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回放】
  风传递着讯息,春风一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风展示着力量,大鹏乘起,扶摇而上九万里。风是一种潮流,一种情味,一种启示……
  请以“风从这边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体验写作;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命题透视】
  无锡市2020年中考作文依然沿袭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的风格。所谓实,即是一种具象,耳能闻到,目能视到,肤能触到;所谓虚,即是具象背后的情、理、趣、爱等,虚实相生乃写作之道。本题着重考查学生的生活常识和视界宽窄,测量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化实为虚,提升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引导学生不仅关注表象,更要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而更深一层的旨意则是考查学生的生活思辨能力。
  这道作文题可以有四层理解:一是风之虚实,实指自然之风;虚指风的象征义或者借代义,以风来指情感、力量、潮流、影响、哲理等,这是考查考生选材高下的;第二层理解是风之方向,就是“这边”的具体指向,可以是山川河流、古今中外、学校家庭、大街小巷,甚至是书籍等。“这边”的指向,决定了考生立意的高下;第三层则是风之意义,从这边来的风对“我”有什么影响?让“我”感受或者感悟到了什么?让“我”的观念、态度、思想、情感等有什么改变?第四层理解,风之质态,是骤雨狂风,还是细雨和风;是有味之风,还是寡淡之风。这一层考查学生的描写之功。但真善美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依然是命题导向的主旋律。
  【审题提示】
  本文题关键词主要为“风”,首先要确定风的具体内涵,是实写还是借风喻指;其次是“这边”,这是风的来向,这边的范围很广,具体指哪里、哪个方向要交代清晰;还有一个隐含的关键“风力”,这是一般同学考虑不到的,是徐风还是疾风是粗犷还是细腻?最后还要写到风给自己带来的感受或者启迪。具体审题示例如下:
  认识风之形:“风”首先是自然之物,物理现象。春夏秋冬季节更替,风之形不同;东西南北,风之位有别;狂风暴雨、细雨微风,风之力迥异;春之风染绿了田野,夏之风映红了荷花,秋之风吹黄了树叶,冬之风覆白了房顶,风之色不同……这些都是有形的风,实在的风。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形形色色的自然之风,描绘自然之风,抒写自然之风给人带来的肌肤感受。
  明确风之向:“从这边来”,这是个虚指的概念,没有具体方位,所以我们要交代风的来向。可以从山中来,可以从田野中来,可以从学校、老师那里来,可以从家庭中来,可以从书本中来,也可以从历史中来……不同来向的风不同,表达的目的不同。
  感受风之情:借助有形之风来记叙无形之风,通过对风的描绘来借代、喻指,表情达意。家训家风,学校之风、社会风尚、流行之风、传统之风、关爱之风、助人之风,甚至是疫情期间,白衣天使的无畏、责任、担当、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之风。不同的风,感受到的情不同,从这些风中感受人情冷暖、世相百态,甚至是风之文化的博大精深。
  领悟风之理:通过风能感悟到一种意境、情趣、人生哲理,作品思维、思想高下便一目了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风正、气正社会才能和谐,人生才能一帆风顺,直达目标;“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表达人要有浩然之气,在何种境遇中才能处之泰然;清风明月,让人感受到意境的优美。能从普通的风中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人生哲理的思考,这便是此文题的最终指向。
  【写作陷阱】
  题目虽不难,想要出彩,亦非易事。题目就是想通过风这一物理现象考查学生对人、事、物的感悟。如果不理解命题者的本意,即会走入陷阱。
  1.眼中只有风。写作时只看到物理之风,没有风的象征义、比喻义,或者风背后的故事,缺少风中情,甚至是风的文化味道,让风成了干瘪之物。
  2.有风无形。平时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不够,对风的描写不形象、不细腻,不能写出风的形韵。
  3.为风贴标签:不能把物理之风和风的内蕴恰当结合,全文只写风,只是结尾勉强点出风的寓意。
  4.立意平庸。着眼于普通的亲情,没有通过风来表现出社会的现象、时代的发展,或者传统文化的内涵。
  【佳作点评】
  风从这边来
  陶秋羽
  闲暇时,翻开一幅画卷。画中,一座农舍伫立在溪旁,颇有杜甫草堂的意蕴。一缕炊烟袅袅升起,风轻轻滑过,于空中化作曲折婉转的弧。炊烟的气息陡然萦绕开来,那是炊烟的味道,那是老家的味道。
  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依山傍水。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蜿蜒向屋舍,青砖黛瓦,风铃悠悠。每当夕阳洒下积蓄了一天的光辉,用点点金粉给大地镀上绚烂的光辉时,家家户户的烟囱里便腾起了袅袅炊烟,或白或灰,飘向四面八方。在外头疯玩的孩子们看到自家的炊烟,便知道该回家了。猛吸一口大气,会闻到每家每户的炊烟里夹杂着各式各样的饭菜气息。我看到自家的炊烟,便往家赶,每当炊烟里的香味正浓时,我便会赶到家门口,边跑边喊着从炊烟里得来的讯息,奶奶便从厨房里探出头来,眼角绽成一朵灿烂的菊花。
  风中的炊烟里面深藏着人间的烟火气息,是老家的味道,是乡愁的味道。我们走过喧嚣,走过繁华,最终跋山涉水回到那个让你魂牵梦绕、炊烟飘香的地方。
  如今,村庄里的家家户户都用煤气灶,炊烟早已踪迹全无,我也远离了家乡,搬来了城里。炊烟的味道再也没有了,鼻中只剩下山珍海味华丽却無味的气息。
  在妈妈的支持下,奶奶住进了城。她好像成了笼中鸟,困在钢筋水泥的迷宫中。当她做饭时,油烟机轰隆隆地飞速运转,吸走了柴米油盐的味道,再也闻不见熟悉的味道了。心中的那块地,逐渐荒芜,老家的模样也在脑海里逐渐淡去。风少了炊烟这个朋友,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奶奶眼里的落寞,如利刃划在我的心上。
  城里没有炊烟,奶奶又回到了老家,用起了曾经的灶台。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路上,风景依旧,清风依旧,只是炊烟升起的情景悄悄地藏到了记忆深处。
  是的,煤气灶很方便,但炊烟寄托的是一缕乡愁,让远方的游子于穷途末路之时,看到炊烟升起,想到家中伊人,温暖之情涌上心头。我站在老家前,依旧是“茅檐低小,屋上青青草”。哪怕只是粗茶淡饭,吃糠咽菜,我也能吃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感慨。只要有一缕清风,半缕炊烟,我便明白,有炊烟的味道在,家就在。
  奶奶在厨房里忙进忙出,翻炒的声音不绝于耳。缕缕清风徐来,袅袅炊烟升起,摇摇晃晃,向远处蜿蜒。我深吸一口气,是那熟悉的味道,与站在门口的奶奶相视一笑,说声:“我回来了,炊烟,老家。”
  起风了。
  又是炊烟飘香时。
  点评:无形的风有着浓浓的味道,那是老家的味道,是奶奶灶台上粗茶淡饭的味道。这味道是乡村的质朴、宁静、温馨,是奶奶快乐、自由的生活,是作者的乡情,更是其精神的栖息地。华丽的都市有时候让人如在迷宫,山珍海味也咂摸不出味道,而乡村的柴米油盐却别有一番滋味,充满着人间烟火的气息。行文过程中,作者用乡村和城市生活的不同感受、乡村的炊烟和城市的煤气以及自己对乡村和城市的不同感受进行对比,写出了自己对乡村炊烟的喜爱,对乡村生活的眷恋。结尾简洁点题而富有诗意,极具画面感,与文章开端形成完整闭合。整篇文章淡雅而有味道。
  【备考演练】
  杜甫放眼一望,心中激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陶渊明抬首一望,便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与闲适;宁静的夜晚,李白举头望见一轮明月,心头泛起思乡之绪……这个世界,只要你放眼望去,怡人的美景、感人的画面随处可见。它们或让你心情愉悦,或让你心头悸动,或让你豁然开朗。请以“只因为那一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体验写作;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张增光: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编辑    沈不言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霜降来了,或许到了该与秋天说再见的时候了。天气更冷了,清晨的地面铺上了一层面粉似的白霜,走在上面“咯吱咯吱”地响,似乎唱着挽留秋天的歌。  往年这个时候,在乡下,人们开始为了腌咸菜忙开了。  母亲在屋前的那块菜畦上,栽上一片白菜,用来腌咸菜。霜降前,那块菜畦上的大白菜棵棵长得肥嘟嘟的,又高又壮。霜降过后,母亲把原先用来储放粮食的大缸腾出来洗干净,买回一淘箩粗盐,把压石找
期刊
默然凝视童年,沉着打量往昔,这是一个人可贵的能力,也是一名作家书写的源泉。  1  我五六岁的时候,做过一回小贼。  想想我家那时人气该多旺啊,三间草房子,挤着大大小小十几口人,我爷爷我奶奶,我爸我妈,我姐、我大弟和我,我小娘娘和我小叔叔,他们只比我姐大几岁,还有我奶奶的养母,我们叫她婆老太的,当时被接来我家养老。  婆老太那个时候八九十岁了吧,大多数时候都躺在床上,像一枚干瘪的核桃,无声无息着。
期刊
丁立梅:作家,江苏省课外阅读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出版作品逾七十部,被读者誉为“最暖人心的作家”。代表作品《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有美一朵,向晚生香》《丁立梅的写作课》等。  在我的理解,所谓文学,就是关于文字的一门学问。那一个一个的文字,相当于泥瓦匠手里的砖,要砌出什么样的房子,取决于你如何摆弄这些“砖”了。而写作者,没有什么神秘和优越的,不过是个“泥瓦匠”。  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一
期刊
1  爸爸妈妈快要走了。黑娃感觉这二十天的假期实在太短了。爸爸不放心地问黑娃,我和你妈走了,你听婆的话不?黑娃没有吭声。他知道自己以前不听婆的话,经常惹她生气,现在爸爸妈妈回来了,婆自然就向他们告状了,不然爸爸不会这么问。  爸爸说,要是不听婆的话,那就不要念书了。  黑娃听出爸爸话里有一种威胁,于是他抿住嘴,把本来想说的“要听,我哪能不听婆的话”又咽回到肚子里。黑娃感觉心里酸酸的。  到底听不听
期刊
【文题回放】  请以“同一种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③书写工整规范。  【命题透视】  现实生活是作文命题和习作素材的根本来源。2020年,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胜了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这最终的胜利,靠什么?靠“力量”,国家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各种各样的力量;靠“同一种”向心的力量,“同一种”蕴含着巨大能量
期刊
【文题回放】  请以“长学问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命题透视】  2020年盐城市中考命题作文《长学问了》,题前无导语,简洁明了。直呈命题后提出四点普适要求,减少了审题障碍,让考生最大限度地从立意和内容两个方面拓展,将窄题变宽、将小题变大。这样的命题,既有灵气又接地气。题目看似没有主语,但“长学
期刊
【文题回放】  请以“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命题透视】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与南通市以往的中考作文题相比,这道题去除了材料导入与提示语,一方面对审题提高了要求,另一方面也给学生一定的审题自由度。从价值导向看,这一命题延续了南通市中考作文的命题特征,引
期刊
【文题回放】  请以“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文题抄写在答题卷“题目”后的横线上。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命题透视】  这种独字命题的方式,镇江市2015年的中考作文题《补》就出现过。相比较而言,今年镇江市作文命题体现了传承性、开放性、和创意性的三个特征。  传承性。作文题既便于学生动笔,没有人为设置审题障碍,具有较好的区
期刊
我一直记得两个人,他们一个站在明亮的光里,一个隐匿在黑暗的阴影之中。  很多年前我读书的时候,因为汽车站离学校远,又没有公交,为了省钱,我常常让客运司机在靠近学校的高速路旁停下,然后拦过路车回学校去,这样就可以省下一顿饭钱。  冬天,夜幕悄无声息地笼罩下来,一切都陷入沉默如野兽般让人微微紧张的静寂之中。中途下车后,我站在路边拼命拦车,却没有一辆肯停下来。等天地陷入一片混沌,车辆慢慢稀少,雪花也纷纷
期刊
1  记忆里,大概七八岁的时候,我跟爸爸回老家。老家在一个很深很长的山沟里,几乎没有路。所谓的路就是每年雨季,山水怒吼着,把原本突兀的河道又冲刷了一遍,留下些磕磕绊绊的石头,很不好走。  只有一趟火车通到那里,下车时,已经是晚上了。正值冬季,厚重的棉衣像是裹在身体上的包袱,走起路来十分笨拙。月亮清冷地照着大地,两山之间越发显得空旷,一片寂静。归家的路格外漫长,再加上没吃晚饭,我的脚步渐渐慢了下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