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家于涌

来源 :玉龙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den1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于涌已经十余年了,和他去民间淘过“宝”,和他去江边拣过石,一直找不到恰当的称呼来形容他。他搞经营,说他是企业家吧,他好象一直也没把自己的事业做大,而且也好像没有要做大的意思,也不见他有一般企业家的奢侈消费。他收藏,那说他是收藏家吧,但他收的东西很多很杂很广,而很多东西在一般人眼里却不值一文。他也搞木雕刻,说他是艺术家吗?但他的很多作品却又不是通常可以见到的东西,而显得非常另类。不久前,在一次朋友聚会的时候,一位朋友一语点晴:于涌是一个“玩家”,他是在玩,并不是存心要做什么。只要符合他的爱好,不论茶艺、餐炊还是古董,也不管五金、木石、字画甚至纺织,都可以成为他玩的东西。
  2008年的最后几天,在于涌的工作室和他来了一次两个人的聊天。他的工作室,位于黑龙潭门口,门上挂着他的老师当年曾用过的书斋名“绿雪斋”,里面装点着精选的名人字画和古玩木雕。传统的中国文化味,浓得像百年陈酒,对于爱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一见就要醉了。于涌亲自沏茶,用一套老旧的茶具,在浓浓的茶香和浅浅的音乐中,我又一次走进了于涌的世界。
  
  一、丽江情缘
  
  于涌,祖籍南京,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生于台湾。他从小喜欢木雕刻,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尽管他的父亲强烈反对,认为搞艺术一生劳苦,让他读了理工科的化学专业,但最终还是没能改变他的爱好和追求。他说,艺术这东西,不喜欢的人,你非要他去喜欢,那没有可能。但喜欢的人,你非要阻止他,也是做不到。他非常喜欢古代的木雕刻艺术,经常仿照着学习。为了学习借鉴,同时为了生计,他也收集古董,转卖古董。他曾拜李霖灿先生为师,而李霖灿先生曾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是公认的大师级的文物和文化研究专家。在年轻时,他曾到丽江调研、发掘过民族文化,对丽江一往情深。因为玉龙雪山冰川远看是绿色的,他把自己的书斋也命名为“绿雪斋”。到了晚年,他愈发思念丽江,但限于年龄,无法回到丽江,于是,李老把自己的一绺白发托于涌带回丽江,埋在玉龙雪山脚下的鲜花丛中。没几年,老人去逝了,于涌受其生前托请,将其当年描画丽江的若干手稿捐赠给丽江有关机构。
  


  于涌多次来到丽江,他揣摩着这个让老师魂牵梦绕的偏僻地方,发现老师的牵挂是有道理的。后来,于涌也喜欢上了丽江,最后决定到丽江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就这样,于涌“云游”到了丽江,并在丽江长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十余年的光阴了。他开过茶艺馆,办过民间旧器博物馆,现在办着民族文化餐馆,十余年中,他有过失落,但更多的是收获。
  十余年过去了,于涌早已经成了丽江的文化名人,他一直在用心感受丽江的独特文化,也用心去发现丽江的独特之美,他的文化观念和艺术眼光影响了很多人,可以说,于涌也和丽江分不开了。
  
  二、禅茶一味
  
  


  刚在丽江住下时,于涌在古城口开了丽江第一家标准的茶艺馆,他希望通过正规的茶道,让本地人和游客享受到中国独特的茶文化。
  于涌之所以开茶艺馆,那是因为他自己就非常好茶。他卖茶,并不仅仅是卖一种可以解渴的东西,更是推广一种差点就在中国消失的茶艺术和茶文化。他把李霖灿先生的“绿雪斋”题匾挂在自己的茶艺馆,作为对自己的一种激励。他把茶馆装修得古色古香,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还有丽江地方特色。凡到过茶艺馆的人,无不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美。一走进茶馆,一种凉爽的感觉就会扑面而来,一种宁静的引子就会由然而生。再看茶童沏茶,一道道演示,一口口品来,人会觉得不是在喝茶,而是在享受。
  为了与中原的茶文化作对比,于涌注意收集丽江及周边各民族的茶文化和茶艺术。白族的三道茶,永胜的油茶,藏族的稣油茶,马帮在路上喝的草药茶等等,他全都收集,器具原样收,材料原地买,并亲自学习掌握工序。有必要时,于涌就亲自表演。
  于涌在自己的茶室挂了一张书法:禅茶一味。他说,茶与禅相通,喝茶可以参禅,可以悟道。这些年,他想通了很多东西,所以,自己从不与人争执,从来心平气和。所以,他的木雕创作,很多都与茶艺有关。
  
  三、旧器新辉
  
  


  在推广茶艺的同时,于涌也收集本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古旧器物,如家俱、牌匾、门窗、悬鱼、雕梁、炊具、陶瓷、皮革等等。时值丽江地震后恢复重建,很多东西被民众弃置,于涌都想法收集起来。他认为,这些旧器,闪耀着人们创作的智慧与灵性,是难得的民族工艺的活标本,收藏并展示它们,可以重现人类生活的历史轨迹。所以,多年来,他不遗余力地找寻、淘洗。后来,随着收集的东西增多,于涌开办了云南第一家民间私立博物馆,以此展示丽江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博物馆关闭了,但于涌仍然用心的收藏着这些旧器,未曾流失一件。其实,很多的旧器,在经济条件很差的人家也已经看不起了,但于涌每有所得,总是如获至宝,而且,在他的点化之下,这些旧器突然重新焕发出一种耀眼的光芒。所以,有人说,于涌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于涌说,被时间一天天打磨出来的东西,其历史感和时代感,是世界上再聪明的艺术家也无法仿制出来的。
  于涌收藏东西从不跟风,别人蜂踊抢购的东西,他基本不要,而是选择那些冷门、选择那些被一般人忽视而又确有价值的东西。
  讲起收藏与文化保护的关系,于涌显得有些激动。“我不是学者,没有高深的知识,但我认为,对文化的保护,最好的方法是创造再利用价值和经济增加值。比如手里这个陶碗,用它不是很好吗,不用塑料碗,不用钢化碗,不是更有特色吗,又省钱,为什么要扔。这个东西,过去卖五分钱一个,现在卖五百块了。”
  
  四、木石情深
  
  于涌收藏旧器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提供学习的样榜和创作的启迪,所以,只要有空,于涌就创作雕刻,他常常从古人那里获得创作的灵感,但却很少照单全收,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审美情趣。刚到丽江那几年,他自己雕刻,而现在则更多是动口不动手,他出创意,请工匠按他的要求雕刻。欣赏于涌的雕刻作品,可以感受到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中国雕塑大师刘焕章曾看过于涌的作品,一见就说于涌肯定不是学院毕业的,没有框框套套,但却活泼生动。
  


  确实,一件件欣赏于涌陈列在工作室的木雕作品,或是收集整理的,或是创作的,都给人一种见所未见的新奇。有些木雕,是丽江特有木材雕制的,而有的木雕的材料,则是于涌从河里拣来的树桩树根。他做东西,偶然性很大。没有刻意要做什么,而是先相先看,反反复复,差不多了才动手。根据木质、花纹和自己的想象创作。所以,在于涌的工作室里,见不到两件相似的作品。
  于涌玩木雕艺术,也玩石头艺术。他的石头,都是四、五十甚至六、七十斤重的大块石头,色彩沉着,花纹墩厚,传达着大自然伟大的力量。于涌说,它们全部来自金沙江。我曾与于涌到过奉科的革囊渡口,他在那里拣石头拣到忘了酷暑和饥饿,但他乐些不疲,后来又多次去过。
  于涌形容他做雕刻如同养育孩子,开始时并不能确定这个孩子将来一定出众,只能从小悉心培养。雕刻也一样,开始时的想法与最后的效果不一定对等,最后不一定满意。但如果满意,那种高兴劲真是没法形容。所以,自己非常用心完成的艺术品,人家出多少钱都舍不得卖。
  玩石在中国古已有之,被称为奇石,但于涌玩的石头自称为雅石。雅与奇有什么区别呢?于涌说有,奇,很直白了,就是像龙、像虎、像人、像景等等,越像越好价值越高。而自己玩的石艺,并不追求这些,追求的是一种韵味,一种在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意韵。
  于涌玩石艺的另一个特点,是必定要为石头量身制作一个底座,而且含义上与石头的意蕴一致。有时,为一个雅石做底座比找雅石本身多出十几倍的功夫。
  
  五、文化生命
  
  如今,于涌每天的生活就是“玩”。玩茶艺,玩石头,玩木雕,玩书画。在属于于涌每天足迹所到的地方,都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氛围,在他开设的餐馆以及茶室、宿舍等地,都可随时玩茶艺,到处都摆放着他收藏或创作的作品。于涌还开设了一间工作室,除了自己享用,还可以对外营业,但于涌却不对外开放。于涌说,这里是为朋友开的,不是为了赚钱。他说,自己的消费不高,钱够用就行了,天天忙赚钱干什么。钱都是身外之物,将来又不能带走。所以,他更热心于创作。当然,那些藏品和作品也是不能带走的,但创作的过程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他说,他过的就是一个纳西人应该过的生活。
  既然这么享受,会不会在丽江终老一生呢?他说还没至考虑养老的问题,但丽江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丽江有很多珍贵的东西,比如水系,比如气候,这些都不是其他地方用钱可以买到的。
  问于涌哪一件作品最得意,于涌说每一件都得意。再问他如果遇到无比强大的力量,你只能保存一件作品,你选哪一件呢?他说,那还不如统统毁掉。这些年,在丽江创作和收藏的东西,从来没卖过一件,哪怕是收藏的一片碎瓦片。他说,如果要用这些藏品来换钱,那就太悲哀了。好在自己很幸运,这些年生活无忧,无需把这些东西转换。其实,丽江各县都有一些很好的东西,但很可惜慢慢都消失了,都集中到大城市去了,非常可惜。
  十多年来,中央电视台、东南电视台等全国数十家媒体采访报道过于涌和他的艺术人生。再问他做了这么多东西,有没有展出什么计划呢?于涌说有相关机构来联系过,时机成熟时有可能到北京、到新加坡去展出。
  于涌说,自己为自己营造了这么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觉得很舒服很满意。人不能总是生活在别人的掌声里,因为当习惯了别人的掌声但如果掌声不再的时候,他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其他文献
白沙镇子不大,却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伴随着几次民族迁徙,人口融合,汉传佛教、道教、藏传佛教与纳西族本土的东巴教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使白沙成为了多样化的宗教文化圣地。在这里寺院林立,千年来香火不绝,藏传佛教在此尤为鼎盛,许多信徒不远千里来此朝拜。以下三个寺庙中有两座是丽江五大寺院之中最重要的两座,主要代表了白沙宗教文化的两大主体,东巴教和藏传佛教。  沿着白沙的主街一直向北走3公里就能来到玉峰寺。玉
期刊
VIP资料简介  姓名:刘光全  职位:一米阳光餐饮娱乐有限公司 董事长   会员级别:全球通VIP金卡    在丽江,甚至是在全国范围内,很多人都知道 “一米阳光”酒吧,也知道这个酒吧的老板叫刘老三,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刘老三是他后来取的名字,其实他本名叫刘光全,他就是我们本期移动VIP客户专访的主角。光从刘老三更名就知道他一定有许多我们想听的故事,于是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关于一米阳光、关于刘老三的经历
期刊
和大多数来丽江后留下来的朋友一样,郑成爱上了丽江。和很多人不同的是他在第一次来到丽江后就义无反顾留下并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和与丽江的期许。  2416,作为在丽江的酒吧,自是不陌生的,但它有着另一个身份——创摄影工作室。于是,郑成与丽江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在去年和今年雪山音乐节上,曾被两次任命为唯一指定摄影师,这个头衔让很多人羡慕吧。现在有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工作渐进入轨道,也是很让人羡慕吧。
期刊
名叫吉东峰卓林(意为追求美好的真理),后位于离丽江城十八里处的拉市坝西,背靠抹度山,两座缓坡从南北两边展开,中间有平坦的百十亩地,犹如稳稳的一把靠椅,东临丽江县最大的高原湿地——拉市海。向阳背风,隐蔽清静。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从寺旁经过,叮咚的马帮铃声与寺塔顶的风铃声相映成趣。相传红教喇嘛四宝法王在丽江城,指着西边的一片美丽的七彩云霞说:那里是吉祥之地。彩云下面的有个落水洞里,留有佛爷莲花祖师的脚印
期刊
16岁,就是当了两年的供销社干部后,老尹开始秘密地学习东巴教,他拜了几个老东巴为师,向他们学习东巴文字和东巴经。供销社叫他搞多种经营,收购农副产品,他就可以到处去。第一个老师叫和牛核,住在大具对面的白地,听说白地是东巴圣地,所以去白地找老师。老师见了他,说,看你的相貌,在这方面会有成就的,我教你。去一次白地路上要走两天,要渡过金沙江,翻越哈巴雪山。25岁时又拜上白麦村的和仲五为师。45岁时,去当工
期刊
改革开放三十年,谱写了中华民族最激奋人心的恢弘史诗,它高唱着奋发图强、富民强国的奋进之歌,也低吟着解放思想、探索革新的思潮之曲。三十年里,中华边城的丽江,也走出了一条锐意创新、独辟蹊径的辉煌创业之路,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独具魅力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样板。三十年里,丽江成了中华瑰宝,世界名城;成了无数的人向往的一个“身心和灵魂的栖居之地”。三十年来,丽江开创了一个人文与自然的保护与发展的“丽江模式”
期刊
丽江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荣誉,王君正被评为“中国十佳绿色新闻人物”  11月15日在北京皇苑大酒店举办的“首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上,丽江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称号。市长王君正被评为 “中国十佳绿色新闻人物”,同时入选“十佳绿色新闻人物”的还有曲格平、袁隆平、董瑞龙、单昭祥、胡鞍钢、赵忠祥、张和民、张延平、吴子俊。    “首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是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支持下
期刊
丽江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中,1996年的2·3大地震成为一个重要转折,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实践和探索,使得此后这十余年间丽江的建设发展突飞猛进。从丽江灾后重建工作的10个案列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改革开放的成果。      自丽江1996年“2·3”地震恢复重建以来的10余年间,丽江进入了以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的时期,不仅增添了“敢为人先”的动力,而且创造了被人们赞誉的丽江震后恢
期刊
改革开放三十年,丽江已经成为世人眼中一个可以膜拜的高度。这个高度不仅仅来自丽江对历史的凝练与意识的激扬,更来自人类对那些弥足珍贵的文明与自然的崇高敬意。而囊括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典籍文献)和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三项桂冠,便成为了丽江高度的极致精髓,也成为丽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现自我、走向世界的荣耀见证。    十年长跑,成就非凡    改革开放三十年,丽江用了十年的时间
期刊
白沙的地盘其实很大,除了大多游人都知道的白沙古镇外,还有很多美丽的小村庄安逸地坐落在恰当的土地上,白沙古街所在的白沙村、东巴谷所在的新善村、丽江户外乐园所在的木都村,以及早已被游人所熟知的玉湖和文海。总能在某个宁静的清晨看到从这些地方升腾起的一阵阵的雾气,满是生活的味道。生活主导着这里的一切,田野、房舍、道路、阿猫阿狗、居民……岁月静好就是形容着在这里的每一刻吧!    你所认识的白沙    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