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岁半的明明,一天突然出现发烧,吃不下饭,咽喉疼痛,整个人显得烦躁不安。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给他打了消炎针,但没有好转。第二天病情反而加重,体温高达39.8℃,妈妈急忙送明明去县人民医院。经过儿科医师的详细检查和有关化验,最后被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一种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有人称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感冒),是儿科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偶尔也有其他肠道病毒)所引起,其特点为疱疹性溃疡性黏膜损害。该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主要在托儿所、幼儿园),夏秋为高发季节,主要侵袭1~7岁婴幼儿,男孩发病率略高于女孩。通常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临床表现为:患儿起病急、突发高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继而大一些的孩子会自诉口腔疼痛(吞咽时尤甚)或拒食,有时会说头痛、腹痛或肌痛;小一些的宝宝则出现烦躁、哭闹、流口水、不愿进食(婴儿不吃奶)、呕吐等,尿色黄短少,大便干燥成球。严重患儿影响吞咽功能,但多数不影响发声。检查时,可见患儿上腭、口腔黏膜、咽后壁、扁桃体等黏膜上有2~4毫米大小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大约在1~2天内疱疹破溃形成浅小黄色溃疡,不过很少波及口腔外部的皮肤。一般疱疹性咽峡炎往往都伴有牙龈一碰就出血,口腔内有臭味,部分患儿还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或压痛,严重的可以引起心肌的损伤。但多数患儿没有咳嗽、流鼻涕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大多是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在感染后机体能产生持久的免疫,而柯萨奇A组中其他型病毒或其他肠道病毒也可能引起再次发病。由于其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因此很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普通感冒而延误治疗。
为什么婴幼儿容易发生疱疹性咽峡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呢?儿科专家认为常见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呼吸道屏障功能不全。生长在鼻腔黏膜上的鼻毛,担负着阻拦灰尘、细菌随呼吸进入体内的使命。而婴幼儿鼻毛稀少或没有鼻毛(婴儿及小的孩子),无法阻挡空气中致病微生物的侵入,于是容易导致发病。
●呼吸道黏膜娇嫩。婴幼儿呼吸道黏膜娇嫩脆弱,抵抗力和适应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刺激(寒冷、刺激性气体等)而发生充血、肿胀甚至炎症反应,致病菌易趁机进行“闹事”。
●呼吸道免疫力较弱。婴幼儿呼吸道黏膜功能尚未健全,分泌出抵抗细菌、病毒的免疫物质相对不足,因而不能充分杀灭入侵的病原体,“漏网者”就会兴风作浪起来使人生病。此外,呼吸道表面有一种带无数纤毛的细胞,这些纤毛好像一把大扫除的刷子一样,不断将吸人并黏附在呼吸道上的小颗粒如粉尘、病菌等向外清扫,排到喉头咳出。但小儿呼吸道上的这种纤毛活动能力比较微弱,因此“自洁”防御功能也就相对较差。这样每天随吸气进入呼吸道的细菌、病毒、有害气体、粉尘等不能及时被排出,从而容易引发各种急性呼吸道感染。
小儿一旦患了疱疹性咽峡炎,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由于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抗细菌类药物对病毒又无效,故治疗以口服中药、抗病毒、对症处理为主。可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西药抗病毒。疱疹性咽峡炎中医辨证属湿热喉痹,多为外感湿热、上攻咽峡所致,常用解毒利咽、化湿退热的治法,可辨证选用新加香薷饮、甘露消毒丹、银翘马勃散、退热合剂、双黄连、大青叶、板蓝根等。合并心肌损害者,应适当卧床休息,使用护心药物。还可以利用加压或超声雾化吸入抗病毒类药物、含化参龙丸、含漱利咽合剂、撒入锡类散、喷入金喉健等进行咽峡局部治疗。发热时可用羚羊角粉清火退热防惊风,也可用物理疗法降温,体温超过38.5℃时可以用托恩、美林等退热药;体温超过39.5℃、有呕吐、惊厥、影响饮食睡眠时,可以配合输液支持疗法及对症中枢性降温措施。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时提示合并细菌感染,可配合使用抗细菌类药物,否则不宣使用抗细菌,类药物。
治疗期间做好护理工作,对促进患儿康复大有帮助: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保持清淡,要让孩子多饮温开水(有利于排毒和降体温),吃有营养且容易消化的食物(特别是咽喉痛时不妨用绿豆稀饭、烂面条等,也可取绿豆100克、苦瓜50克、薏米150克、大米100克煮粥,放凉后适量给患儿食用),少吃多餐(吃奶的乳儿应减少奶量),要适当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等;尽可能少吃(或不吃)辛辣、甜腻或油炸的食品,忌食热(尤其是过热)、酸、甜、辣、成、硬等刺激性食物,以避免刺激口腔破溃部位引起疼痛等不适;发烧(特别是高烧)时要禁吃鸡蛋。在生活上,病孩要隔离2周,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以防造成传染;发烧时让孩子卧床休息,少盖被,以利身体散热;不宜剧烈活动,要保持睡眠充足;患儿用过的食具一定要进行沸水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还要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给孩子漱口,用10%硝酸银涂于溃疡面或用咽喉灵丹、冰硼散等吹撤咽部,以减轻咽喉疼痛等不适症状。
最后要提醒家长的是:任何药物的使用,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要自作主张擅自滥用。否则,常会造成既浪费金钱又延误病情,甚至引发严重不良后果而悔之莫及!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一种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有人称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感冒),是儿科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偶尔也有其他肠道病毒)所引起,其特点为疱疹性溃疡性黏膜损害。该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主要在托儿所、幼儿园),夏秋为高发季节,主要侵袭1~7岁婴幼儿,男孩发病率略高于女孩。通常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临床表现为:患儿起病急、突发高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继而大一些的孩子会自诉口腔疼痛(吞咽时尤甚)或拒食,有时会说头痛、腹痛或肌痛;小一些的宝宝则出现烦躁、哭闹、流口水、不愿进食(婴儿不吃奶)、呕吐等,尿色黄短少,大便干燥成球。严重患儿影响吞咽功能,但多数不影响发声。检查时,可见患儿上腭、口腔黏膜、咽后壁、扁桃体等黏膜上有2~4毫米大小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大约在1~2天内疱疹破溃形成浅小黄色溃疡,不过很少波及口腔外部的皮肤。一般疱疹性咽峡炎往往都伴有牙龈一碰就出血,口腔内有臭味,部分患儿还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或压痛,严重的可以引起心肌的损伤。但多数患儿没有咳嗽、流鼻涕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大多是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在感染后机体能产生持久的免疫,而柯萨奇A组中其他型病毒或其他肠道病毒也可能引起再次发病。由于其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因此很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普通感冒而延误治疗。
为什么婴幼儿容易发生疱疹性咽峡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呢?儿科专家认为常见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呼吸道屏障功能不全。生长在鼻腔黏膜上的鼻毛,担负着阻拦灰尘、细菌随呼吸进入体内的使命。而婴幼儿鼻毛稀少或没有鼻毛(婴儿及小的孩子),无法阻挡空气中致病微生物的侵入,于是容易导致发病。
●呼吸道黏膜娇嫩。婴幼儿呼吸道黏膜娇嫩脆弱,抵抗力和适应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刺激(寒冷、刺激性气体等)而发生充血、肿胀甚至炎症反应,致病菌易趁机进行“闹事”。
●呼吸道免疫力较弱。婴幼儿呼吸道黏膜功能尚未健全,分泌出抵抗细菌、病毒的免疫物质相对不足,因而不能充分杀灭入侵的病原体,“漏网者”就会兴风作浪起来使人生病。此外,呼吸道表面有一种带无数纤毛的细胞,这些纤毛好像一把大扫除的刷子一样,不断将吸人并黏附在呼吸道上的小颗粒如粉尘、病菌等向外清扫,排到喉头咳出。但小儿呼吸道上的这种纤毛活动能力比较微弱,因此“自洁”防御功能也就相对较差。这样每天随吸气进入呼吸道的细菌、病毒、有害气体、粉尘等不能及时被排出,从而容易引发各种急性呼吸道感染。
小儿一旦患了疱疹性咽峡炎,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由于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抗细菌类药物对病毒又无效,故治疗以口服中药、抗病毒、对症处理为主。可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西药抗病毒。疱疹性咽峡炎中医辨证属湿热喉痹,多为外感湿热、上攻咽峡所致,常用解毒利咽、化湿退热的治法,可辨证选用新加香薷饮、甘露消毒丹、银翘马勃散、退热合剂、双黄连、大青叶、板蓝根等。合并心肌损害者,应适当卧床休息,使用护心药物。还可以利用加压或超声雾化吸入抗病毒类药物、含化参龙丸、含漱利咽合剂、撒入锡类散、喷入金喉健等进行咽峡局部治疗。发热时可用羚羊角粉清火退热防惊风,也可用物理疗法降温,体温超过38.5℃时可以用托恩、美林等退热药;体温超过39.5℃、有呕吐、惊厥、影响饮食睡眠时,可以配合输液支持疗法及对症中枢性降温措施。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时提示合并细菌感染,可配合使用抗细菌类药物,否则不宣使用抗细菌,类药物。
治疗期间做好护理工作,对促进患儿康复大有帮助: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保持清淡,要让孩子多饮温开水(有利于排毒和降体温),吃有营养且容易消化的食物(特别是咽喉痛时不妨用绿豆稀饭、烂面条等,也可取绿豆100克、苦瓜50克、薏米150克、大米100克煮粥,放凉后适量给患儿食用),少吃多餐(吃奶的乳儿应减少奶量),要适当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等;尽可能少吃(或不吃)辛辣、甜腻或油炸的食品,忌食热(尤其是过热)、酸、甜、辣、成、硬等刺激性食物,以避免刺激口腔破溃部位引起疼痛等不适;发烧(特别是高烧)时要禁吃鸡蛋。在生活上,病孩要隔离2周,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以防造成传染;发烧时让孩子卧床休息,少盖被,以利身体散热;不宜剧烈活动,要保持睡眠充足;患儿用过的食具一定要进行沸水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还要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给孩子漱口,用10%硝酸银涂于溃疡面或用咽喉灵丹、冰硼散等吹撤咽部,以减轻咽喉疼痛等不适症状。
最后要提醒家长的是:任何药物的使用,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要自作主张擅自滥用。否则,常会造成既浪费金钱又延误病情,甚至引发严重不良后果而悔之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