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P40系列首发体验:P系列背后,是一个更自信的华为

来源 :电脑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华为P系列发布后,总会引发一些行业性的讨论和关注。作为华为自家的拳头产品,春季推出的P系列在产品定义上相对更加激进,尤其是近年来该系列产品在影像技术层面的高歌猛进,更是让其颇有一些为全年手机影像技术“打样”的意味。而P系列的存在,客观上也加速了整个手机行业在成像方面的“军备竞赛”步伐。



  但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在各家都开始重视手机成像之后,P系列就必然面临对手们在自己主场的挑战。而与此同时,华为更具全球视野的战略也要求P系列不仅仅要做到“一招鲜”,更是要具备在任何一个维度和当前最顶级的旗舰一较高下的实力。在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P40系列的表现就更值得关注了。

印象深刻的冰霜银


  从产品设计语言来看,P10系列可以算作是华为P系列的一个分水岭。
  P10系列开始,华为P系列在设计上更加强调年轻、时尚的元素。在此之前,相对浓厚的商务气息是P系列乃至整个华为手机品牌在设计上最具辨识度的地方。而从P20系列开始,P系列就在设计语言上具备了谱系式的特征。很多经典的设计元素在历代的P系列旗舰上得到了传承,这反映的是华为对于整个P系列的产品定位更加清晰的结果。对于一个着眼全球市场的品牌来说,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你第一次拿到P40系列之后并不会觉得它们有多陌生。我相信即便是遮住品牌Logo进行盲猜,大多数人也会大致判断出这是P40系列,至少也会认出这是一台华为的旗舰手机。
  我们拿到的分别是冰霜银的P40和零度白的P40 Pro,两台手机有着截然不同的观感。相对而言,我更喜欢采用AG玻璃工艺的冰霜银带来的那种类似金属的光泽感和质感,这是一般的亮面玻璃难以做到的。不信你可以拿配色相近的灰色三星S20 Ultra来对比,二者质感上的差异非常明显。
  虽然设计上没有做大的调整,但和前代P30系列相比,P40系列的手感更加扎实紧凑。尤其是P40,小巧的机身和轻便的重量,让它很适合那些小屏爱好者。当然,手机正面的前置镜头在屏幕上的开孔面积的确不小,在绝对屏占比上,P40系列吃了一点亏。
  之所以要采用这种胶囊式的挖孔方案,主要是因为除了前置镜头之外,P40系列还加入了一颗红外景深镜头用于暗光解锁、AI隔空操作等功能。从成像表现上看,P40和P40 Pro的前置效果是比较接近的,不同之处在于P40 Pro支持自動对焦。

全新的IMX700定制模组


  机身最大的变化还是后置镜头模组带来的,这套四摄模组才是这次P40系列在体验层面的重点所在。
  主摄的升级策略上华为P系列有非常明显的“隔代升级”规律。之前的华为P9、P10重点打磨了IMX286,华为P20系列首发IMX600,隔年发布的P30系列在IMX600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和改进。到了今年的P40,IMX700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





  这次P40系列标配的主摄IMX700,依然沿用了之前华为高度定制化的思路。其采用50MP像素,传感器尺寸达到了1/1.28英寸,支持 OctaCore 对焦,同时沿用了华为之前的RYYB QuadBayer 色彩滤镜阵列。
  和前代主摄相比,这颗50MP的镜头最主要在于像素数量和CMOS尺寸的提升。默认状态下,这颗主摄通过四合一输出1250万像素。相比前代,其有效像素数量多出了25%。而这颗 1/1.28英寸传感器,也是当前手机传感器中面积最大的,没有之一。
  “大底+高像素”带来的直接好处当然就是整个主摄成像素质的提升。在白天室外光线充足的情况下,这颗主摄对于画面细节的捕捉十分到位。大多数情况下,P40系列这颗主摄拍摄的照片都能经得起放大和裁切。在面对一些大光比的场景时,这颗主摄所表现出来的高动态范围也是值得称赞的。



  拉开体验差距的还是夜间,甚至是极限暗光场景。从去年的P30 Pro开始,华为就采用了RYYB色彩滤镜阵列。通过将两个绿色G滤镜改成了黄色Y滤镜,增加了长波长透过率,用以提升弱光条件下的进光量。同时借助华为自己的夜景算法,让P系列的暗光画质有了质的提升。
  “超级夜景+409600 ISO”更多的是为了解决“拍得到”的问题,而P40 Pro这颗“大底+RYYB”则为“拍得好”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这种硬素质的提升对于日常的使用场景来说显然更具实用价值。大多数的暗光场景中,即便不借助超级夜景模式你也能得到干净、清晰且富含细节的画面。

更好用的功能型镜头


  之前华为P30 Pro凭借50×超长焦成像被很多人戏称为“望远镜”,这也是继极限暗光成像之后,华为P系列营造的又一差异化的卖点。这次的P40系列,华为将超远距离变焦的跃进放在了“超大杯”P40 Pro+上,而“大杯”P40 Pro则延续了50×的变焦。
  虽然P40 Pro的变焦倍数没有提升,但可以很明显感觉到华为这次重点提升了这颗长焦头的可用性。基于潜望式的方案,P40 Pro支持5倍光学变焦(等效 125mm F/3.5)以及10倍混合变焦,同时还加入了主摄上用到的RYYB色彩滤镜阵列。
  华为用意也很明显,就是要提升这颗长焦镜头的日常尤其是在暗光环境下的成像质量。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5×光变模式下华为P40 Pro的画质非常可靠。室外光线下,10×混合变焦也能获得足以让人欣喜的画质。这对于日常的拍照来说是非常大的幫助,借助长焦镜头你能轻松捕捉到完全不同于一般手机的画面。
  同时由于加入了光学防抖,在50×超远距离的成像层面其拍摄的体验也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提升。比如你在拍月亮的时候,就能更加轻松惬意一些,不用过分担心手抖的问题。



  至于另外的一颗超广角镜头,华为P40 Pro则是沿用了之前Mate30 Pro上那颗4000万像素电影摄像头。很明显可以看出,这颗镜头在色彩表现上和广角、长焦镜头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取向。尤其是在徕卡鲜艳模式下,其色彩风格相对更加浓郁,整体饱和度更高。
  之所以有如此的差异,是因为这颗超广角镜头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RGGB滤镜。而之所以华为没有在这颗镜头上应用RYYB,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这颗超广角镜头更多的是为了视频拍摄准备的(实际上人家本来也叫“电影镜头”)。
  整体使用下来,从P40系列身上可以看出华为在手机影像方面的两条非常明显的思路。
  首先华为显然是想继续维持自身在暗光拍摄层面的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仅要体现在主摄成像层面,还要在超广角、长焦镜头上加强。无论是给超长焦加入RYYB滤镜,还是在电影镜头上大胆使用16合1的Hexadeca Bayer技术,其实都是华为针对暗光场景做出的功能优化。尽管为此华为需要付出工程量浩大的软硬件优化和调校工作,也务必要维持住自身在暗光拍摄层面的主场优势。
  第二个思路其实传统多摄模组“主副摄”的概念正在逐渐淡化。P40 Pro这次将很多的升级点都放在了长焦和电影镜头上,这其实对于当前业内普遍存在的“副摄凑数”的现象,是一次很好的拨乱反正。超广角、长焦这类镜头不应该沦为主摄的陪衬,而是要用良好的画质去适应用户更多使用场景的需求。长远看,增强这些功能型镜头的成像素质应当是接下来各家需要比拼的重点。多摄镜头没有绝对的主副之分,只是各自职责不同而已。
  种种改进,也暗合了华为P40这次在相机层面的口号:“全天候,全时段,全能出色”。

“中杯、大杯、超大杯”?


  还是要梳理几个大家关心的点,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中杯、大杯、超大杯”的问题。
  从营销学的概念上看,“中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引导用户将决策目标锁定到中杯、大杯所扮演的“价格锚点”上而存在的。其能够产生类似于“加3块钱升大杯”的效果。但将这种产品思路应用到华为P40身上其实并不客观。
  虽然在截稿时并不了解国行版P40系列的具体售价,但根据此前公布的欧洲价格其实大致可以看出P40和P40 Pro的价格差异在1500元人民币左右,定位更加高端的P40 Pro+和P40 Pro的价差甚至在2500元以上。这么大的价格差距,并不能支撑“中杯”P40作为“价格锚点”的功能。显然,它们是为了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和市场的需求而存在的。
  但P40在同级别的产品中优势也是明显的。首先是其小巧轻便的机身更适合小屏爱好者,其次它的主摄和P40 Pro一样采用了50MP的IMX700,成像质量一流。所以在P40 Pro和P40 Pro+在高端市场攻城拔寨的光环下,和同级别的竞品相比,即便是作为“中杯”的P40也有足够的产品优势。







  不管是“中杯、大杯、超大杯”,最关键的还是用户的口碑。
  华为P40系列,尤其是P40 Pro当前“天下第一”的相机综合实力并非浪得虚名。相机、设计、5G是其在体验层面独到的优势所在。在某些方面,华为的优势甚至领先了对手不只一个身位。
  深有体会的是,华为每次总是能够精准地抓住用户的痛点和需求,然后利用自身强大的创新实力去重点攻克相应的技术难点,提升用户体验。P系列身上可以明显看出华为对于手机成像,尤其是暗光成像层面的产品执念。这也正是被竞争对手忽视,用户多年以来对于手机成像的诟病所在。
  对于P系列产品,华为显然有着清晰而明确的产品思路。为了突出体验层面的关键优势,华为围绕手机成像进行了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软硬件创新,甚至在一些诸如RYYB这类存在一定争议的技术上,华为还展现出了自己的坚持,这实际上也是对自身技术实力自信的体现。如果放大到战略层面,面对全新的竞争环境,华为的确也需要这份自信和笃定。
  事实上,当年的麒麟处理器不也正是靠着华为的这份坚持才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吗?
其他文献
摘要: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因其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及损伤小等特点在儿科已逐渐被家长和患儿接受并认可使用,优点明显。本文笔者对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护理;应用  前言:静脉留置针也可以称为套管针,对血管的刺激较小,留置时间较长,不仅用药非常方便,同时患者还可以避免遭受反复穿刺的痛苦,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儿
期刊
火爆一时的民宿业,在疫情的突袭下遭遇重击。  3月27日,途家自营业务发布《停止业务通知》,告知途家自营业主,因受疫情影响,公司做出战略调整以求得更好发展,业主托管房屋所在地的途家自营业务将于2020年4月26日停止运营,不再继续提供服务。其涉及北上广深等20个城市。  这只是一个缩影,疫情之下,受影响的何止途家。此前,因广泛存在同质化严重、服务层次不齐和缺乏标准化等问题,民宿行业发展已现颓势,而
期刊
去年赛睿发布了全新Apex系列键盘,虽说Apex Pro、Apex 7凭借满满黑科技颇受好评,但较高的价格难以被一般玩家所接受。因此进入2020年之后赛睿针对中端玩家推出了Apex 5机械键盘,下面就来看看这款产品的表现如何吧。  作为一款定位于中端、主流用户的产品,Apex 5在外观设计和材质用料上依然和旗舰Apex Pro保持一致。产品简约大方的设计配上边缘独特的造型,使整体的版型更加丰富立体
期刊
摘要:从世界人口构成比例来看,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老年人的精神病患病率不断增加。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改善,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在老年人中精神病患者数量也在逐渐增加。他们一方面受疾病的折磨,另一方面身体器官老化,如果不及时做好老年精神病人的饮食护理将会导致老年精神病患者体质下降、营养不良和病情加重等情况的出现,由此可见饮食问题与老年精神病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在护理中如何为这
期刊
站长点评:作为AMD上一代中端主力,锐龙5 2600目前的散片价格已经不到700元,在同价位上几乎无竞争对手。用这款处理器搭配GTX 1650S显卡,在1080P分辨率和中高特效下玩转各路主流单机大作是毫无问题的,最重要的是这样一套主机配下来,3500元的预算就能拿下,是不是非常超值呢?  在第三代锐龙上市之后,第二代锐龙处理器并未退市而是降价继续销售。除了不到千元的8核16线程的锐龙7 2700
期刊
随着VLOG的火热,开始关注电脑的专业软件性能的用户也越来越多。之前的评测中,我们对比测试了NVIDIA STUDIO在专业应用领域带来的巨大性能提升。对于专业用户来说,除了对电脑的性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需求,那就是色彩和画质。那么,除了显示器的色彩准确度,色深这个让后期剪辑师头疼的问题,如何优雅快速地解决呢?关于8bit和10bit色深的问题,一次说个清楚  对于视频创作的用
期刊
摘要:因患者急性心梗(AMI)后低血压病死率高,及时处理诱因、及时护理是争取病情转归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强调合理使用扩血管药物及利尿剂、持续心电监护以及纠正低血压容量状态的重要性,(AMI)尤其是老年患者并发低血压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其中部分患者为可逆性因素所致的低血压,纠正可逆因素可逆转低血压状态。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低血压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并发低血压,可造成冠状动脉灌
期刊
摘要:对5例妇科恶性肿瘤合并肠转移患者行Hartmann术后肠造瘘病人的资料进行整理,从心理、营养、饮食、扩肛、生活、肛门袋使用及更换等方面给予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妇科恶性肿瘤;肠转移;Hartmann手术;肠造瘘术;护理  妇科恶性肿瘤转移的突出特点是肠转移发生率高,据文献报道卵巢癌在Ⅲ期以上患者中,小肠转移率26%一33%,大肠转移率为30%一39%[1]。若术中发现肠壁为
期刊
折反镜头(Mirror Lens)有着独特的光学结构,能形成美丽的焦外甜圈,是普通镜头所没有的,令许多摄影爱好者迷恋。  折反镜头又称反射式镜头、反射远摄镜头,是超远摄镜头(super telephoto lens)的特殊形式(图1)。超远摄镜头的焦距(focal length)特别长,焦距多在400mm以上。超远摄镜头的镜身长而重,如焦距在1000mm以上的镜头至少有50cm长,携带、拍摄和使用
期刊
要问近段时间什么电子产品卖得最火,自然是苹果的iPad系列,因为疫情在家隔离的关系,iPad成了最好的“网课神器”。但是,在大多数人眼中,iPad除了上网课,就是玩玩游戏,苹果一直强调的“生产力”到最后还是变成了“爱奇艺”。  这样的确是有点大材小用,其实,iPad除了看网课,还有许多用处,比如近两年非常火爆的AR应用,在屏幕大性能强的iPad上,就能让你得到完美的体验。  说到AR应用,不得不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