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析高血压的治疗原则以及治疗中的药学监护要点。 方法 以文献综述法对高血压治疗的药学监护要点进行阐述分析。 结果 明确了抗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并进一步明确了抗高血压药治疗的药学监护要点所在。结论 抗高血压药的治疗应用中应确保其安全性,通过有效监护防范治疗风险和问题,结合患者血压类型和病情做好给药时间的选择。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药学监护;剂量;要点
高血压作为人类常见疾病之一,一旦患者患有该疾病则需要通过长期服药以达到对病情的控制。高血压在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高血压为发病原因不明,也称为高血压。高血压可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心脑和周围血管的相应疾病,引发心血管疾病,给患者带来进一步的病痛伤害[1]。临床治疗中,主要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控制达到治疗效果,降低心血管发病率,避免患者受到死亡威胁。而在治疗当中,还应重点对患者的可逆性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也就是治疗中的药学监护。
1.抗高血压药的治疗原则
1.1初始剂量宜小
在着手进行用药治疗时,应当首先采取较小的有效剂量,随着患者的疗效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变化,逐步进行剂量的增加,以最大程度提高治疗疗效,并降低治疗不良反应。
1.2降压目标
为追求最佳的治疗效果的同时,还应当最大程度避免靶器官受到损害。应当确保患者每天24h内的血压控制在稳定范围内,避免患者于夜间到清晨出现血压的突然升高,降低猝死发生率。为此,需以1次/日的给药方式,保证24h的药物作用。治疗后24h,对患者的血压下降情况进行分析,保证治疗中患者对于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1.3结合患者发病机制用药
在具体的药物治疗之前,应首先确定患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确保用药的针对性。如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失衡,则需对应地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进行治疗;如为肾上腺素能系统失衡,则应结合患者具体发病情况,采取镇静药、弱安定剂或者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进行对应治疗。
1.4治疗方法
结合高血压的疾病特征,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应当遵循两大治疗原则,即联合治疗和坚持治疗的原则。
联合治疗即在治疗中采取两种甚至多种作用机制以进行药物的联合治疗。联合治疗能够达到协同和互补作用,并能够抵消相互间的不良反应,并保护重要脏器,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坚持治疗即源于高血压的降压目标需要通过长期的控制得以实现,应当让患者进行长期乃至终身的降压治疗,尤其对于高危患者而言,更应当采取长期稳健的治疗方法,避免治疗中过分频繁地更改治疗方案,确保血药得到长期稳定的控制。结合患者血压情况,当血压保持1—2年的平稳期后,则可依据季节或合并症情况进行药物品种和剂量的相应减少[2]。
2.抗高血压药的合理应用
從我国临床应用的抗高血压种类来看,主要为利尿剂、β受体阻滞药、ACEI、ARB、CCB共五种。在临床应用中,应当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合理选用。
结合患者个体状况,并对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代谢作用进行对应分析,做好最佳首选治疗药的选用工作。应考虑所选药对于患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减少的有力作用,并结合患者的脏器情况、其他疾病情况,根据患者的支付能力和以往用药经验,选择最佳治疗药物。同时,应当在药物剂量上注重个体化,根据患者用药反应情况进行对应的治疗方案调整。如所用药物在治疗周期后出现不良反应不可耐受情况,则应进行相应的剂量变化。
在给药方案上,结合人的血管舒缩规律,依据血压昼夜周期变化,选择最佳的给药时间。一般而言,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于上下午各出现一次高峰,也就应选择晨7时和下午14—16时为最佳。
3.抗高血压药的药学监护
3.1强化安全性监护
加强对抗高血压药的药学监护,应首先强化对安全性的监护。一方面,对ACEI引起的干咳进行监护。通常该药物会造成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和水肿、持续性干咳等反应,故应当于夜间或患者平卧时进行重点监护,关注患者的干咳情况[3]。如患者出现干咳情况且不可耐受,可通过给予硫酸亚铁0.3 g,1日3次,或以色甘酸钠气雾吸入,帮助患者治疗。如出现严重者,则应当以ARB的洛沙坦、缬沙坦进行替代治疗。同时,加强对肾毒性的监护,对应减少药物使用剂量。
3.2强化有效性监护
为确保药物治疗有效性,提高治疗临床效果,应首先控制血压和同型单胱氨酸血水平,对于伴同型半胱氨酸血升高的高血压者,需同时考虑控制血压和同型单胱氨酸血水平,适量补充叶酸。同时,应当对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对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观察和总结,采取安慰剂等联合药物提高治疗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石革. 抗高血压药治疗的药学监护[J]. 中国药房,2010,42:3948-3951.
[2]高靖. 抗高血压药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的临床药学观察[J]. 中国处方药,2015,10:57-58.
[3]顾骅劼. 药学服务对门诊高血压患者口服降压药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04:612-613.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药学监护;剂量;要点
高血压作为人类常见疾病之一,一旦患者患有该疾病则需要通过长期服药以达到对病情的控制。高血压在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高血压为发病原因不明,也称为高血压。高血压可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心脑和周围血管的相应疾病,引发心血管疾病,给患者带来进一步的病痛伤害[1]。临床治疗中,主要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控制达到治疗效果,降低心血管发病率,避免患者受到死亡威胁。而在治疗当中,还应重点对患者的可逆性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也就是治疗中的药学监护。
1.抗高血压药的治疗原则
1.1初始剂量宜小
在着手进行用药治疗时,应当首先采取较小的有效剂量,随着患者的疗效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变化,逐步进行剂量的增加,以最大程度提高治疗疗效,并降低治疗不良反应。
1.2降压目标
为追求最佳的治疗效果的同时,还应当最大程度避免靶器官受到损害。应当确保患者每天24h内的血压控制在稳定范围内,避免患者于夜间到清晨出现血压的突然升高,降低猝死发生率。为此,需以1次/日的给药方式,保证24h的药物作用。治疗后24h,对患者的血压下降情况进行分析,保证治疗中患者对于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1.3结合患者发病机制用药
在具体的药物治疗之前,应首先确定患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确保用药的针对性。如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失衡,则需对应地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进行治疗;如为肾上腺素能系统失衡,则应结合患者具体发病情况,采取镇静药、弱安定剂或者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进行对应治疗。
1.4治疗方法
结合高血压的疾病特征,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应当遵循两大治疗原则,即联合治疗和坚持治疗的原则。
联合治疗即在治疗中采取两种甚至多种作用机制以进行药物的联合治疗。联合治疗能够达到协同和互补作用,并能够抵消相互间的不良反应,并保护重要脏器,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坚持治疗即源于高血压的降压目标需要通过长期的控制得以实现,应当让患者进行长期乃至终身的降压治疗,尤其对于高危患者而言,更应当采取长期稳健的治疗方法,避免治疗中过分频繁地更改治疗方案,确保血药得到长期稳定的控制。结合患者血压情况,当血压保持1—2年的平稳期后,则可依据季节或合并症情况进行药物品种和剂量的相应减少[2]。
2.抗高血压药的合理应用
從我国临床应用的抗高血压种类来看,主要为利尿剂、β受体阻滞药、ACEI、ARB、CCB共五种。在临床应用中,应当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合理选用。
结合患者个体状况,并对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代谢作用进行对应分析,做好最佳首选治疗药的选用工作。应考虑所选药对于患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减少的有力作用,并结合患者的脏器情况、其他疾病情况,根据患者的支付能力和以往用药经验,选择最佳治疗药物。同时,应当在药物剂量上注重个体化,根据患者用药反应情况进行对应的治疗方案调整。如所用药物在治疗周期后出现不良反应不可耐受情况,则应进行相应的剂量变化。
在给药方案上,结合人的血管舒缩规律,依据血压昼夜周期变化,选择最佳的给药时间。一般而言,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于上下午各出现一次高峰,也就应选择晨7时和下午14—16时为最佳。
3.抗高血压药的药学监护
3.1强化安全性监护
加强对抗高血压药的药学监护,应首先强化对安全性的监护。一方面,对ACEI引起的干咳进行监护。通常该药物会造成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和水肿、持续性干咳等反应,故应当于夜间或患者平卧时进行重点监护,关注患者的干咳情况[3]。如患者出现干咳情况且不可耐受,可通过给予硫酸亚铁0.3 g,1日3次,或以色甘酸钠气雾吸入,帮助患者治疗。如出现严重者,则应当以ARB的洛沙坦、缬沙坦进行替代治疗。同时,加强对肾毒性的监护,对应减少药物使用剂量。
3.2强化有效性监护
为确保药物治疗有效性,提高治疗临床效果,应首先控制血压和同型单胱氨酸血水平,对于伴同型半胱氨酸血升高的高血压者,需同时考虑控制血压和同型单胱氨酸血水平,适量补充叶酸。同时,应当对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对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观察和总结,采取安慰剂等联合药物提高治疗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石革. 抗高血压药治疗的药学监护[J]. 中国药房,2010,42:3948-3951.
[2]高靖. 抗高血压药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的临床药学观察[J]. 中国处方药,2015,10:57-58.
[3]顾骅劼. 药学服务对门诊高血压患者口服降压药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04:61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