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跨联策略初探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dlt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然而,现状如何呢?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结果是各级统考偏偏多从"读本"中取材,学生多数因教师一般性倡导所误而招架不住败下阵来。真所谓读本都读不清楚,更遑论300万字。
   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 "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总之,教本与读本的跨联应当与学生的直接"利益"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功利的,又有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迁移。显而易见,二者的整合势必产生良好的效力。然而,课内有限,课外无限,要充分发挥读本作用,关键还是要大力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或借鉴吸取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
  
  (接上页)诵读时应向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由读准字音、句读到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其中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单个试读、表情读,分角色读,等等。
  2、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读文章的语言美,意蕴美。《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对话,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那些对话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最直接,最真实,最动人,也最有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以认真虚心的态度去研读文本,听听文本讲了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和文本中的内容交流,和作者交流,感受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的表达美。在揣摩孙权鲁肃吕蒙对话时的语气这一环节,我就引导学生从说话的内容,上下文语境,语言形式即句式特点、语气词、标点符号,人物的身份关系几个方面来思考。在朗读和师生间、生本间的交流对话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文章言简义丰的美,个性各异的人物美。在引导中教师要多些耐心,认真用心。
  让朗读在课堂中穿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走进文本,多重对话,文言文的學习将多一点"精彩"。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是一个内涵及外延都极其广泛的学科,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语文,生活中语文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学正在变得枯燥、单调、无趣,孩子们被困在狭隘的课堂教学的牢笼里,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正逐步丧失。陶行知曾有过一个恰当的比喻,说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如何创造一
期刊
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其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如何创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指出一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影响他们有效学习的重要变量。而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题,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期刊
【摘要】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关键词】 情境教学 学生   一.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    1.引入情境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无论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都有着主要作用。  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利用教材的创造性因素,运用参与式教学注重学生动手、动脑引发讨论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训练,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培养了创新能力。  一、转变观念,大胆尝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了教师一言堂,学
期刊
【摘要】 语文课兼具美学性、文学性、人文性和寓德性于一身,组织、教学方式灵活多变。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时空都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如何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堂,将学生引入一个更加精彩的学习世界,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激活 多媒体 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将成为教育的主流趋势
【摘要】 生活化教学,就是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語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为此,笔者对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   【关键词】 生活实践 小学语
提出一个三粒子GHZ(Greenberger-Horne-Zeilinger)态从发送者传送给两个接收者中任意一个的量子隐形传送方案.此方案用两个三粒子W态作为量子信道.若发送者进行两次贝尔态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