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设置教学情境,搞活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基础较差,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在课堂上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能做的让学生做,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也加将得到训练。
一、 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学作品,诗歌、注说、散文、戏剧等,它们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如果讲课时引用一篇为学生所不熟悉的作品,学生的反应往往是木然的。如果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感情,创设一种激情,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作品的意境。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我运用投影仪,再配有舒展的音乐,将文中优美的荷塘月色图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我加以积极引导,图中都描写了什么?学生答:荷叶、荷花、流水、满月、远山。我及时鼓励,“你能用一些优美的词语形容一下你观赏到的吗?”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举手回答:“亭亭如舞女的裙的荷叶”、“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的荷花”、“脉脉的流水”……这样让学生通过观赏美图,感知美文,学生的思维不知不觉就和作者共同融入到那一片荷塘月色的天地里,感受自然美,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增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 设计提问,层层深入分析课文
设计提问要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互相联系。如教授《将相和》一文时,由于文章太长又是文言文,学生一定会感到枯躁无味。为了让学生感知全文,我就围绕“和”字设问:①“将”与“相”为什么会不“和”?②后来又怎么和好的?③和好的原因是什么?教《完璧归赵》一节时这样提问:①“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联系上下文说说在怎样的情况下蔺相如作此表示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②“如果秦王……,我就……,如果他……,我一定……”,这几句蔺相如分析了哪两种可能性?对此他考虑了什么对策?③蔺相如献和氏璧后,他感觉到了什么?依据是什么?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品质?④蔺相如怎样使和氏璧又回到了手中?这说明了什么?⑤“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句话写出蔺相如中“理直”?哪句话写出他“气壮”?这样层层深入设计提问,由易到难,学生很容易接受,看似很难的课文,就这样在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中迎刃而解了。
三、 注重朗读,把握角色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朗读,通过朗读学生逐步感知、理解课文,而朗读中的教师范读,更能带动学生的情绪,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范读课文,教师要进入角色,深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语气,让学生随着朗读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如教《海燕》一文时,要把握住课文“激越、豪壮”的感情基调,读出大海风云变幻而海燕却奋勇搏击风浪的形象美,让学生沉浸在虽然风云变幻而海燕却奋勇搏击的火热斗争场景中,从而感受无产阶级的革命先驱者渴望革命风暴的热情,接受作品的陶冶和教育。
四、自主发言,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将学生分组,针对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或练习题互相启发,通过讨论、评价、总结集思广益,互教互学,不仅可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拓宽思维,培养协调合作的能力。针对课文中的问题,教师应先易后难,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教师留有突出重点、讲清难点的小结时间,因材施教,灵活运用,经常开展,不断完善。
五、口头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进行口头训练,通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进而提高社会交际能力。我曾在几个不同年级进行口头作文,开始时,先出题,比如说让学生“自我介绍”,教师首先把自我介绍的基本内容讲解一下:姓名、职务、工作岗位和住所,籍贯或出生地,毕业学校,特长与兴趣、爱好。学生也可不受此限制,自由发挥。让学生准备,然后到讲台上讲。根据内容,效果当场评分。时间三五分钟,评分带鼓励性质。刚开始有的学生到讲台前语无伦次,非常紧张,久而久之,口若悬河,而带微笑,我及时鼓励,将来应聘面试一定会择优选拔,只有敢说会说有胆量,再付诸行动就一定会适应社会。
六、转化后进生,教学面向全体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施一份爱心,送一些温暖,因材施教。所以教学要面向全体,兼顾两头,偏中后进生,每堂课,对后进生的提问不少与一遍。具体包括:(1)课堂提问优先;(2)巡视辅导优先;(3)板演练习优先;(4)作业批改优先。让优等生“吃得饱”,拔出尖来,差等生消化的好迎头赶上。在此基础上,全体同学共同努力,共同提高。
综上所述,在教学当中,教师只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就一定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优化课堂的基础上,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经过实践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更能适合职业教学的发展。
一、 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学作品,诗歌、注说、散文、戏剧等,它们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如果讲课时引用一篇为学生所不熟悉的作品,学生的反应往往是木然的。如果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感情,创设一种激情,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作品的意境。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我运用投影仪,再配有舒展的音乐,将文中优美的荷塘月色图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我加以积极引导,图中都描写了什么?学生答:荷叶、荷花、流水、满月、远山。我及时鼓励,“你能用一些优美的词语形容一下你观赏到的吗?”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举手回答:“亭亭如舞女的裙的荷叶”、“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的荷花”、“脉脉的流水”……这样让学生通过观赏美图,感知美文,学生的思维不知不觉就和作者共同融入到那一片荷塘月色的天地里,感受自然美,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增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 设计提问,层层深入分析课文
设计提问要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互相联系。如教授《将相和》一文时,由于文章太长又是文言文,学生一定会感到枯躁无味。为了让学生感知全文,我就围绕“和”字设问:①“将”与“相”为什么会不“和”?②后来又怎么和好的?③和好的原因是什么?教《完璧归赵》一节时这样提问:①“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联系上下文说说在怎样的情况下蔺相如作此表示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②“如果秦王……,我就……,如果他……,我一定……”,这几句蔺相如分析了哪两种可能性?对此他考虑了什么对策?③蔺相如献和氏璧后,他感觉到了什么?依据是什么?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品质?④蔺相如怎样使和氏璧又回到了手中?这说明了什么?⑤“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句话写出蔺相如中“理直”?哪句话写出他“气壮”?这样层层深入设计提问,由易到难,学生很容易接受,看似很难的课文,就这样在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中迎刃而解了。
三、 注重朗读,把握角色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朗读,通过朗读学生逐步感知、理解课文,而朗读中的教师范读,更能带动学生的情绪,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范读课文,教师要进入角色,深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语气,让学生随着朗读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如教《海燕》一文时,要把握住课文“激越、豪壮”的感情基调,读出大海风云变幻而海燕却奋勇搏击风浪的形象美,让学生沉浸在虽然风云变幻而海燕却奋勇搏击的火热斗争场景中,从而感受无产阶级的革命先驱者渴望革命风暴的热情,接受作品的陶冶和教育。
四、自主发言,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将学生分组,针对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或练习题互相启发,通过讨论、评价、总结集思广益,互教互学,不仅可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拓宽思维,培养协调合作的能力。针对课文中的问题,教师应先易后难,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教师留有突出重点、讲清难点的小结时间,因材施教,灵活运用,经常开展,不断完善。
五、口头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进行口头训练,通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进而提高社会交际能力。我曾在几个不同年级进行口头作文,开始时,先出题,比如说让学生“自我介绍”,教师首先把自我介绍的基本内容讲解一下:姓名、职务、工作岗位和住所,籍贯或出生地,毕业学校,特长与兴趣、爱好。学生也可不受此限制,自由发挥。让学生准备,然后到讲台上讲。根据内容,效果当场评分。时间三五分钟,评分带鼓励性质。刚开始有的学生到讲台前语无伦次,非常紧张,久而久之,口若悬河,而带微笑,我及时鼓励,将来应聘面试一定会择优选拔,只有敢说会说有胆量,再付诸行动就一定会适应社会。
六、转化后进生,教学面向全体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施一份爱心,送一些温暖,因材施教。所以教学要面向全体,兼顾两头,偏中后进生,每堂课,对后进生的提问不少与一遍。具体包括:(1)课堂提问优先;(2)巡视辅导优先;(3)板演练习优先;(4)作业批改优先。让优等生“吃得饱”,拔出尖来,差等生消化的好迎头赶上。在此基础上,全体同学共同努力,共同提高。
综上所述,在教学当中,教师只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就一定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优化课堂的基础上,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经过实践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更能适合职业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