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被誉为“中国首席军事评论家”,海军少将;
别看他现在不管当着多少人的面,一说起来,都能是口若悬河的,小时候却是个特别沉默寡言的人;
当年,他在北大为了学好阿拉伯语,竟然做了舌根切割手术;
“我是从‘武术之乡’走出来的‘文将军’。”张召忠教授笑着说道。
1953年,张召忠出生在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河北沧州。沧州武术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仅明清两朝就出过近2000名武举人、武进士。1903年,“神力千斤王”沧州人王子平曾在上海击败设擂的美国、英国和法国拳王,为后人所称道。
虽然出生在武术之乡,张召忠并没有去习武,也没有想到今后会入伍,更没想到会成为被誉为“中国首席军事评论家”的“文将军”。
当年我在北大为学好阿拉伯语做了舌根切割术
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战争期间,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都有直播节目。当时,张召忠担任着国防大学军事科技装备教研室主任,每天有三个队次的专业课要上,下班接近6点,顾不上吃饭,就往电视台赶。赶到电视台就快到直播时间了,做完节目往往要到凌晨一两点钟。
“这样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当时脸和眼睛始终是肿着的。有好多观众都问我是不是太苦了?我也不觉得特别苦,这么多年一直就这样。”
人们看到电视前的张召忠,总是滔滔不绝、侃侃而谈。但你绝对不会想到张召忠年轻时,却是个沉默寡言、羞于在人前讲话的人。
“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我一定要躲出去,从来不敢在客人面前讲话,更不用说在公众场合了。”
张召忠参军入伍以后,每个礼拜都要开班务会,班长要求每个战士都要发言,他从来都是三言两语凑合过去就行了,不会说话,也不敢说话。
后来,张召忠从部队到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上大学,他的学习任务是学习阿拉伯语。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他突然转学外语后极不适应。“科学技术主要是理解原理,灵活运用,外语则是死记硬背。你有天大的理解本领和创造潜质也要一句一句把外语读下来、背下来,这需要千百次的重复再重复。”
最让张召忠头痛的是那些颤音,无论费多大劲,音都发不准确。生性要强的他急得团团转,就是找不到感觉。后来老师告诉他,是你的舌根硬,要想发好音,必须下决心动舌根切割手术。
手术完后几个星期,张召忠就跟换了个人似的,颤音发的既标准又流利,口语成绩直线上升。张召忠终于松了一口气。张召忠为学好外语,动了舌根手术,一时在北大传为美谈。
上学期间,张召忠还担任班长和党支部书记,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
“因为工作要求,我必须会讲话,讲话从此成为我工作和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我需要与同学交流,更需要与老师交流。”毕业后,他先后到伊拉克、美国、以色列等国担任翻译,说话的功夫也慢慢练了出来。
1980年,张召忠在一个盛大的晚宴上担任翻译,这是他第一次在公众场合讲话,这时,他已在北大学了四年,又出国工作了两年,外语方面应该没有一点问题,但他还是害怕,“当时,大脑一片空白,就是紧张。那天,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下来的。”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演讲绝对是一门学问,不是你学术水平高、文章写得好就一定能演讲得好,要想演讲得好既需要有良好的口才,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更需要勇气。”
1992年,张召忠担任了中央电视台《军事天地》栏目的主讲人,主讲“舰船知识”、“三十六计古今谈”和“话说海洋”等节目,由于见解独到,很快就使该栏目成为了央视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从此,张召忠就和荧屏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我第一次做电视访谈节目,刚开始面对镜头很不自然,但对我的锻炼也很大,以此为起点,18年来,我参与了大量电视节目的访谈和直播,现在面对镜头,总算是游刃有余了。”
之后,张召忠又被央视聘为特邀军事评论员,在中央电视台的《军事天地》、《东方时空》、《中国报道》、《新闻调查》、《今日关注》、《海峡两岸》、《新闻会客厅》、《央视论坛》和《防务新观察》等十余个栏目中,担任主讲、嘉宾或主持人。经常就世界格局、亚太形势、突发事件、局部战争等进行客观分析和预测。以将军、教授身份做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张召忠在国内也是首创。
我是最早一批用电脑写作的人
2000年,张召忠被评为了“成绩突出的国防科普作家”。
“其实小时候我想当一名农业技术员,我出生在农村,喜欢泥土的味道,可以种菜、种果树,或者是搞农业机械。”
虽然没有实现种菜的理想,但张召忠刚入伍那会儿,曾干过一阵子“伙头军”,着实体验了一把种菜是怎么一回事。当时,在烟台北海舰队新兵连里,他没等上级分配,就主动强烈要求到炊事班锻炼。大约半年时间,他喂过猪,还在山上开了不少荒地,种了好几种菜。“收成还是蛮不错的,我不仅猪养得很好,我种的大南瓜也个个都有三四十斤。”
虽然农业机械没有搞成,但他1968年成为工农兵大学生,读的却是机械电子专业,而后搞的也全是尖端机械,比如计算机、导弹、核潜艇……
“我之所以能成为高产作家,也要感谢计算机。”张召忠是最早用电脑“弹奏文章”的作家之一。“我经常一个晚上用电脑写一万多字,就像弹钢琴一样惬意。”
张召忠小时候还特别喜欢读小说、诗歌、散文,几天看一本。那会儿他在农村,能找到的书他都看了,印象比较深的有四大名著,《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和《烈火金钢》等。有些经典著作找不到原著,他就找小人书来读。酷爱诗歌的他那会儿还背下了《唐诗三百首》。这对他日后写诗歌、散文都有莫大的帮助。
张召忠说有两本书对他的影响很大,一本是《西游记》,一本是《封神榜》。“我觉得这两本书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科普读物。当时中国人想象的那些东西,现在都实现了。古人的那种想象力和创造力真的让我非常钦佩。”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农村真是浪漫。早晨上学四五点钟就上路了,快到学校的时候,看到初升的太阳,看到农户的炊烟,整个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小学、中学期间,张召忠就开始了小说、诗歌和散文的创作,他的这个爱好一直保持到了北大毕业以后。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张召忠就写了一部十多万字的小说。“老师在上面讲课,我就在下面偷偷地写。写完了,就完了,当时也没有想过要出版,要不说不定我就成了现在的韩寒了,写小说练笔呀。”后来,张召忠的名字还是上了《中国少年报》,当时他为该报的《小虎子》栏目写了不少稿子。
大学毕业考试时,有一科考试是做一篇“命题作文”,当时,老师给了三个题目,任选其一,张召忠竟然在规定时间内,把三篇作文全都做了,老师给了他少有的满分。
“我不愿意重复自己,如果没有创新的话,我是不会出书的。”张召忠不断在超越着自己。1978年1月,他北大毕业后,为了强化自己的英语和日语水平,他与人合作翻译了美国畅销小说《追踪红十月号潜艇》。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如今,张召忠已出版了很多本书。代表作有《海洋法概论》、《海洋世纪的冲击》、《现代海战启示录》、《兵器知识库》、《网络战争》、《谁在制造战争》和《中国让战争走开》等。
2005年,张召忠领衔翻译的美国小说家汤姆·克兰西的名作《猎杀“红十月”号》,是克兰西作品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凭着高超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翻译技巧,此书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广大“军事迷”和“间谍迷”们的兴趣,一时间“洛阳纸贵”。
另外,张召忠的《谁能打赢下一场战争》、《战争离我们有多远》和《下一个目标是谁》三本书也是一经出版就成为了畅销书,多次再版,销售量达五六万册。他的《话说国防》更是出版不到一个月,销售量就达到了三万册。
张召忠也感慨,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都讲快餐文化,可是很多专家写的书都不是一般人所能读懂的。“而我写的书,就是要让老头老太太小孩子都能看得懂。如果你真是一个专家的话,你就应该有把最复杂的东西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告诉大家的能力。学问不能越做越复杂,而应是越做越简单。”
张召忠写的书,即使是专业性很强的书,也大都深入浅出,浅显易懂。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的一股“张召忠军事图书热”了。
张召忠也因此成为了读者心目中的“著名军事主持人”、“军事明星”、“军事评论大腕”。香港凤凰卫视台则称他为“中国首席军事评论家”,《环球时报》也说他是“军事研究领域中的顶尖级学者”。
《打赢信息化战争》是张召忠比较满意的一部作品。他说,不仅是搞军事的人可以看这本书,搞IT的、网络的,各个行业的人都可以读这本书。张召忠就是比较喜欢研究这种前沿的混乱的东西,他义不容辞地站了出来,做了一个孤独的引领者。
早几年,我的观点经常遭到反对
1980年,张召忠在伊拉克当翻译的时候,身处两伊交战的战场,已经有十年兵龄的他却对装备、作战和军事似乎一窍不通,眼睁睁看着飞机在头顶上飞,不知道是什么机型,看着坦克、装甲车在公路上行进,不知道是什么型号,交战双方的战场态势会怎样,一点都不明白。
作为军人的张召忠深感自责。此后,他就开始潜心研究武器装备了。
“但这还远远不够,1986年4月13日,美军空袭利比亚,仅用了11分半钟,就结束了一场战争,这对我触动很大。一个真正的军事专家,不仅要是一个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方面的专家,还必须是一个通晓危机、冲突和战争的专家,特别是要有前瞻性的战略思维,要懂政治、外交、经济,要善于把许多各不相关的知识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在张召忠的书房中,几个大书橱里装满了中外文书籍,手不释卷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他在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期间,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不仅把该校馆藏图书阅了一遍,还到三军联合参谋学院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图书。
张召忠研究过多种武器装备,搞过导弹,登上过十几个国家的战舰,随潜艇多次出海下潜,搞过多年的陆战装备研究,还参观过数十家中外军工企业,并先后到十几个国家学习、工作和出访。丰富的经历使他的眼界更加开阔,思想能够与世界同步。
从1982年的马岛海战开始,张召忠对每一场危机、冲突和战争都进行过专门的评论,形成了他独特的评述特色。渐渐地,人们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每当世界上某个地区形势紧张,或战火纷飞时,通常都想听听张召忠是怎么说的。
基于对战争的全面论述,对局势的系统把握,对战局发展的精确分析,才使广大受众云开雾散。张召忠的名字也越来越响亮,他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尊重。
早在1991年海湾战争前夕,名声鹊起的张召忠就成功地预测了战争的爆发、走向、时间和模式,轰动军界。1998年,张召忠又预测了1999年全球在军事方面可能会发生三件大事:一、伊拉克将继续发生战争;二、科索沃将爆发战争;三、印度要做核试验或导弹试验。这三项预测后来都应验了。
因此,有人说他料事如神,像个预言家。“我所有的预测都是基于科学的判断和推论。因为通过多年的研究,基本上早就胸有成竹了。”
张召忠说,现在的电视有好多访谈节目,好多专家都是弯弯绕,绕来绕去就像没说一样,没有感染力。军人就应该有个军人的样子,不能当滑头专家,错就是错,对就是对,要斩钉截铁。
“我早期工作的单位就是搞发展战略的,就是搞未来预测的,所以我的研究方向是未来学,从时间上说,我要考虑十年二十年后的事情;从范围上讲,我要看全球的发展,所以视野更宽,视线更深遂。因为我是搞未来学的,所以我当时的观点,都是遭到反对的,但过了三年五年,回过头来看,又都说我对了,这简直成了规律了,我也习惯了。”
别看他现在不管当着多少人的面,一说起来,都能是口若悬河的,小时候却是个特别沉默寡言的人;
当年,他在北大为了学好阿拉伯语,竟然做了舌根切割手术;
“我是从‘武术之乡’走出来的‘文将军’。”张召忠教授笑着说道。
1953年,张召忠出生在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河北沧州。沧州武术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仅明清两朝就出过近2000名武举人、武进士。1903年,“神力千斤王”沧州人王子平曾在上海击败设擂的美国、英国和法国拳王,为后人所称道。
虽然出生在武术之乡,张召忠并没有去习武,也没有想到今后会入伍,更没想到会成为被誉为“中国首席军事评论家”的“文将军”。
当年我在北大为学好阿拉伯语做了舌根切割术
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战争期间,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都有直播节目。当时,张召忠担任着国防大学军事科技装备教研室主任,每天有三个队次的专业课要上,下班接近6点,顾不上吃饭,就往电视台赶。赶到电视台就快到直播时间了,做完节目往往要到凌晨一两点钟。
“这样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当时脸和眼睛始终是肿着的。有好多观众都问我是不是太苦了?我也不觉得特别苦,这么多年一直就这样。”
人们看到电视前的张召忠,总是滔滔不绝、侃侃而谈。但你绝对不会想到张召忠年轻时,却是个沉默寡言、羞于在人前讲话的人。
“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我一定要躲出去,从来不敢在客人面前讲话,更不用说在公众场合了。”
张召忠参军入伍以后,每个礼拜都要开班务会,班长要求每个战士都要发言,他从来都是三言两语凑合过去就行了,不会说话,也不敢说话。
后来,张召忠从部队到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上大学,他的学习任务是学习阿拉伯语。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他突然转学外语后极不适应。“科学技术主要是理解原理,灵活运用,外语则是死记硬背。你有天大的理解本领和创造潜质也要一句一句把外语读下来、背下来,这需要千百次的重复再重复。”
最让张召忠头痛的是那些颤音,无论费多大劲,音都发不准确。生性要强的他急得团团转,就是找不到感觉。后来老师告诉他,是你的舌根硬,要想发好音,必须下决心动舌根切割手术。
手术完后几个星期,张召忠就跟换了个人似的,颤音发的既标准又流利,口语成绩直线上升。张召忠终于松了一口气。张召忠为学好外语,动了舌根手术,一时在北大传为美谈。
上学期间,张召忠还担任班长和党支部书记,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
“因为工作要求,我必须会讲话,讲话从此成为我工作和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我需要与同学交流,更需要与老师交流。”毕业后,他先后到伊拉克、美国、以色列等国担任翻译,说话的功夫也慢慢练了出来。
1980年,张召忠在一个盛大的晚宴上担任翻译,这是他第一次在公众场合讲话,这时,他已在北大学了四年,又出国工作了两年,外语方面应该没有一点问题,但他还是害怕,“当时,大脑一片空白,就是紧张。那天,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下来的。”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演讲绝对是一门学问,不是你学术水平高、文章写得好就一定能演讲得好,要想演讲得好既需要有良好的口才,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更需要勇气。”
1992年,张召忠担任了中央电视台《军事天地》栏目的主讲人,主讲“舰船知识”、“三十六计古今谈”和“话说海洋”等节目,由于见解独到,很快就使该栏目成为了央视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从此,张召忠就和荧屏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我第一次做电视访谈节目,刚开始面对镜头很不自然,但对我的锻炼也很大,以此为起点,18年来,我参与了大量电视节目的访谈和直播,现在面对镜头,总算是游刃有余了。”
之后,张召忠又被央视聘为特邀军事评论员,在中央电视台的《军事天地》、《东方时空》、《中国报道》、《新闻调查》、《今日关注》、《海峡两岸》、《新闻会客厅》、《央视论坛》和《防务新观察》等十余个栏目中,担任主讲、嘉宾或主持人。经常就世界格局、亚太形势、突发事件、局部战争等进行客观分析和预测。以将军、教授身份做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张召忠在国内也是首创。
我是最早一批用电脑写作的人
2000年,张召忠被评为了“成绩突出的国防科普作家”。
“其实小时候我想当一名农业技术员,我出生在农村,喜欢泥土的味道,可以种菜、种果树,或者是搞农业机械。”
虽然没有实现种菜的理想,但张召忠刚入伍那会儿,曾干过一阵子“伙头军”,着实体验了一把种菜是怎么一回事。当时,在烟台北海舰队新兵连里,他没等上级分配,就主动强烈要求到炊事班锻炼。大约半年时间,他喂过猪,还在山上开了不少荒地,种了好几种菜。“收成还是蛮不错的,我不仅猪养得很好,我种的大南瓜也个个都有三四十斤。”
虽然农业机械没有搞成,但他1968年成为工农兵大学生,读的却是机械电子专业,而后搞的也全是尖端机械,比如计算机、导弹、核潜艇……
“我之所以能成为高产作家,也要感谢计算机。”张召忠是最早用电脑“弹奏文章”的作家之一。“我经常一个晚上用电脑写一万多字,就像弹钢琴一样惬意。”
张召忠小时候还特别喜欢读小说、诗歌、散文,几天看一本。那会儿他在农村,能找到的书他都看了,印象比较深的有四大名著,《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和《烈火金钢》等。有些经典著作找不到原著,他就找小人书来读。酷爱诗歌的他那会儿还背下了《唐诗三百首》。这对他日后写诗歌、散文都有莫大的帮助。
张召忠说有两本书对他的影响很大,一本是《西游记》,一本是《封神榜》。“我觉得这两本书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科普读物。当时中国人想象的那些东西,现在都实现了。古人的那种想象力和创造力真的让我非常钦佩。”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农村真是浪漫。早晨上学四五点钟就上路了,快到学校的时候,看到初升的太阳,看到农户的炊烟,整个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小学、中学期间,张召忠就开始了小说、诗歌和散文的创作,他的这个爱好一直保持到了北大毕业以后。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张召忠就写了一部十多万字的小说。“老师在上面讲课,我就在下面偷偷地写。写完了,就完了,当时也没有想过要出版,要不说不定我就成了现在的韩寒了,写小说练笔呀。”后来,张召忠的名字还是上了《中国少年报》,当时他为该报的《小虎子》栏目写了不少稿子。
大学毕业考试时,有一科考试是做一篇“命题作文”,当时,老师给了三个题目,任选其一,张召忠竟然在规定时间内,把三篇作文全都做了,老师给了他少有的满分。
“我不愿意重复自己,如果没有创新的话,我是不会出书的。”张召忠不断在超越着自己。1978年1月,他北大毕业后,为了强化自己的英语和日语水平,他与人合作翻译了美国畅销小说《追踪红十月号潜艇》。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如今,张召忠已出版了很多本书。代表作有《海洋法概论》、《海洋世纪的冲击》、《现代海战启示录》、《兵器知识库》、《网络战争》、《谁在制造战争》和《中国让战争走开》等。
2005年,张召忠领衔翻译的美国小说家汤姆·克兰西的名作《猎杀“红十月”号》,是克兰西作品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凭着高超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翻译技巧,此书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广大“军事迷”和“间谍迷”们的兴趣,一时间“洛阳纸贵”。
另外,张召忠的《谁能打赢下一场战争》、《战争离我们有多远》和《下一个目标是谁》三本书也是一经出版就成为了畅销书,多次再版,销售量达五六万册。他的《话说国防》更是出版不到一个月,销售量就达到了三万册。
张召忠也感慨,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都讲快餐文化,可是很多专家写的书都不是一般人所能读懂的。“而我写的书,就是要让老头老太太小孩子都能看得懂。如果你真是一个专家的话,你就应该有把最复杂的东西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告诉大家的能力。学问不能越做越复杂,而应是越做越简单。”
张召忠写的书,即使是专业性很强的书,也大都深入浅出,浅显易懂。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的一股“张召忠军事图书热”了。
张召忠也因此成为了读者心目中的“著名军事主持人”、“军事明星”、“军事评论大腕”。香港凤凰卫视台则称他为“中国首席军事评论家”,《环球时报》也说他是“军事研究领域中的顶尖级学者”。
《打赢信息化战争》是张召忠比较满意的一部作品。他说,不仅是搞军事的人可以看这本书,搞IT的、网络的,各个行业的人都可以读这本书。张召忠就是比较喜欢研究这种前沿的混乱的东西,他义不容辞地站了出来,做了一个孤独的引领者。
早几年,我的观点经常遭到反对
1980年,张召忠在伊拉克当翻译的时候,身处两伊交战的战场,已经有十年兵龄的他却对装备、作战和军事似乎一窍不通,眼睁睁看着飞机在头顶上飞,不知道是什么机型,看着坦克、装甲车在公路上行进,不知道是什么型号,交战双方的战场态势会怎样,一点都不明白。
作为军人的张召忠深感自责。此后,他就开始潜心研究武器装备了。
“但这还远远不够,1986年4月13日,美军空袭利比亚,仅用了11分半钟,就结束了一场战争,这对我触动很大。一个真正的军事专家,不仅要是一个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方面的专家,还必须是一个通晓危机、冲突和战争的专家,特别是要有前瞻性的战略思维,要懂政治、外交、经济,要善于把许多各不相关的知识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在张召忠的书房中,几个大书橱里装满了中外文书籍,手不释卷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他在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期间,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不仅把该校馆藏图书阅了一遍,还到三军联合参谋学院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图书。
张召忠研究过多种武器装备,搞过导弹,登上过十几个国家的战舰,随潜艇多次出海下潜,搞过多年的陆战装备研究,还参观过数十家中外军工企业,并先后到十几个国家学习、工作和出访。丰富的经历使他的眼界更加开阔,思想能够与世界同步。
从1982年的马岛海战开始,张召忠对每一场危机、冲突和战争都进行过专门的评论,形成了他独特的评述特色。渐渐地,人们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每当世界上某个地区形势紧张,或战火纷飞时,通常都想听听张召忠是怎么说的。
基于对战争的全面论述,对局势的系统把握,对战局发展的精确分析,才使广大受众云开雾散。张召忠的名字也越来越响亮,他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尊重。
早在1991年海湾战争前夕,名声鹊起的张召忠就成功地预测了战争的爆发、走向、时间和模式,轰动军界。1998年,张召忠又预测了1999年全球在军事方面可能会发生三件大事:一、伊拉克将继续发生战争;二、科索沃将爆发战争;三、印度要做核试验或导弹试验。这三项预测后来都应验了。
因此,有人说他料事如神,像个预言家。“我所有的预测都是基于科学的判断和推论。因为通过多年的研究,基本上早就胸有成竹了。”
张召忠说,现在的电视有好多访谈节目,好多专家都是弯弯绕,绕来绕去就像没说一样,没有感染力。军人就应该有个军人的样子,不能当滑头专家,错就是错,对就是对,要斩钉截铁。
“我早期工作的单位就是搞发展战略的,就是搞未来预测的,所以我的研究方向是未来学,从时间上说,我要考虑十年二十年后的事情;从范围上讲,我要看全球的发展,所以视野更宽,视线更深遂。因为我是搞未来学的,所以我当时的观点,都是遭到反对的,但过了三年五年,回过头来看,又都说我对了,这简直成了规律了,我也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