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龟形象收藏看《庄子》中的龟意象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t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庄子》中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为目的,总共出现了三次与龟意象相关的表述,这三次表述展现了龟意象“超人”、长寿、人化、神圣珍贵等特点,表现了战国时期龟意象的变化。《庄子》中对龟意象的选择,主要是基于表现作者观点的需要。虽然如此,仍然可以从中看到战国时代背景之下龟文化的一些时代特征和变化。受到战国时代大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时人对龟的推崇程度有所下降。
  关键词:《庄子》;龟文化;龟;收藏
  龟图腾及其文化在学界一直受到关注,也有文章从《诗经》《楚辞》等先秦著作切入考察先秦的龟文化,但似乎尚无文章详谈《庄子》中体现的龟形象。通过本文对《庄子》中体现的龟形象的探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龟及其文化在先秦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从而间接证明古代龟形象收藏的价值。
  一、背景概述
  (一)中国龟图腾及文化概述
  龟文化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礼记·礼运》记载:“麟体信厚,凤知治乱,龟兆吉凶,龙能变化。”在“四灵”中,龟是唯一现实存在的生物,且从排序上看,地位高于龙[1]。
  远古时期,原始先民的生存环境恶劣,饱受风雨、水火、疾病、凶兽等自然之苦。龟性情温和,卵生,是两栖生物,又有厚甲可防御强敌,被先民认为是天生的神物,成为先民崇拜的对象。先民对龟的崇拜源于生命崇拜和生殖崇拜,进而演化为图腾崇拜。又有龟卜文化,使龟与祭祀关联起来。所以,在周秦以前,龟来自神灵世界,龟的形象是通灵的,也有着长寿和多子多福的美好含义。
  龟在先秦作为一种图腾崇拜而存在。商周金文多释为天鼋的族徽铭文。天鼋,意为“神化了的大龟”。周代《献侯鼎》等铭文记载:“天鼋二字,铭文多见,旧译为子孙,余谓当是天鼋,即轩辕也。”由此可得,天鼋是轩辕氏族的名称、氏族的徽号、氏族的图腾。《国语·周语》记载:“我姬氏出自天鼋。”[2]即,周王朝姬氏承认自己为龟的传人。这说明,对龟的图腾崇拜在先秦时已深入人心。
  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灵龟在人们心中一直被视为神秘崇隆之物,在唐宋时曾一度成为华夏民族的象征。即使自元代以来,由于异族的文化打压,龟的神圣地位有所下降,龟的形象在人们心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庄子》概述
  《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汉代以后,庄子被尊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又称《南华经》。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时为乱世,礼崩乐坏,政治黑暗,社会有大变革、大动荡。在这样的情况下,庄子及其门人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并感到失望,发展成了清净无为的思想观念。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及其后学在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思想。全书原有内篇7篇、外篇28篇、杂篇14篇、解说3篇,共52篇,总计十余万言;经郭象删减后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存33篇,大小寓言200多个,65920字,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二、《庄子》中的龟意象
  (一)《庄子》中龟意象的象征意蕴
  《庄子》中“龟”的形象一共出现三次,分别是在《庄子·外篇·秋水》《庄子·杂篇·外物》和《庄子·杂篇·天下》中。《庄子》中的龟形象,不是寓言故事中对龟进行简单拟人化表现的产物,而是真正的有自我意识且具有神性的个体,展现了古人认为龟自身即有灵性的观念。
  1.《庄子·外篇·秋水》中的龟意象
  《秋水》中,龟以一种具有神圣地位、珍贵的形象出现。庄子以神龟自比,通过神龟宁愿生而曳尾于涂中的说法,表明自己拒绝做官的决心。这展现了庄子不慕权贵、珍爱自由、超然物外的大逍遥的人生哲学。
  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甚至由于其与龟卜相关,具有神圣的形象。庄子敢于以龟自比,展现了其强大的自傲、自信与气势,也与《庄子》中对“大”的意象的追求一脉相承。
  另外,庄子敢于以龟自比,甚至把龟的形象和泥联系在一起表述,带有“齐物”思想,而旁人也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或其他的情緒,说明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非常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龟作为一种生物是寻常可见的,所以才会用它来作主角讲寓言故事。从故事中王对待龟的态度,即用巾裹着供在庙堂之上来看,龟珍贵又尊贵。这说明“龟”的形象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是神圣而不神秘的。
  故事中,“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说明这只神龟非常长寿。这种对龟“长寿”形象特征的附加,一方面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龟相对于自然界其他动物而言活得比较长久;另一方面则表明,当时古人对龟的崇拜,由原先只向龟祈求生殖和生存,增加了祈求长寿的内容。
  2.《庄子·杂篇·外物》中的龟意象
  《外物》中,神龟本为避免杀身之祸而给宋元君托梦,没想到不仅未逃过被剖杀的命运,龟甲还被宋元君用来占卜。在这则故事的最后,作者借文中的孔子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明了自己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大智慧的态度。
  这个故事中神龟带有先知的属性。神龟在被捕获时懂得托梦求救,被用来占卜时十次无一失误,这些特征说明这只神龟是懂得人情世故、能够卜知吉凶的。这样的形象就是先知的形象,是能沟通天地又生存于天地之间的能人。
  这只神龟的形象从当今的视角来看有些特别:外形不同寻常,是白色且周长五尺的龟;身份不同寻常,是出使河伯居所的清江使者,并且具有一些神通,比如,给元君托梦、占卜十次无一失误。这样特别的形象,正好展现了神龟之“神”,表现出神龟的“超人”形象。这种神龟的形象,展现了以龟作为图腾崇拜对象时,龟所承载的特殊能量,进一步表现出龟在古人心目中类似于“仙人”的特殊形象和地位。   与此同时,神龟无法躲避渔网,甚至被宋元君用来占卜,有无法预料的事情,也会死亡。这样的形象特征,又说明神龟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这使神龟的形象又具有了普通人的特点。它是“超人”的,但不是“非人”的。这种神龟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生活,但不是天马行空,仍然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特点,展现了华夏民族务实的性格特征,也进一步证明了龟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既是神圣的,又是可亲近的。
  3.《庄子·杂篇·天下》中的龟意象
  《天下》中,提到惠子有“龟长于蛇”的辩题,但未详解。后世认为其旨在说明长短大小的相对性。在这里提到的龟和蛇只是自然界中两种不同的物种。在这里选择龟和蛇作为辩题,应该也只是因为龟和蛇都是农耕社会中的常见生物,并无特殊意义。这再一次说明了当时人们与龟的关系是相对熟悉但不算亲密、也不够了解的,而这种似有若无的距离感容易演变为神秘感,容易使人对龟产生敬畏的情绪。
  (二)龟意象在《庄子》中的作用
  作者多利用龟意象的某些特殊文化特征,再结合故事,达到强调自身观点的目的。
  1.《庄子·外篇·秋水》中龟意象的作用
  《秋水》中,庄子将龟作为故事的主角。因为龟意象具有神圣、高贵的特点,并且龟的地位其实是高于庄子的,所以,当龟的选择与庄子相同的时候,也就增强了庄子的说服力,可以充分表达出庄子不仕、追求自由的决心。庄子的选择与神龟的选择之间构成正向的衬托关系。
  2.《庄子·杂篇·外物》中龟意象的作用
  《外物》重在利用龟具有神通的特点,与龟在托梦之后的不幸遭遇形成反差,达到强调作者顺应自然观点的目的。
  3.《庄子·杂篇·天下》中龟意象的作用
  在这个辩题中,龟只是作为辩题的客观对象而存在,重在关注龟与蛇的自然生物属性,并无特殊作用。
  (三)先秦时传统龟意象在《庄子》中表现出的发展改造及其原因
  先秦时期,龟意象已有神圣、守护的含义,比如,“凡战争之前,龟卜,求龟助”。到了周代,龟的形象已经有了与周天子权力相关联的倾向。在《庄子》中,龟的形象虽然并未被赋予后世那样丰富的文化含义,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但是已经在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些文化标签,比如长寿、吉凶、先知智慧、神圣珍贵等[3]。《庄子》中对龟形象的特别展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龟形象的“凡人化”“能人化”
  先秦时期,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社会政治结构较为松散,尚未形成结构严谨的中央集权系统。加上战国时诸侯割据导致礼崩乐坏,所以在这一时期,社会上存在旧贵族地位下降、人们在信仰上缺失或迷茫的问题。许多人对原先社会等级制度的敬畏之情已经不如往昔,对许多社会传统都不甚遵循,连带着对作为周图腾而神化的龟也不太重视。另外,战国时期龟卜文化式微,战争也注重战术。综上,龟在人们心目中神圣的地位也有所下降,龟的“神性”被削弱了。
  并且,这种形象也具有中国神话传说的一贯特色,即神灵是神化或高尚化的人。
  《庄子》中龟的形象更贴近于现实中的龟或人的形象,龟有一定的神力,但也具有人的性格,并非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秋水》中,神龟虽然具有绵长的寿命、高贵的身份,但被庄子赋予了人的个性和思维。龟像人一样有着自我意识,可以自主地选择命运,这不同于神的宿命论、使命观。龟“曳尾于涂中”的形象画面,也不同于龟以往神圣、高不可攀的形象,反而非常“接地气”。《外物》中龟的形象,本质上是身怀异术的能人形象,也没有超出人的范畴[4]。
  2.龟形象的长寿属性的扩展
  先秦时期,在龟的形象被神化之后,人们自然会注意到龟其他有特色的自然属性,并对其中一些特征进行了文化上的延伸。龟自身长寿的自然属性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秋水》之前,少见有关神龟长寿属性的表述。该故事中出现的神龟的长寿特征,就展现了这种龟文化内涵上的扩展倾向。
  3.对龟形象“去符号化”倾向的展现
  《庄子》中出现龟形象的地方,都未对龟表现出极高程度的敬畏,更多的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表现龟的形象,或者回归对龟本身生物属性的叙述引申。《秋水》中有龟“曳尾于涂中”的画面描述,这种画面是基于龟的生物习性加以适当想象而产生的,本身并不带有文化符号的印记。《外物》中龟被抓、被剖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经验而产生的情节,不像后世“遇龟放生”表现出的对龟的极端敬畏。《天下》中,更是只从现实生物角度比较龟与蛇,完全不涉及二者的文化意義。
  《庄子》所表现的对龟既尊敬又不卑不亢的态度,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这可能是受到前文提到的时代大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对作为图腾的神龟的推崇程度有所下降。其二,先秦时期的华夏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务实的民族,即使庄子使用了浪漫的手法,可能也尚未使人们的想象完全脱离现实中的龟与人。其三,楚地多龟,龟的形象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并不神秘,当时的人也有食龟的饮食习惯。其四,这或许也与庄子及其后学自身不慕权贵、超然物外的人生观有关,庄子对龟形象的表现也追求回归本真、顺应自然,所以他避开了龟代表权势属性,追求对龟自然生物属性的展现和以此为基础生发出的想象。
  三、结语
  《庄子》中对龟意象的选择,主要是基于表现作者观点的需要。虽然如此,仍然可以从中看到战国时代背景之下龟文化的一些时代特征和变化。受到时代大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时人对龟的推崇程度有所下降,但龟仍然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龟的形象既是先秦时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生灵,也是占卜时通灵的象征,也因其生物特点而成为时人崇拜的长寿象征。
  参考文献
  [1]刘兆元.论中国龟文化及其扭曲[J].寻根,1997(6):4-11.
  [2]王晖.出土文字资料与五帝新证[J].考古学报,2007(4):1-28.
  [3]郭庆藩.庄子集释[M].上海:中华书局,2006.
  [4]朱姝源.屈赋多“龟”及其背景考[J].美与时代,2019(7):87-89.
其他文献
紫砂壶,是一种蕴含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品。从古到今,惊才绝艳的制壶大师辈出,从他们手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名扬中外的绝世精品,仿佛把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都沉淀到一把小壶中,渗透到紫砂泥土里,让中国紫砂文化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和人类艺术的瑰宝。  八月的江南,天蓝云白,清秀妩媚。阵阵微凉的风,拂去夏日的燥热,带来秋的凉爽。当我走进无锡这座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
期刊
每位收藏者都千方百计地寻觅中国灵璧奇石的精品,甚至不惜重金购买,或以佳品交换。但是,有时事与愿违,受人欺诈,得到的只是一块假石或赝品。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地学习和掌握鉴别灵璧石品级和真伪的本领,增强自身的打假能力。  一、中国灵璧奇石的品级  灵璧奇石在历史上曾有贡品、极品、神品、上品、珍品、奇品、精品、佳品、妙品等品級的称谓。贡品是封建社会时期供奉皇帝的物品,所以现在不宜再沿用,其他的称谓目前在石
期刊
摘要:“中式茶艺店”门店设计主题主要围绕“静境”。文章从这一主题的具体设计运用出发,探讨书法在其中的作用、设计经验、书法作品获得等方面的问题,以期为书法在中式风格的茶艺店设计布置上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实际操作办法。  关键词:中式茶艺店;书法;静境;设计应用  我们从一些中式茶艺实体店的调研中看到,无论北派还是南派风格,中式茶艺店的气质与韵味主要围绕“安静”“寂寥”“空”这几个字做文章。把握了“静
期刊
张守跃,江苏宿迁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宿迁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作品先后入第二届兰亭奖、全国首届青年展、第四届正书大展、第一届新人展、第一届楹联展、第二届扇面展、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国际书法大展等。曾获文汇宣城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江苏省首届美术节书法铜奖,在书法专业报刊发表理论文章十余万字,著有《书法微言》一书。  有人问我,有什么能够读千遍而不厌倦?我说,那就看看张守跃先生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领域中,尤其在文物的保护、复原等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对数字化技术的合理应用不仅有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还可以为其传承提供支撑。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的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对策,为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保障。  关键词: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摘要:在我国音乐艺术领域,西域歌舞艺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为此,文章简单地对新疆西域歌舞艺术进行了阐述,明确了其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部分,从新疆文物中可感受到西域舞乐的魅力。此外,重点探究了新疆文物中的西域舞乐,包括苏幕遮舞、胡旋舞、胡腾舞、长袖舞、飘带舞等,舞蹈类型呈现多元化特征,其中著名的为苏幕遮舞、胡腾舞和胡旋舞,其为西域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搭建了平台,表现了独特的舞蹈
期刊
摘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文化艺术传播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在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艺术作品通过新媒体平台、技术、媒介自由组合和多元化新媒体艺术感官交流互动等方式,也得到了推广。在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与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如何从艺术融合、新媒体技术创新应用等角度更好地推动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给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注入活力,是我们探索的重点。本文就以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研究成果展为例,探讨当下新媒体
期刊
摘要: 中国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本课题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篆刻艺术”教学团队为例,从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以期形成“篆刻艺术进校园”在高职院校中实施的范式,为传承和弘扬中国篆刻艺术开辟新途径。一字一世界,一刀一精神,篆刻具有深厚的传统艺术底蕴。中国篆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河北省教育厅发布《
期刊
摘要:黔东南苗族衣饰绚烂多彩。黔东南苗族服饰记载着该民族坎坷的发展历程,同时,又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是地域环境特色的浓缩。黔东南苗族服饰凭借明艳的色彩和复杂的装饰闻名于世,这些图案不仅具有文字的表达功效,而且还记录了苗族的历史生活,这些图案充满着奇特而又神秘的色彩。至今,人们无法完全解读这些图案,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奇特魅力。文章对苗族衣饰图案中的历史文化、美学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探析,
期刊
摘要:托马斯·伊肯斯(Thomas Eakins,1844—1916)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伊肯斯师从人体画名家杰罗姆,他的艺术受伦勃朗、委拉斯贵支等大师的影响,拥有精湛的写实技法;他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是解剖学、动态摄影的先驱;同时也是当时颇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美术教育家,教授“人体解剖”课程,其先进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们的拥护。他的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和美术教育实践对美国美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