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世界知名的大学排行榜上迅速崛起了一些大学,这些大学的发展时间比较短,但速度却是异常惊人。如英国的华威大学,从英国《泰晤士报》对英国高校进行的排名来看,近两年来,华威大学在排行榜上分别为第五、六名。根据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的数据来看,华威大学近几年一度被认为是英国最好的10所大学之一。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华威大学取得这些成绩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
华威大学创建于1965年,在英国数百年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名副其实的后来者。而正是这所学校,创造了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究竟是什么让华威大学的发展如此迅速?这个问题引起了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浓厚的兴趣。对这样一所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学进行“解剖”,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世界著名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伯顿·克拉克教授对华威大学的发展进行了多年的跟踪研究,提出了“创业型大学”的概念。
克拉克通过对英国、荷兰、德国、瑞典和芬兰的五所欧洲大学进行研究,细致地描述了五所大学面对艰难抉择或社会变革时所付出的创业努力,并从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寻求多元化资金来源、大学自主自治的角度,探讨大学内部创业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大学转型的途径等问题。通过对欧洲五所大学进行的长期追踪和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创业型大学”的产生和发展绝不是偶然事件,它们的存在具有深层的历史根源和时代动因。
由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经济危机,导致战后西方虚假繁荣下的经济面临全面崩溃的边缘。在这种形势下,欧洲各国政府的财政状况极度紧张,一贯以政府为主的高等教育投资体系面临巨大冲击。欧洲政府不能不有意识地缩减高等教育财政预算,减少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干涉和包揽,并计划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促使大学在竞争中自主经营、自谋生存和发展。正是由于欧洲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的缩减,促使欧洲的大学逐渐认识到:以往在政府的庇护下安稳生存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政府已经成为最不可靠的投资者和赞助者,大学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经营自己的事业,依靠自主创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欧洲大学陷入自身发展的困境,它们需要寻求一种新的运作和管理方式转变目前的尴尬处境。20世纪70年代,欧洲现代大学发生了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一方面大学承受了过重的需求负担,各个利益群体对大学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另一方面欧洲大学的内部财政紧张,其所配备的资源难以应付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从而产生了高等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供不应求、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的不良局面。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大学仍然保持其传统形式,就会进入一个几乎无法平衡的恶性循环状态,大学内部的财政危机和外部社会对大学的高期望值,势必压迫得大学难以寻求更好的发展途径,甚至导致某些大学的消亡。欧洲大学在自身发展的困顿中、在永远不安宁的外部环境中,逐渐意识到自身资金不足、结构僵化、适应能力差的弊端,于是它们迫切地寻求一个平衡点,一方面投入精力寻找多渠道的资金来维持大学的生存,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地适应变化以促进大学的发展。
不同的“创业型大学”有着自身的传统和文化背景,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克拉克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大学对多样、复杂的社会需要所做出的“创业型反应”:
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创业型大学”的内部一般都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它的成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校内部的教职员工经民主选举产生,另一部分由各个院系所的主任构成。“创业型大学”的领导核心不受政府的控制和掌握,对学校的发展具有直接的立法权和行政权,负责加强学校和外界的联系,为学校发展谋求多渠道资金,合理分配资源并协调各个学科的发展。
大学与外界加强合作 “创业型大学”比较重视学校与外界环境的沟通与合作,“创业型大学”与外界的合作,归纳起来有两种类型:一是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对外交流,特别是工业联络、技术转让、提供咨询和进行继续教育等工作以及进行多学科或跨学科合作。二是学校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或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服务。这些行为,强化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一方面给大学自身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促使大学走出单纯的理论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服务。
多样化的资金基础 面对政府对大学财政预算投入的减少,“创业型大学”选择主动寻找机会多渠道地自筹资金。现代大学可以通过三种途经筹措办学资金:政府部门制度化支持和常规拨款、政府研究机构的合同研究经费和第三渠道资金筹集。克拉克进一步指出,“创业型大学”的第三渠道经费来源又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来源于其他政府部门的资金;二是私人组织的资金,例如企业、社会组织等等;三是来源于大学自主创收的资金,包括校办企业、校办医院、校友捐款以及知识产权专利税等。目前,“创业型大学”的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第三渠道资金。第三渠道资金筹集的增长,促使大学更多地依赖自己的力量办学,促使大学拥有更多自主权力,可以按照自己的理念发展大学。
富于激励的学术中心 “创业型大学”往往是中小型大学,它们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强大学内部的学术建设和学术水平,只有大学的核心学术力量达到某一高度和水准,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更好的师资力量和更多的生源。此外,克拉克强调一个组织的创业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大学的转型要从基层开始。大学重视建立学术中心,有利于将学术人员团结在一个内核中心,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促成大学的集体创业活动。
自主创业的文化氛围 创业的文化氛围是联结前面四种因素的内在信念和精神象征,它是“创业型大学”最核心、最重要的特点。大学自主创业文化氛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是组织内部成员在创业的摸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维理念和价值导向。一旦大学形成了自己的创业文化,其组织成员和组织机构都会按照既定的创业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身份,并在大学内部形成高凝聚力、统一的组织文化和信仰,促使组织成员为着同一创业目标而努力。
“创业型大学”的兴起是现代大学生存环境恶化的必然结果,大学想要在激烈竞争的大学资源争夺战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像企业一样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将大学的发展看做是一项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事件。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欧洲大学面临的困难和危机无不提醒我们:大学必须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必须进行变革。“创业型大学”的兴起和改革措施给我国大学变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大学的“创业精神”,有利于大学更快地转变观念,及时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改革和调整。
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的这段时间,是我国大学发展的多事之秋。教学质量的滑坡、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巨额债务等等,不断暴露了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但同时,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期望出现成功的大学。“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国内大学发展的宏伟计划,国家对大学的巨额投入,无不显示了国人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向往和挥之不去的情结。在建设一流大学的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拥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需要在显微镜下放大给我们树立榜样的“创业型大学”,看清他们的内在机理。更重要的是把反思的镜子照向自己,找出差距,并走出自己的道路。
(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博士)
华威大学创建于1965年,在英国数百年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名副其实的后来者。而正是这所学校,创造了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究竟是什么让华威大学的发展如此迅速?这个问题引起了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浓厚的兴趣。对这样一所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学进行“解剖”,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世界著名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伯顿·克拉克教授对华威大学的发展进行了多年的跟踪研究,提出了“创业型大学”的概念。
克拉克通过对英国、荷兰、德国、瑞典和芬兰的五所欧洲大学进行研究,细致地描述了五所大学面对艰难抉择或社会变革时所付出的创业努力,并从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寻求多元化资金来源、大学自主自治的角度,探讨大学内部创业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大学转型的途径等问题。通过对欧洲五所大学进行的长期追踪和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创业型大学”的产生和发展绝不是偶然事件,它们的存在具有深层的历史根源和时代动因。
由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经济危机,导致战后西方虚假繁荣下的经济面临全面崩溃的边缘。在这种形势下,欧洲各国政府的财政状况极度紧张,一贯以政府为主的高等教育投资体系面临巨大冲击。欧洲政府不能不有意识地缩减高等教育财政预算,减少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干涉和包揽,并计划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促使大学在竞争中自主经营、自谋生存和发展。正是由于欧洲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的缩减,促使欧洲的大学逐渐认识到:以往在政府的庇护下安稳生存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政府已经成为最不可靠的投资者和赞助者,大学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经营自己的事业,依靠自主创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欧洲大学陷入自身发展的困境,它们需要寻求一种新的运作和管理方式转变目前的尴尬处境。20世纪70年代,欧洲现代大学发生了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一方面大学承受了过重的需求负担,各个利益群体对大学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另一方面欧洲大学的内部财政紧张,其所配备的资源难以应付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从而产生了高等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供不应求、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的不良局面。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大学仍然保持其传统形式,就会进入一个几乎无法平衡的恶性循环状态,大学内部的财政危机和外部社会对大学的高期望值,势必压迫得大学难以寻求更好的发展途径,甚至导致某些大学的消亡。欧洲大学在自身发展的困顿中、在永远不安宁的外部环境中,逐渐意识到自身资金不足、结构僵化、适应能力差的弊端,于是它们迫切地寻求一个平衡点,一方面投入精力寻找多渠道的资金来维持大学的生存,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地适应变化以促进大学的发展。
不同的“创业型大学”有着自身的传统和文化背景,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克拉克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大学对多样、复杂的社会需要所做出的“创业型反应”:
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创业型大学”的内部一般都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它的成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校内部的教职员工经民主选举产生,另一部分由各个院系所的主任构成。“创业型大学”的领导核心不受政府的控制和掌握,对学校的发展具有直接的立法权和行政权,负责加强学校和外界的联系,为学校发展谋求多渠道资金,合理分配资源并协调各个学科的发展。
大学与外界加强合作 “创业型大学”比较重视学校与外界环境的沟通与合作,“创业型大学”与外界的合作,归纳起来有两种类型:一是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对外交流,特别是工业联络、技术转让、提供咨询和进行继续教育等工作以及进行多学科或跨学科合作。二是学校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或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服务。这些行为,强化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一方面给大学自身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促使大学走出单纯的理论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服务。
多样化的资金基础 面对政府对大学财政预算投入的减少,“创业型大学”选择主动寻找机会多渠道地自筹资金。现代大学可以通过三种途经筹措办学资金:政府部门制度化支持和常规拨款、政府研究机构的合同研究经费和第三渠道资金筹集。克拉克进一步指出,“创业型大学”的第三渠道经费来源又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来源于其他政府部门的资金;二是私人组织的资金,例如企业、社会组织等等;三是来源于大学自主创收的资金,包括校办企业、校办医院、校友捐款以及知识产权专利税等。目前,“创业型大学”的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第三渠道资金。第三渠道资金筹集的增长,促使大学更多地依赖自己的力量办学,促使大学拥有更多自主权力,可以按照自己的理念发展大学。
富于激励的学术中心 “创业型大学”往往是中小型大学,它们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强大学内部的学术建设和学术水平,只有大学的核心学术力量达到某一高度和水准,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更好的师资力量和更多的生源。此外,克拉克强调一个组织的创业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大学的转型要从基层开始。大学重视建立学术中心,有利于将学术人员团结在一个内核中心,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促成大学的集体创业活动。
自主创业的文化氛围 创业的文化氛围是联结前面四种因素的内在信念和精神象征,它是“创业型大学”最核心、最重要的特点。大学自主创业文化氛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是组织内部成员在创业的摸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维理念和价值导向。一旦大学形成了自己的创业文化,其组织成员和组织机构都会按照既定的创业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身份,并在大学内部形成高凝聚力、统一的组织文化和信仰,促使组织成员为着同一创业目标而努力。
“创业型大学”的兴起是现代大学生存环境恶化的必然结果,大学想要在激烈竞争的大学资源争夺战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像企业一样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将大学的发展看做是一项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事件。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欧洲大学面临的困难和危机无不提醒我们:大学必须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必须进行变革。“创业型大学”的兴起和改革措施给我国大学变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大学的“创业精神”,有利于大学更快地转变观念,及时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改革和调整。
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的这段时间,是我国大学发展的多事之秋。教学质量的滑坡、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巨额债务等等,不断暴露了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但同时,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期望出现成功的大学。“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国内大学发展的宏伟计划,国家对大学的巨额投入,无不显示了国人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向往和挥之不去的情结。在建设一流大学的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拥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需要在显微镜下放大给我们树立榜样的“创业型大学”,看清他们的内在机理。更重要的是把反思的镜子照向自己,找出差距,并走出自己的道路。
(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