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让语文课堂迸发智慧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s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等待,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急于求成,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和回味,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目前来看,很多语文教师由于赶课堂教学进度,而忽略了等待。殊不知,等待在课堂教学中有其必然性:一是学生个体间的不同要求教师等待,二是学生自主权回归要求教师等待,三是课堂教学内容本身要求教师等待。等待是一门艺术,它就像迟来的“告白”,总能创造无限精彩。
  一、在回答时等待,兼顾全体
  教师面对的学生各有差异,语文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在课堂提问时,有些学生往往脱口而出,而有些学生则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才能勉强作答。作为语文教师,要正视这些差异,兼顾全体学生,有必要在回答时等待,倾听后进生的声音,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找回参与课堂的信心。
  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一课时,为了调动课堂气氛,教师设计了开放式的问题:我们经常听到人家说“上网”,你知道他们说的“网”是怎么回事吗?问题一抛出,有的学生就急忙抢着说出自己的观点。例如,“网”就是国际互联网,能用来上网聊天、购物等。而一些学生始终没有发言,此时教师要静下心等一等,用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发言。终于,一位很少发言的学生鼓起勇气说:我知道课文中的“网”是指国际互联网,除了购物、聊天,我还能足不出户,和一个别处的朋友视频通话呢。教师随即表扬了这名同学能够用这么贴近生活的例子说明国际互联网的用途。由此可见,只要多一些等待、多一点鼓励,所有学生都可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二、在交流时等待,静待花开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小组交流。由于有些文本内容较难,或者是语文教师设计的问题较有深度,学生有时候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小组交流任务。此时,语文教师可以在交流时等待,多一点耐心,静待花开。
  例如,在学习《学与问》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小组合作交流任务,引导学生以合作形式完成。问题一:从哥白尼的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问题二:学贵在问,还贵在什么地方?问题三:你认为学与问的关系是怎样的?一开始,语文教师给学生五分钟的探讨时间。规定时间过后,在教师抽查小组提问时,很多学生只是回答了问题二,即领悟到了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对于问题二和问题三,很多小组都沉默不语。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讨论,虽然很多小组都没有了第一次讨论时的激情,但过了一会儿,有小组提出了学还贵在坚持、贵在勤奋、贵在专一,并举出了一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也有小组想出了学与问的关系,即二者相辅相成。由此可见,当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卡住时,教师不宜直接给出答案,而应该让学生沉下心来,继续思考,得出观点。
  三、在争议处等待,激发学生思考
  当学生对某一个观点或者问题存在较大争议时,语文教师可以在此等待,激发学生再次深入思考。教师不要急于“介入”,而要让学生交流思想、碰撞观点,然后自己醒悟。
  例如,在学习《微笑着承受一切》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对于桑兰来说“这是天大的不幸”。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联系桑兰的运动生涯和受伤的情况进行分析。学生正各抒己见时,突然冒出一个声音:“我觉得不只是这样,疼痛是小事,关键是桑兰肢体已经伤残,大好前途就这样没了。”对于这位学生的言论,教师并没有阻止,而是采取等待策略,调动更多的学生思考。学生纷纷参与到争论中,有学生说:“对于曾经获得诸多荣耀的桑兰来说,突然变成这样,也许她一下子接受不了,因而是天大的不幸。”等到课堂趋于安静的时候,语文教师再“介入”课堂,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大家达成共识。
  (责 编 肖 飞)
其他文献
采用双螺杆挤压膨化机对灵芝菌糠进行挤压膨化处理,对处理前后灵芝菌糠的粗蛋白、氨基酸、粗纤维、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和还原糖等主要成分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灵芝菌糠
今天我班的张倩同学挨打了,为她接住老师愤怒的是她的右手。  下午语文课前,我刚走到教室门口,就有同学围上来说张倩挨打了,手痛得很,哭得中午饭都没吃。我问:“挨谁的打?为什么挨打?”同学们这样描述:上午第四节课,英语老师让大家默写单词,张倩错了两个,所以被打。“是用什么打的?怎么个打法?”我追问。“用教鞭打的,打的时候手必须放在桌子上,错一个单词三下。” “打的时候用力程度怎么样?” “她打得太狠,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教育即生长。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师生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和成长,获得长久的幸福人生。  学校教育要让师生通过自我实现获得幸福,就需要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我们将这种教育理念称为“激活教育”。“激活”意味着使人焕发生命活力,充分展现人的力量,发挥人的潜能。为了激扬生命,我们在尊重、赏识生命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领学生和教师立足当前的学习和工作,去发现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