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章作人 追寻经典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a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章作人,1970年生于湖南澧县,湖南省文化馆美摄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2006-2009年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 2014-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访问学者,师从杨飞云、龙力游等老师。作品《浏阳永和会师》参加湖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湖南百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展览并由主办方收藏;《论道图》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7周年在巴基斯坦举办的中巴艺术交流展并由巴基斯坦国收藏;《纠结》《女人体》参加中国油画院2014级研修班毕业作品展览;《岁月之一》参展湖南省第五届艺术节。2015年10月,在湖南省文化馆举办“追寻经典——章作人中国油画院学习汇报个展”。
  通常意义上的油画是一个西方画种,它发端于欧洲的文化土壤。一个民族的文化要被另外一个民族接纳、吸收,必须有足够的交流、接触时间以及必要的文化基础。所以,任何非西方国家的人学油画都存在掌握技法、探索語言的困难,面临缺失文化环境、现实社会条件限制等诸多问题。民国时期中国油画的取向比较宽广,既向欧洲诸国学习,也向日本等先于我们挺进油画殿堂的东方国家学习。建国后由于国情使然,国人学油画向苏联全盘倾斜。俄罗斯油画源自欧洲并于19世纪后半期形成民族特色,在创作、教学上都有辉煌成就。苏联时期油画作为政治宣传工具发展上已经受到限制,中国的政治环境对其进一步选择,加之我们学习过程中难免误读,造成中国油画面貌单一、语言不够纯粹。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日趋频繁,中国油画打破单一的苏派格局,进行多向度地学习,尤其在溯源欧洲油画传统上做出持续的努力。
  个人的成长总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天生爱好美术的章作人在上学之初零星地接触到当时的美术信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配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出自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之手,该作是俄苏油画的巅峰之品,性格鲜明的人物刻画、优雅深沉的色彩表现、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呐喊,种种审美因素震撼了少年的心。章作人上课走神了,在语文课堂上临摹大师笔下的人物造型。小孩擅自将语文课变成美术课,自然少不了老师批评。但是,临摹画作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推动着他继续学画,初中历史课本上的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物插图被他临了个遍,进而临习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素描作品。从这几个学习事例可以看出,小学、初中阶段章作人在不自觉中接触到了学院美术基础的色彩、速写、素描三科因子,并且来源并不单一,苏联、欧洲的都有。实际上,这种多元混杂的学习状态一直持续至今。80年代起中国学院美术教学有了多元化的趋势,但俄罗斯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的主导地位并没有被动摇,苏派油画造型、色彩的处理方式依然大行其道,油画诸多教学探索主要是在俄苏体系上纠偏改良,仅有个别院校溯源欧洲传统。三十多年来中国写实油画大致有三个走向。其一,继续苏派油画的传统,取西方古典造型、印象派的色彩融合折中或者形色兼顾的基础上稍微突出某一方面。这路油画有很宽的谱系,一直在官方美展中有很好的表现。其二,以苏派为基础,吸收西方超写实等现代探索成果,将造型语言精细化。这路油画给看惯大块面造型的观众带来技艺折服感,在描绘乡土风俗中大显身手,很快获得初兴的艺术市场青睐。其三,取法欧洲文艺复兴至印象派之间的传统,探索严谨、向上、朴素的表达方式,以新古典主义的面貌带来国人对油画传统的新认识。从本科到研究生学习期间乃至二十多年的工作实践,章作人接触最多的是一、三两种艺术倾向。作为湖南省文化馆的美术工作者,他绕不开全省美术创作、辅导、组织、调研等任务。工作需要自然使他与俄苏美术联系在一起。当然,从个人创作上来说使用俄苏油画语言于他也有适宜之处。比如画大场面的历史题材,俄苏美术曾经在此领域卓有成就,从构图组合呼应、典型形象的提炼概括到形色布控处理都有很成熟的经验。他参加湖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湖南百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了后来被收藏的《浏阳永和会师》,就借鉴了这种经验:为了还原人物形象的历史视觉真实感,章作人给模特借来潇湘电影制片厂的服装道具;为了将几十个人物形象有机联系在一起,取得特定场景下人物的光影关系,他预先制作摆布主要人物的泥塑;为了让观众从远处欣赏作品时首先被色彩大效果和造型气势感染,他运用了外光表现技法和大色块塑造技巧。近三十年与油画相关的素描色彩教学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油画基础,2006年,章作人通过了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硕士研究生考试。但是,章作人已经意识到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必须广闻博取,并且对古典油画精湛严谨的技艺、崇高向上的审美内质神往已久。工作学习之余,他经常研读古典油画大师的杰作印刷品,临摹过国内新古典主义代表画家杨飞云先生的油画作品。在漫长艺途实践中,他需要集中精力在相对整块的时间里梳理多年的心得,研习精进,往艺术理想迈进一步。
  机会终于来了!2014年,章作人顺利考上中国油画院古典造型班做访问学者。借助这个高端的油画研究平台,他有一年的时间可以专注于想做的事情。中国油画院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所辖的创作、研究、教学一体化机构,唯一的国家级油画院。该院明确了“寻源问道”的学术归旨,杨飞云院长和他的学术团队潜心探寻油画历史传承之源、价值之源,主张通过语言形态去深刻认识、把握油画艺术的本体性质,揭示其保持和延续存在价值和自身特质的“油画之道”。在油画院,章作人切身体会到,当代文化环境下似乎学习油画的路子广、方向多,但要能走在切实可行的路子上非常不容易,必须找到明确的标准。一旦油画院众多先生们的引导使他有法有度、有章可循,自身勤勉带来的成果是丰硕的。
  章作人首先深究古典油画含义,为自己的选择寻找合理的依据。人们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古典油画的概念,一是特指19世纪法国的一个画派,二是泛指西方文艺复兴至印象派之前的油画形态。如果抛开艺术理论的概念之争,我们从字面上将其理解为“古代经典油画”,这对艺术家依然有意义。因为,能作为经典留下来的,必定在人类绘画史上有重要价值,它可以成为后世学习的标准。章作人认同杨飞云先生的说法,古典油画不是一种风格或样式,更不是细腻、写实、漂亮、唯美的表面形态。它具有诸多超越时代的恒大特性,现在许多画风都从里面派生出来。进入古典圣殿,艺术趣味就在大格局中,便有可能窥见油画的奥秘。有了这个认知和目标,向大师学习不再是一个口号,石良先生所说的“拒绝二流”便成为实实在在的日常艺术行动。   油画院的教学,主要通过大量的写生解决问题。从这个研修的切入点,章作人理解了写生的真正内涵,写生与创作的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作为画家,对写生一词耳熟能详,对写生活动司空见惯。但是,艺术实践中对其有着理解的层次差异。有的画家在对象面前照搬照抄,练习所谓的造型技术;有的通过写生理解绘画规律、光色空间;有的画家意在获取造型、色彩信息,为创作做准备;而有的画家则凭借当前获取高清图像的便捷手段画画,直接放弃了写生。中国油画院将写生视为画家用画笔和心灵直接触摸生命本源的有效途径,因而成为油画家必须持守的本分。在这里,写生不仅仅研究造型、色彩表现的规律,在较高的层面上要求写出临场的独特感悟,把物我交融激发出来的艺术境界凝结在画布上。做到每次写生都留下无法重复的体验,也就没有必要区分写生与创作,它们都是饱含个体精神的作品,是情感的符号或痕迹。
  进入实践操作层面,画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解决造型、色彩等问题,解决得好,情感的表现才有依托。章作人发现,天天打交道的东西,其实有着无穷的奥妙。开始学艺就画素描,也知道素描既是造型基础也是一种艺术形式,但是认同这种说法和切身感受是两回事,仔细玩味一些东西,才能发现妙趣。从于小冬、李晓林两位先生的提点中,他开始思考素描的品质问题。素描背后是观念,是观察认识的方法。以前所学的素描主要来自俄罗斯,其经典样式是全因素素描。这个素描体系把形体看作无数个空间中的透视面,调子从最亮到最暗分作无数个层次,形体结构、光影明暗、质感量感等等全盘观照。俄罗斯素描体系有着科学、系统的特点,培养过一些大师级的素描高手。但是中国在搬用该体系时,操作环节上难免出问题,产生了大量概念化、草率浮泛之作。尤其容易将明暗用作遁形术,缺失对形体本质的追究。通观欧洲古典大师留下的素描,很少见全因素的作品,形体表达的触摸感、线条运用的质量已经产生非凡魅力。章作人在油画院临摹大师作品时感受到,即便像伦勃朗这样善用光影的“夜光虫”,变幻莫测的明暗中仍然可见形体层层推移的法度。针对他的兴趣及素描现状,油画院的先生们如是教导,画素描要像口袋里装土豆,每一小团鼓起来,整个口袋能拎起来。还有一些观念要建立,比如素描速写解决的就是一回事,快慢是相对的,重要的是表达的力度。沉浸在油画院学术环境,徜徉在挂着大师素描高清照片的走廊,章作人忘掉浮泛的考學素描样式,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师素描”。他感受到西方古典大师的格物致知精神,形体分量托起的精神力量。环顾身边,他还发现国内好的素描与西方大师对素描本质的把握是一致的,那些关键之处无懈可击。比如站在杨飞云、朝戈先生的素描前能感受到画家作画非常专注,立足于精神性的表达,作品已经“去浮躁”。
  色彩是油画魅力的另一极,很难把握。像龙力游先生那样,用一个最简便的方法,就可以让画了多年油画的人默然:一张人像写生完成,审视一下画面的色彩分布,上边的和下边的一样吗?左边的和右边的一样吗?空间的前后一样吗?色彩无法从对象抄取获得,需要正确的观察认识方法和敏锐的感受力才能画好。本质上来说,色彩是进入画面结构的假定性的颜色关系。色彩关系上去了,趣味也就上去了。李贵君先生常说,写实色彩的趣味是饱满、优雅,写实色彩就是在这二者之间找到最好的平衡。这好比葡萄酒刚刚打开就喝,果香浓郁,但扎嗓子。醒酒时间太长,则果香损失。需要控制合适的醒酒时间才能做到果香够、嗓子舒爽。人类总是喜欢高品质的东西,看似一丁点的差别,实则品质天上地下。色彩不饱和犹如酒中加了水,不够味,所以分寸上必须较真。优雅需要心灵的品质,就技术层面而言大致来自银灰。艺术是鲜活的,但学习需要规律,综合理解孙文刚、徐晓东、常磊等先生的艺术主张和作品,章作人对油画语言的理解更趋饱满。
  在油画院学习的一年时间,章作人临摹、写生交替,作业长期、短期交叉,人物、风景、静物均有涉猎,共完成73幅作品,多幅作品参加了中国油画院举办的风景写生与汇报展览。他的访学导师龙力游先生评价说,章作人是班上进步最快的同学之一。访学结束回到工作岗位,湖南省文化馆、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为章作人主办了“追寻经典——章作人中国油画院学习汇报展”。中国油画院教学部为此展览做学术支持,省市电视台、多家电子推介平台以及《中国文化报》等媒体报道了展览盛况。机构、媒体的推介,社会的好评,这些都是对章作人勤奋探索精神和阶段业绩的肯定。艺无止境,章作人的艺术还在成长中,我们期待他像龙力游先生经常鼓励的那样,往前行,长风破浪会有时!
  (作者系中国油画院访问学者、博士、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沅澧·水墨·精神”畫展作品选
期刊
拎着裙摆,闪身穿过一楼门庭,拾级而上,婀娜的身影映在背后的玻璃门上,马路上车轮碾压地面的声音和不时响起的鸣笛声被甩在身后。盛砚博物馆的LOGO在夜色中伫立着,发出银白的光,默然对抗着墨意渐浓、闷热难耐的夏夜。  手掌在木质楼梯扶手上滑过,一只脚踏入室内,一切都顺畅无比,快速熟稔如入家门。空调的凉风迎面扑来,李真敏长舒口气,习惯性的扫了眼手机上的时间,离研学开始尚早,伙伴们正在赶来的路上。此刻,博物
期刊
五一,我随我家先生回汉寿探访徐爷。  徐爷名健,号逸园,善书画,今年已九十五岁高龄,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口若悬河。  我家先生儿时起学在徐爷门下,识得书、印、画皮毛,受用至今。作为徐爷之爱徒,他却从不知徐爷书画之源流。自前年,他忽闻徐爷受友人之邀,前往上海开画展。  沪上画展,大获成功,展厅画作,订者从速,顷刻一空,上海滩上,多人惊呼其笔墨,称其“洞庭遗珠”。  这次探望,徐爷将此次上海
期刊
黑白,记录经典;  画意,再现唯美;  通过摄影和绘画的融合,  创造画意影像的新方法。  西藏是每一个摄影人的梦想天堂。传说中的神山圣湖与神秘的藏传佛教吸引着无数的摄影师前往,然而高原反应却拦倒了一大批进藏者,进入藏区也因此成为摄影师们的谈资。但去西藏还是会让人上瘾,凡是去过西藏的人,恨不得每年都去,不同的季节去,不同的线路去。  我从2013年自驾走丙察察进藏,一口气跑完了阿里大北线,一路经历
期刊
向水英,土家族,1976年出生于湘西古丈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湘西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湘西州书画工艺美术研究院专职画家。中国画作品多次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奖并被各级各类美术馆及藏家收藏。  湘西,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不仅山川秀美、民风淳朴,人文风情也十分独特,披着种种原始而神秘的面纱。  我是土生土长的湘西人,出生于古丈县一个土家山寨。小时候,常常听娘唱山歌。坐
期刊
卿安,1976年出生,湖南隆回人,字若素,号十斛斋主,笔名漂流木,别署九江王后裔,2001年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2012年-2013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山水专业研修。现为湖南省工笔画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委员、邵阳市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东莞君山书画院首席签约画家、宣和画社创始人之一,职业书画家、书画评论家。绘画力学唐宋元,擅长宋元画风,对北宋董、巨、李、郭以及南宋四大家都有深入研究,在元
期刊
摘要:本文从费新我与沙孟海关系的角度,梳理费新我与沙孟海之间的交集,总结二老客观存在着的太多的相似性,包括相类似的人生际遇、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文章把费新我与沙孟海放到一个历史背景下考量,联系同处“江南”这一别具魅力的地理空间,探寻二老在草长莺飞的江南,在受到江浙沪文化底蕴之助、得到阔大深厚的江南人文艺术滋养的情况下,相同的艺术取向却呈现出的不同的艺术风貌,让读者从中领略费新我与沙孟海如山峰般峙立
期刊
画家滕明瑞  滕明瑞,字祯祥,1936年生,湖南麻阳人。历任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怀化地区第一、二、三届书法家协会主席,文化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怀化市委市政府授予其“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其书法作品先后多次参加国际及全国性书画大展赛并获奖,部分作品曾被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友人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收藏。先后有作品被郑州黄河碑林、巩县神墨碑林、开封翰园碑林、广宁万竹园碑林、江油李太白碑林刻石
期刊
摘要:巴蜀石刻造像作为重要的传统石窟艺术,历史积淀深厚,造型精美绝伦、雕刻水准极高,其图像本身就极具东方美学价值,是区域性美术传统视觉图式研究的典型代表。将这些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引入到当下高校的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实践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这种引入是现代美术教育理念与民间艺术资源的有机结合,是对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的有效实践,是
期刊
别名余珈,1940年2月生于山東莒县,祖籍江苏徐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1982年定居西藏拉萨。历任中学和师范教师、北京市美术公司中国画创作员、《西藏文学》美术编辑。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藏画院艺术顾问、西藏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美术院艺术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