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永远是高雅、尊贵的象征。在西方,人们敬仰的不仅仅是艺术家们精湛的演绎技巧,更赞赏艺术家们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艺术修养。
关键词:认识 西方音乐 差异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a)-0161-02
西方艺术文化底蕴深厚,音乐是高雅、尊贵的象征,艺术家处处受到人们的尊重和仰慕。西方人们敬仰的不仅仅是艺术家们精湛的演绎技巧,更赞赏艺术家们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艺术修养。因为在西方人们深深地懂得,一个艺术家成功背后的艰辛。他们除了天生的有利条件,从小接受常规的基础课程和基本训练外,还必需阅读大量的资料。为了学习一个小作品,他们会翻阅大量的资料了解作品的来源和时代背景,听遍所有版本的样本,通过比较找出最优秀的作品来借鉴。
在国内,大部分的同学拿到新作品后都会去找到一个样板,从头到尾去听,盲目地去效仿,甚至连声音和音乐处理都完全照搬。因此导致了一种普遍的怪现象:中国出了一个宋祖英,歌声甜润、形象妩媚,结果一夜之间就盗版出无数的宋祖英,除了音色模仿外、就连形象、表情都盗版。因此形成了“艺术无创新,作品无新意,唱法过于定式”等不良现象。
1 对歌唱活动本身认识的差异
歌唱是指人类通过发声器官产生音乐性声音的过程,是一种全身心参与的协调统一的运动,它跟任何一项活动的要求都是一样的,需要各个器官的积极配合且在大脑的统一支配下完成的。因此,人的意识是领导歌唱活动的中心,也是决定歌唱者音色、音质的首要因素。
在西方每一位歌唱者在准备唱歌之前都会做一些头部、肩部、背部、腰部、下肢等舒展活动,目的是让自己的身体活动开来,以达到心理和生理的放松目的。而在国内包括一些歌唱家在内,上场演唱之前却更注重嗓子的活动,用各种练声曲来解决嗓子紧张的问题。再如:在意大利声乐教学,声乐课堂是一个非常愉快的互动程序,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引导学生做各种动作来解决抽象的声乐基本技巧障碍,而在中国声乐课堂普遍是紧张的进行的,老师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给学生讲解发声位置的高低,靠前、靠后,气息如何支持等理论知识,学生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自己对身体结构及发声器官的了解加上对教师示范的模仿,慢慢体会,基本上是保持站立的姿态。总之,国内对歌唱的理解是抽象的,神圣的,触不可及的。而在西方理解的歌唱是遵循自然的,是一种相对放松舒适的伴随身体活动的释放性运动。
2 对师生关系认识的差异
教师是一种职业,它跟其他任何职业一样是服务于人类的,它的职能应为: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无论国内还是西方的教师们都会认真遵守他们的职责,用他们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去教导学生循序渐进,严格要求自己也要求学生。但是与中国大多数老师不同的是:西方的老师一般没有权利像长辈一样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形象,相反他们更加尊重学生,因为学生完全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老师,他们的饭碗是掌握在学生手里的,因此在言行举止上他们会更加严格约束自己。跟学生的关系也完全是平等的甚至是尊重的。从幼儿园到大学老师都是被同学们直呼其名,没有国内“××老师”的称呼,只有“××女士、××先生”。再如:在大学里,在没有得到学生本人允许的情况下他们通常会对自己的学生一直用尊称“您”来称呼,跟同学用餐时也同样是AA制,这种关系本身也给学生减轻了许多压力,使学生能够更加坦然地去面对自己的老师,而不像国内的学生见了老师都精神紧张。
3 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学意识的差异
中西方学校教育模式的普遍性差异同样也影响着声乐教学活动的进行。西方普遍的教育环境从幼儿期就是宽松的,几乎每一个声乐老师的琴房里都会有一些辅助性的教学工具,最常见的是瑜伽球、橡皮代、沙袋等等。这些教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声乐课堂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老师们在遇到用抽象的语言无法解释并解决学生们的发声技能的情况下,通常借用他们喜欢的辅助性教学工具来帮助学生跨过常规教学难以逾越的鸿沟。其实当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出现难题时往往心理会发生变化,此时的心理活动由规律变得突然紧张复杂起来,学生突然会顾及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担心老师是否会从此会对自己有看法等等,此时的呼吸,咬字,发声位置就更难控制和调节,在国内很多这种时刻就变得尴尬起来,学生越紧张越是无法完成所在的环节,教学活动甚至不得被中断。而在西方,此种情形就很少发生,老师在通过示范和讲解的尝试没有明显效果时就会马上启用自己的教具或者灵机利用自己身边可以利用的物体。比如钢琴、钢笔、凳子、墙壁等等物体,让学生的背部、腰部、尾椎靠在墙壁,或者在发声的同时推动钢琴,坐在凳子或者瑜伽球上感受歌唱时气息的控制和运用等等,有的老师还会和学生做一些互动活动同时进行歌唱等教学手段,此种举措首先解决了学生此时的紧张情绪,因为在心理紧张的情况下人们的心跳加速,一切活动和运动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再者还借助教具和互动活动在放松的基础上又加强了学生的注意力。“读书,放宽着心,道理自会出来。若忧愁迫切,道理终无缘得出来。”这是我国南宋教育家朱熹的读书心得。美国芝加哥一所理科高中,对均是高分入校但后来成绩差异的两类学生考察后发现:优秀生学习时有40%的时间处于放松专注的状态,而分数低的学生仅16%的时间处于放松专注的状态。这一调查让朱熹的心得有了科学实验的支持。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专注而又放松的状态,就是当时的注意已经高度集中,进入了“有意后注意”,思想上摈弃一切杂念、情绪宁静沉思,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同步和谐,学习者非常愉悦。这应该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罗的“高峰体念”。看来西方的教育和教学理念及模式是符合人们学习心理所需的,因此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歌唱的幸福感是我们声乐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我们有待提高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认识 西方音乐 差异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a)-0161-02
西方艺术文化底蕴深厚,音乐是高雅、尊贵的象征,艺术家处处受到人们的尊重和仰慕。西方人们敬仰的不仅仅是艺术家们精湛的演绎技巧,更赞赏艺术家们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艺术修养。因为在西方人们深深地懂得,一个艺术家成功背后的艰辛。他们除了天生的有利条件,从小接受常规的基础课程和基本训练外,还必需阅读大量的资料。为了学习一个小作品,他们会翻阅大量的资料了解作品的来源和时代背景,听遍所有版本的样本,通过比较找出最优秀的作品来借鉴。
在国内,大部分的同学拿到新作品后都会去找到一个样板,从头到尾去听,盲目地去效仿,甚至连声音和音乐处理都完全照搬。因此导致了一种普遍的怪现象:中国出了一个宋祖英,歌声甜润、形象妩媚,结果一夜之间就盗版出无数的宋祖英,除了音色模仿外、就连形象、表情都盗版。因此形成了“艺术无创新,作品无新意,唱法过于定式”等不良现象。
1 对歌唱活动本身认识的差异
歌唱是指人类通过发声器官产生音乐性声音的过程,是一种全身心参与的协调统一的运动,它跟任何一项活动的要求都是一样的,需要各个器官的积极配合且在大脑的统一支配下完成的。因此,人的意识是领导歌唱活动的中心,也是决定歌唱者音色、音质的首要因素。
在西方每一位歌唱者在准备唱歌之前都会做一些头部、肩部、背部、腰部、下肢等舒展活动,目的是让自己的身体活动开来,以达到心理和生理的放松目的。而在国内包括一些歌唱家在内,上场演唱之前却更注重嗓子的活动,用各种练声曲来解决嗓子紧张的问题。再如:在意大利声乐教学,声乐课堂是一个非常愉快的互动程序,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引导学生做各种动作来解决抽象的声乐基本技巧障碍,而在中国声乐课堂普遍是紧张的进行的,老师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给学生讲解发声位置的高低,靠前、靠后,气息如何支持等理论知识,学生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自己对身体结构及发声器官的了解加上对教师示范的模仿,慢慢体会,基本上是保持站立的姿态。总之,国内对歌唱的理解是抽象的,神圣的,触不可及的。而在西方理解的歌唱是遵循自然的,是一种相对放松舒适的伴随身体活动的释放性运动。
2 对师生关系认识的差异
教师是一种职业,它跟其他任何职业一样是服务于人类的,它的职能应为: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无论国内还是西方的教师们都会认真遵守他们的职责,用他们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去教导学生循序渐进,严格要求自己也要求学生。但是与中国大多数老师不同的是:西方的老师一般没有权利像长辈一样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形象,相反他们更加尊重学生,因为学生完全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老师,他们的饭碗是掌握在学生手里的,因此在言行举止上他们会更加严格约束自己。跟学生的关系也完全是平等的甚至是尊重的。从幼儿园到大学老师都是被同学们直呼其名,没有国内“××老师”的称呼,只有“××女士、××先生”。再如:在大学里,在没有得到学生本人允许的情况下他们通常会对自己的学生一直用尊称“您”来称呼,跟同学用餐时也同样是AA制,这种关系本身也给学生减轻了许多压力,使学生能够更加坦然地去面对自己的老师,而不像国内的学生见了老师都精神紧张。
3 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学意识的差异
中西方学校教育模式的普遍性差异同样也影响着声乐教学活动的进行。西方普遍的教育环境从幼儿期就是宽松的,几乎每一个声乐老师的琴房里都会有一些辅助性的教学工具,最常见的是瑜伽球、橡皮代、沙袋等等。这些教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声乐课堂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老师们在遇到用抽象的语言无法解释并解决学生们的发声技能的情况下,通常借用他们喜欢的辅助性教学工具来帮助学生跨过常规教学难以逾越的鸿沟。其实当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出现难题时往往心理会发生变化,此时的心理活动由规律变得突然紧张复杂起来,学生突然会顾及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担心老师是否会从此会对自己有看法等等,此时的呼吸,咬字,发声位置就更难控制和调节,在国内很多这种时刻就变得尴尬起来,学生越紧张越是无法完成所在的环节,教学活动甚至不得被中断。而在西方,此种情形就很少发生,老师在通过示范和讲解的尝试没有明显效果时就会马上启用自己的教具或者灵机利用自己身边可以利用的物体。比如钢琴、钢笔、凳子、墙壁等等物体,让学生的背部、腰部、尾椎靠在墙壁,或者在发声的同时推动钢琴,坐在凳子或者瑜伽球上感受歌唱时气息的控制和运用等等,有的老师还会和学生做一些互动活动同时进行歌唱等教学手段,此种举措首先解决了学生此时的紧张情绪,因为在心理紧张的情况下人们的心跳加速,一切活动和运动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再者还借助教具和互动活动在放松的基础上又加强了学生的注意力。“读书,放宽着心,道理自会出来。若忧愁迫切,道理终无缘得出来。”这是我国南宋教育家朱熹的读书心得。美国芝加哥一所理科高中,对均是高分入校但后来成绩差异的两类学生考察后发现:优秀生学习时有40%的时间处于放松专注的状态,而分数低的学生仅16%的时间处于放松专注的状态。这一调查让朱熹的心得有了科学实验的支持。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专注而又放松的状态,就是当时的注意已经高度集中,进入了“有意后注意”,思想上摈弃一切杂念、情绪宁静沉思,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同步和谐,学习者非常愉悦。这应该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罗的“高峰体念”。看来西方的教育和教学理念及模式是符合人们学习心理所需的,因此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歌唱的幸福感是我们声乐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我们有待提高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