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儿女情长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yue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素芬这部长篇小说是要让台湾男性小说家英雄气短的。
  从上个世纪末到这个世纪初,台湾女性小说家笔下呈现的格局、气魄,往往大开大阖,极具企图心。她们不约而同,绾结情史、家史、社会史,让个人与民族交缠、身体与政治相扣。陈烨的《泥河》(后改写为《烈爱真华》)、李昂的《迷园》、郝誉翔的《逆旅》、陈玉慧的《海神家族》、钟文音的《艳歌行》……皆是个中翘楚。慧眼独具的她们,以小搏大,从个人的情感与欲望映照出时代的兴衰。其中的儿女情长,正足以说明女性小说家召唤历史的时候,是多么在意主体与认同。蔡素芬的《烛光盛宴》有如乱针刺绣,文字华丽精准,拼贴出旧社会与新时代,交错纷呈两代女性的命运。
  蔡素芬的成名作《盐田儿女》(1994年出版)既乡土又典雅,与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桂花巷》的路数极为相近,在乡土写实中寓含深情。她们笔下的小儿女,在沧桑世道中为情所困,但从未丧失温柔敦厚,有一往情深,也有失落的怅然。《盐田儿女》刻画南台湾风情,反映社会转型与变迁,更写尽了底层劳动者的感情周折。蔡素芬十年辛苦营造的《烛光盛宴》,背景不再是台湾的乡村与工厂,这回她要我们看见的是大时代的流离失所,从前现代写到都市文明,从大陆写到台湾眷村。作家苦心经营这些漂泊者的故事,更不忘关注当下都会女子的身体、欲望。
  面对专业编辑陈素芳的专访提问,蔡素芬说:“对小说作者而言,生活里的一点细节,留在心中,可能几年后便成为书写题材。……念大学时,第一篇向外投稿的短篇小说,写的就是探亲的故事,因为在那还未真正解严的时代,两岸已有探亲之事实,可见当时我对大时代的故事已有着力,听闻到一些什么特殊的生活情状,当然也就记在脑海,历经岁月沉淀,在适当的时机,会成为写作题材。”这个以大时代为背景的题材从2000年开始发酵,其中几经叙述形态的转换,终于变成我们今天所见的《烛光盛宴》。
  小说中的叙事者是一位文字工作者,刚刚离婚的她正在寻求人生的出路。三十二岁的她,到南台湾探望大姑妈菊子,为肾病所苦的菊子请她转交一盒泛黄的相片。在台北转交这份记忆对象,这位女性叙述者不由得感叹:“我早该知道,所有事情都变成回忆时,时间不存在,或同时并存。”蔡素芬让她笔下的都会女子自主决定,挣脱婚姻枷锁。由她来记述整理上一代女性的感情纠结,再合理不过。
  相片转交给一位神秘老妇——白泊珍。白氏在大陆家大业大,却只有白泊珍这个独女,为了维系家族事业,白父帮她招赘了一个强壮的男人,让她生下一子一女。白泊珍为了摆脱被父权操弄的人生,毅然抛夫弃子,离家工作。泊珍与挚友桂花投身军事医护,从此改变了一生。泊珍与军官庞正相恋而互许终身,这一对乱世夫妻随国民党军队撤退来台。来台之前泊珍终于发现,原来庞正早有妻儿,他们俩各自隐藏了已婚的事实。
  当年,菊子丧夫寡居,为了生计北上帮佣,定期寄送物资回老家给婆婆与儿女。菊子的女主人正是白泊珍。泊珍趁着庞正忙于军务之际创办自己的事业,独门祖传的蜜饯瓜子生意越做越旺,赫然成为女强人。菊子安守本分,为泊珍分担了不少工作,家运顺遂。然而蔡素芬有意安排人生的不完满,在一切美好的时候制造遗憾。岁末泊珍生意繁忙,庞正的军中同袍前来帮忙。收工后饮宴欢畅,酒醉的菊子惨遭轮奸(庞正甚至可能也是加害者)。泊珍害怕事情败露,请求菊子保守秘密。更惨的是菊子怀孕,远走他方产下父不详的智障儿。
  泊珍拉拔子女长大、赴美留学,自己则趁着访美之际潜回大陆老家。她大手笔地修祖坟、宴亲友,极力弥补一双自小被她遗弃的儿女,然而离久情疏,他们要的似乎比亲情多更多。菊子在庞正退休后辞职,返乡养老。她的子女皆已成家立业,理解她为家庭所做的牺牲。而那智障孩子,眉眼面貌隐隐就是庞正的翻版。
  泊珍与菊子,份属主仆而情同姊妹。这两个女性主体的塑造,更显得蔡素芬匠心独运。藉由菊子的侄女发声,耙梳这一切无可奈何之事,终于成就一本烛光掩映的历史盛宴。蔡素芬擅长以儿女情长炮制时代脉动,在此书中功力又有精进。小说中这位叙述者“我”,并未写出姓名,就真的只是一个“我”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凡,可说是蔡素芬的胜场。只是,菊子的侄女与泊珍的小儿子竟然搬演出一段情欲交合,设计未免太过机巧。而“我”念兹在兹歌颂情欲的欢悦,蔡素芬终于还是笔软了,不够淋漓也不够放纵,少了那么一点野性与解放。
  打破了叙事时间的线性发展,蔡素芬并未从年轻写到老,而是双线并行铺衍。治小说如厨事,章节安排好像宴席上菜一道接着一道,繁复又绵密。蔡素芬的中文功底果然是科班出身,象征与隐喻总是恰到好处。纯正典雅的文字是她小说写得动人的原因之一,当她回顾两岸离散一甲子,对小说人物的命运无疑是充满同情的。所幸蔡素芬没有局限在历史的暗角,也没有刻意批判控诉,她所做的正是把故事说好而已。一个动听的故事,让我们走进一个新奇的世界。
  从台湾观点看世界,蔡素芬逆洄历史根源、曲尽人情,才是小说魅力所在。历史学家试图从人类的回忆与经验中得到反省,因此什么是真实就变得异常重要,非问不可。蔡素芬笔下的历史题材,在既定事实上驰骋想象,打造出时代的心灵图像,才是无与伦比的美丽。
其他文献
出版不只是一个行业,从今天的世界发展来看,它还是一种社会责任使命,是知识讯息传播、文化教育的延续,是文明素养提升、商业经济活化的“人类精神教育产业”,它是庞大的,也是生生不息的。    2009年10月28日。晚上8点。与桂台桦董事长约访厦门。此前,从厦门到台北的电话线里,听着他浑厚的声音,总感觉有些疏远。初次见面,尤感格外亲切,他的健谈、热情以及对出版事业的热爱,都让我由衷感动。  桂董说,19
期刊
由厦门日报社承办、厦门华亿传媒策划执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城市论坛于10月29日在厦门举行,论坛围绕“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主题,以“创意·创智·创富”为口号,邀请两岸官员、知名学者、文化产业高端人士集中探讨了构建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议题,谋划海西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本刊围绕专题主旨整理选登部分嘉宾发言,以飨读者。    打造城市品牌的七大支柱    白崇亮  台湾奥美整合营销
期刊
“我爱读书,我爱生活”是本届上海书展的口号。7天的申城文化嘉年华,吸引了24万来自上海和全国各地的爱书人的参与。主、分会场3,800万码洋的销售成绩,也展示了市民的阅读热情。据上海书展组委会办公室、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外书摘》杂志现场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此次上海书展读者满意度高达98%。  上海书展以其市民性、文化性成为出版业者、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平台。贴近读者,聆听读者的心声,做读者需
期刊
10月23至25日,台北县政府举办“2009文化创意发展国际研讨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创专家学者,分享交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况以及相关议题。  台北县长周锡玮在开幕致辞中说,台北县以打造低碳、移居城市作为建县目标,低碳、创意、文化深耕等产业是台北县产业发展的重点。这些创意来自于民众,台北县文创产业发展的立足点也力求结合民众生活之所需。唯有看清全世界在做什么改变,才能创造出真正产值。研讨会的举
期刊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对出版社的事业单位体制运行规则和管理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次体制改革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调整,而是一次彻底的变革。正如柳斌杰署长所说:这次体制改革,不是“换汤”和“换药”的问题,而是要在体制上彻底打碎“药罐子”的问题。    正确处理出版社体制改革中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  出版社转制为企业后,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商品生产经营者,如果长期无利乃至亏损,
期刊
11月3日下午,文讯杂志社举办“土地如何文学?文学如何土地?”座谈会,邀请不同世代的作家,以及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专家,对台湾的内在文化困境与出路进行深入的探讨。  座谈会主持人郭强生指出,文学是生命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管是语言教育、人文养成,甚至文化认同,都没有办法脱离文学这个元素。此次座谈会从文学的角度切入,探寻文化创意产业的源头,也期望城市的建构者、管理者能思考如何将过去、现在、未来的文
期刊
2009年4月6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全国新闻出版业掀起了新一轮深化改革的热潮。新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于2003年正式拉开,2006年进入推进阶段。今年年初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对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落实措施又进行了具体布置,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出版行业改革的进程。自此新闻出版行业的改革进入全面提速期,并且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
期刊
音像业是出版业的一个重要产业门类,它曾被看作是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走向“光与电”的重要标志。然而,新兴的音像出版业在进入新世纪的几年之后就表现出明显的“衰退”迹象。音像市场严重失范,行业产值迅速下滑,音像出版单位惨淡经营。新兴的音像出版业何以发展至此?音像出版业前景如何,出路何在?音像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能否带动音像出版业的重生?这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每一位从事音像出版的人。下面笔者将通过对行业
期刊
小时候,由于地理上的阻隔,每次返大陆就是回到广东,对大陆的印象亦大致如此。对香港人来说,广东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概念,她塑造出香港独特的流行文化,例如电影里经常出现的武学宗师黄飞鸿,他的正直形象影响了李小龙的“中国人”精神,也令全世界转过头来,对被誉为“南派武术发源地”和“东方电影工厂”的广东省和香港,大感兴趣。  一直以来,广东与香港关系非常密切。两地一衣带水,大部份香港人亦为广东省会附近地区的移民
期刊
前两天和出版的同仁闲聊,聊起业内某家杂志对零九年出版界关键词做的一个盘点调查,其中便有“推理小说年”一说。同仁便笑道,你们做午夜文库这么久,总算酝酿到爆发的时候了。  回想这几年来媒体对于推理小说的报道,确然如此。  2007年,布洛克的马修·斯卡德系列出版之时,推理小说的出版还未被认同,到了2008年末,关于推理小说是否会升温,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猜测声音。    到了2009年,答案不言而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