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数学科组2020年提出“如何优化数学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研究课题。在实际教学环境的研究中,我深深体会到:必须抓住学生身边发生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重视学生“学”与老师“教”的和谐。这对加大教学活动的改革,对突出“新”、“广”、“浅”;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全面健康发展;特别对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和谐关系都具有探讨性的意义。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的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業,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这给课堂教学提出改革要求和方向。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使数学课堂更加和谐。
一、数学课堂生活化,让教师在课堂中增强服务意识
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更能创设舒心的环境,是获取最佳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像托儿所保姆、饭店的服务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生活化的服务。“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
教学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太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太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数学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服务于学生的意识。
二、数学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在课堂中减少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三、数学课堂生活化,让课堂更具创造性、艺术性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艺术与数学知识一样,数学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因此,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学科对小学生比较抽象,教师要善于结合生活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四、数学课堂生活化,让课堂交流以人为本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捕促、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并进行数学思考。对小学生而言,往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的基础。但课堂中40分钟毕竟有限的,因此,教学中,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去进行数学的活动,引导他们大范围去交流。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时,我从同学们最熟悉的生活片段展开教学:
“星期天上午,李阿姨来小明家做客。为了使李阿姨能尽快喝到茶水,根据你平时沏茶的做法和小明家当时的情况,你们想一想,小明需要做哪些事?”教学问题一提出,学生进入了交流。“洗水壶”、“烧水”、“找茶叶”、“找茶杯”、“沏茶”、“倒开水”……学生门开口了并且回答上述事情的同学几乎涉及全班同学。老师再提出要求: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啊!请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并算一算你们合理安排的方法需要多长时间?
同学们和老师通过民主、平等的交流知道:如能合理安排,可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希望大家应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合理地安排自己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工作,希望你们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合理安排工序”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 再如:教授一年级《元、角、分的认识》结束后,我就模拟了一个“小小营业员”的情景,再现买卖物品的生活片段,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课后还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家庭作业:和妈妈一起去买菜,去超市购物,帮妈妈付钱,第二天交流买东西的情况。这样,既有助于课本知识的消化吸收,又能开阔眼界,更体验到学习本领的喜悦。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但小学数学现阶段倡导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数学理念,让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鉴于此我在实际教学环境中恍然大悟:要使数学课堂中“教”与“学”能做到某种平衡与和谐,必须把课堂拉近生活,把数学还给生活。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进而产生“数学无处不在”的积极情感,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更投入。小朋友世界的生活情境对他们来说是再也熟悉不过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可以大大降低他们对新的知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的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業,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这给课堂教学提出改革要求和方向。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使数学课堂更加和谐。
一、数学课堂生活化,让教师在课堂中增强服务意识
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更能创设舒心的环境,是获取最佳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像托儿所保姆、饭店的服务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生活化的服务。“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
教学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太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太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数学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服务于学生的意识。
二、数学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在课堂中减少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三、数学课堂生活化,让课堂更具创造性、艺术性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艺术与数学知识一样,数学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因此,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学科对小学生比较抽象,教师要善于结合生活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四、数学课堂生活化,让课堂交流以人为本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捕促、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并进行数学思考。对小学生而言,往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的基础。但课堂中40分钟毕竟有限的,因此,教学中,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去进行数学的活动,引导他们大范围去交流。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时,我从同学们最熟悉的生活片段展开教学:
“星期天上午,李阿姨来小明家做客。为了使李阿姨能尽快喝到茶水,根据你平时沏茶的做法和小明家当时的情况,你们想一想,小明需要做哪些事?”教学问题一提出,学生进入了交流。“洗水壶”、“烧水”、“找茶叶”、“找茶杯”、“沏茶”、“倒开水”……学生门开口了并且回答上述事情的同学几乎涉及全班同学。老师再提出要求: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啊!请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并算一算你们合理安排的方法需要多长时间?
同学们和老师通过民主、平等的交流知道:如能合理安排,可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希望大家应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合理地安排自己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工作,希望你们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合理安排工序”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 再如:教授一年级《元、角、分的认识》结束后,我就模拟了一个“小小营业员”的情景,再现买卖物品的生活片段,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课后还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家庭作业:和妈妈一起去买菜,去超市购物,帮妈妈付钱,第二天交流买东西的情况。这样,既有助于课本知识的消化吸收,又能开阔眼界,更体验到学习本领的喜悦。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但小学数学现阶段倡导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数学理念,让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鉴于此我在实际教学环境中恍然大悟:要使数学课堂中“教”与“学”能做到某种平衡与和谐,必须把课堂拉近生活,把数学还给生活。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进而产生“数学无处不在”的积极情感,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更投入。小朋友世界的生活情境对他们来说是再也熟悉不过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可以大大降低他们对新的知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