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过欧洲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无论在非常知名的景点、博物馆,还是在人潮涌动的车站,乃至机场休息室,欧洲各种公共场合大都安静有序。这种安静传统,源于欧洲民众的公共意识,也与当地城市几十年来严格执行规定、使用先进的环保技术有关。
大中城市都有“噪声地图”
欧洲的安静传统已有上千年历史。为了表达对位于城市中心的教堂和市政厅的尊重,欧洲城市早就规定在公共场合人们需要保持安静,还推出相应的惩罚措施。
到了20世纪70年代,欧洲国家陆续推出各种法规来对抗噪声。2002年,欧盟公布《欧盟噪声指引》,规定欧洲人口25万以上的聚居区都要绘制“噪声地图”。之后,英国伦敦、法国巴黎、西班牙马德里等城市纷纷绘制了官方噪声地图,方便居民上网查询。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研究者还开发了一款“噪声地图”App,可以把智能手机变成噪声测量器。使用者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的GPS和麦克风搜集噪声信息,与其他使用者共同绘制“噪声地图”,这比官方版更全面且更有实操性。
这些“噪声地图”通过不同颜色标注城市企业、机场、道路和铁路等制造的噪声水平。噪声超过75分贝的地区被列入最高级别,标注为深红色。噪声越低,颜色越浅。许多欧洲人买房租房时,会根据“噪声地图”选址,尽量远离市中心、机场、工厂等地点。
晚10点后自觉静音
推出“噪声地图”只是欧洲各城市减噪的第一步。对许多城市政府来说,怎样对城市公共场合进行噪声管理才是问题所在。
在德国,除了周末,城市居民晚上10点后都不准在家里大声讲话、放音乐、搞聚会,否则邻居可以向警察投诉。即使在周末,搞聚会也要征得邻居同意。平时,无论在街头,还是在商店,德国人说话声都很轻,生怕影响别人。欧洲学校和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静音教育。孩子进入幼儿园,老师就会要求孩子说话要轻、有礼貌,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等。如果孩子突然大喊大叫,家长会耐心开导孩子,并给孩子一本书或他心爱的玩具等。文化学者佩特兰德尔说:“静音传统是民众公共意识的体现。”
德国许多城市街道使用的混凝土可以“消声”,能“吞食”車轮滚动时发出的声响。在居住区附近,公路旁都会广设隔声屏障。车辆噪声检测也被列入每年的车检。机场周边必须给民众8小时睡安稳觉的时间。居民家里使用“消音外墙”“吸声墙纸”等材料来减少噪声。
英国在减噪上也有自己的一套。一些城市严格禁止在街上以娱乐为目的使用扩音设备。还有一些城市用“声景观”治理噪声,比如先用大型不锈钢板将噪声区和火车站隔开,并在站前广场建造大型喷泉,以喷泉的水声遮蔽嘈杂声。
西班牙塞维利亚夜晚曾热闹非凡。民众每晚都能听到不远处飘来的弗拉明戈舞乐曲声,一些酒吧顾客深夜醉醺醺地跑到马路上高声喊叫……后来,当地通过了一项法案:任何个人与场所深夜制造噪声,将会被罚款300欧元至30万欧元不等。而巴塞罗那则在市区设立许多感应器,对抗“永恒的派对”。音量超过100分贝,就会受到惩罚。
捷克布拉格、意大利威尼斯、荷兰阿姆斯特丹等欧洲城市则因为“过度旅游”而烦恼。前不久,布拉格制定了强硬对待游客扰民行为的规定。若游客晚上10点以后上街不保持安静,将面临400欧元的罚款。
每个城市都有“发泄区”
在严格处罚噪声扰民行为的同时,欧洲各国政府也出台一揽子政策,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比如制定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区,设立“发泄区”,在特定地区或特定时间,民众可以发出噪声,发泄情绪。足球场是最受年轻人青睐的“发泄区”。在欧洲,几乎所有城市都有足球俱乐部。每当周末举行联赛时,球迷们就会在足球场把压抑一周的情绪发泄出来。2006年世界杯比赛时,被称为“首席球迷”的默克尔也在贵宾席上“不顾形象”地大喊大叫,为德国队进球忘情欢呼。
(摘自《中年读者》 青木/文)
大中城市都有“噪声地图”
欧洲的安静传统已有上千年历史。为了表达对位于城市中心的教堂和市政厅的尊重,欧洲城市早就规定在公共场合人们需要保持安静,还推出相应的惩罚措施。
到了20世纪70年代,欧洲国家陆续推出各种法规来对抗噪声。2002年,欧盟公布《欧盟噪声指引》,规定欧洲人口25万以上的聚居区都要绘制“噪声地图”。之后,英国伦敦、法国巴黎、西班牙马德里等城市纷纷绘制了官方噪声地图,方便居民上网查询。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研究者还开发了一款“噪声地图”App,可以把智能手机变成噪声测量器。使用者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的GPS和麦克风搜集噪声信息,与其他使用者共同绘制“噪声地图”,这比官方版更全面且更有实操性。
这些“噪声地图”通过不同颜色标注城市企业、机场、道路和铁路等制造的噪声水平。噪声超过75分贝的地区被列入最高级别,标注为深红色。噪声越低,颜色越浅。许多欧洲人买房租房时,会根据“噪声地图”选址,尽量远离市中心、机场、工厂等地点。
晚10点后自觉静音
推出“噪声地图”只是欧洲各城市减噪的第一步。对许多城市政府来说,怎样对城市公共场合进行噪声管理才是问题所在。
在德国,除了周末,城市居民晚上10点后都不准在家里大声讲话、放音乐、搞聚会,否则邻居可以向警察投诉。即使在周末,搞聚会也要征得邻居同意。平时,无论在街头,还是在商店,德国人说话声都很轻,生怕影响别人。欧洲学校和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静音教育。孩子进入幼儿园,老师就会要求孩子说话要轻、有礼貌,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等。如果孩子突然大喊大叫,家长会耐心开导孩子,并给孩子一本书或他心爱的玩具等。文化学者佩特兰德尔说:“静音传统是民众公共意识的体现。”
德国许多城市街道使用的混凝土可以“消声”,能“吞食”車轮滚动时发出的声响。在居住区附近,公路旁都会广设隔声屏障。车辆噪声检测也被列入每年的车检。机场周边必须给民众8小时睡安稳觉的时间。居民家里使用“消音外墙”“吸声墙纸”等材料来减少噪声。
英国在减噪上也有自己的一套。一些城市严格禁止在街上以娱乐为目的使用扩音设备。还有一些城市用“声景观”治理噪声,比如先用大型不锈钢板将噪声区和火车站隔开,并在站前广场建造大型喷泉,以喷泉的水声遮蔽嘈杂声。
西班牙塞维利亚夜晚曾热闹非凡。民众每晚都能听到不远处飘来的弗拉明戈舞乐曲声,一些酒吧顾客深夜醉醺醺地跑到马路上高声喊叫……后来,当地通过了一项法案:任何个人与场所深夜制造噪声,将会被罚款300欧元至30万欧元不等。而巴塞罗那则在市区设立许多感应器,对抗“永恒的派对”。音量超过100分贝,就会受到惩罚。
捷克布拉格、意大利威尼斯、荷兰阿姆斯特丹等欧洲城市则因为“过度旅游”而烦恼。前不久,布拉格制定了强硬对待游客扰民行为的规定。若游客晚上10点以后上街不保持安静,将面临400欧元的罚款。
每个城市都有“发泄区”
在严格处罚噪声扰民行为的同时,欧洲各国政府也出台一揽子政策,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比如制定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区,设立“发泄区”,在特定地区或特定时间,民众可以发出噪声,发泄情绪。足球场是最受年轻人青睐的“发泄区”。在欧洲,几乎所有城市都有足球俱乐部。每当周末举行联赛时,球迷们就会在足球场把压抑一周的情绪发泄出来。2006年世界杯比赛时,被称为“首席球迷”的默克尔也在贵宾席上“不顾形象”地大喊大叫,为德国队进球忘情欢呼。
(摘自《中年读者》 青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