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了大家关注的话题,计算机学科表现尤为明显。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点、研究生的生源结构、现有培养方案中有关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的知识、能力、质量三个培养方面入手,将三者融会贯通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系统地提出一种以质量为导向、针对硕士研究生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培养模式,并就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若干问题加以探讨。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迅速发展,我国高校的本科、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1999年开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如此大规模的扩招,在素以精英教育为培养目标的中国研究生教育事业上是史无前例的。在大规模扩招的专业中,计算机专业属于表现最为明显的专业之一,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确实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学科的人才,但另一方面社会和企业界又抱怨找不到计算机学科合适的硕士研究生人才。微软亚洲研究院前总裁李开复博士通过比较中外雇员在微软工作的优势与不足就曾指出:中国高校不了解工业界的需求,培养的计算机学科研究生缺乏创造力和领袖素质,在技术创新、团队协作研发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他提醒中国的高校教育界在进行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时应注重构建研究生的现代知识结构、加强能力培养和提高质量。
目标决定手段,培养模式也好,培养时间也好,都是围绕目标而定的,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定位是什么,用人单位的期望是什么:是明天的人才还是今天即时可用的人才。我们想是时候了,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计算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一、学科特点和现状分析
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甚至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仍然较小,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仍是近期我国的选择。处在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时期的我国,也正面临着质量和数量间的矛盾。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层次人才,精英式的研究生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势在必行。但在连续数年的扩招之后,由于师资、教学与科研设施、服务设施、生源等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加上精英式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少质量问题逐渐露出水面,社会普遍反应现在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知识结构陈旧、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我国现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同时具有理科和工科特征,其有着突出的学术型和工程型特性,所以呈现出抽象、理论、设计三个形态。学术型主要涉及抽象和理论两个形态,工程型主要涉及理论和设计两个形态。但无论是工程型还是学术型,都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相对而言,学术型需要强调理论,工程型则需要强调设计实现。对于今后将主要承担工程型任务的研究生,需要突出工程实现的特色,强调工程设计、实现和组织能力的培养,而对于今后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生,则需要有更坚实的理论知识和抽象能力,综合表现为学术研究的能力。可见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点要求根据其培养目标选择有弹性的知识结构而不能过于狭窄,而这正是目前培养模式的缺陷。
其二是报考计算机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生源有应届本科、在职本科和跨专业考生等不同类型:应届本科毕业生还没有离开过学校,相对而言他们掌握了比较新的学科基础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对他们除进一步强化理论教育外,主要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其实践能力。而非应届生多数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系统设计和实践经验,他们更需要进行学科理论知识的充实,所以课程学习在其培养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跨专业报考计算机研究生的队伍逐渐壮大,从全国各大专院校的统计情况看,报考计算机专业的跨专业考生占报考人数的15%~35%,考生原专业分布广泛,如数学、物理、电子、通信、信息工程、自动化、机械、电力等,比如我院连续两届跨专业考生就占了30 %以上。跨专业考上的研究生一般来说对他们的要求除了加强研究生课程学习外还要先补修本学科本科生重要课程,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可见对不同类型的生源应该对应着不同的培养方法,其学习的知识结构、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均不尽相同,不能人为地强制他们接受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
其三是在现存的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各异之间的矛盾:根据我国学位条例,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既要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又要完成相应的项目研究,撰写出学位论文,两者均不可偏废。通过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理论水平,以便支撑高水平的研究,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项目研究和学位论文的撰写,使研究生掌握科研方法,积累经验,锻炼研究能力。但是我们现在的课程设置往往是按照计算机某二级学科要求简单地照搬国内名校的课程设置,并且理论课程学习与研究严格分阶段进行,一般是要求研究生先集中精力在一年内学习理论课程、目的是拿完课程学分,很多人在这一阶段连实验室都不进,然后集中精力在第二、三年完成某一课题研究。从根本上说,这种教育基本上还是工业时代的计划经济模式。工业模式造就了以固定班级组织教学的形式,计划经济造就了全国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统一的评估标准、全校同一门课程统一的教材和培养方案。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可以鞭策水平较低的学校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但也束缚了水平较高的学校,特别是水平较高的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事实上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应用的迅速普及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很难局限在某个二级学科,以二级学科来培养硕士研究生己经显得不合时宜,我们有必要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层面上来构建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深化教学改革,优化知识能力结构
1. 计算机学科的知识点包括理论基础知识,硬件基础知识,软件基础知识,应用基础知识
理论基础主要指提供数学及其他抽象工具,实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有组合数学、计算理论、计算复杂性、形式语义学等。硬件基础主要包括:并行计算、高级体系结构、分布式计算环境、计算机性能评价、嵌入式硬件系统等。软件基础主要包括: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算法设计与分析、并行算法、软件形式化方法等。应用基础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原理及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安全、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我们要从一级学科的层面来提出研究生阶段应该学习哪些课程,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达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从而审定该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搭建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
2. 分析研究生应具有的能力结构,包括基本能力、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研究能力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体包括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能力和软、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能力。工程能力指独立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不仅要求进行工程的简单实现,更要求进行工程实现的设计、创造性地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项目的计划和执行,积累重大项目的组织和合作协调的经验,培养项目组织和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最根本的要求,对于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研究生而言,最重要的素质教育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团队合作精神锻炼。要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导师、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思想中,贯彻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并通过群体攻关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质量意识。
三、以质量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1. 按照培养定位的需要,从知识、能力、质量三方面入手提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对构成培养方案的诸要素我们要一一加以研究,并辅以相应措施。培养方案规定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制定出针对个人的具体培养计划。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有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研究方向、学制及主要培养阶段的时间安排、课程设置与要求、课题研究、学位论文、实践环节等。
(1)就培养目标而言,包括提出总体培养目标、分类别提出各自的知识结构要求、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2)就培养方式而言,进一步完善现行的研究生教育指导模式,建立主导师(责任导师)和导师组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指导方式,充分发挥导师群体在学科内甚至跨学科间的指导作用,打破导师之间的学术壁垒。要求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负全面责任。含指导研究生制定课程选修计划、选取研究课题,了解和指导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研究条件;审查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培养其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以言传身教来负责研究生的思想、品德、作风等方面的培养。
(3)就课程设置而言,需要列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全部可供选择的课程、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和学分要求。高水平的课程设置是高质量的课程学习的基础。课程的讲授要更多地追求启发性、推行研究型教学,重点强调思想、方法、思路和素质教育。
(4)就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而言,要求结合相关科研项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规定论文选题。选题完成后,经过约一学期的准备,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必须明确指出课题的研究背景、内容、意义及预期成果,给出详细的研究工作计划。学位论文全面总结了研究生完成的研究,能表明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要求理论和实践并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 结合学科建设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要贯彻执行从知识、能力、质量三方面入手提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新方案,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行不通的。要建设一支能力强、水平高的导师队伍首先要发挥学科带头人的领头作用推动学科建设。其次要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培养青年学术骨干。第三要严格要求,把好导师的遴选关。第四要强化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要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其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造力,关键在导师。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只有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导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造力的研究生。
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把以“教师为主体”“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知识、能力、质量并重的教育模式。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进而探索未知的能力。开展“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讨论会等新的教学方法,通过新的交互式教学方法使各种思想火花相互碰撞,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个人素质。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要从过分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项目作业训练等多个环节并重发展,从以教书为中心向以育人为中心发展。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研究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很难用之终生。唯有不断学习方能适应社会,而不断学习主要是靠自学,因此研究生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比掌握某一门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更加重要。
4. 保证质量高标准严要求抓好规范管理
严格规范的管理是高质量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研究生的重要保证,覆盖从研究生的选拔到学位授予的各个环节。学位委员会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个环节的管理条例,并严格监督执行。
5. 搞好教材建设突出双语教学
目前我院有关研究生教材建设速度比较慢,研究生教材存在较大的缺口,教材建设可以采用自编讲义、引进、消化多条腿走路的办法。自编讲义可以充分发挥高水平学者的优势,写出具有特色的教材。引进国外一些优秀的原版教材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原版教材来进行双语教学,这样能较快地提高研究生的专业外语水平。
总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研究生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而不是墨守陈规,必须发展内涵而不是追求表面,必须综合考虑知识、能力、质量等因素和谐发展而不是顾此失彼。如何缓解计算机学科研究生教学中的种种矛盾,如何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值得我们大家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迅速发展,我国高校的本科、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1999年开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如此大规模的扩招,在素以精英教育为培养目标的中国研究生教育事业上是史无前例的。在大规模扩招的专业中,计算机专业属于表现最为明显的专业之一,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确实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学科的人才,但另一方面社会和企业界又抱怨找不到计算机学科合适的硕士研究生人才。微软亚洲研究院前总裁李开复博士通过比较中外雇员在微软工作的优势与不足就曾指出:中国高校不了解工业界的需求,培养的计算机学科研究生缺乏创造力和领袖素质,在技术创新、团队协作研发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他提醒中国的高校教育界在进行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时应注重构建研究生的现代知识结构、加强能力培养和提高质量。
目标决定手段,培养模式也好,培养时间也好,都是围绕目标而定的,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定位是什么,用人单位的期望是什么:是明天的人才还是今天即时可用的人才。我们想是时候了,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计算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一、学科特点和现状分析
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甚至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仍然较小,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仍是近期我国的选择。处在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时期的我国,也正面临着质量和数量间的矛盾。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层次人才,精英式的研究生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势在必行。但在连续数年的扩招之后,由于师资、教学与科研设施、服务设施、生源等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加上精英式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少质量问题逐渐露出水面,社会普遍反应现在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知识结构陈旧、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我国现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同时具有理科和工科特征,其有着突出的学术型和工程型特性,所以呈现出抽象、理论、设计三个形态。学术型主要涉及抽象和理论两个形态,工程型主要涉及理论和设计两个形态。但无论是工程型还是学术型,都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相对而言,学术型需要强调理论,工程型则需要强调设计实现。对于今后将主要承担工程型任务的研究生,需要突出工程实现的特色,强调工程设计、实现和组织能力的培养,而对于今后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生,则需要有更坚实的理论知识和抽象能力,综合表现为学术研究的能力。可见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点要求根据其培养目标选择有弹性的知识结构而不能过于狭窄,而这正是目前培养模式的缺陷。
其二是报考计算机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生源有应届本科、在职本科和跨专业考生等不同类型:应届本科毕业生还没有离开过学校,相对而言他们掌握了比较新的学科基础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对他们除进一步强化理论教育外,主要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其实践能力。而非应届生多数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系统设计和实践经验,他们更需要进行学科理论知识的充实,所以课程学习在其培养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跨专业报考计算机研究生的队伍逐渐壮大,从全国各大专院校的统计情况看,报考计算机专业的跨专业考生占报考人数的15%~35%,考生原专业分布广泛,如数学、物理、电子、通信、信息工程、自动化、机械、电力等,比如我院连续两届跨专业考生就占了30 %以上。跨专业考上的研究生一般来说对他们的要求除了加强研究生课程学习外还要先补修本学科本科生重要课程,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可见对不同类型的生源应该对应着不同的培养方法,其学习的知识结构、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均不尽相同,不能人为地强制他们接受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
其三是在现存的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各异之间的矛盾:根据我国学位条例,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既要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又要完成相应的项目研究,撰写出学位论文,两者均不可偏废。通过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理论水平,以便支撑高水平的研究,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项目研究和学位论文的撰写,使研究生掌握科研方法,积累经验,锻炼研究能力。但是我们现在的课程设置往往是按照计算机某二级学科要求简单地照搬国内名校的课程设置,并且理论课程学习与研究严格分阶段进行,一般是要求研究生先集中精力在一年内学习理论课程、目的是拿完课程学分,很多人在这一阶段连实验室都不进,然后集中精力在第二、三年完成某一课题研究。从根本上说,这种教育基本上还是工业时代的计划经济模式。工业模式造就了以固定班级组织教学的形式,计划经济造就了全国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统一的评估标准、全校同一门课程统一的教材和培养方案。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可以鞭策水平较低的学校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但也束缚了水平较高的学校,特别是水平较高的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事实上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应用的迅速普及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很难局限在某个二级学科,以二级学科来培养硕士研究生己经显得不合时宜,我们有必要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层面上来构建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深化教学改革,优化知识能力结构
1. 计算机学科的知识点包括理论基础知识,硬件基础知识,软件基础知识,应用基础知识
理论基础主要指提供数学及其他抽象工具,实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有组合数学、计算理论、计算复杂性、形式语义学等。硬件基础主要包括:并行计算、高级体系结构、分布式计算环境、计算机性能评价、嵌入式硬件系统等。软件基础主要包括: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算法设计与分析、并行算法、软件形式化方法等。应用基础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原理及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安全、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我们要从一级学科的层面来提出研究生阶段应该学习哪些课程,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达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从而审定该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搭建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
2. 分析研究生应具有的能力结构,包括基本能力、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研究能力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体包括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能力和软、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能力。工程能力指独立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不仅要求进行工程的简单实现,更要求进行工程实现的设计、创造性地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项目的计划和执行,积累重大项目的组织和合作协调的经验,培养项目组织和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最根本的要求,对于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研究生而言,最重要的素质教育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团队合作精神锻炼。要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导师、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思想中,贯彻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并通过群体攻关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质量意识。
三、以质量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1. 按照培养定位的需要,从知识、能力、质量三方面入手提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对构成培养方案的诸要素我们要一一加以研究,并辅以相应措施。培养方案规定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制定出针对个人的具体培养计划。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有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研究方向、学制及主要培养阶段的时间安排、课程设置与要求、课题研究、学位论文、实践环节等。
(1)就培养目标而言,包括提出总体培养目标、分类别提出各自的知识结构要求、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2)就培养方式而言,进一步完善现行的研究生教育指导模式,建立主导师(责任导师)和导师组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指导方式,充分发挥导师群体在学科内甚至跨学科间的指导作用,打破导师之间的学术壁垒。要求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负全面责任。含指导研究生制定课程选修计划、选取研究课题,了解和指导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研究条件;审查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培养其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以言传身教来负责研究生的思想、品德、作风等方面的培养。
(3)就课程设置而言,需要列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全部可供选择的课程、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和学分要求。高水平的课程设置是高质量的课程学习的基础。课程的讲授要更多地追求启发性、推行研究型教学,重点强调思想、方法、思路和素质教育。
(4)就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而言,要求结合相关科研项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规定论文选题。选题完成后,经过约一学期的准备,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必须明确指出课题的研究背景、内容、意义及预期成果,给出详细的研究工作计划。学位论文全面总结了研究生完成的研究,能表明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要求理论和实践并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 结合学科建设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要贯彻执行从知识、能力、质量三方面入手提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新方案,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行不通的。要建设一支能力强、水平高的导师队伍首先要发挥学科带头人的领头作用推动学科建设。其次要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培养青年学术骨干。第三要严格要求,把好导师的遴选关。第四要强化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要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其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造力,关键在导师。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只有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导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造力的研究生。
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把以“教师为主体”“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知识、能力、质量并重的教育模式。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进而探索未知的能力。开展“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讨论会等新的教学方法,通过新的交互式教学方法使各种思想火花相互碰撞,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个人素质。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要从过分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项目作业训练等多个环节并重发展,从以教书为中心向以育人为中心发展。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研究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很难用之终生。唯有不断学习方能适应社会,而不断学习主要是靠自学,因此研究生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比掌握某一门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更加重要。
4. 保证质量高标准严要求抓好规范管理
严格规范的管理是高质量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研究生的重要保证,覆盖从研究生的选拔到学位授予的各个环节。学位委员会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个环节的管理条例,并严格监督执行。
5. 搞好教材建设突出双语教学
目前我院有关研究生教材建设速度比较慢,研究生教材存在较大的缺口,教材建设可以采用自编讲义、引进、消化多条腿走路的办法。自编讲义可以充分发挥高水平学者的优势,写出具有特色的教材。引进国外一些优秀的原版教材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原版教材来进行双语教学,这样能较快地提高研究生的专业外语水平。
总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研究生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而不是墨守陈规,必须发展内涵而不是追求表面,必须综合考虑知识、能力、质量等因素和谐发展而不是顾此失彼。如何缓解计算机学科研究生教学中的种种矛盾,如何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值得我们大家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