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5日,国务院决定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看到更多的希望。此次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将去年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一万名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增至5万名,招生区域包括所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和中央部属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按照高考程序和确定的标准,新增的本科招生计划主要用于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升学壓力大、农村考生多的中西部省份。同时要求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18.5万个名额,由东部高校招收中西部考生。多措并举,使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
农村生源远离一流大学
200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曾在科教领导小组的讲话中指出:“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温家宝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属于部属名牌大学。其时,农村生源的学生上一流大学的机会甚至超过了城市学生。而现在,和当年已经完全不同了。华南师范大学人才测评与考试研究所所长张敏强说,1999年他已在中山大学做过不完全的调查,“当时城市大学生已占90%,现在估计只会更多”。
教育学博士、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罗立祝实证研究发现,城乡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特征。在部属大学中, 农村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远低于城市子女;在一般本科高校中,农村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略低于城市子女;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农村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高于城市子女。他以一所部属大学和一所一般本科高校近10年来招生数据作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城市子女在重点大学、一般本科、专科高校中获得的入学机会分别是农村子女的3.1倍、1.4倍、0.67倍。而且,越是声望地位高的大学,农村子女的入学机会越小,他分析1996年到1999年北京大学招生数据发现,农村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城市子女的七分之一。他通过分析厦门大学2004年到2008年招生数据还发现,农村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清华大学招生办的数据也显示,2011年清华录取的新生来自全国近1200所中学,其中县级中学300余所。县级以下中学学生近500人,只占清华当年新生的七分之一左右。《人民日报》也曾指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农村生源所占比例仅为30%左右,而且有减少的趋势。但是,从全国范围看,农村生源占高校学生的比例则逐年上升,达到50%以上。这意味着高等教育日渐大众化,但精英高等教育中,农村子弟并不占优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认为招生就是个零和游戏,农村生源所占比例减少了,城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受益。
专项招生效果有限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2012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从去年开始的5年内,国务院确定的21个省区市的680个贫困县约一万名学生将成为“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受益者,以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的方式考入大学。而从今年开始,这个名额已从一万人增加到3万人。
“这些改革政策和建议有利于打破日益板结化的社会结构,让寒门子弟有更多的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说,实施专项计划后,贫困地区考生一本录取率与中西部平均录取率差距将由2011年相差1.4个百分点减少至相差0.7个百分点。这一政策也被视为在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方面迈出实质性一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认为这项政策只能有限补偿高考公平,效果有限。熊丙奇认为,从今年国家出台的政策看,上述两个计划都扩大了招生数量,在去年操作中(因招生规模不大)不太突出的问题,也开始引起社会关注。比如,计划会不会被一些权势阶层利用,变为不发达地区有权有钱者子女进名校的机会?高校增加计划,基本上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改革方向背离。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计划就只能在短期内效果明显,而却难长期推进下去。
他还指出,专项招生计划,都是在现行高考集中录取框架下做文章,而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正是高考录取地域不公平的根源所在——各高校是把招生计划划拨到各省的,在不打破这一制度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地区的指标,虽有进步意义,但治标不治本。就是贫困地区的一本录取率提升到全国平均水平,距离一本录取率最高的地区(达到27%)还有十分大的差距。
目前的学生素质评价其实是以城市学生为本位,唱歌、跳舞、绘画、弹琴等被认为是特长,拥有这些特长的学生被认为“素质高”。可是,农村学生也有自己的特长,比如吃苦耐劳,意志坚定,生活自理能力强,他们会种地、会养猪、会放牛,为什么城市学生的特长被认为是素质,而农村学生的特长不被认为是素质呢?北京理工大学一名教授曾在微博上发问:“钢琴弹得好加分,杀猪杀得好凭什么不加分?”他是用这样的强烈对比来质疑高考加分对农村学生不公平。北京大学前校长周其凤也曾表示,对学生的素质要全面考量,“不能一谈到素质就是说唱歌好、跳舞好,农村的孩子在弱势群体中成长起来,他们更知道尊重别人,更能吃苦,更知道感恩,这是比会背一些诗歌、多解一道数学题更高的素质。”
超级中学垄断一流生源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副省长张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各类实验、示范、重点学校几乎全部集中在城市。小学和初中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加上择校热,往往置普通家庭的优秀子女于门外。一些家境较好的子女优先占据政府多年投资形成的优质资源。
“超级中学”成了近几年的新现象。王斯敏等人的统计发现,不少省份北大清华招生名额的一半都被少数几所“超级中学”占据。以陕西省为例, 2010年,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和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分别有83人和60人考入北大清华,合计占全省上北大清华名额的62.2%。2011年,在河南教育部门公布的高校录取保送生名单中,全省有62人被直接保送到清华、北大,其中来自3所省会优质高中的学生有53人,其余9名学生来自省辖市的优质高中。整个名单中没有一个来自县级或乡镇学校的学生。 刘云杉认为,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到地市一级和省一级的精英中学,这些中学犹如超级航空母舰,农村孩子很难进入,“主要病因在于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性加剧。马太效应导致强校越来越强,汇集优秀生源、师资与教学条件,且重心上移,向省会等大中城市聚集。这导致在考分上具有竞争力的农村生源减少了,在中小学教育中,能获得优异的学业成就的农村学生减少了”。教育学博士罗立祝在调研中则发现,在保送招生制度中,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7.2倍;自主招生制度中,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8.2 倍,城市子女获得的高考加分机会是农村子女的7.3倍。河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广明也认为,从目前的自主招生设计来看,各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与面试对农村学生明显是不公的。北京大学李文胜教授认为,一流大学自主招生的名额经常就给到重点中学,农村的学生机会很少。即使农村学生有机会参加自主招生,在考试和面试当中可能也会处于劣势。
落实教育公平的需要
从自主招生制度推行以来,有关自主招生让农村学生上名校更不公平的质疑不断。对此熊丙奇认为,试点自主招生的高校显然注意到这一问题,开始在自主招生中制订专门面向农村学生、贫困生的计划。这反映出自主招生制度的灵活性,但他认为,这些学校在农村学生问题上动静很大,但有多少贫困生能得实惠,很难说。刘云杉也认为,清华的“自强计划”和人大的“圆梦计划”,以特殊的策略补偿这一利益受损群体,“最多不过是‘脚疼治脚’的局部治疗法”。
熊丙奇还认为,按照全国重点大学的性质,根本推进高考公平的做法是实行全国重点大学面向全国的统一自主招生,基本操作方式是,举行全国统一测试,大学基于统一测试成绩进行自主招生。其中,统一测试保障了基本的公平,大学会自主提出申请者的成绩要求;自主招生则一方面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灵活的多元评价指标,校正录取中因地区教育差异、家庭教育差异所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在美国,大学录取能成为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众多大学在录取中,会有地区教育因素评价、家庭因素评价,对于那些来自教育薄弱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会有加分评价,换言之,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来自教育薄弱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更受大学青睐。
鉴于我国过去10年试点自主招生存在的问题,不少舆论反对推进自主招生改革,认为自主招生会加剧农村地区、不发达地区的高考不公,因为大学举行自主招生笔试、面试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不说,目前大学的面试考题也偏向于城市考生,另外,自主招生也有潜规则问题,大学的行政治校方式,会把自主招生变为滋生招生腐败的温床。这些担忧不无道理,可是,我国过去10年推行的自主招生改革,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而是嫁接在集中录取制度基础上的伪自主招生——学生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测试,获得资格之后还要参加高考集中录取,这样的自主招生,不但没有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也没有扩大学生的选择权,而由于学生没有充分选择学校的权利,因此,高校既不会在招生中关注学生的权益,也不会在培养中推进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有专家指出,真正的自主招生,是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尤其是学生选择学校,即一名考生可以自主申请若干所大学,获得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后再根据学校的教育质量、声誉和提供的教育服務选择大学。推进真正的自主招生改革,不但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需要,也是落实教育公平的需要。为此,按照正确的路径实施真正的改革,而不是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做换汤不换药的折腾。如果能实行全国重点大学面向全国的统一自主招生,那么,困惑我国高考的地域不公平问题会得到根本治理。
农村生源远离一流大学
200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曾在科教领导小组的讲话中指出:“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温家宝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属于部属名牌大学。其时,农村生源的学生上一流大学的机会甚至超过了城市学生。而现在,和当年已经完全不同了。华南师范大学人才测评与考试研究所所长张敏强说,1999年他已在中山大学做过不完全的调查,“当时城市大学生已占90%,现在估计只会更多”。
教育学博士、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罗立祝实证研究发现,城乡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特征。在部属大学中, 农村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远低于城市子女;在一般本科高校中,农村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略低于城市子女;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农村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高于城市子女。他以一所部属大学和一所一般本科高校近10年来招生数据作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城市子女在重点大学、一般本科、专科高校中获得的入学机会分别是农村子女的3.1倍、1.4倍、0.67倍。而且,越是声望地位高的大学,农村子女的入学机会越小,他分析1996年到1999年北京大学招生数据发现,农村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城市子女的七分之一。他通过分析厦门大学2004年到2008年招生数据还发现,农村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清华大学招生办的数据也显示,2011年清华录取的新生来自全国近1200所中学,其中县级中学300余所。县级以下中学学生近500人,只占清华当年新生的七分之一左右。《人民日报》也曾指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农村生源所占比例仅为30%左右,而且有减少的趋势。但是,从全国范围看,农村生源占高校学生的比例则逐年上升,达到50%以上。这意味着高等教育日渐大众化,但精英高等教育中,农村子弟并不占优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认为招生就是个零和游戏,农村生源所占比例减少了,城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受益。
专项招生效果有限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2012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从去年开始的5年内,国务院确定的21个省区市的680个贫困县约一万名学生将成为“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受益者,以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的方式考入大学。而从今年开始,这个名额已从一万人增加到3万人。
“这些改革政策和建议有利于打破日益板结化的社会结构,让寒门子弟有更多的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说,实施专项计划后,贫困地区考生一本录取率与中西部平均录取率差距将由2011年相差1.4个百分点减少至相差0.7个百分点。这一政策也被视为在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方面迈出实质性一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认为这项政策只能有限补偿高考公平,效果有限。熊丙奇认为,从今年国家出台的政策看,上述两个计划都扩大了招生数量,在去年操作中(因招生规模不大)不太突出的问题,也开始引起社会关注。比如,计划会不会被一些权势阶层利用,变为不发达地区有权有钱者子女进名校的机会?高校增加计划,基本上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改革方向背离。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计划就只能在短期内效果明显,而却难长期推进下去。
他还指出,专项招生计划,都是在现行高考集中录取框架下做文章,而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正是高考录取地域不公平的根源所在——各高校是把招生计划划拨到各省的,在不打破这一制度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地区的指标,虽有进步意义,但治标不治本。就是贫困地区的一本录取率提升到全国平均水平,距离一本录取率最高的地区(达到27%)还有十分大的差距。
目前的学生素质评价其实是以城市学生为本位,唱歌、跳舞、绘画、弹琴等被认为是特长,拥有这些特长的学生被认为“素质高”。可是,农村学生也有自己的特长,比如吃苦耐劳,意志坚定,生活自理能力强,他们会种地、会养猪、会放牛,为什么城市学生的特长被认为是素质,而农村学生的特长不被认为是素质呢?北京理工大学一名教授曾在微博上发问:“钢琴弹得好加分,杀猪杀得好凭什么不加分?”他是用这样的强烈对比来质疑高考加分对农村学生不公平。北京大学前校长周其凤也曾表示,对学生的素质要全面考量,“不能一谈到素质就是说唱歌好、跳舞好,农村的孩子在弱势群体中成长起来,他们更知道尊重别人,更能吃苦,更知道感恩,这是比会背一些诗歌、多解一道数学题更高的素质。”
超级中学垄断一流生源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副省长张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各类实验、示范、重点学校几乎全部集中在城市。小学和初中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加上择校热,往往置普通家庭的优秀子女于门外。一些家境较好的子女优先占据政府多年投资形成的优质资源。
“超级中学”成了近几年的新现象。王斯敏等人的统计发现,不少省份北大清华招生名额的一半都被少数几所“超级中学”占据。以陕西省为例, 2010年,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和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分别有83人和60人考入北大清华,合计占全省上北大清华名额的62.2%。2011年,在河南教育部门公布的高校录取保送生名单中,全省有62人被直接保送到清华、北大,其中来自3所省会优质高中的学生有53人,其余9名学生来自省辖市的优质高中。整个名单中没有一个来自县级或乡镇学校的学生。 刘云杉认为,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到地市一级和省一级的精英中学,这些中学犹如超级航空母舰,农村孩子很难进入,“主要病因在于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性加剧。马太效应导致强校越来越强,汇集优秀生源、师资与教学条件,且重心上移,向省会等大中城市聚集。这导致在考分上具有竞争力的农村生源减少了,在中小学教育中,能获得优异的学业成就的农村学生减少了”。教育学博士罗立祝在调研中则发现,在保送招生制度中,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7.2倍;自主招生制度中,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8.2 倍,城市子女获得的高考加分机会是农村子女的7.3倍。河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广明也认为,从目前的自主招生设计来看,各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与面试对农村学生明显是不公的。北京大学李文胜教授认为,一流大学自主招生的名额经常就给到重点中学,农村的学生机会很少。即使农村学生有机会参加自主招生,在考试和面试当中可能也会处于劣势。
落实教育公平的需要
从自主招生制度推行以来,有关自主招生让农村学生上名校更不公平的质疑不断。对此熊丙奇认为,试点自主招生的高校显然注意到这一问题,开始在自主招生中制订专门面向农村学生、贫困生的计划。这反映出自主招生制度的灵活性,但他认为,这些学校在农村学生问题上动静很大,但有多少贫困生能得实惠,很难说。刘云杉也认为,清华的“自强计划”和人大的“圆梦计划”,以特殊的策略补偿这一利益受损群体,“最多不过是‘脚疼治脚’的局部治疗法”。
熊丙奇还认为,按照全国重点大学的性质,根本推进高考公平的做法是实行全国重点大学面向全国的统一自主招生,基本操作方式是,举行全国统一测试,大学基于统一测试成绩进行自主招生。其中,统一测试保障了基本的公平,大学会自主提出申请者的成绩要求;自主招生则一方面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灵活的多元评价指标,校正录取中因地区教育差异、家庭教育差异所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在美国,大学录取能成为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众多大学在录取中,会有地区教育因素评价、家庭因素评价,对于那些来自教育薄弱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会有加分评价,换言之,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来自教育薄弱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更受大学青睐。
鉴于我国过去10年试点自主招生存在的问题,不少舆论反对推进自主招生改革,认为自主招生会加剧农村地区、不发达地区的高考不公,因为大学举行自主招生笔试、面试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不说,目前大学的面试考题也偏向于城市考生,另外,自主招生也有潜规则问题,大学的行政治校方式,会把自主招生变为滋生招生腐败的温床。这些担忧不无道理,可是,我国过去10年推行的自主招生改革,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而是嫁接在集中录取制度基础上的伪自主招生——学生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测试,获得资格之后还要参加高考集中录取,这样的自主招生,不但没有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也没有扩大学生的选择权,而由于学生没有充分选择学校的权利,因此,高校既不会在招生中关注学生的权益,也不会在培养中推进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有专家指出,真正的自主招生,是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尤其是学生选择学校,即一名考生可以自主申请若干所大学,获得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后再根据学校的教育质量、声誉和提供的教育服務选择大学。推进真正的自主招生改革,不但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需要,也是落实教育公平的需要。为此,按照正确的路径实施真正的改革,而不是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做换汤不换药的折腾。如果能实行全国重点大学面向全国的统一自主招生,那么,困惑我国高考的地域不公平问题会得到根本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