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名人之乡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fu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有许多丛书是以地名集的,如《豫章丛书》、《四明丛书》、《畿辅丛书》之类,乃地方文献之类辑。地方人士,重视乡邦文化传统,故常有此种文献付梓,既便外人研究,亦可令本地后生闻风继起,功效是极大的。与此相呼应的,是对乡贤前辈的追思纪念,或建祠庙、或刊刻遗集、或流传其嘉言懿行以供景慕,也都是极为可贵的。
  近年大陆各地表彰文化名人,即有此等古风。把本乡旧有的文化名人发掘表扬出来,作为地方的“名片”,不唯可供外地人认知那是个什么地方,还可使地方政经发展有个文化支撑,故是各级地方政府所乐于采用之方法。
  但作为地方营销策略之一环,此举当然也不乏争议。
  例如古代一位名流,既然是名流,必然不会困居乡里,而是要行走四方的。于是老家固然可以打他的旗号,他做官、办学或经营事业最久最成功之处自然也不能说就不可以挂他的招牌。如此一来,名人效应被分散了,效益不免减色。
  像四川眉州当然是东坡故里,但杭州西湖也可以建东坡纪念馆,陕西凤翔、湖北赤壁,乃至海南岛等地亦无不可祀东坡。
  利用名人,如此泛滥,某些地方可能就不乐意了。近来四川江油跟湖北争论谁才配称为李白故里,即由于此。
  又,名人虽然有名,但年里难考者依旧不少。如老子、西施,考证起来,就有几个地方都争说那正是我们这儿的人,闹得不太愉快;更莫讲伏羲、神农、黄帝、女娲等上古传说中的人物了。现在各地祭黄帝、祭伏羲、祭炎帝、祭神农,都办得隆重盛大,所费不赀,彼此竞争着话语权;可是天晓得这些上古圣哲都生在什么地方。须知:伏羲女娲古代还有传说是半人半蛇的呢,焉能确知其生卒与地望?此类争夺文化名人之风,深为有识者所不满,即由于此。
  何况还更有小说中人物,如孙悟空,竟也有省市偏要说他就生在咱们这儿,咱们这儿就有一座山一个洞,分明即如花果山、水帘洞一般,你说该怎么办?
  标榜文化名人之目的,既在于营销地方,当然又带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希望可藉此以广招徕,例如促进观光旅游之类。可是这即不免染上若干铜臭味,使得谈文化、讲名人无非以之为工具,盼能招商引资,吸引人潮,并非真正意在发扬文化。这亦常为有识者所诟病,视为歪风。
  我们要宏阐文化,尊敬名人,却尊之不以其道,当然是不对的。但太史公说得好:“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者也”。一味排斥批评,于事无补(因为各地仍会继续这样做下去),也非与人为善之法。适当的办法,应是调适而上遂之,令其渐入于道,弄假成真。
  例如江西金溪,辖属抚州。抚州即从前之临川,是出王安石、汤显祖的地方。金溪更是陆象山的老家,宋元明诸朝人文鼎盛、文化发达,自不在话下。故此地号称才子书香之乡,因为旧时刻书业也极发达。顶着这个名号,近日戮力建设,在金溪建象山公园、修仰山书院、命名象山大道、办象山学术研讨会,全力打造象山故里。
  这些都是对的。地方政府能有此见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以为地方建设之标的,值得嘉赏。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仅偏于硬件及形象,缺乏内涵。
  内涵是什么呢?才子书香之乡,如今还有书香吗?没有出版社,亦无图书销售物流中心。因为读书人口甚少,属农业县市,人数仅三十余万,又无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故亦少文化人和学者专家。缺少了这些,象山故里、才子书香之乡自然只是一句空话。仰山书院虽修得清饬,但谁在那儿讲学论道呢?
  不是金溪一地如此,全国各处不都这样吗?凡名胜,皆无幽人、无高士、无松下之童子,无采药之师尊,无浣纱之归女,亦无临水之樵夫,只余几处残山剩水,被圈裹在一片人工规制中而已。凡名迹,说老说孔说李白说朱熹说象山,亦不过叨念着昔日一场旧梦罢了。梦境愈美,愈显得如今的凄清惨淡。
  但这不是不能改造的。去曲阜的人,若能看到一个充满儒家文化,人人都濡染孔孟教化的社会,相信会比现在只能瞧见三孔遗迹更愿承认这才是圣人故里。同理,到李白故里去,一个诗人也瞧不着,只看见一座水泥雕塑的公园,能有什么兴感?
  想打造一个文化品牌,首先就得在文化上下工夫。要做的事可多啦,至少包括以下各项:
  一、本文一开头就说过的,编辑整理地方文献、注释研究先贤遗著。政府要把请明星做形象大使、办活动打广告的钱,拿来做这个正事。各地都有方志办公室,可由其主持或牵头,集合本地及外乡之学者为之。现在这个工作做得太差,去各地几乎都找不到什么数据,只有一些不登大雅的宣传品。
  二、推动村村写村史;鼓励地方文化人,中小学教师成立地方文史工作室,进行小区文化调查。文献搜访、族谱征集、碑志考察、耆宿访谈、口述历史、歌谣民俗查录等,都是可以做的。既培养本地人才,又可建立乡土文化认同。
  三、发展小区读书会,推广阅读风气。乡村则须有巡回图书馆或图书车,才能真正再造书香社会。
  四、办学校。一个地方没有高等院校是不行的。如格于国家政策或形势,暂时不能办成,亦当与高校合作,成立教学点或研究机构,以培养人才。不然就找外国去合作。
  五、将书院、纪念馆等委托高校或著名学者经办,也是一种方法。过去台北市政府以钱穆故居、林语堂故居委托佛光大学、东吴大学运营之经验,大陆各地其实均可参考。大儒驻地讲学,本身亦为一大号召。
  六、启迪民众之文化意识。不但象山故里的人,人人都要能对象山之学说出个二五六来,最好人人也都有象山气象,亦即能以象山之学作为每个人自己生活实践上的准则、生命价值上的归依。这样,入其乡者莫不为其风俗之醇美所醉,这个地方还能不名动天下吗?
  
  龚鹏程
  1956年生于台湾。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今游大陆,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客座教授。
其他文献
“我爱读书,我爱生活”是本届上海书展的口号。7天的申城文化嘉年华,吸引了24万来自上海和全国各地的爱书人的参与。主、分会场3,800万码洋的销售成绩,也展示了市民的阅读热情。据上海书展组委会办公室、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外书摘》杂志现场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此次上海书展读者满意度高达98%。  上海书展以其市民性、文化性成为出版业者、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平台。贴近读者,聆听读者的心声,做读者需
期刊
10月23至25日,台北县政府举办“2009文化创意发展国际研讨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创专家学者,分享交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况以及相关议题。  台北县长周锡玮在开幕致辞中说,台北县以打造低碳、移居城市作为建县目标,低碳、创意、文化深耕等产业是台北县产业发展的重点。这些创意来自于民众,台北县文创产业发展的立足点也力求结合民众生活之所需。唯有看清全世界在做什么改变,才能创造出真正产值。研讨会的举
期刊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对出版社的事业单位体制运行规则和管理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次体制改革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调整,而是一次彻底的变革。正如柳斌杰署长所说:这次体制改革,不是“换汤”和“换药”的问题,而是要在体制上彻底打碎“药罐子”的问题。    正确处理出版社体制改革中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  出版社转制为企业后,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商品生产经营者,如果长期无利乃至亏损,
期刊
11月3日下午,文讯杂志社举办“土地如何文学?文学如何土地?”座谈会,邀请不同世代的作家,以及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专家,对台湾的内在文化困境与出路进行深入的探讨。  座谈会主持人郭强生指出,文学是生命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管是语言教育、人文养成,甚至文化认同,都没有办法脱离文学这个元素。此次座谈会从文学的角度切入,探寻文化创意产业的源头,也期望城市的建构者、管理者能思考如何将过去、现在、未来的文
期刊
2009年4月6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全国新闻出版业掀起了新一轮深化改革的热潮。新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于2003年正式拉开,2006年进入推进阶段。今年年初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对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落实措施又进行了具体布置,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出版行业改革的进程。自此新闻出版行业的改革进入全面提速期,并且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
期刊
音像业是出版业的一个重要产业门类,它曾被看作是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走向“光与电”的重要标志。然而,新兴的音像出版业在进入新世纪的几年之后就表现出明显的“衰退”迹象。音像市场严重失范,行业产值迅速下滑,音像出版单位惨淡经营。新兴的音像出版业何以发展至此?音像出版业前景如何,出路何在?音像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能否带动音像出版业的重生?这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每一位从事音像出版的人。下面笔者将通过对行业
期刊
小时候,由于地理上的阻隔,每次返大陆就是回到广东,对大陆的印象亦大致如此。对香港人来说,广东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概念,她塑造出香港独特的流行文化,例如电影里经常出现的武学宗师黄飞鸿,他的正直形象影响了李小龙的“中国人”精神,也令全世界转过头来,对被誉为“南派武术发源地”和“东方电影工厂”的广东省和香港,大感兴趣。  一直以来,广东与香港关系非常密切。两地一衣带水,大部份香港人亦为广东省会附近地区的移民
期刊
前两天和出版的同仁闲聊,聊起业内某家杂志对零九年出版界关键词做的一个盘点调查,其中便有“推理小说年”一说。同仁便笑道,你们做午夜文库这么久,总算酝酿到爆发的时候了。  回想这几年来媒体对于推理小说的报道,确然如此。  2007年,布洛克的马修·斯卡德系列出版之时,推理小说的出版还未被认同,到了2008年末,关于推理小说是否会升温,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猜测声音。    到了2009年,答案不言而喻。
期刊
蔡素芬这部长篇小说是要让台湾男性小说家英雄气短的。  从上个世纪末到这个世纪初,台湾女性小说家笔下呈现的格局、气魄,往往大开大阖,极具企图心。她们不约而同,绾结情史、家史、社会史,让个人与民族交缠、身体与政治相扣。陈烨的《泥河》(后改写为《烈爱真华》)、李昂的《迷园》、郝誉翔的《逆旅》、陈玉慧的《海神家族》、钟文音的《艳歌行》……皆是个中翘楚。慧眼独具的她们,以小搏大,从个人的情感与欲望映照出时代
期刊
土鸭室   年少时轻狂,时常愤愤不平,自以为是,颇有怀才不遇、乏人赏识的感伤,所以我曾经以鲁迅“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的诗句,用以自我消遣,并以此为题,请人设计藏书票。但是鲁迅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却没有学到。回想当初,真是青涩!  如今看到那时为我设计藏书票的王东海,送我的这款“土鸭室”藏书票,真有悔不当初的感觉。看看这款采用木版年画的形式,设计出唐朝大将尉迟恭的造型,多么的雄心勃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