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素芬这部长篇小说是要让台湾男性小说家英雄气短的。
从上个世纪末到这个世纪初,台湾女性小说家笔下呈现的格局、气魄,往往大开大阖,极具企图心。她们不约而同,绾结情史、家史、社会史,让个人与民族交缠、身体与政治相扣。陈烨的《泥河》(后改写为《烈爱真华》)、李昂的《迷园》、郝誉翔的《逆旅》、陈玉慧的《海神家族》、钟文音的《艳歌行》……皆是个中翘楚。慧眼独具的她们,以小搏大,从个人的情感与欲望映照出时代的兴衰。其中的儿女情长,正足以说明女性小说家召唤历史的时候,是多么在意主体与认同。蔡素芬的《烛光盛宴》有如乱针刺绣,文字华丽精准,拼贴出旧社会与新时代,交错纷呈两代女性的命运。
蔡素芬的成名作《盐田儿女》(1994年出版)既乡土又典雅,与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桂花巷》的路数极为相近,在乡土写实中寓含深情。她们笔下的小儿女,在沧桑世道中为情所困,但从未丧失温柔敦厚,有一往情深,也有失落的怅然。《盐田儿女》刻画南台湾风情,反映社会转型与变迁,更写尽了底层劳动者的感情周折。蔡素芬十年辛苦营造的《烛光盛宴》,背景不再是台湾的乡村与工厂,这回她要我们看见的是大时代的流离失所,从前现代写到都市文明,从大陆写到台湾眷村。作家苦心经营这些漂泊者的故事,更不忘关注当下都会女子的身体、欲望。
面对专业编辑陈素芳的专访提问,蔡素芬说:“对小说作者而言,生活里的一点细节,留在心中,可能几年后便成为书写题材。……念大学时,第一篇向外投稿的短篇小说,写的就是探亲的故事,因为在那还未真正解严的时代,两岸已有探亲之事实,可见当时我对大时代的故事已有着力,听闻到一些什么特殊的生活情状,当然也就记在脑海,历经岁月沉淀,在适当的时机,会成为写作题材。”这个以大时代为背景的题材从2000年开始发酵,其中几经叙述形态的转换,终于变成我们今天所见的《烛光盛宴》。
小说中的叙事者是一位文字工作者,刚刚离婚的她正在寻求人生的出路。三十二岁的她,到南台湾探望大姑妈菊子,为肾病所苦的菊子请她转交一盒泛黄的相片。在台北转交这份记忆对象,这位女性叙述者不由得感叹:“我早该知道,所有事情都变成回忆时,时间不存在,或同时并存。”蔡素芬让她笔下的都会女子自主决定,挣脱婚姻枷锁。由她来记述整理上一代女性的感情纠结,再合理不过。
相片转交给一位神秘老妇——白泊珍。白氏在大陆家大业大,却只有白泊珍这个独女,为了维系家族事业,白父帮她招赘了一个强壮的男人,让她生下一子一女。白泊珍为了摆脱被父权操弄的人生,毅然抛夫弃子,离家工作。泊珍与挚友桂花投身军事医护,从此改变了一生。泊珍与军官庞正相恋而互许终身,这一对乱世夫妻随国民党军队撤退来台。来台之前泊珍终于发现,原来庞正早有妻儿,他们俩各自隐藏了已婚的事实。
当年,菊子丧夫寡居,为了生计北上帮佣,定期寄送物资回老家给婆婆与儿女。菊子的女主人正是白泊珍。泊珍趁着庞正忙于军务之际创办自己的事业,独门祖传的蜜饯瓜子生意越做越旺,赫然成为女强人。菊子安守本分,为泊珍分担了不少工作,家运顺遂。然而蔡素芬有意安排人生的不完满,在一切美好的时候制造遗憾。岁末泊珍生意繁忙,庞正的军中同袍前来帮忙。收工后饮宴欢畅,酒醉的菊子惨遭轮奸(庞正甚至可能也是加害者)。泊珍害怕事情败露,请求菊子保守秘密。更惨的是菊子怀孕,远走他方产下父不详的智障儿。
泊珍拉拔子女长大、赴美留学,自己则趁着访美之际潜回大陆老家。她大手笔地修祖坟、宴亲友,极力弥补一双自小被她遗弃的儿女,然而离久情疏,他们要的似乎比亲情多更多。菊子在庞正退休后辞职,返乡养老。她的子女皆已成家立业,理解她为家庭所做的牺牲。而那智障孩子,眉眼面貌隐隐就是庞正的翻版。
泊珍与菊子,份属主仆而情同姊妹。这两个女性主体的塑造,更显得蔡素芬匠心独运。藉由菊子的侄女发声,耙梳这一切无可奈何之事,终于成就一本烛光掩映的历史盛宴。蔡素芬擅长以儿女情长炮制时代脉动,在此书中功力又有精进。小说中这位叙述者“我”,并未写出姓名,就真的只是一个“我”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凡,可说是蔡素芬的胜场。只是,菊子的侄女与泊珍的小儿子竟然搬演出一段情欲交合,设计未免太过机巧。而“我”念兹在兹歌颂情欲的欢悦,蔡素芬终于还是笔软了,不够淋漓也不够放纵,少了那么一点野性与解放。
打破了叙事时间的线性发展,蔡素芬并未从年轻写到老,而是双线并行铺衍。治小说如厨事,章节安排好像宴席上菜一道接着一道,繁复又绵密。蔡素芬的中文功底果然是科班出身,象征与隐喻总是恰到好处。纯正典雅的文字是她小说写得动人的原因之一,当她回顾两岸离散一甲子,对小说人物的命运无疑是充满同情的。所幸蔡素芬没有局限在历史的暗角,也没有刻意批判控诉,她所做的正是把故事说好而已。一个动听的故事,让我们走进一个新奇的世界。
从台湾观点看世界,蔡素芬逆洄历史根源、曲尽人情,才是小说魅力所在。历史学家试图从人类的回忆与经验中得到反省,因此什么是真实就变得异常重要,非问不可。蔡素芬笔下的历史题材,在既定事实上驰骋想象,打造出时代的心灵图像,才是无与伦比的美丽。
从上个世纪末到这个世纪初,台湾女性小说家笔下呈现的格局、气魄,往往大开大阖,极具企图心。她们不约而同,绾结情史、家史、社会史,让个人与民族交缠、身体与政治相扣。陈烨的《泥河》(后改写为《烈爱真华》)、李昂的《迷园》、郝誉翔的《逆旅》、陈玉慧的《海神家族》、钟文音的《艳歌行》……皆是个中翘楚。慧眼独具的她们,以小搏大,从个人的情感与欲望映照出时代的兴衰。其中的儿女情长,正足以说明女性小说家召唤历史的时候,是多么在意主体与认同。蔡素芬的《烛光盛宴》有如乱针刺绣,文字华丽精准,拼贴出旧社会与新时代,交错纷呈两代女性的命运。
蔡素芬的成名作《盐田儿女》(1994年出版)既乡土又典雅,与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桂花巷》的路数极为相近,在乡土写实中寓含深情。她们笔下的小儿女,在沧桑世道中为情所困,但从未丧失温柔敦厚,有一往情深,也有失落的怅然。《盐田儿女》刻画南台湾风情,反映社会转型与变迁,更写尽了底层劳动者的感情周折。蔡素芬十年辛苦营造的《烛光盛宴》,背景不再是台湾的乡村与工厂,这回她要我们看见的是大时代的流离失所,从前现代写到都市文明,从大陆写到台湾眷村。作家苦心经营这些漂泊者的故事,更不忘关注当下都会女子的身体、欲望。
面对专业编辑陈素芳的专访提问,蔡素芬说:“对小说作者而言,生活里的一点细节,留在心中,可能几年后便成为书写题材。……念大学时,第一篇向外投稿的短篇小说,写的就是探亲的故事,因为在那还未真正解严的时代,两岸已有探亲之事实,可见当时我对大时代的故事已有着力,听闻到一些什么特殊的生活情状,当然也就记在脑海,历经岁月沉淀,在适当的时机,会成为写作题材。”这个以大时代为背景的题材从2000年开始发酵,其中几经叙述形态的转换,终于变成我们今天所见的《烛光盛宴》。
小说中的叙事者是一位文字工作者,刚刚离婚的她正在寻求人生的出路。三十二岁的她,到南台湾探望大姑妈菊子,为肾病所苦的菊子请她转交一盒泛黄的相片。在台北转交这份记忆对象,这位女性叙述者不由得感叹:“我早该知道,所有事情都变成回忆时,时间不存在,或同时并存。”蔡素芬让她笔下的都会女子自主决定,挣脱婚姻枷锁。由她来记述整理上一代女性的感情纠结,再合理不过。
相片转交给一位神秘老妇——白泊珍。白氏在大陆家大业大,却只有白泊珍这个独女,为了维系家族事业,白父帮她招赘了一个强壮的男人,让她生下一子一女。白泊珍为了摆脱被父权操弄的人生,毅然抛夫弃子,离家工作。泊珍与挚友桂花投身军事医护,从此改变了一生。泊珍与军官庞正相恋而互许终身,这一对乱世夫妻随国民党军队撤退来台。来台之前泊珍终于发现,原来庞正早有妻儿,他们俩各自隐藏了已婚的事实。
当年,菊子丧夫寡居,为了生计北上帮佣,定期寄送物资回老家给婆婆与儿女。菊子的女主人正是白泊珍。泊珍趁着庞正忙于军务之际创办自己的事业,独门祖传的蜜饯瓜子生意越做越旺,赫然成为女强人。菊子安守本分,为泊珍分担了不少工作,家运顺遂。然而蔡素芬有意安排人生的不完满,在一切美好的时候制造遗憾。岁末泊珍生意繁忙,庞正的军中同袍前来帮忙。收工后饮宴欢畅,酒醉的菊子惨遭轮奸(庞正甚至可能也是加害者)。泊珍害怕事情败露,请求菊子保守秘密。更惨的是菊子怀孕,远走他方产下父不详的智障儿。
泊珍拉拔子女长大、赴美留学,自己则趁着访美之际潜回大陆老家。她大手笔地修祖坟、宴亲友,极力弥补一双自小被她遗弃的儿女,然而离久情疏,他们要的似乎比亲情多更多。菊子在庞正退休后辞职,返乡养老。她的子女皆已成家立业,理解她为家庭所做的牺牲。而那智障孩子,眉眼面貌隐隐就是庞正的翻版。
泊珍与菊子,份属主仆而情同姊妹。这两个女性主体的塑造,更显得蔡素芬匠心独运。藉由菊子的侄女发声,耙梳这一切无可奈何之事,终于成就一本烛光掩映的历史盛宴。蔡素芬擅长以儿女情长炮制时代脉动,在此书中功力又有精进。小说中这位叙述者“我”,并未写出姓名,就真的只是一个“我”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凡,可说是蔡素芬的胜场。只是,菊子的侄女与泊珍的小儿子竟然搬演出一段情欲交合,设计未免太过机巧。而“我”念兹在兹歌颂情欲的欢悦,蔡素芬终于还是笔软了,不够淋漓也不够放纵,少了那么一点野性与解放。
打破了叙事时间的线性发展,蔡素芬并未从年轻写到老,而是双线并行铺衍。治小说如厨事,章节安排好像宴席上菜一道接着一道,繁复又绵密。蔡素芬的中文功底果然是科班出身,象征与隐喻总是恰到好处。纯正典雅的文字是她小说写得动人的原因之一,当她回顾两岸离散一甲子,对小说人物的命运无疑是充满同情的。所幸蔡素芬没有局限在历史的暗角,也没有刻意批判控诉,她所做的正是把故事说好而已。一个动听的故事,让我们走进一个新奇的世界。
从台湾观点看世界,蔡素芬逆洄历史根源、曲尽人情,才是小说魅力所在。历史学家试图从人类的回忆与经验中得到反省,因此什么是真实就变得异常重要,非问不可。蔡素芬笔下的历史题材,在既定事实上驰骋想象,打造出时代的心灵图像,才是无与伦比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