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往往是历史车轮上的一根轴而已,看一个人的文学作品或者评论一堆人的文学作品,只说他们的技法高低格调美丑显然对那些本身也是普通人的作者来说不够公平,把眼光放远一点,那个大时代背景往往更吸引人。
美国的建国自然不用多讲,但是“独立战争”之后美国并没有真正地完全独立,经济上受英国压制相当严重。一八一二年,美英因权益问题爆发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美国人民扬眉吐气,而英国人也彻底放弃软殖民的计划,退出幕后。年幼的美国开始注意本身发展,并迈入所谓的“扩张时代”①。
当时著名的政治家霍勒斯·格里利发出领袖般的雄狮怒吼:“青年人,到西部去,和国家共同发展成长。”版图上的扩张,民主上的成长,经济上的萌芽促进了文学上对拓荒的钟爱,并开始了自身的文化拓荒革命。
文学中反映了拓荒时代的两个方面,一阴一阳,一明一暗。
阳光的一面我们能想到,住在南北卡罗来纳州和弗吉尼亚州中比较荒僻地区里的那些居民们,因为没有公路,运河交通又不便利,无法把产物运到沿海的市场去。而且,沿海农人在政冶上的地位又比他们优越,因此,他们也纷纷西移。这种迁移鼓励了个人的首创精神;培养了政治和经济上的民主;使人们举止豪放,并且打破了保守思想培育了一种地方自决的精神,以及人们对国家主权的尊敬心理。于是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不少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的移民英雄形象,只要随手翻开詹姆斯·库珀②的《大草原》(The Prairie, 1827)、《红海盗》(The Red Rover, 1827),《家乡面貌》、《探路人》(The Pathfinder, 1840)、或者华盛顿·欧文③的《草原漫游记》(A Tour on the Prairie, 1832),我们都能看得到这样的男子汉。
然而,残酷阴冷的一面也从未消失过。美国土地上生活的印第安原著民在这场拓荒运动中成了衬托英雄的影子,成了投掷民主飞刀的靶子。宗教、种族、历史多重线头系了不少死疙瘩,失去生命、丢掉家园、丧失人格成了拓荒时代印第安部落的关键词。即使你对这段史实并不甚了解,也不太清楚到底有哪些作家以此为背景进行了创作,但是你应该听说过奥斯卡,知道那部影帝丹尼尔·刘易斯④饰演的《最后的莫西甘人》。这部好莱坞大片就是根据詹姆斯·库珀的同名小说改编并登上银幕的。《最后的莫希干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1826)情节悲壮,人物黑白鲜明, 但是实际上它只是“皮袜子”五部曲中的一小部分,《拓荒者》(The Pioneers,1823)和《杀鹿人》(The Deer-slayer,1841)也都把白人跟印第安人之间的矛盾描写得淋漓尽致。五部曲中较早出笼的《拓荒者》使我们看到库珀一个较出名的主题─美国荒原。荒原之内安排了另一种社会体制,印第安人的社会体制,尽管他们尚未开化,却具有白人的许多特性。库珀在奥茨戈湖住过,不久前那里还是印第安人的住区,库珀还把它作为《杀鹿者》一书的故事背景。白种人带来了剧变,他们闯入印第安人游猎区,挑动战争,惹事生非以至无恶不作,确信自己终将成为征服者。久别后,库珀重返奥茨弋湖,他在信里写道:附近的森林被砍伐得“满目疮痍”,生动地写出了白人开拓的过程。就是在印第安人还能惨淡经营的小说里,前途也充满了凶兆。阴险和淳朴一交锋,只能有一个结局。这种冲突也不只限于印第安人和白人之间,在《拓荒者》里,冲突双方是代表社会的坦普尔法官和代表荒原的白种老猎人纳蒂.班波⑤,也叫皮袜子。这个人物也一直贯穿在他的系列作品之中,时至今日,《皮袜子系列》⑥也是美国西部小说中不可忽略的代表作。
虽然荒原之美在库珀笔下显得熠熠生辉、气势磅礴,种族间的冲突也的确是个广阔生动的主题,后人对库珀的作品还是充满了指责。很多人嗔怪他压根不会对话描写,情节的戏剧性安排也过强。不过还是那句话,我们要站在文学作品上看时代,掀开文化外衣读历史,库珀在那个荒蛮与开拓的时代把眼光放在整个国家的变迁之中,做为一个“知识工作者”,他还是非常了不起的,称他一句“荒原中的文字骑士”绝对不过分。
美国的建国自然不用多讲,但是“独立战争”之后美国并没有真正地完全独立,经济上受英国压制相当严重。一八一二年,美英因权益问题爆发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美国人民扬眉吐气,而英国人也彻底放弃软殖民的计划,退出幕后。年幼的美国开始注意本身发展,并迈入所谓的“扩张时代”①。
当时著名的政治家霍勒斯·格里利发出领袖般的雄狮怒吼:“青年人,到西部去,和国家共同发展成长。”版图上的扩张,民主上的成长,经济上的萌芽促进了文学上对拓荒的钟爱,并开始了自身的文化拓荒革命。
文学中反映了拓荒时代的两个方面,一阴一阳,一明一暗。
阳光的一面我们能想到,住在南北卡罗来纳州和弗吉尼亚州中比较荒僻地区里的那些居民们,因为没有公路,运河交通又不便利,无法把产物运到沿海的市场去。而且,沿海农人在政冶上的地位又比他们优越,因此,他们也纷纷西移。这种迁移鼓励了个人的首创精神;培养了政治和经济上的民主;使人们举止豪放,并且打破了保守思想培育了一种地方自决的精神,以及人们对国家主权的尊敬心理。于是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不少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的移民英雄形象,只要随手翻开詹姆斯·库珀②的《大草原》(The Prairie, 1827)、《红海盗》(The Red Rover, 1827),《家乡面貌》、《探路人》(The Pathfinder, 1840)、或者华盛顿·欧文③的《草原漫游记》(A Tour on the Prairie, 1832),我们都能看得到这样的男子汉。
然而,残酷阴冷的一面也从未消失过。美国土地上生活的印第安原著民在这场拓荒运动中成了衬托英雄的影子,成了投掷民主飞刀的靶子。宗教、种族、历史多重线头系了不少死疙瘩,失去生命、丢掉家园、丧失人格成了拓荒时代印第安部落的关键词。即使你对这段史实并不甚了解,也不太清楚到底有哪些作家以此为背景进行了创作,但是你应该听说过奥斯卡,知道那部影帝丹尼尔·刘易斯④饰演的《最后的莫西甘人》。这部好莱坞大片就是根据詹姆斯·库珀的同名小说改编并登上银幕的。《最后的莫希干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1826)情节悲壮,人物黑白鲜明, 但是实际上它只是“皮袜子”五部曲中的一小部分,《拓荒者》(The Pioneers,1823)和《杀鹿人》(The Deer-slayer,1841)也都把白人跟印第安人之间的矛盾描写得淋漓尽致。五部曲中较早出笼的《拓荒者》使我们看到库珀一个较出名的主题─美国荒原。荒原之内安排了另一种社会体制,印第安人的社会体制,尽管他们尚未开化,却具有白人的许多特性。库珀在奥茨戈湖住过,不久前那里还是印第安人的住区,库珀还把它作为《杀鹿者》一书的故事背景。白种人带来了剧变,他们闯入印第安人游猎区,挑动战争,惹事生非以至无恶不作,确信自己终将成为征服者。久别后,库珀重返奥茨弋湖,他在信里写道:附近的森林被砍伐得“满目疮痍”,生动地写出了白人开拓的过程。就是在印第安人还能惨淡经营的小说里,前途也充满了凶兆。阴险和淳朴一交锋,只能有一个结局。这种冲突也不只限于印第安人和白人之间,在《拓荒者》里,冲突双方是代表社会的坦普尔法官和代表荒原的白种老猎人纳蒂.班波⑤,也叫皮袜子。这个人物也一直贯穿在他的系列作品之中,时至今日,《皮袜子系列》⑥也是美国西部小说中不可忽略的代表作。
虽然荒原之美在库珀笔下显得熠熠生辉、气势磅礴,种族间的冲突也的确是个广阔生动的主题,后人对库珀的作品还是充满了指责。很多人嗔怪他压根不会对话描写,情节的戏剧性安排也过强。不过还是那句话,我们要站在文学作品上看时代,掀开文化外衣读历史,库珀在那个荒蛮与开拓的时代把眼光放在整个国家的变迁之中,做为一个“知识工作者”,他还是非常了不起的,称他一句“荒原中的文字骑士”绝对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