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斯?沃克小说中的文化意识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nshihong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艾丽斯·沃克是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在她所创作的作品中,一方面,作品以反应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下的压迫下反抗不公平的待遇为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在创作中,沃克将黑人女性塑造为黑人文化传统的守护者、传承者,以此来达到传承、发扬黑人文化传统和塑造独特黑人女性的双重目的。本文将从文化寻根意识、文化传承意识、文化忧患意识三方面,来探讨艾丽斯·沃克小说中的文化意识。
  关键词:艾丽斯·沃克;文化寻根;文化传承;文化忧患;黑人文化传统
  艾丽斯·沃克是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传承和发扬黑人文化传统是她所创作的作品最突出的特色。当然,这与她的个人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沃克作为交换生去非洲乌干达的经历,是让她对黑人文化产生强烈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她所创作的作品中,一方面,作品以反应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下的压迫下反抗不公平的待遇为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在创作中,沃克将黑人女性塑造为黑人文化传统的守护者、传承者,以此来达到传承、发扬黑人文化传统和塑造独特黑人女性的双重目的。本文将从文化寻根意识、文化传承意识、文化忧患意识三方面,来探讨艾丽斯·沃克小说中的文化意识。
  一、文化寻根意识
  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虽然生活在白人文化占主流的美国社会中,但是其对与黑人文化传统的依恋和热爱却丝毫不减。在她创作的文本中,经常通过叙采用述黑人女性通过对于黑人文化传统的追寻从而实现女性意识的觉醒的模式,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文化寻根意识。
  首先,文化寻根的过程就是文化身份构建的过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而所谓的文化身份指的是群体所共有的历史经验和文化符码,正是这种文化身份存在,才能够称其为一个民族的群体。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文化身份是一个人归属于某一民族、群体的标志。而且,对于一个民族或者说是一个种族来说,文化身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这一民族或种族在整个世界上正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自己的文化身份则会成为其能否跟随世界脚步的重要保证。黑人女性处于白人社会的社会中,但却有着非主流的地位,因其肤色和性别问题承受着来自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而拥有自己的文化身份则成为其反抗、追求自我和独立的有力保证。黑人女性属于黑人群体的一部分,因此黑人女性追寻自己文化身份的过程就是追寻黑人文化传统的过程。沃克在她创作的小说《紫色》中,就形象地再现了黑人女性追寻自己的文化身份,最终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
  其次,以小说《紫色》为例,具体分析黑人女性的文化寻根意识。在美洲生活的众多黑人,他们或者是他们的祖先都是在几个世纪之前被贩卖到美洲的,非洲才是他们的根据地,才是黑人文化传统的根之所在。因此,众多美洲黑人到非洲去寻求自己的文化之根。如同小说《紫色》中的耐蒂,主人公西丽的妹妹,她的非洲之旅在很大程度上就文化寻根的过程。在耐蒂写给姐姐西丽的心中,这样描述自己在刚到达非洲时的感受:“有种东西触动了我,触动了我的灵魂,茜丽,就像一顶大钟被敲响,而我只是在被振颤着。珂琳和塞缪尔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然后我们都跪在甲板上,感谢上帝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父辈们和我们的母亲们曾经为之哭泣过的土地———为之而生、为之而死的土地———再一次的见到这片土地。”因此,可以说耐蒂的非洲之行就是其文化寻根之旅,表现了黑人女性在追寻本民族文化传统上的强烈意识。除此之外,小说中还通过再现黑人女性所独特的传统来表现她们对于黑人文化传统的追寻。缝被子和唱布鲁斯是黑人女性所世代相传的代表性的文化活动,是其文化身份的重要象征。在小说《紫色》中,对着两种代表黑人文化传统的活动都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可见作者沃克内心深处的文化寻根意识。
  二、文化传承意识
  巴巴拉 ·T· 克里斯蒂安曾经在文化传记词典中这样写道:“沃克关心的是文化遗产,而对于沃克来说,文化遗产并不存在于经过篡改、删节过的历史,而存在于幼者对长者、父母对子女、男人对女人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沃克的作品也的确体现了这样的观点,下面将以她的作品《外婆的日用家当》为例,分析沃克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文化传承意识。
  首先,沃克的小說通过不同人物形象的对比,来凸显文化传承的意识。美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了如火如荼的黑人民权运动,运动中黑人年轻人虽然对追寻黑人文化传统表现出了非常激进的态度,但实质上他们对黑人文化却并不了解,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就是针对这一现象创作而来的,旨在批评此类年轻人在文化传承上莽撞行为。作品中的母亲约翰是一个虽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却很有见识的黑人妇女,小说一开始,约翰和自己的小女儿麦姬在等待离家多年的大女儿迪伊回家,这样的场景之下,作者沃克描述了被母约翰和麦姬打扫得一尘不染的庭院,以及麦姬紧张的心情,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小说中的大女儿长期生活在外面的世界,更加渴望接受白人的文化,对于自己的出身预计黑人文化传统有着强烈的不认同感,而小女儿麦姬却与之不同,对家庭的传统有着极深的归属感。例如,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那时她常给我们读点什么,读时毫无同情之心,将文字、谎言、别人的习惯以及整个生活强加于我俩。我和麦姬毫无办法,一无所知地困坐在那里,她的声音凌驾于我们之上。她对我们灌输一大堆编造出来的事物以及我们不需要掌握的知识”,这段话出自母亲约翰的口吻,形象地点名了迪伊对于白人文化的认同,对黑人文化传统的厌恶,从深层次上反映了黑人群体在传承、发扬本民族文化能力的丧失。
  其次,错误地认识文化传统的意义,才是小说中要表达的最突出的主题思想。文章一开始,对于大女儿着装、改名字等变化的描述,旨在向读者展示一个在黑人民权运动中,一味赶时髦,对本民族文化有着肤浅认识的黑人女性形象。后文迪伊对待记录家族历史的日常用具的认识和态度,才是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核心所在。迪伊想要家中的搅乳器盖子和搅乳棒,为的是放在室内做装饰品;想要家中手工缝制的别字,为的是挂起来炫耀。在文章中,与搅乳器、搅乳棒相比,被子这一日常用品正是文章的隐喻所在。一方面,被子是记录着家族历史的,每一块小布片都有其独特的来源;另一方面,缝被子这一意象,象征着黑人女性所独特的魅力,可以把没有用的东西缝缝补补变成有用的物品。总的来说,这些记录家族历史的日常用品,代表着对家庭文化传统的一种传承和延续,而迪伊的错误认识和想法代表的就是白人文化传统,这在一定程度上暗指一大批对本民族文化有着肤浅认识的黑人,阻碍了黑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文化忧患意识
  美国非裔族群因为被直接切断了和木文化所在地非洲的联系,因此文化上产生了断裂性。而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同,也造就了黑人群体的分裂。实际中往往存在两个极端,即“黑人至上”和“白人至上”,不论哪一种,都是极端种族主义,都是不可取的。“白人至上”会导致黑人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而成为徒有黑皮肤内心却是白人的群体,他们不会受到白人主流社会的接受。同样,“黑人至上”是另一个极端,黑人不但排斥白人,甚至浅肤色的黑人他们也排斥,这更加促使他们游离于主流之外。正是因为沃克生活在白人文化占主流的美国社会之中,她亲眼见证了占统治地位的白人文化冲击黑人文化的过程,见证了文化冲突给黑人群体尤其是黑人女性所带来的压迫和束缚。因此,她试图通过文学创作的形式,来表达自身的文化忧患意识,唤醒沉睡中的黑人。
  首先,严酷的社会现实,唤醒了沃克的文化忧患意识。在文化冲突、冲击面前,黑人群体并没有如同她想象的那样奋起反抗,甚至于选择了默默接受,迷失在文化冲突之中;即便是抗争,也是一种肤浅的抗争,采用的是比较激进的形式,并没有真正地做到尊重本民族传统文化。在文化冲突的大环境下,沃克为了表达自身对于黑人文化传统的忧患意识,通过文学创作的形式,唤醒黑人全体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警示黑人群体:要想在白人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社会中生存下去,必须要与本民族文化保持联系,吸收黑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传承发扬下去,这样才能真正地保住一个民族或种族的灵魂,才能保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如同小说《外祖母的日用家当》中的小女儿麦姬一样,对民族、家庭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热爱之情,不仅仅记得去世的外祖母,更记得外祖母所传承下来的精神;对记录家族历史的日用品,也有着正确的认识,认为被子是家庭情感的纽带,当姐姐要被子时,麦姬对母亲约翰说:“让她拿去吧,妈妈,不要那些被子我也能记得迪伊外婆”。可见,文化的传统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思想,而不是某一单纯的物件。
  其次,把握文化传承的本质,是保留、发扬文化传统的关键。文化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在乎的从来不是形式的变换,当然也不是服饰、发型、名字、语言等表现现象的改变,而是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要传承的也并非仅仅是实实在在的物件,而是把文化传统中精神、思想传承下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对待事物的看法态度上。文化传承不能流于表面,即使在文化形式上完整保留下来,但如果没有文化内涵,也是空壳。沃克在她创作的文本中所强调的正是这一点,传承文化的过程要的是尊重文化,并非只注重形式上的东西,而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却没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和理解。历史没有好坏之分,沃克在乎的是能否真正地理解历史背后的内涵。对于整个美国社会来说,非裔美国人的历史也是其历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因为其充满了痛苦和耻辱以及罪恶,就想要把这段历史抹掉。这段历史对美国人尤其是非洲裔来说,也是一段充满抗争的过程,其背后的不屈精神也是值得传承的。应该把这段历史寻找回来,真正地理解历史背后的文化传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之,黑人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凭借其独特的敏锐力和感知力,创作了一部部传达其文化意识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表达了她對黑人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在唤醒黑人群体的文化忧患意识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值得对其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冬梅. 种族 性别 文化寻根——从《紫色》管窥艾丽斯·沃克的文化寻根意识[J]. 宁夏社会科学,2010,04:162-164+169.
  [2]李政杰.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艾丽斯·沃克的文化传承观[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543-545.
  [3]管淑红. 寻找失落的美国黑人文化遗产——试析艾丽斯·沃克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261-263.
其他文献
科马克·麦卡锡的“边境三部曲”是其西部小说中的典范之作,作者花重笔墨描绘了人与自然、人与母狼、人与骏马的关系,更探索了西部牛仔追寻梦中田园的历程。“边境三部曲”折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耳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遗传病之一。根据2006年全国残疾人调查最新统计数据,我国听力言语残疾者达2780万[1],并且每年有3万左右聋儿出生,还有6~8万患有迟发性耳聋的患儿被发现
期刊
柳永词多以辞采鲜妍、字句精工、率直浅近为特点,但其中所涉及男女情事的轻辞艳笔,闺阁卧榻的妩媚风情,又让评论家们各执一词、毁誉参半。然其《八声甘州》一反低吟浅唱之风,格调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阶段教材中的内容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向世界化经济靠拢这一口号的提出,国内的教材中所注入的学习内容也在不断地向世界整个教学内容所靠拢。这其中,尤为语文教材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最为明显。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高中的书本中所体现出的外国作品是少之甚少的,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外国优秀作品被注入到高中语文教材中,这不得不说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文学领域里项羽在《史记》中的形象,以及在产生于《史记》以后的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项羽;文学形象  众所周知,项羽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但是在一些历史剧的制作过程中,一些编剧导演为了吸引观众,在塑造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过程中出现了与历史事实不符问题,对观众造成了一定的误导。因此目前有必要通过对古代文学中对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的分析,为历
口语交际是高中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与发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口语交际的具体目标:“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这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是一项挑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继而
铭刻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史上的梅光迪是作为一个著名的“反对者”形象出现的。五四时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矛盾丛生的时代。新人文主义的学衡派一直被人们视为逆潮流而上的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而在五四那样一个被外来文化猛烈冲击下变革的时代,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必须借助西方的知识来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中国本身的思想文化体系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这本身就有一个悖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