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产生

来源 :中国生态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guo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旅游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及文化背景。它与人类居住环境质量的恶化,有识之士积极倡导保护环境的绿色浪潮,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和传统大众旅游业的生态化密切相联。
  生活环境质量恶化是源头
  随着工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工业化、都市化使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城市居住。据统计,目前世界上40%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一些发达国家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比例高达80%以上。同时,工业、农业、交通业的现代化和城市人口的过度密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急剧恶化。
  空气不洁 除了消耗氧气的人口数量增加,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如工厂的化学氧化反应,生活、生产和交通快速氧化反应的燃烧,以及污染物进入空气中进一步的氧化反应等耗氧成分增多,使城市大气中氧气含量远远低于自然环境中的大气氧气含量,取而代之的是由于大气污染所造成的不洁空气。
  水质不净 工业迅速发展、人口迅猛膨胀的城市将大量污水不经净化处理排入自然水域,超出了水体自身净化能力时,就出现了水质污染。
  食品不绿 目前,食物存在两个问题。由于环境污染和生物对污染物的富集,食物中含有一定量对人体有害的污染物;而且,为了增加生物产量而广泛使用的化肥、杀虫剂、激素等化学制品,残留在食物中,使人间接地摄入人体不需要的激素。
  噪声污染 噪声对人体的健康有巨大影响,超过50分贝的噪声会影响睡眠和休息,疲劳难以消除,正常的生理功能就会受到一定影响。
  垃圾围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均日产垃圾量也在不断增加,巨量的垃圾运到郊外堆积,就出现了垃圾围城的困境。垃圾的自然堆放臭气熏天,即使压实掩埋也会造成地面和地下水的污染,有的城市建焚烧炉焚烧垃圾又会增加空气污染。
  环境意识觉醒助力绿色消费
  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对公众的安全、健康、生命、财产和生活舒适性等造成的危害称为环境公害。因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称为环境公害事件。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发生过各种各样的环境公害事件。
  环境公害事件是看得见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实际上,生活在出了问题的环境中的人类随时都在忍受着肉眼看不见的毒害,使人类的持续生存出现了环境危机。有识之士已认识到这一点,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并对解决这一问题开展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绿色行动。
  “绿色消费”潮使公众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科研问题,还是与每个人的生存相关的大问题,从而对自己的吃穿用度乃至空气的质量产生怀疑。为了生存,人们将消费转向无污染的自然,形成一股绿色消费的趋势。人们更愿意利用闲暇的时间到大自然中去享受,这就是以自然为旅游对象的绿色旅游,即生态旅游。
  生态化趋势蔓延至传统大众旅游
  传统大众旅游的迅猛发展为生态旅游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按惯性承袭了工业的思维和管理方式,存在与自然不协调的问题。绿色浪潮对传统大众旅游的冲击,使传统大众旅游出现了生态化趋势,形成了一种崭新、文明的生态旅游趋势。
  传统大众旅游为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已不满足走马观花似的观光旅游,其旅游需求向着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发展,其中绿色消费在旅游中的需求日益增长。
  传统大众旅游的不足也引起了关注。传统大众旅游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存在缺失,主要是不注意对旅游对象的保护。传统大众旅游开发管理者和游客的思维和行为不禁使人担心传统大众旅游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如果生态旅游不对忽视旅游对象的保护等问题进行纠正,传统大众旅游业的发展将以地球上最后的自然及文化遗产的丧失为沉痛的代价。
  无论开发还是利用,都应与大自然协调、平等相处,从与自然的相处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这种生态旅游才是人类先进的生态文明所追求的。
  案例
  无锡,蓝藻攻城
  从2007年5月29日起,太湖蓝藻集中爆发,导致无锡市城区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自来水发出腐肉味,无法饮用。
  近年来,由于太湖水质污染严重,导致湖水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加剧,促使了蓝藻大量繁殖。2007年夏季的东南风把几乎整个太湖水域的蓝藻都刮到太湖无锡水域的梅梁湖和贡湖岸边。同时,高温天气和阳光的暴晒导致“蓝藻”在岸边死亡、腐烂,发出刺鼻的臭味,污染了湖水,致使沉水植物和鱼类死亡。“但人为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太湖湖体中的氮、磷浓度是比较高的”,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表示,无锡蓝藻爆发的原因,有天灾更有人祸。
  此外,蓝藻毒素可通过食物链累积,供食用的水产品如鱼类、贝类等也可能携带蓝藻毒素而危害人类健康。那些用地表水喷灌的农作物以及室外养殖的微藻食品都有受到蓝藻毒素污染的危险。蓝藻不断爆发,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已成为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其他文献
现在,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识,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高频率出现的话题。  今年6月国家旅游局《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指出:要“加大财政支持、推动带薪休假制度和促进个人旅游消费,完善旅游休闲产品,壮大旅游休闲产业”。《纲要》的实施有利于协调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与国民不断提高的休闲旅游需求,不断提升国民幸福指数。民生幸福,恰恰是社会经济发展
期刊
惠城区是惠州市的中心城区,是惠州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区整体被水系围绕,怀抱西湖,衣带东江,集山、泉、湖、江为一体,折射出“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精致与美丽。凭借西湖之秀,惠城区一度成为惠州旅游的领跑者。  然而,在新一轮的客源市场竞争中,随着惠东、龙门、博罗等周边兄弟县区的异军突起,惠城旅游业的传统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旅游资源的利用、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市场的拓展都遭遇了瓶颈,要重新赢回客源市场的认同
期刊
“五一”节前后的神农架,春意盎然,经过一冬的休养生息,落叶阔叶树一派新绿,和那些与寒风、冰雪苦斗数月的苍翠的常绿树形成强烈的对比。许多靠昆虫传粉的有花植物,更是姹紫嫣红。作为植物爱好者,能在此时漫步于北亚热带树种最丰富的山林中,真是倍感幸福。  杜鹃花与鸽子树  ——鱼与熊掌兼得  古人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可我在神农架却受到山林的惠顾,同时观赏到两类一直让我情有独钟的美木——杜鹃花和珙桐。  杜
期刊
“野”的本意为旷野,包括山野、原野,其内涵延伸到旷野中自然生长、生存的动植物,谓之“野生”。由此可见,“野”在最初并无特别的褒贬之义,也就是如今所指的“原生态”。  人类从“野”中走出,建了城镇,便有乡野之分;形成了国家政体,便有了朝野之别……当粗野、野蛮等词语出现,“野”便被推到“雅”的对立面。这种情况的极端,就是打着“文明”旗号,以不文明形式对待“野”,由此造成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对
期刊
存活下来的在线旅游服务商,不仅革了传统订票商的命,也可能革了旅游行业的命,最终也会对消费者带来实惠  最近两月来,携程网这家“老牌”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一反常态,高调开启了两块过去一直抵触的业务:先是在5月底联手旅游搜索网站酷讯,让旗下酒店产品首次加入了携程之外的网络平台;随后在6月又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力度“零利润”团购销售,希望在暑期旅游高峰来临之时,以低价诱惑抢占市场先机。  携程去哪儿?  携程
期刊
中国的4万多个景区里始终有这样一群跃动的身影:他们有漂亮的头衔,却没有相应的话语权;他们夹在政府、投资者和景区居民的纷争里,不知应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他们在职业理想和生存现状中博弈着、冲撞着,渴望突出重围……他们就是景区职业经理人。事实上,这个职业目前还不具备一个标准的职称体系,他们只能在国家制度缺失和体系不健全中艰难行进。  由于景区职业经理人的发展远滞后于旅游职业经理人和饭店职业经理人
期刊
黑色旅游具有其特殊的历史属性和教育意义,其在我国的开发和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开发时既要尊重历史也要尊重当地居民的情感  四年前,四川汶川8级地震猝然袭来,恐惧、痛苦、死亡充斥在灾民身边,其所造成的伤亡与经济损失是惨重的。为了尽快恢复当地经济发展,修复居民情感创伤,四川政府推出汶川地震遗址的黑色旅游,至此黑色旅游悄然开展起来……  解读“黑色旅游”  黑色旅游是指人们到死亡、灾难、痛苦、恐怖事
期刊
我们应该对养生有个正确的认识,将它变成一种主动行为,把这一理念,贯穿到各种旅游方式中去,实现在生态旅游中的养生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我们的健康状况都不容乐观。失眠、抑郁、亚健康状态人群的比例越来越大,这种状态单纯依靠医疗的手段很难取得明显的改观。  世界卫生组织就曾给出这样的答案:健康的组成要素中,精神与生活方式因素占60%,环境因素占17%,遗
期刊
原生态让人们重新思考地方文化的重要性、乡土人文环境的独特魅力,而原生态住屋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乡土文化、环境、社会的方式  原生态孕育于全球化、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的背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恶化、资源枯竭、本土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促使人们开始对过去简单、朴素生活的向往,而原生态住屋则为人们提供了实现这种向往的一种方式。  源于原生态  原生态住屋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从狭义层
期刊
当理想总是与现实冲突,景区经理人唯有在夹缝中生存。但前进的路途越艰辛,景区经理人的适应能力就要越强,生命力也要越旺盛  当你刚接手一个新景区,正踌躇满志时,却发现手下无人可用;当你满腹营销点子想要大干一番时,却遇到老板的粗暴阻挠;当你意识到推行生态环保理念任重而道远,却发现景区必须大兴土木,否则就赚不到钱……  连续几天,我们走访了9位来自不同景区的职业经理人,倾听了他们与各自景区的故事。虽然这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