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行为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tia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文章试从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养成的诱因——兴趣的引入、教师在学生学习行为养成中的作用及学习行为养成过程应遵循的原则作了一些分析,试以剖析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行为的学习宗旨——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关键词:学生学习行为养成
  “不思学习,不思进取,能玩就玩,能过就过,不能就辍。”不无夸张地说,这是当前学校后进生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而某一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内的学生辍学率居然连续三年都在35%——38%之间徘徊。种种情况表明,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不乐观!之所以如此,一句话,学生学的苦。
  是什么原因让学校后进生的学习一直在这样的低谷沉迷?
  在问因追责的时候,我们可以问责于学校的教学设备的短缺,可以问责于教师观念的陈腐,可以问责于教学手段的落伍等等。但在这个许多原因中,有一个原因是少不了得,那就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养成。它与当前学生的这种萎靡不振的学习状况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
  那当前学生的学习行为究竟如何养成?我们不得不三思。
  一思:兴趣的引入
  俗话说,“万物皆有果,兴趣引入门。”
  有位名人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凡高不对绘画艺术产生兴趣,不会成为顶尖的绘画大师。
  贝利不对足球运动产生兴趣,不可能享有世界球王美誉,
  由此可见,兴趣在一个人有所作为的进程中是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可是在今天这样的经济体制下,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呢?从而促进自己学习行为的良性形成?我们认为关键之处一是破解新时势下的“读书无用论”,解除它对学生学习行为产生的冲击。在生活里,会经常有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耳边萦绕:“现在读书有什么用,读了大学还不是没有事做。”
  对于这样的论调,我们只能市场经济的理念来答市场经济的问题,帮助群众和学生澄清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告诉他们,我们不能再紧紧盯住“大学毕业,国家分不分配”的问题不放了。只要有文化,有技术,无论是给别人打工,还是自己创业,都是占有着无与伦比的先机的。否则,才是落后于人!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法全面彰显了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原则。
  关键之二是找准突破口,引导学生的兴趣。一个鸡蛋,我们用手满把抓住用力的握,它也很难碎掉;但是我们用勺子或筷子轻轻叩击,它就很容易被弄破。很多后进学生面对各个科目都不如意的成绩,也就像这种情况,如老虎吞天,无从下口。这就要帮学生找准学习突破口,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某一科目,也可以是某一道题目,还可以是让学生产生启发和领悟的情景语段。可以在自己科目中选出明朗、典型、对学习知识有延伸意义且容易切入的一些例题特别的讲解下,以启发学生,让学生感觉容易掌握并可以延伸到其他知识领域,从而产生自信并引发学习兴趣。学生自己对某一科目,甚至某一题目上产生的自信,往往能更容易带动其他方面学习的兴趣和进步。
  二思:教师的作为
  如果兴趣是学生学习行为形成的直接诱因的话,那么教师的作为则是学生学习行为的主力因素。它在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形成过程中有着感染、指导、提醒的作用。
  我们会喟叹于“身教胜于言传”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因为我们都懂,它的精神实质无外乎就是看重某一人物的榜样作用。为此,要让学生是一个有着良好学习行为的人,首先教师就必需是一个有着良好学习行为的人。我们可在悄无声息中用自己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用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用可触可感的学习行为去感染学生,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学习行为。我们更会喟叹于“某某学生的字和某某老师的字的像极了!”这更是一个能形象凸显老师榜样作用的具体实例。诸如种种,无论是道理,还是实例,其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强调了教师榜样的感染作用。
  学生学习行为的形成离不了教师的另一个作用——教师的科学指导作用。。教师的科学指导来源于对教材的领会,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可以在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共同摸索出适合自己学习行为形成的模式。日后,学生不断运用自己的行为模式,去实践,去体会;去总结,去提高。学生行为模式的成功运用就是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诞生。
  学生学习行为的形成不是一两次的尝试运用,也不是一天或更长一点的稍久实践。而作为还是孩子的学生,他们身上不可能有成人一样持久不变的毅力。他们有可能出现运用了一会儿或坚持了一段就会松懈下来,甚至是不想干了。基于这样的实际,学生学习行为的形成必需要有教师的提醒。在他们有可能出现松懈的时候,给他们一点期盼性的鼓励,一点善意的提醒,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学生学习行为的形成日子里,教师的感染、指导与提醒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感染是动力,指导是参与,提醒是促进。
  三思:过程的斟酌
  学生学习行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由扶到放、由学到创的渐进过程。
  养成学习行为的开始之初,对学生来说,也许是一团雾水,东南西北找不到方向。往往这时,教师的“扶”就应一呼而出了。教师要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精当地引导学生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来,在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行为的形成过程。当学生有了入门的感觉后,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问题,自己尝试解决。这时,老师只是充当一个“顾问”的角色。不过,在学生的问题里,要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基础性、思维性与能力性。学生在反复不断地探索、讨论与解决 “三性”问题中,学习行为的形成也就达到了完美的再现。
  学生学习行为的体现也许有很多的模式,可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许只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模式。只是我们永远不要告诉学生,这是学习行为养成的最佳路子,要鼓励学生开创适合自己学习行为养成的路子来。这时,平时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就在你的班级里,就在你的学生群里出现了。我们在为之高兴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辨别它们的良莠。在与学生一起探究与交流中,帮助学生去劣存优,去粗存精。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养成树立信心,指明路子。
  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行为的终级追求也许与教育前辈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不谋而合。事实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再一味地自我陶醉的“教”下去,没有把学习的主权真正、完全、彻底地还给学生,我们阻止的不仅仅是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阻止了学生走向未来的步伐。综之看来,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才是教育者所应奉行的宗旨。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讲,更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具体到化学学科,应该在课堂教学方法、德育渗透、学习氛围等方面改进,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中职学校 化学教学 素质教育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我国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而提出了素质教育,实施了几十年,有一定的效果。但实际中得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求教育过程必须建立在受教
[摘要] 实验是化学课程的灵魂。要在做科学中学习化学,在学化学中做科学。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重要性   实验是化学课程的灵魂。要在做科学中学习化学,在学化学中做科学。的确,实验是学习化学重要的方法之一。初中学生,正处在兴趣的发展时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化学实验课,特别感兴趣。化学教学若离开了观察和实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纸上谈兵。加强实验教学,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实施新
本文根据小学低年级数学的特点,结合幼龄儿童的天性及其个性特征,总结出小学低年级阶段适合且非常必要的几条数学学习习惯。同时对该习惯的培养方式及方法作出几点探索。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以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数学是集抽象与实际运用于一体的学科,数学的学习与思考过程有利于人
摘 要:农远工程的实施,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为宗旨,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依据信息化教学特点和古诗文教学要求,本文探索了农远模式环境下开展小学古诗文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关键词:农远小学古诗文 探究式教学      从2009年开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在我们省全面实施。农远工程实施几年来,各
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小学信息技术课不等同于单纯的计算机课已成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是信息技术课的重要责任。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研究的重点。
摘要: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是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地教学方法。  关键词:研讨 教学 能力 学生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在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有人认为,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也有学者认为,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识字是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就语文教学而言,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成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怎样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呢?我认为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
当我们走进新课程后,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就由理念的层面变成了日常的工作操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由于课程的变化带给我们教与学的改变,并由此产生许多困惑。  笔者曾参与中学课改教学实施情况的调研活动,通过和教师的座谈交流,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发现很多困惑的产生其实并不是新课程本身的原因,一方面是新的实践必然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更多的是我们的理念、做法和新课程的要求存在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