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有很大转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体现了合作教学策略,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学生成为主体,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因诸多原因,课堂讨论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1、讨论过于随意。
在课堂上,讨论次数过于频繁。更有甚者,一堂课都以讨论的形式进行,这样容易使学生疲于应付。同时很多教师则以讨论为调节教学时间的工具。这样的讨论,无论是在对讨论的设置、讨论的组织上都有很明显的随意性,无疑使讨论的质量大打折扣。
2、师生参与度不同,效率低。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室里立既沉浸在一片喧哗之中,好像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讨论。仔细观察,发现学生有的按要求在进行讨论,有的互不倾听你说我也说,有的甚至聊天或干其他事情,还有一些一动不动等待答案。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则更多的站在讲台上袖手旁观或在教室中走来走去,严重缺乏参与意识。既使有些教师参与了讨论,也只是和个别学生讨论而忘了其他学生。产生上述原因主要是教师只关注讨论结果,而对讨论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再加之学生学习习惯、方式、自主性和自控力上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学生自私、合作意识缺乏,这就为我们开展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3、思维过于肤浅、狭隘。
讨论本身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思维过程。但在讨论中学生动手、动嘴的频率高于脑力思维。当讨论题出现后,学生总是机械性的在教材上寻找答案,回答教材现有知识,不能触入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如果教材上没有现成答案,学生则无所适从。
二、讨论法教学要抓住关键
1、讨论的设置。作为讨论题的设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与当前社会生活实际的结合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切记一些带有亲身经历和情感体验类的问题,一般不宜做讨论题。
2、学生的准备。课堂讨论以小组讨论为主,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分组。小组内部成员需进一步角色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群策群力。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小组成员的角色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动。
3、讨论的组织。教学情境千变万化,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把握讨论的节奏,积极参与,适时介入,做好讨论的组织工作。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充分的个别思考时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参与,这样方可听到学生的心声,才能清楚地了解组织形式的利弊和讨论时间的长短,从而不断改进讨论的方法,提高讨论效果。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做出画龙点睛的点评或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同时教师还应多鼓励性格内向,表达能力欠佳的学生,有意识的给这些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但应该注意的是不能一堂课的内容让学生都以讨论的形式去完成。但我们应提倡团队协作精神的同时,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扬个性的机会。
4、讨论的结束。讨论结束时,教师应对整个讨论过程和结果作总结概括,由教师归纳学生对讨论问题的认识和提出解决方法,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正确的认识上来。如果教师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则会使学生失去反思的机会,思维得不到继续发展,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持续提升,反而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失去进取心。
课堂讨论要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养成勤动脑、勤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1、讨论过于随意。
在课堂上,讨论次数过于频繁。更有甚者,一堂课都以讨论的形式进行,这样容易使学生疲于应付。同时很多教师则以讨论为调节教学时间的工具。这样的讨论,无论是在对讨论的设置、讨论的组织上都有很明显的随意性,无疑使讨论的质量大打折扣。
2、师生参与度不同,效率低。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室里立既沉浸在一片喧哗之中,好像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讨论。仔细观察,发现学生有的按要求在进行讨论,有的互不倾听你说我也说,有的甚至聊天或干其他事情,还有一些一动不动等待答案。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则更多的站在讲台上袖手旁观或在教室中走来走去,严重缺乏参与意识。既使有些教师参与了讨论,也只是和个别学生讨论而忘了其他学生。产生上述原因主要是教师只关注讨论结果,而对讨论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再加之学生学习习惯、方式、自主性和自控力上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学生自私、合作意识缺乏,这就为我们开展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3、思维过于肤浅、狭隘。
讨论本身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思维过程。但在讨论中学生动手、动嘴的频率高于脑力思维。当讨论题出现后,学生总是机械性的在教材上寻找答案,回答教材现有知识,不能触入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如果教材上没有现成答案,学生则无所适从。
二、讨论法教学要抓住关键
1、讨论的设置。作为讨论题的设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与当前社会生活实际的结合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切记一些带有亲身经历和情感体验类的问题,一般不宜做讨论题。
2、学生的准备。课堂讨论以小组讨论为主,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分组。小组内部成员需进一步角色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群策群力。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小组成员的角色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动。
3、讨论的组织。教学情境千变万化,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把握讨论的节奏,积极参与,适时介入,做好讨论的组织工作。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充分的个别思考时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参与,这样方可听到学生的心声,才能清楚地了解组织形式的利弊和讨论时间的长短,从而不断改进讨论的方法,提高讨论效果。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做出画龙点睛的点评或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同时教师还应多鼓励性格内向,表达能力欠佳的学生,有意识的给这些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但应该注意的是不能一堂课的内容让学生都以讨论的形式去完成。但我们应提倡团队协作精神的同时,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扬个性的机会。
4、讨论的结束。讨论结束时,教师应对整个讨论过程和结果作总结概括,由教师归纳学生对讨论问题的认识和提出解决方法,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正确的认识上来。如果教师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则会使学生失去反思的机会,思维得不到继续发展,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持续提升,反而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失去进取心。
课堂讨论要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养成勤动脑、勤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