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虽然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面临着现代世界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进行全面的、深层次的创新,才能够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仍然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从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活动的展开都存在着很多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的不断扩展和无限延伸,还应该是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优化组合。而且任何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都是基于对现实和传统的不断追求的过程,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效果不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原因,有高校原因,还有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原因。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教育对象有效需求的缺失。人的需要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随着主体性的觉醒,受教育者也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社会规范的教育,而是从个人需要的角度出发有选择的理解和接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能否关心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满足其对利益的追求,从而达到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一致也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党的需要并不直接就是大学生的需要,如果不能有效地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就会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需求关注不足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大学生的自身需求脱节,得不到大学生的响应,使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产生亲近感,自然也就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其次,对大学生的需求特征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也就无法按照大学生的接受规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动。对学生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可感性、可控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也就无从按照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最后,不能随受教育者需要的变动而进行相应的变革也是教育对象有效需求缺失的表现。相对于变化迅速的社会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相对滞后是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有效需求缺失的直接原因。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信仰的缺失表现。传统中国文化的“泛道德主义”与目前我们的“道德缺失”“信仰真空”形成了鲜明对比。对“道德是什么”“道德应是什么”人们无法回答。道德对人们的“软约束”已不再具有很大的效力。道德的“软领域”不是法律、法规的范畴。一个人真正具有道德,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信念,一个行为的指挥棒,一个主体的设计师。强制的方法具有功利性,也不会产生真正的道德,而是一种伪道德。
信仰是一种终极的价值追求,而对个体来说没有比生命更终极的东西,所以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生命关怀。关怀生命价值包括三个方面,关怀生命存在价值、关怀生命的创造价值、关怀生命的超越价值。有人根据人们的时间意识、生命意识把人类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没有意识到生命有限性的人类,一种是意识到生命有限性的人类。而中国人属于前者,没有受到对人的有限性强调的熏陶,没有时间观念,缺乏生命危机感,认为时间是极大富有的,生命是无限的,这是对生命的误解。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校道德教育缺乏相应的引导,使大学生对生命的有限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日常生活不负责任、对生命价值的缺乏清醒的认知,自然也就导致了现实生活中悖逆思想政治教育主流的现象屡屡出现。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误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误区主要在于内容和形式的脱离。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没有形式的内容是混乱的,是没有办法推进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所以我们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一定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为了方式的创新而创新,才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整体目标。
如果仅是关注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的方式创新,就会认为只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不断创新才是最终的目的,很容易产生今不如昔的错误认识。实际上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发展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绝大部分仍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现在某些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的不如人意,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对优秀传统继承不够,难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活动中,必须抛弃片面的、割裂的、静止的思维倾向,树立立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创新意识,才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活动顺利展开。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性的思路与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其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必然要求。在实践创新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只有寻找到针对现实的具体对策,才能够把创新由设想变成现实。从整体上审视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具体策略。
第一,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估方法。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学评估方法重分数、轻效果;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评价,轻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开放式评价;重静态评价,轻动态评价,强调评价过程的规范化。这样做的结果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围绕着分数转,但是无法考查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就不能实时对其加以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得不到培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也大大减弱。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必须改革。首先要全面、整体地对学生进行多维的、互动的指导性评价。其次要改变以往的封闭式评价,形成评价主体互动的开放式评价体系。
第二,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矛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是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是高校思想理论创新的主要力量。但是二者的角色在现实的生活中又往往发生冲突,研究者和教育者的角色往往顾此失彼,不能兼顾,而这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创新的顺利进行。因为有价值的理论只有应用到实践工作中才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而有价值的理论的创造也只有在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所以二者的关系是合双益、离双损。解决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也就成为突破创新限制的瓶颈,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创建多渠道、互动式的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落实必须借助于创建多渠道的互动式的教育体系。必须改变教育者孤军奋战的局面,要形成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多渠道的教育体系。既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又要挖掘多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充分利用各种适宜的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必须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通过制度规范,提高全体相关人员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正常的稳定的轨道中去。
第四,提倡三位一体的教学工作方式。成功的实践即来源于科学的理论指导,又决定于实践过程中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应该以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为平台的“三位一体”的教学工作方式,从实践上充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所谓“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就是把“三互”式课堂教学、参与式平台讲学与自主式论坛研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积极和主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灵活起来,生动起来。把思想政治论坛引入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的目标和要求,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论题,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让大学生以辩论的形式登台阐述观点,一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与关心社会、关注时代结合起来。
第五,积极推进比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中普遍的实践活动,开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于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为加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够推动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只有在对全人类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才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比较研究我们会发现,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具有明确性、坚定性,并能在政府的更迭中保持高度的稳定性和联系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虽然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面临着现代世界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进行全面的、深层次的创新,才能够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仍然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从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活动的展开都存在着很多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的不断扩展和无限延伸,还应该是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优化组合。而且任何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都是基于对现实和传统的不断追求的过程,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效果不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原因,有高校原因,还有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原因。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教育对象有效需求的缺失。人的需要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随着主体性的觉醒,受教育者也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社会规范的教育,而是从个人需要的角度出发有选择的理解和接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能否关心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满足其对利益的追求,从而达到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一致也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党的需要并不直接就是大学生的需要,如果不能有效地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就会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需求关注不足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大学生的自身需求脱节,得不到大学生的响应,使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产生亲近感,自然也就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其次,对大学生的需求特征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也就无法按照大学生的接受规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动。对学生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可感性、可控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也就无从按照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最后,不能随受教育者需要的变动而进行相应的变革也是教育对象有效需求缺失的表现。相对于变化迅速的社会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相对滞后是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有效需求缺失的直接原因。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信仰的缺失表现。传统中国文化的“泛道德主义”与目前我们的“道德缺失”“信仰真空”形成了鲜明对比。对“道德是什么”“道德应是什么”人们无法回答。道德对人们的“软约束”已不再具有很大的效力。道德的“软领域”不是法律、法规的范畴。一个人真正具有道德,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信念,一个行为的指挥棒,一个主体的设计师。强制的方法具有功利性,也不会产生真正的道德,而是一种伪道德。
信仰是一种终极的价值追求,而对个体来说没有比生命更终极的东西,所以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生命关怀。关怀生命价值包括三个方面,关怀生命存在价值、关怀生命的创造价值、关怀生命的超越价值。有人根据人们的时间意识、生命意识把人类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没有意识到生命有限性的人类,一种是意识到生命有限性的人类。而中国人属于前者,没有受到对人的有限性强调的熏陶,没有时间观念,缺乏生命危机感,认为时间是极大富有的,生命是无限的,这是对生命的误解。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校道德教育缺乏相应的引导,使大学生对生命的有限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日常生活不负责任、对生命价值的缺乏清醒的认知,自然也就导致了现实生活中悖逆思想政治教育主流的现象屡屡出现。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误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误区主要在于内容和形式的脱离。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没有形式的内容是混乱的,是没有办法推进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所以我们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一定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为了方式的创新而创新,才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整体目标。
如果仅是关注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的方式创新,就会认为只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不断创新才是最终的目的,很容易产生今不如昔的错误认识。实际上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发展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绝大部分仍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现在某些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的不如人意,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对优秀传统继承不够,难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活动中,必须抛弃片面的、割裂的、静止的思维倾向,树立立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创新意识,才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活动顺利展开。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性的思路与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其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必然要求。在实践创新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只有寻找到针对现实的具体对策,才能够把创新由设想变成现实。从整体上审视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具体策略。
第一,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估方法。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学评估方法重分数、轻效果;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评价,轻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开放式评价;重静态评价,轻动态评价,强调评价过程的规范化。这样做的结果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围绕着分数转,但是无法考查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就不能实时对其加以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得不到培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也大大减弱。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必须改革。首先要全面、整体地对学生进行多维的、互动的指导性评价。其次要改变以往的封闭式评价,形成评价主体互动的开放式评价体系。
第二,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矛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是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是高校思想理论创新的主要力量。但是二者的角色在现实的生活中又往往发生冲突,研究者和教育者的角色往往顾此失彼,不能兼顾,而这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创新的顺利进行。因为有价值的理论只有应用到实践工作中才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而有价值的理论的创造也只有在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所以二者的关系是合双益、离双损。解决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也就成为突破创新限制的瓶颈,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创建多渠道、互动式的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落实必须借助于创建多渠道的互动式的教育体系。必须改变教育者孤军奋战的局面,要形成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多渠道的教育体系。既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又要挖掘多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充分利用各种适宜的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必须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通过制度规范,提高全体相关人员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正常的稳定的轨道中去。
第四,提倡三位一体的教学工作方式。成功的实践即来源于科学的理论指导,又决定于实践过程中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应该以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为平台的“三位一体”的教学工作方式,从实践上充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所谓“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就是把“三互”式课堂教学、参与式平台讲学与自主式论坛研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积极和主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灵活起来,生动起来。把思想政治论坛引入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的目标和要求,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论题,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让大学生以辩论的形式登台阐述观点,一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与关心社会、关注时代结合起来。
第五,积极推进比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中普遍的实践活动,开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于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为加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够推动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只有在对全人类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才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比较研究我们会发现,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具有明确性、坚定性,并能在政府的更迭中保持高度的稳定性和联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