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庄子》中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为目的,总共出现了三次与龟意象相关的表述,这三次表述展现了龟意象“超人”、长寿、人化、神圣珍贵等特点,表现了战国时期龟意象的变化。《庄子》中对龟意象的选择,主要是基于表现作者观点的需要。虽然如此,仍然可以从中看到战国时代背景之下龟文化的一些时代特征和变化。受到战国时代大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时人对龟的推崇程度有所下降。
关键词:《庄子》;龟文化;龟;收藏
龟图腾及其文化在学界一直受到关注,也有文章从《诗经》《楚辞》等先秦著作切入考察先秦的龟文化,但似乎尚无文章详谈《庄子》中体现的龟形象。通过本文对《庄子》中体现的龟形象的探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龟及其文化在先秦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从而间接证明古代龟形象收藏的价值。
一、背景概述
(一)中国龟图腾及文化概述
龟文化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礼记·礼运》记载:“麟体信厚,凤知治乱,龟兆吉凶,龙能变化。”在“四灵”中,龟是唯一现实存在的生物,且从排序上看,地位高于龙[1]。
远古时期,原始先民的生存环境恶劣,饱受风雨、水火、疾病、凶兽等自然之苦。龟性情温和,卵生,是两栖生物,又有厚甲可防御强敌,被先民认为是天生的神物,成为先民崇拜的对象。先民对龟的崇拜源于生命崇拜和生殖崇拜,进而演化为图腾崇拜。又有龟卜文化,使龟与祭祀关联起来。所以,在周秦以前,龟来自神灵世界,龟的形象是通灵的,也有着长寿和多子多福的美好含义。
龟在先秦作为一种图腾崇拜而存在。商周金文多释为天鼋的族徽铭文。天鼋,意为“神化了的大龟”。周代《献侯鼎》等铭文记载:“天鼋二字,铭文多见,旧译为子孙,余谓当是天鼋,即轩辕也。”由此可得,天鼋是轩辕氏族的名称、氏族的徽号、氏族的图腾。《国语·周语》记载:“我姬氏出自天鼋。”[2]即,周王朝姬氏承认自己为龟的传人。这说明,对龟的图腾崇拜在先秦时已深入人心。
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灵龟在人们心中一直被视为神秘崇隆之物,在唐宋时曾一度成为华夏民族的象征。即使自元代以来,由于异族的文化打压,龟的神圣地位有所下降,龟的形象在人们心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庄子》概述
《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汉代以后,庄子被尊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又称《南华经》。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时为乱世,礼崩乐坏,政治黑暗,社会有大变革、大动荡。在这样的情况下,庄子及其门人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并感到失望,发展成了清净无为的思想观念。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及其后学在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思想。全书原有内篇7篇、外篇28篇、杂篇14篇、解说3篇,共52篇,总计十余万言;经郭象删减后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存33篇,大小寓言200多个,65920字,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二、《庄子》中的龟意象
(一)《庄子》中龟意象的象征意蕴
《庄子》中“龟”的形象一共出现三次,分别是在《庄子·外篇·秋水》《庄子·杂篇·外物》和《庄子·杂篇·天下》中。《庄子》中的龟形象,不是寓言故事中对龟进行简单拟人化表现的产物,而是真正的有自我意识且具有神性的个体,展现了古人认为龟自身即有灵性的观念。
1.《庄子·外篇·秋水》中的龟意象
《秋水》中,龟以一种具有神圣地位、珍贵的形象出现。庄子以神龟自比,通过神龟宁愿生而曳尾于涂中的说法,表明自己拒绝做官的决心。这展现了庄子不慕权贵、珍爱自由、超然物外的大逍遥的人生哲学。
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甚至由于其与龟卜相关,具有神圣的形象。庄子敢于以龟自比,展现了其强大的自傲、自信与气势,也与《庄子》中对“大”的意象的追求一脉相承。
另外,庄子敢于以龟自比,甚至把龟的形象和泥联系在一起表述,带有“齐物”思想,而旁人也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或其他的情緒,说明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非常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龟作为一种生物是寻常可见的,所以才会用它来作主角讲寓言故事。从故事中王对待龟的态度,即用巾裹着供在庙堂之上来看,龟珍贵又尊贵。这说明“龟”的形象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是神圣而不神秘的。
故事中,“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说明这只神龟非常长寿。这种对龟“长寿”形象特征的附加,一方面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龟相对于自然界其他动物而言活得比较长久;另一方面则表明,当时古人对龟的崇拜,由原先只向龟祈求生殖和生存,增加了祈求长寿的内容。
2.《庄子·杂篇·外物》中的龟意象
《外物》中,神龟本为避免杀身之祸而给宋元君托梦,没想到不仅未逃过被剖杀的命运,龟甲还被宋元君用来占卜。在这则故事的最后,作者借文中的孔子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明了自己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大智慧的态度。
这个故事中神龟带有先知的属性。神龟在被捕获时懂得托梦求救,被用来占卜时十次无一失误,这些特征说明这只神龟是懂得人情世故、能够卜知吉凶的。这样的形象就是先知的形象,是能沟通天地又生存于天地之间的能人。
这只神龟的形象从当今的视角来看有些特别:外形不同寻常,是白色且周长五尺的龟;身份不同寻常,是出使河伯居所的清江使者,并且具有一些神通,比如,给元君托梦、占卜十次无一失误。这样特别的形象,正好展现了神龟之“神”,表现出神龟的“超人”形象。这种神龟的形象,展现了以龟作为图腾崇拜对象时,龟所承载的特殊能量,进一步表现出龟在古人心目中类似于“仙人”的特殊形象和地位。 与此同时,神龟无法躲避渔网,甚至被宋元君用来占卜,有无法预料的事情,也会死亡。这样的形象特征,又说明神龟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这使神龟的形象又具有了普通人的特点。它是“超人”的,但不是“非人”的。这种神龟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生活,但不是天马行空,仍然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特点,展现了华夏民族务实的性格特征,也进一步证明了龟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既是神圣的,又是可亲近的。
3.《庄子·杂篇·天下》中的龟意象
《天下》中,提到惠子有“龟长于蛇”的辩题,但未详解。后世认为其旨在说明长短大小的相对性。在这里提到的龟和蛇只是自然界中两种不同的物种。在这里选择龟和蛇作为辩题,应该也只是因为龟和蛇都是农耕社会中的常见生物,并无特殊意义。这再一次说明了当时人们与龟的关系是相对熟悉但不算亲密、也不够了解的,而这种似有若无的距离感容易演变为神秘感,容易使人对龟产生敬畏的情绪。
(二)龟意象在《庄子》中的作用
作者多利用龟意象的某些特殊文化特征,再结合故事,达到强调自身观点的目的。
1.《庄子·外篇·秋水》中龟意象的作用
《秋水》中,庄子将龟作为故事的主角。因为龟意象具有神圣、高贵的特点,并且龟的地位其实是高于庄子的,所以,当龟的选择与庄子相同的时候,也就增强了庄子的说服力,可以充分表达出庄子不仕、追求自由的决心。庄子的选择与神龟的选择之间构成正向的衬托关系。
2.《庄子·杂篇·外物》中龟意象的作用
《外物》重在利用龟具有神通的特点,与龟在托梦之后的不幸遭遇形成反差,达到强调作者顺应自然观点的目的。
3.《庄子·杂篇·天下》中龟意象的作用
在这个辩题中,龟只是作为辩题的客观对象而存在,重在关注龟与蛇的自然生物属性,并无特殊作用。
(三)先秦时传统龟意象在《庄子》中表现出的发展改造及其原因
先秦时期,龟意象已有神圣、守护的含义,比如,“凡战争之前,龟卜,求龟助”。到了周代,龟的形象已经有了与周天子权力相关联的倾向。在《庄子》中,龟的形象虽然并未被赋予后世那样丰富的文化含义,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但是已经在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些文化标签,比如长寿、吉凶、先知智慧、神圣珍贵等[3]。《庄子》中对龟形象的特别展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龟形象的“凡人化”“能人化”
先秦时期,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社会政治结构较为松散,尚未形成结构严谨的中央集权系统。加上战国时诸侯割据导致礼崩乐坏,所以在这一时期,社会上存在旧贵族地位下降、人们在信仰上缺失或迷茫的问题。许多人对原先社会等级制度的敬畏之情已经不如往昔,对许多社会传统都不甚遵循,连带着对作为周图腾而神化的龟也不太重视。另外,战国时期龟卜文化式微,战争也注重战术。综上,龟在人们心目中神圣的地位也有所下降,龟的“神性”被削弱了。
并且,这种形象也具有中国神话传说的一贯特色,即神灵是神化或高尚化的人。
《庄子》中龟的形象更贴近于现实中的龟或人的形象,龟有一定的神力,但也具有人的性格,并非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秋水》中,神龟虽然具有绵长的寿命、高贵的身份,但被庄子赋予了人的个性和思维。龟像人一样有着自我意识,可以自主地选择命运,这不同于神的宿命论、使命观。龟“曳尾于涂中”的形象画面,也不同于龟以往神圣、高不可攀的形象,反而非常“接地气”。《外物》中龟的形象,本质上是身怀异术的能人形象,也没有超出人的范畴[4]。
2.龟形象的长寿属性的扩展
先秦时期,在龟的形象被神化之后,人们自然会注意到龟其他有特色的自然属性,并对其中一些特征进行了文化上的延伸。龟自身长寿的自然属性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秋水》之前,少见有关神龟长寿属性的表述。该故事中出现的神龟的长寿特征,就展现了这种龟文化内涵上的扩展倾向。
3.对龟形象“去符号化”倾向的展现
《庄子》中出现龟形象的地方,都未对龟表现出极高程度的敬畏,更多的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表现龟的形象,或者回归对龟本身生物属性的叙述引申。《秋水》中有龟“曳尾于涂中”的画面描述,这种画面是基于龟的生物习性加以适当想象而产生的,本身并不带有文化符号的印记。《外物》中龟被抓、被剖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经验而产生的情节,不像后世“遇龟放生”表现出的对龟的极端敬畏。《天下》中,更是只从现实生物角度比较龟与蛇,完全不涉及二者的文化意義。
《庄子》所表现的对龟既尊敬又不卑不亢的态度,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这可能是受到前文提到的时代大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对作为图腾的神龟的推崇程度有所下降。其二,先秦时期的华夏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务实的民族,即使庄子使用了浪漫的手法,可能也尚未使人们的想象完全脱离现实中的龟与人。其三,楚地多龟,龟的形象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并不神秘,当时的人也有食龟的饮食习惯。其四,这或许也与庄子及其后学自身不慕权贵、超然物外的人生观有关,庄子对龟形象的表现也追求回归本真、顺应自然,所以他避开了龟代表权势属性,追求对龟自然生物属性的展现和以此为基础生发出的想象。
三、结语
《庄子》中对龟意象的选择,主要是基于表现作者观点的需要。虽然如此,仍然可以从中看到战国时代背景之下龟文化的一些时代特征和变化。受到时代大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时人对龟的推崇程度有所下降,但龟仍然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龟的形象既是先秦时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生灵,也是占卜时通灵的象征,也因其生物特点而成为时人崇拜的长寿象征。
参考文献
[1]刘兆元.论中国龟文化及其扭曲[J].寻根,1997(6):4-11.
[2]王晖.出土文字资料与五帝新证[J].考古学报,2007(4):1-28.
[3]郭庆藩.庄子集释[M].上海:中华书局,2006.
[4]朱姝源.屈赋多“龟”及其背景考[J].美与时代,2019(7):87-89.
关键词:《庄子》;龟文化;龟;收藏
龟图腾及其文化在学界一直受到关注,也有文章从《诗经》《楚辞》等先秦著作切入考察先秦的龟文化,但似乎尚无文章详谈《庄子》中体现的龟形象。通过本文对《庄子》中体现的龟形象的探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龟及其文化在先秦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从而间接证明古代龟形象收藏的价值。
一、背景概述
(一)中国龟图腾及文化概述
龟文化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礼记·礼运》记载:“麟体信厚,凤知治乱,龟兆吉凶,龙能变化。”在“四灵”中,龟是唯一现实存在的生物,且从排序上看,地位高于龙[1]。
远古时期,原始先民的生存环境恶劣,饱受风雨、水火、疾病、凶兽等自然之苦。龟性情温和,卵生,是两栖生物,又有厚甲可防御强敌,被先民认为是天生的神物,成为先民崇拜的对象。先民对龟的崇拜源于生命崇拜和生殖崇拜,进而演化为图腾崇拜。又有龟卜文化,使龟与祭祀关联起来。所以,在周秦以前,龟来自神灵世界,龟的形象是通灵的,也有着长寿和多子多福的美好含义。
龟在先秦作为一种图腾崇拜而存在。商周金文多释为天鼋的族徽铭文。天鼋,意为“神化了的大龟”。周代《献侯鼎》等铭文记载:“天鼋二字,铭文多见,旧译为子孙,余谓当是天鼋,即轩辕也。”由此可得,天鼋是轩辕氏族的名称、氏族的徽号、氏族的图腾。《国语·周语》记载:“我姬氏出自天鼋。”[2]即,周王朝姬氏承认自己为龟的传人。这说明,对龟的图腾崇拜在先秦时已深入人心。
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灵龟在人们心中一直被视为神秘崇隆之物,在唐宋时曾一度成为华夏民族的象征。即使自元代以来,由于异族的文化打压,龟的神圣地位有所下降,龟的形象在人们心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庄子》概述
《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汉代以后,庄子被尊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又称《南华经》。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时为乱世,礼崩乐坏,政治黑暗,社会有大变革、大动荡。在这样的情况下,庄子及其门人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并感到失望,发展成了清净无为的思想观念。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及其后学在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思想。全书原有内篇7篇、外篇28篇、杂篇14篇、解说3篇,共52篇,总计十余万言;经郭象删减后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存33篇,大小寓言200多个,65920字,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二、《庄子》中的龟意象
(一)《庄子》中龟意象的象征意蕴
《庄子》中“龟”的形象一共出现三次,分别是在《庄子·外篇·秋水》《庄子·杂篇·外物》和《庄子·杂篇·天下》中。《庄子》中的龟形象,不是寓言故事中对龟进行简单拟人化表现的产物,而是真正的有自我意识且具有神性的个体,展现了古人认为龟自身即有灵性的观念。
1.《庄子·外篇·秋水》中的龟意象
《秋水》中,龟以一种具有神圣地位、珍贵的形象出现。庄子以神龟自比,通过神龟宁愿生而曳尾于涂中的说法,表明自己拒绝做官的决心。这展现了庄子不慕权贵、珍爱自由、超然物外的大逍遥的人生哲学。
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甚至由于其与龟卜相关,具有神圣的形象。庄子敢于以龟自比,展现了其强大的自傲、自信与气势,也与《庄子》中对“大”的意象的追求一脉相承。
另外,庄子敢于以龟自比,甚至把龟的形象和泥联系在一起表述,带有“齐物”思想,而旁人也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或其他的情緒,说明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非常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龟作为一种生物是寻常可见的,所以才会用它来作主角讲寓言故事。从故事中王对待龟的态度,即用巾裹着供在庙堂之上来看,龟珍贵又尊贵。这说明“龟”的形象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是神圣而不神秘的。
故事中,“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说明这只神龟非常长寿。这种对龟“长寿”形象特征的附加,一方面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龟相对于自然界其他动物而言活得比较长久;另一方面则表明,当时古人对龟的崇拜,由原先只向龟祈求生殖和生存,增加了祈求长寿的内容。
2.《庄子·杂篇·外物》中的龟意象
《外物》中,神龟本为避免杀身之祸而给宋元君托梦,没想到不仅未逃过被剖杀的命运,龟甲还被宋元君用来占卜。在这则故事的最后,作者借文中的孔子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明了自己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大智慧的态度。
这个故事中神龟带有先知的属性。神龟在被捕获时懂得托梦求救,被用来占卜时十次无一失误,这些特征说明这只神龟是懂得人情世故、能够卜知吉凶的。这样的形象就是先知的形象,是能沟通天地又生存于天地之间的能人。
这只神龟的形象从当今的视角来看有些特别:外形不同寻常,是白色且周长五尺的龟;身份不同寻常,是出使河伯居所的清江使者,并且具有一些神通,比如,给元君托梦、占卜十次无一失误。这样特别的形象,正好展现了神龟之“神”,表现出神龟的“超人”形象。这种神龟的形象,展现了以龟作为图腾崇拜对象时,龟所承载的特殊能量,进一步表现出龟在古人心目中类似于“仙人”的特殊形象和地位。 与此同时,神龟无法躲避渔网,甚至被宋元君用来占卜,有无法预料的事情,也会死亡。这样的形象特征,又说明神龟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这使神龟的形象又具有了普通人的特点。它是“超人”的,但不是“非人”的。这种神龟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生活,但不是天马行空,仍然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特点,展现了华夏民族务实的性格特征,也进一步证明了龟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既是神圣的,又是可亲近的。
3.《庄子·杂篇·天下》中的龟意象
《天下》中,提到惠子有“龟长于蛇”的辩题,但未详解。后世认为其旨在说明长短大小的相对性。在这里提到的龟和蛇只是自然界中两种不同的物种。在这里选择龟和蛇作为辩题,应该也只是因为龟和蛇都是农耕社会中的常见生物,并无特殊意义。这再一次说明了当时人们与龟的关系是相对熟悉但不算亲密、也不够了解的,而这种似有若无的距离感容易演变为神秘感,容易使人对龟产生敬畏的情绪。
(二)龟意象在《庄子》中的作用
作者多利用龟意象的某些特殊文化特征,再结合故事,达到强调自身观点的目的。
1.《庄子·外篇·秋水》中龟意象的作用
《秋水》中,庄子将龟作为故事的主角。因为龟意象具有神圣、高贵的特点,并且龟的地位其实是高于庄子的,所以,当龟的选择与庄子相同的时候,也就增强了庄子的说服力,可以充分表达出庄子不仕、追求自由的决心。庄子的选择与神龟的选择之间构成正向的衬托关系。
2.《庄子·杂篇·外物》中龟意象的作用
《外物》重在利用龟具有神通的特点,与龟在托梦之后的不幸遭遇形成反差,达到强调作者顺应自然观点的目的。
3.《庄子·杂篇·天下》中龟意象的作用
在这个辩题中,龟只是作为辩题的客观对象而存在,重在关注龟与蛇的自然生物属性,并无特殊作用。
(三)先秦时传统龟意象在《庄子》中表现出的发展改造及其原因
先秦时期,龟意象已有神圣、守护的含义,比如,“凡战争之前,龟卜,求龟助”。到了周代,龟的形象已经有了与周天子权力相关联的倾向。在《庄子》中,龟的形象虽然并未被赋予后世那样丰富的文化含义,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但是已经在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些文化标签,比如长寿、吉凶、先知智慧、神圣珍贵等[3]。《庄子》中对龟形象的特别展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龟形象的“凡人化”“能人化”
先秦时期,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社会政治结构较为松散,尚未形成结构严谨的中央集权系统。加上战国时诸侯割据导致礼崩乐坏,所以在这一时期,社会上存在旧贵族地位下降、人们在信仰上缺失或迷茫的问题。许多人对原先社会等级制度的敬畏之情已经不如往昔,对许多社会传统都不甚遵循,连带着对作为周图腾而神化的龟也不太重视。另外,战国时期龟卜文化式微,战争也注重战术。综上,龟在人们心目中神圣的地位也有所下降,龟的“神性”被削弱了。
并且,这种形象也具有中国神话传说的一贯特色,即神灵是神化或高尚化的人。
《庄子》中龟的形象更贴近于现实中的龟或人的形象,龟有一定的神力,但也具有人的性格,并非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秋水》中,神龟虽然具有绵长的寿命、高贵的身份,但被庄子赋予了人的个性和思维。龟像人一样有着自我意识,可以自主地选择命运,这不同于神的宿命论、使命观。龟“曳尾于涂中”的形象画面,也不同于龟以往神圣、高不可攀的形象,反而非常“接地气”。《外物》中龟的形象,本质上是身怀异术的能人形象,也没有超出人的范畴[4]。
2.龟形象的长寿属性的扩展
先秦时期,在龟的形象被神化之后,人们自然会注意到龟其他有特色的自然属性,并对其中一些特征进行了文化上的延伸。龟自身长寿的自然属性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秋水》之前,少见有关神龟长寿属性的表述。该故事中出现的神龟的长寿特征,就展现了这种龟文化内涵上的扩展倾向。
3.对龟形象“去符号化”倾向的展现
《庄子》中出现龟形象的地方,都未对龟表现出极高程度的敬畏,更多的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表现龟的形象,或者回归对龟本身生物属性的叙述引申。《秋水》中有龟“曳尾于涂中”的画面描述,这种画面是基于龟的生物习性加以适当想象而产生的,本身并不带有文化符号的印记。《外物》中龟被抓、被剖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经验而产生的情节,不像后世“遇龟放生”表现出的对龟的极端敬畏。《天下》中,更是只从现实生物角度比较龟与蛇,完全不涉及二者的文化意義。
《庄子》所表现的对龟既尊敬又不卑不亢的态度,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这可能是受到前文提到的时代大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对作为图腾的神龟的推崇程度有所下降。其二,先秦时期的华夏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务实的民族,即使庄子使用了浪漫的手法,可能也尚未使人们的想象完全脱离现实中的龟与人。其三,楚地多龟,龟的形象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并不神秘,当时的人也有食龟的饮食习惯。其四,这或许也与庄子及其后学自身不慕权贵、超然物外的人生观有关,庄子对龟形象的表现也追求回归本真、顺应自然,所以他避开了龟代表权势属性,追求对龟自然生物属性的展现和以此为基础生发出的想象。
三、结语
《庄子》中对龟意象的选择,主要是基于表现作者观点的需要。虽然如此,仍然可以从中看到战国时代背景之下龟文化的一些时代特征和变化。受到时代大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时人对龟的推崇程度有所下降,但龟仍然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龟的形象既是先秦时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生灵,也是占卜时通灵的象征,也因其生物特点而成为时人崇拜的长寿象征。
参考文献
[1]刘兆元.论中国龟文化及其扭曲[J].寻根,1997(6):4-11.
[2]王晖.出土文字资料与五帝新证[J].考古学报,2007(4):1-28.
[3]郭庆藩.庄子集释[M].上海:中华书局,2006.
[4]朱姝源.屈赋多“龟”及其背景考[J].美与时代,2019(7):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