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政治发展是需要规划的。一国政治发展规划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步发展。我国历届中央政府较早地认识到政治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并且特别重视对政治发展的规划。通过分析近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政治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我国政治发展规划需要采取相应对策。
关键词:政治发展规划;政府工作报告;中国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1)01-0081-04
通过对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分析总结,中央政府对政治发展的规划情况从中可略见一斑。笔者分析了2004年到2010年的历次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见上表),试图从中找出我国政治发展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表中不难看出,我国政治发展规划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概而言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发展规划内容重复现象突出,妨碍民众的政治热情和积极性。查看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有关政治工作方面的内容重复率极高。每年涉及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往年一提再提的问题。例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进政府自身建设。甚至有些年份(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政治方面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完全重复往年的内容。这一方面反映出国家对社会稳定、反腐败、政府自身建设等问题的高度关注。但是,这同样会给民众造成一种假象,即政府只关注这些老生常谈的宏观问题,对于民生方面的问题不感兴趣,而且由于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民众会逐渐丧失对中央政府的信心,最终导致不太积极参与政治。
(二)政治发展规划中新问题得不到及时反映,政府工作相对滞后于社会现实。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旨在对全国各级政府的工作指明方向,发挥引导作用。一般而言,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比较宏观,且需要覆盖全国各地的基本情况。各级地方政府要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报告。但由于中央政府与基层之间级别跨度比较大,民众的很多现实问题难以及时反映到中央政府,从而导致中央政府的工作严重滞后于社会现实,难以对各地政府的工作发挥积极有效的指引作用,有些时候甚至限制了地方政府的工作范围和前进步伐。
(三)政治发展规划过分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围绕经济转。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在经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政治行为才能得以比较顺利地开展。在这一理论基础上,中央政府特别注重经济方面的发展规划,对经济发展每一步都会作出及时的总结。相比之下,中央政府對政治发展方面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难看出,对经济工作的规定占整份报告的大部分内容,政治发展则始终围绕经济工作左右徘徊。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具有重要反作用。当政治上层建筑出现滞后时,会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中央政府在强调对经济发展作出细致规划的同时,也必须适当把更多精力投向政治发展规划。
(四)政治发展规划过分强调“维稳”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往往采取强压式硬性规定。分析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见,中央政府几乎每一年都会强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中国的政治生态中,稳定压倒一切,其他任何事情都要以稳定为基本前提,任何工作都要给维稳让路。”[2]毫无疑问,社会稳定是一国繁荣发展的关键,但是如何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是一个需要深思和反省的问题。在当前中国政治系统中,维稳压力循着自上而下的路径传递。中央往往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担放到基层政府肩上,导致基层政府压力重重,无奈之下只能向民众施压,采取强硬手段维护地区稳定。但是,底层民众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他们就会突破这个传递路径,直接向最高执政者诉求,这样就会打破官僚制的层级、扭曲压力的传导机制,最终形成中央压地方,地方压民众,民众压中央的恶性循环。按照俞可平的观点,当前中国必须实行一种动态稳定,即“根据多数公民的意愿和现实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打破现状,用新的平衡代替旧的平衡”[3]。
(五)政治发展规划重视提出宏观目标,较少提出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建议。政治发展规划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对每一步必须进行细致入微的设计。我国在政治发展规划过程中,往往过分侧重总体目标的设定,缺乏每一步的精妙安排,而这样是难以实现政治发展宏伟蓝图的。
三、完善我国政治发展规划的对策建议
鉴于以上我国政治发展规划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完善我国的政治发展规划并使其与民众对政治发展的预期紧密协调起来,就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我国政治发展规划的现状,政府在制定相关的规划方案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予改进。
(一)在“十二五”时期,适度增加规划中有关政治发展方面的内容。从2011年开始,我国即将进入关键的“十二五”规划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家必须提高对政治发展的关注。“既然国家已经把政治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并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四位一体的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目标,那么就应该把人民最关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和落实起到重大作用的政治建设的一些事项加以科学和具体的规划。”[4]各级政府要与时俱进地把握现实中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对政治发展作出及时合理的规划,同时力求细致完美。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反腐倡廉等方面的规划可以更加具体一些,在提出宏观目标的同时,提出一些具体措施建议。只有这样,我国的政治发展才会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同时又有章可循。
(二)在增加政治发展规划的内容,必须突出重点,反映关系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国计民生和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前途命运问题。在当前中国政治发展中,不容忽视重大战略有:政治体制改革、反腐败、社会控制、民主政治、法治建设等[5]。在政治发展规划中,对这些重大问题必须进行精心而审慎的筹划。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对这些重大问题高度关注,在设计政治发展路径时,首先对这些问题作出规划,同时不要忽略其他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
(三)在维护社会稳定的策略上,实现从“维稳”向“创稳”的政策转变。稳定是一个国家政治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稳定的政治基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泡影。由于每个国家采取的维稳方针不同,各国在维护国家稳定过程中的成效也不尽相同。以往我国在“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关键”的指导下,过分的强调压力式的“维稳”,一旦遇到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各级政府就不得不诉诸各种维稳行动,这实际是一种压力维稳策略。这种维稳方式最终只会陷入“中央压地方,地方压民众,民众压中央”的漩涡中[2]。新形势下,必须实现从“维稳”向“创稳”的转变。通过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满足民众的合理需求,从根基上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持久稳定。
四、结束语
在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政治发展规划的必要性已不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如何遵循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治发展战略和规划,从而使政治发展的规划与民众对政治发展的预期协调起来,这才是应该关注的。不可否认,相比国外,我国对政治发展的规划起步较晚,而且在内容和方式上还存在一些严重不足。这些不足将会阻碍我国政治发展的进程。克服政治发展规划中的不足,必须熟谙当前的国内形势,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普通民众,准确把握民众的脉搏,了解群众的呼声。我国政治发展的动力归根结底来自基层民众的推动,同时政治发展的成果也必须与民众共享。
参考文献:
[1] 桑玉成.政治发展的规划与预期[J].探索与争鸣,2008,(10).
[2] 于建嵘.压力维稳已走到尽头了[J].领导文萃,2010,(14).
[3] 俞可平.动态稳定与和谐社会——访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3).
[4] 陈红太.政治发展也要"五年规划"[J].人民论坛,2010,(2).
[5] 秦德君.谈政治设计与政治发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1).
责任编辑:林华山
关键词:政治发展规划;政府工作报告;中国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1)01-0081-04
通过对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分析总结,中央政府对政治发展的规划情况从中可略见一斑。笔者分析了2004年到2010年的历次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见上表),试图从中找出我国政治发展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表中不难看出,我国政治发展规划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概而言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发展规划内容重复现象突出,妨碍民众的政治热情和积极性。查看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有关政治工作方面的内容重复率极高。每年涉及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往年一提再提的问题。例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进政府自身建设。甚至有些年份(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政治方面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完全重复往年的内容。这一方面反映出国家对社会稳定、反腐败、政府自身建设等问题的高度关注。但是,这同样会给民众造成一种假象,即政府只关注这些老生常谈的宏观问题,对于民生方面的问题不感兴趣,而且由于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民众会逐渐丧失对中央政府的信心,最终导致不太积极参与政治。
(二)政治发展规划中新问题得不到及时反映,政府工作相对滞后于社会现实。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旨在对全国各级政府的工作指明方向,发挥引导作用。一般而言,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比较宏观,且需要覆盖全国各地的基本情况。各级地方政府要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报告。但由于中央政府与基层之间级别跨度比较大,民众的很多现实问题难以及时反映到中央政府,从而导致中央政府的工作严重滞后于社会现实,难以对各地政府的工作发挥积极有效的指引作用,有些时候甚至限制了地方政府的工作范围和前进步伐。
(三)政治发展规划过分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围绕经济转。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在经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政治行为才能得以比较顺利地开展。在这一理论基础上,中央政府特别注重经济方面的发展规划,对经济发展每一步都会作出及时的总结。相比之下,中央政府對政治发展方面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难看出,对经济工作的规定占整份报告的大部分内容,政治发展则始终围绕经济工作左右徘徊。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具有重要反作用。当政治上层建筑出现滞后时,会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中央政府在强调对经济发展作出细致规划的同时,也必须适当把更多精力投向政治发展规划。
(四)政治发展规划过分强调“维稳”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往往采取强压式硬性规定。分析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见,中央政府几乎每一年都会强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中国的政治生态中,稳定压倒一切,其他任何事情都要以稳定为基本前提,任何工作都要给维稳让路。”[2]毫无疑问,社会稳定是一国繁荣发展的关键,但是如何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是一个需要深思和反省的问题。在当前中国政治系统中,维稳压力循着自上而下的路径传递。中央往往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担放到基层政府肩上,导致基层政府压力重重,无奈之下只能向民众施压,采取强硬手段维护地区稳定。但是,底层民众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他们就会突破这个传递路径,直接向最高执政者诉求,这样就会打破官僚制的层级、扭曲压力的传导机制,最终形成中央压地方,地方压民众,民众压中央的恶性循环。按照俞可平的观点,当前中国必须实行一种动态稳定,即“根据多数公民的意愿和现实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打破现状,用新的平衡代替旧的平衡”[3]。
(五)政治发展规划重视提出宏观目标,较少提出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建议。政治发展规划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对每一步必须进行细致入微的设计。我国在政治发展规划过程中,往往过分侧重总体目标的设定,缺乏每一步的精妙安排,而这样是难以实现政治发展宏伟蓝图的。
三、完善我国政治发展规划的对策建议
鉴于以上我国政治发展规划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完善我国的政治发展规划并使其与民众对政治发展的预期紧密协调起来,就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我国政治发展规划的现状,政府在制定相关的规划方案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予改进。
(一)在“十二五”时期,适度增加规划中有关政治发展方面的内容。从2011年开始,我国即将进入关键的“十二五”规划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家必须提高对政治发展的关注。“既然国家已经把政治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并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四位一体的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目标,那么就应该把人民最关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和落实起到重大作用的政治建设的一些事项加以科学和具体的规划。”[4]各级政府要与时俱进地把握现实中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对政治发展作出及时合理的规划,同时力求细致完美。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反腐倡廉等方面的规划可以更加具体一些,在提出宏观目标的同时,提出一些具体措施建议。只有这样,我国的政治发展才会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同时又有章可循。
(二)在增加政治发展规划的内容,必须突出重点,反映关系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国计民生和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前途命运问题。在当前中国政治发展中,不容忽视重大战略有:政治体制改革、反腐败、社会控制、民主政治、法治建设等[5]。在政治发展规划中,对这些重大问题必须进行精心而审慎的筹划。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对这些重大问题高度关注,在设计政治发展路径时,首先对这些问题作出规划,同时不要忽略其他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
(三)在维护社会稳定的策略上,实现从“维稳”向“创稳”的政策转变。稳定是一个国家政治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稳定的政治基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泡影。由于每个国家采取的维稳方针不同,各国在维护国家稳定过程中的成效也不尽相同。以往我国在“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关键”的指导下,过分的强调压力式的“维稳”,一旦遇到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各级政府就不得不诉诸各种维稳行动,这实际是一种压力维稳策略。这种维稳方式最终只会陷入“中央压地方,地方压民众,民众压中央”的漩涡中[2]。新形势下,必须实现从“维稳”向“创稳”的转变。通过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满足民众的合理需求,从根基上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持久稳定。
四、结束语
在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政治发展规划的必要性已不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如何遵循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治发展战略和规划,从而使政治发展的规划与民众对政治发展的预期协调起来,这才是应该关注的。不可否认,相比国外,我国对政治发展的规划起步较晚,而且在内容和方式上还存在一些严重不足。这些不足将会阻碍我国政治发展的进程。克服政治发展规划中的不足,必须熟谙当前的国内形势,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普通民众,准确把握民众的脉搏,了解群众的呼声。我国政治发展的动力归根结底来自基层民众的推动,同时政治发展的成果也必须与民众共享。
参考文献:
[1] 桑玉成.政治发展的规划与预期[J].探索与争鸣,2008,(10).
[2] 于建嵘.压力维稳已走到尽头了[J].领导文萃,2010,(14).
[3] 俞可平.动态稳定与和谐社会——访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3).
[4] 陈红太.政治发展也要"五年规划"[J].人民论坛,2010,(2).
[5] 秦德君.谈政治设计与政治发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1).
责任编辑:林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