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波兰著名美学家罗曼·英伽登认为,作品自身之内,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之域,即空白,因此它只是“纲要性”、“图式性”的创作。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有赖于读者的活动。读者阅读作品不是去解释,而是去重建。这样一个重建的过程就是填补“空白”的过程。所以,英伽登说:“如果作品处在来自它本身的暗示的影响之下,那么观赏者就去充实作品的图式结构,至少部分地丰富不确定的领域,实现仅仅处在潜在状态的种种要素,于是,就产生了艺术作品的‘具体化’的东西。”在此理论基础上,德国著名美学家沃尔夫冈·伊塞尔进一步指出:“文本的结构空白刺激着读者根据文本提供的条件来实施的想象过程。”同时,那些“文本与读者相融合的场合”还使阅读过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否定”,各种否定“引起了读者对熟悉的或确定的东西的态度上的修正。”正是文本结构的空白和否定性,召唤着读者去填补空白和调整习惯视界,从而使作品的价值得以实现。朱立元先生认为:所有这些空白、空缺、否定因素就组成文学本文的否定性结构,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这就是文学本文的“召唤结构”。
从上述理论中可以看出,每一个文本就是一个等待着读者去参与完成的、一个未完成的存在;每一个文本中都存在着许多未定点,有许多空白点,一部没有空白点没有未定点的作品,就是一部不成功的作品;这样的充满了空白与未定点的文本,等待着与读者的相通相融;读者能达到什么样的认知水平,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对文本的理解就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所以不同的读者对文本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阅读是个性化的,多样化的,必须要求读者的积极参与,发挥读者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在读者与文本的相知相融中,有许多否定因素,会与读者过去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情感态度产生碰撞和冲突。在冲突中许多否定因素会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调整习惯视界,从中得到启迪和教益。文本中的各种否定因素,对读者有了很大的吸引力,使读者有所收获,才使处于未完成状态的作品得以完成。
二
如何看待阅读中课文的空白点和未确定之域呢?也就是如何看待课文的召唤结构呢?
语言和结构是两个切入点。文章是语言的存在形式,语言与现实世界存在着距离,因为语言并不能真正完全地表达现实世界。我们生活在语言符号中,语言符号昭示给我们的是语言话语中的世界,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理解语言的意义,就要考虑到语言并不能真正地反映现实世界,意识到语言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语言的表达中,反映在书面的文字,存在着“辞不达意”的现象,语言在表述意义的时候,只是起着象征的作用。语言是在交流中,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其真正的语言的意义的。既然我们明白了语言是用来使用、交流的,是在交流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意义的,所以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就不能忽略这些文字符号产生的条件。
一个文本,一篇课文,就是这样一个语言文字的符号世界,当我们走入这样一个全新的世界的时候,就有许多我们熟悉和不熟悉的,对于我们所熟悉的,我们会用我们的认知图式去认识整合,对于我们不熟悉的内容,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去理解。
语言辞不达意的现象会产生许多空白点和未确定点。如《祝福》开头一句:“旧历的新年毕竟最像新年。”这样一句话,就有空白点等我们去填充。当时已经有了阳历,但是,老百姓认可的仍然是旧历年,春节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最为热闹隆重的节日,这是阳历年无法相比的,而且一直到现在仍然如此。可见当时虽然倡导过阳历年,但是旧历的新年仍是阳历新年无法取代和超越的。
在阅读中与你过去的知识经验不同的相异的地方,都可以看成是否定,对这些否定的重新认识评价,都可以让自己的认知图式得到整合,使自己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
课文的结构同样也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产生一种召唤。因为结构本身也是有意义的。如《故乡》从回故乡、在故乡到离故乡,满满的,合于思维习惯的结构叙述中,给我们的感觉是漫长,是延长,是迟缓。这样一种结构要表达的是忧郁、离愁、艰难和心绪烦乱,是对生活、命运无法控制把握的思绪。这样的结构召唤读者积极的思维和参与,从而理解作品的涵义。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很难有离愁别绪这样一种情感体验的话,会感觉这样一种结构毫无新意,并感到一种厌倦,这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理解,这种漫长的延迟的结构,传达的是一种思绪,与作品要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鲁迅选择这样一种看似毫无新意的结构,是为了引发读者的思考,这就是一种召唤。
三
语文教材中的多数篇目,是文质兼美的佳作,理应为学生所喜爱。但是由于教师概念化、独白式的课堂教学,使文本被肢解而凌乱破碎,使学生对这些文章失去兴趣。教师的条分缕析,教师的面面俱到,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教师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理解,以自己对课文空白点的填充来代替学生的认知,影响了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这种灌输式教学,当然要影响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伊塞尔的召唤结构理论,对我们更加有效地实施阅读教学,有很多启发。
首先,召唤结构理论启示我们阅读教学应该是主体性很强的教学。
在阅读中,学生自始至终都应该是阅读的主体,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就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阅读的课文有许多的空白和不确定之处,而这些都应该依靠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来加以填补。如果教师依靠自己的经验理解,越俎代庖,并把自己的看法传授、强加给学生,学生只是教师理解的接受者,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的所得,不是来自于课文文本,而是教师对于课文的解释,教师是阅读的主体,而学生成为教师主体性阅读的附属,这样就削弱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当然就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所以,阅读教学最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了学生的参与,课文的空白点和未确定之域,都不能得到学生自身的填充和确定,文本所包含的价值也就无法在解读中得以真正实现。
其次,召唤结构理论启示我们重新看待课文。
课文应该是一个生命体,它是活生生的存在。它的生命是与读者相依存的。课文的价值,依靠学生的阅读来实现,课文在学生的阅读中,空白点和未确定之域,得到了补充和确定,课文的生命也就得以延续。
课文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灵,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一种存在。在学生的阅读中,课文平等公允地等待着学生对它的解读、质疑和挑战。在与课文的相互的生命的交融中,阅读得以真正完成,课文的价值也得以真正实现。
第三,召唤结构理论也让我们重新看待阅读过程。
阅读水平的提高有待于大量的阅读,有待于高水平的阅读。阅读中,学生有时会产生读不懂,或者对许多空白点和不确定点,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然后囫囵吞枣的现象。究其原因,既有班级学生人数多、水平参差不齐方面的,又有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方面的,还有认知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我们虽然在理论上认可阅读中学生主体的理解就是他自己的收获,但是在阅读教学中,对一些知识性常识性的东西,由于学生的个体知识水平、情感态度的差别,会有千差万别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具体情况给予科学的引导。
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会读好课文,学好课文,会在对课文的学习中有所收获,同时,也要对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以恰当及时的指导。阅读中虽然不存在话语霸权,但是教师应当起到的因势利导、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作用还是不应该忽视的。学生的阅读图式就会在这种自主而又有导引的阅读中得到提高、发展。
虽然我们对阅读的认识理解正日趋科学、全面、深刻,但是,召唤结构理论呼唤我们重新审视阅读教学,审视学生的阅读,审视教师对阅读的指导,进一步把握阅读教学的规律。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重估阅读教学,反思阅读教学,因此它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陈 凤,山东省泰安市东岳中学)
波兰著名美学家罗曼·英伽登认为,作品自身之内,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之域,即空白,因此它只是“纲要性”、“图式性”的创作。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有赖于读者的活动。读者阅读作品不是去解释,而是去重建。这样一个重建的过程就是填补“空白”的过程。所以,英伽登说:“如果作品处在来自它本身的暗示的影响之下,那么观赏者就去充实作品的图式结构,至少部分地丰富不确定的领域,实现仅仅处在潜在状态的种种要素,于是,就产生了艺术作品的‘具体化’的东西。”在此理论基础上,德国著名美学家沃尔夫冈·伊塞尔进一步指出:“文本的结构空白刺激着读者根据文本提供的条件来实施的想象过程。”同时,那些“文本与读者相融合的场合”还使阅读过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否定”,各种否定“引起了读者对熟悉的或确定的东西的态度上的修正。”正是文本结构的空白和否定性,召唤着读者去填补空白和调整习惯视界,从而使作品的价值得以实现。朱立元先生认为:所有这些空白、空缺、否定因素就组成文学本文的否定性结构,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这就是文学本文的“召唤结构”。
从上述理论中可以看出,每一个文本就是一个等待着读者去参与完成的、一个未完成的存在;每一个文本中都存在着许多未定点,有许多空白点,一部没有空白点没有未定点的作品,就是一部不成功的作品;这样的充满了空白与未定点的文本,等待着与读者的相通相融;读者能达到什么样的认知水平,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对文本的理解就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所以不同的读者对文本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阅读是个性化的,多样化的,必须要求读者的积极参与,发挥读者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在读者与文本的相知相融中,有许多否定因素,会与读者过去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情感态度产生碰撞和冲突。在冲突中许多否定因素会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调整习惯视界,从中得到启迪和教益。文本中的各种否定因素,对读者有了很大的吸引力,使读者有所收获,才使处于未完成状态的作品得以完成。
二
如何看待阅读中课文的空白点和未确定之域呢?也就是如何看待课文的召唤结构呢?
语言和结构是两个切入点。文章是语言的存在形式,语言与现实世界存在着距离,因为语言并不能真正完全地表达现实世界。我们生活在语言符号中,语言符号昭示给我们的是语言话语中的世界,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理解语言的意义,就要考虑到语言并不能真正地反映现实世界,意识到语言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语言的表达中,反映在书面的文字,存在着“辞不达意”的现象,语言在表述意义的时候,只是起着象征的作用。语言是在交流中,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其真正的语言的意义的。既然我们明白了语言是用来使用、交流的,是在交流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意义的,所以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就不能忽略这些文字符号产生的条件。
一个文本,一篇课文,就是这样一个语言文字的符号世界,当我们走入这样一个全新的世界的时候,就有许多我们熟悉和不熟悉的,对于我们所熟悉的,我们会用我们的认知图式去认识整合,对于我们不熟悉的内容,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去理解。
语言辞不达意的现象会产生许多空白点和未确定点。如《祝福》开头一句:“旧历的新年毕竟最像新年。”这样一句话,就有空白点等我们去填充。当时已经有了阳历,但是,老百姓认可的仍然是旧历年,春节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最为热闹隆重的节日,这是阳历年无法相比的,而且一直到现在仍然如此。可见当时虽然倡导过阳历年,但是旧历的新年仍是阳历新年无法取代和超越的。
在阅读中与你过去的知识经验不同的相异的地方,都可以看成是否定,对这些否定的重新认识评价,都可以让自己的认知图式得到整合,使自己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
课文的结构同样也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产生一种召唤。因为结构本身也是有意义的。如《故乡》从回故乡、在故乡到离故乡,满满的,合于思维习惯的结构叙述中,给我们的感觉是漫长,是延长,是迟缓。这样一种结构要表达的是忧郁、离愁、艰难和心绪烦乱,是对生活、命运无法控制把握的思绪。这样的结构召唤读者积极的思维和参与,从而理解作品的涵义。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很难有离愁别绪这样一种情感体验的话,会感觉这样一种结构毫无新意,并感到一种厌倦,这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理解,这种漫长的延迟的结构,传达的是一种思绪,与作品要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鲁迅选择这样一种看似毫无新意的结构,是为了引发读者的思考,这就是一种召唤。
三
语文教材中的多数篇目,是文质兼美的佳作,理应为学生所喜爱。但是由于教师概念化、独白式的课堂教学,使文本被肢解而凌乱破碎,使学生对这些文章失去兴趣。教师的条分缕析,教师的面面俱到,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教师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理解,以自己对课文空白点的填充来代替学生的认知,影响了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这种灌输式教学,当然要影响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伊塞尔的召唤结构理论,对我们更加有效地实施阅读教学,有很多启发。
首先,召唤结构理论启示我们阅读教学应该是主体性很强的教学。
在阅读中,学生自始至终都应该是阅读的主体,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就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阅读的课文有许多的空白和不确定之处,而这些都应该依靠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来加以填补。如果教师依靠自己的经验理解,越俎代庖,并把自己的看法传授、强加给学生,学生只是教师理解的接受者,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的所得,不是来自于课文文本,而是教师对于课文的解释,教师是阅读的主体,而学生成为教师主体性阅读的附属,这样就削弱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当然就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所以,阅读教学最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了学生的参与,课文的空白点和未确定之域,都不能得到学生自身的填充和确定,文本所包含的价值也就无法在解读中得以真正实现。
其次,召唤结构理论启示我们重新看待课文。
课文应该是一个生命体,它是活生生的存在。它的生命是与读者相依存的。课文的价值,依靠学生的阅读来实现,课文在学生的阅读中,空白点和未确定之域,得到了补充和确定,课文的生命也就得以延续。
课文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灵,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一种存在。在学生的阅读中,课文平等公允地等待着学生对它的解读、质疑和挑战。在与课文的相互的生命的交融中,阅读得以真正完成,课文的价值也得以真正实现。
第三,召唤结构理论也让我们重新看待阅读过程。
阅读水平的提高有待于大量的阅读,有待于高水平的阅读。阅读中,学生有时会产生读不懂,或者对许多空白点和不确定点,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然后囫囵吞枣的现象。究其原因,既有班级学生人数多、水平参差不齐方面的,又有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方面的,还有认知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我们虽然在理论上认可阅读中学生主体的理解就是他自己的收获,但是在阅读教学中,对一些知识性常识性的东西,由于学生的个体知识水平、情感态度的差别,会有千差万别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具体情况给予科学的引导。
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会读好课文,学好课文,会在对课文的学习中有所收获,同时,也要对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以恰当及时的指导。阅读中虽然不存在话语霸权,但是教师应当起到的因势利导、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作用还是不应该忽视的。学生的阅读图式就会在这种自主而又有导引的阅读中得到提高、发展。
虽然我们对阅读的认识理解正日趋科学、全面、深刻,但是,召唤结构理论呼唤我们重新审视阅读教学,审视学生的阅读,审视教师对阅读的指导,进一步把握阅读教学的规律。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重估阅读教学,反思阅读教学,因此它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陈 凤,山东省泰安市东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