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学习应该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应该存在科学的方法。好的学习效果应源于,科学的认知策略、良好的智慧品质、优化的思维方法、良好的心理素质。所谓的学习方法就是从以上四个方面出发,寻找出达到良好学习效果的操作方式。
一、认知策略上体现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1.尝试错误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目标经常先确定一个解题的方向,选用某一方法试探性地力求达到解题目标。如果这种试探过程毫无结果,或许就可以从这一错误方法中获得正确解题的启示。这种做法就称为尝试错误法。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尝试错误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规律的实质;通过尝试错误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归纳出科学的方法。
2.小结的作用。
小结的目的从本质上是深入对知识的理解。关于理解要经历以下阶段:关于知识字面的理解;关于知识的解释(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说明。或举例,或论述);关于知识非本质的认识(能够区分本质与非本质因素);关于知识在新情境下的应用。
3.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乃求知之捷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认识对象之间的在内容与方法上共同的本质因素,而后才能“触类”。但这只是“旁通”的前提。其次,更关键的是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与新课题类化的能力。
4.原型启发——创造的源泉。
当进行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时,从其它事物中我们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我们把这种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作“原型”。从本质上说,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主要是因为这一事物本身的特点和属性,与所要创造的东西有相似之处。
二、智慧品质特征对“如何学习”的启示
人的智慧能力不是根据他在模仿的基础上能做些什么或在详尽的解释以后能掌握些什么来判断的。人的智慧表现:不是在于独立地掌握或发现新的知识,而是在于他在解决新问题时把这些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的广度。
1.“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
智慧的最重要品质之一是它的深度。在学习中,智慧的深度体现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能明确新知识、新问题的本质,能够知道“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并能够形成关于它们的简约的概括。
2.发散与无限——创造力之源。
智慧的最重要品质之二是它的灵活性。在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不仅广泛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而且要克服以往经验的障碍、脱离思维的习惯的束缚,解决知识与问题情景要求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克服以往经验、思维习惯所带来的“想当然”,将思路向各个方向尽可能地发散,以便新颖而独特地用知识解决问题。
3.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智慧最重要品质之三是它的稳定性。学习者不仅仅要区分出学习对象的本质特征,而且在头脑中要保持着它的全部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操作而不受所分析情境的外部、偶然特征的重大影响,即是保持智慧的稳定性。
4.用心感知自己的思绪。
智慧的最重要品质之四是它的自我意识性。学习者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使自己的思维活动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的思维对象,便能揭示自己思维进程中的错误及其原因,并能够找到纠正它们的方法;同时还能用词或其他符号表现思维活动的结果(如新形成的概念和规律的重要特征),借以找到形成这种结果的方法。
三、学会思考优化思维
1.正确处理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解题中的分析与综合的关系:创造活动的本领,首先在于综合——现状的再构成;其次分析旨在实现综合——现状的再构成的准备阶段;最后必须认识到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分析,换言之,是以怎样的综合为目标进行分析的。
2.怀疑与否定——思维升华的必经之路。
二元对立统一是自然界和心理世界都遵循的规律,在物理世界中当然不能例外。物理概念、规律的本质与其非本质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本质与其非本质都强调着自己而否定对方,另一方面,它们又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必要前提,没有自己当然也就没有对方,而没有了对方,自己也就不复存在。
3.妨碍思路的因素。
从主观的角度看,以下几个因素值得考虑:
(1)克服个人中心倾向;
(2)在思维过程中加强自我提示;
(3)要选择最佳的思维角度与思维起点。
4.加速思路变换的方法。
(1)改变条件考察内涵的变化。
物理学的概念、规律等都是有其存在条件的。物理问题的解是与特定的条件对应的。我们改变物理问题的题设条件,考察解的变化,并从这种变化中归纳出解题的各种思路,从而使思路灵活起来,能够快速变换思路。
(2)求同训练。
“求同”是指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上,我们不断地对所学内容或已做过的习题进行考察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种共同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求同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进行类比思考、对命题进行题目归类;选择思路、方法、技巧,为加速思路变换做准备。
(3)从现状出发探索目的——有没有别的用途?
物理学中的牛顿第二定律研究了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它除了能够已知其中两个量求第三个量之外,它还能够干什么?它与其他两个定律联合起来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它能否与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联合解决问题?解决哪些问题?
四、心理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1.动机对思维的影响。
“动机”能唤起行动,使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并在相当的时间内维持这一活动。对任何事情都毫无兴趣的人,或者即便有,也很难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维持的人,或者那种对既定目标缺乏执著追求的热忱,尤其在挫折面前没有毅力、丧失信心的人,是很难在其思维活动中有所建树的。
2.情绪的参与。
良好的情绪状态——良好的心境:(使你的一切体验、活动都带上良好情绪色彩且相当持久的心态)是使你的思维被易化的心理基础,对你的思维具有效果良好的催化作用。
3.意志的作用。
认识过程离不开意志的作用。意志促使认识过程具有目的性和有效性,从而使认识广阔而深入,并有一定效果。特别是当学习者从复杂情境中探求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过程遇到阻抑时,意志对认识过程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同时,意志有调节情感、情绪的功能,可以控制情绪使之服从于理智。
由于以上四个方面在对学习的影响上存在实质上的有机联系,可能在不同方面涉及到同一问题,实为不可避免。由于笔者水平所限,难免挂一漏万,敬请读者指正。
一、认知策略上体现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1.尝试错误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目标经常先确定一个解题的方向,选用某一方法试探性地力求达到解题目标。如果这种试探过程毫无结果,或许就可以从这一错误方法中获得正确解题的启示。这种做法就称为尝试错误法。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尝试错误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规律的实质;通过尝试错误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归纳出科学的方法。
2.小结的作用。
小结的目的从本质上是深入对知识的理解。关于理解要经历以下阶段:关于知识字面的理解;关于知识的解释(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说明。或举例,或论述);关于知识非本质的认识(能够区分本质与非本质因素);关于知识在新情境下的应用。
3.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乃求知之捷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认识对象之间的在内容与方法上共同的本质因素,而后才能“触类”。但这只是“旁通”的前提。其次,更关键的是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与新课题类化的能力。
4.原型启发——创造的源泉。
当进行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时,从其它事物中我们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我们把这种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作“原型”。从本质上说,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主要是因为这一事物本身的特点和属性,与所要创造的东西有相似之处。
二、智慧品质特征对“如何学习”的启示
人的智慧能力不是根据他在模仿的基础上能做些什么或在详尽的解释以后能掌握些什么来判断的。人的智慧表现:不是在于独立地掌握或发现新的知识,而是在于他在解决新问题时把这些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的广度。
1.“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
智慧的最重要品质之一是它的深度。在学习中,智慧的深度体现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能明确新知识、新问题的本质,能够知道“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并能够形成关于它们的简约的概括。
2.发散与无限——创造力之源。
智慧的最重要品质之二是它的灵活性。在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不仅广泛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而且要克服以往经验的障碍、脱离思维的习惯的束缚,解决知识与问题情景要求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克服以往经验、思维习惯所带来的“想当然”,将思路向各个方向尽可能地发散,以便新颖而独特地用知识解决问题。
3.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智慧最重要品质之三是它的稳定性。学习者不仅仅要区分出学习对象的本质特征,而且在头脑中要保持着它的全部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操作而不受所分析情境的外部、偶然特征的重大影响,即是保持智慧的稳定性。
4.用心感知自己的思绪。
智慧的最重要品质之四是它的自我意识性。学习者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使自己的思维活动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的思维对象,便能揭示自己思维进程中的错误及其原因,并能够找到纠正它们的方法;同时还能用词或其他符号表现思维活动的结果(如新形成的概念和规律的重要特征),借以找到形成这种结果的方法。
三、学会思考优化思维
1.正确处理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解题中的分析与综合的关系:创造活动的本领,首先在于综合——现状的再构成;其次分析旨在实现综合——现状的再构成的准备阶段;最后必须认识到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分析,换言之,是以怎样的综合为目标进行分析的。
2.怀疑与否定——思维升华的必经之路。
二元对立统一是自然界和心理世界都遵循的规律,在物理世界中当然不能例外。物理概念、规律的本质与其非本质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本质与其非本质都强调着自己而否定对方,另一方面,它们又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必要前提,没有自己当然也就没有对方,而没有了对方,自己也就不复存在。
3.妨碍思路的因素。
从主观的角度看,以下几个因素值得考虑:
(1)克服个人中心倾向;
(2)在思维过程中加强自我提示;
(3)要选择最佳的思维角度与思维起点。
4.加速思路变换的方法。
(1)改变条件考察内涵的变化。
物理学的概念、规律等都是有其存在条件的。物理问题的解是与特定的条件对应的。我们改变物理问题的题设条件,考察解的变化,并从这种变化中归纳出解题的各种思路,从而使思路灵活起来,能够快速变换思路。
(2)求同训练。
“求同”是指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上,我们不断地对所学内容或已做过的习题进行考察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种共同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求同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进行类比思考、对命题进行题目归类;选择思路、方法、技巧,为加速思路变换做准备。
(3)从现状出发探索目的——有没有别的用途?
物理学中的牛顿第二定律研究了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它除了能够已知其中两个量求第三个量之外,它还能够干什么?它与其他两个定律联合起来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它能否与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联合解决问题?解决哪些问题?
四、心理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1.动机对思维的影响。
“动机”能唤起行动,使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并在相当的时间内维持这一活动。对任何事情都毫无兴趣的人,或者即便有,也很难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维持的人,或者那种对既定目标缺乏执著追求的热忱,尤其在挫折面前没有毅力、丧失信心的人,是很难在其思维活动中有所建树的。
2.情绪的参与。
良好的情绪状态——良好的心境:(使你的一切体验、活动都带上良好情绪色彩且相当持久的心态)是使你的思维被易化的心理基础,对你的思维具有效果良好的催化作用。
3.意志的作用。
认识过程离不开意志的作用。意志促使认识过程具有目的性和有效性,从而使认识广阔而深入,并有一定效果。特别是当学习者从复杂情境中探求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过程遇到阻抑时,意志对认识过程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同时,意志有调节情感、情绪的功能,可以控制情绪使之服从于理智。
由于以上四个方面在对学习的影响上存在实质上的有机联系,可能在不同方面涉及到同一问题,实为不可避免。由于笔者水平所限,难免挂一漏万,敬请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