生涯CIP理论中有一个心态改变四步法,虽有点儿复杂,但真的很有效:首先,找出那些困扰你的消极的想法;接下来,自己和自己辩论,试着挑战这些想法的合理性、有用性和真实性;然后,转变消极的思考方式,将其重构为积极的想法;最后,按照这些积极的想法采取新的行动方式。
再遇到职场困扰的时候不妨尝试一下,这四个步骤可以帮助你记住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涯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