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教学应能让学生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在教学《风景如画》一课时,围绕“线造型”教学内容,尝试将文化渗透其中:指向文化,制订教学目标;紧扣文化,统整教学内容;立足文化,实施教学评价。
关键词:文化理解;线造型;小学美术;《风景如画》
“文化理解”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的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基于这一素养目标的指引,我们主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相机渗透文化因子,为培育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奠基。
苏少版五年级上册《风景如画》一课教学,围绕“线造型”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笔者均尝试将文化渗透其中。
一、指向文化,制订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将《风景如画》一课的教学目标制订为:(1)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家乡美景,学习运用“线造型”创作风景,习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2)借助图像识读,在观察比较、合作探究中深入理解家乡文化,提高审美体验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这些目标既体现了“线造型”教学的基本思路,以及在美术学科中渗透文化教育的基本途径,又满足了学生从知识技能走向文化理解的生长需求。
二、紧扣文化,统整教学内容
(一)一张相片——感知线造型
江阴,在古代又叫暨阳。北宋王安石曾賦诗: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课前,教师请学生和家长利用节假日逛一逛自己的家乡,用相机或者手机拍下自己喜欢的美景并发送给教师。在诸多作品中,教师精心挑选,将目光锁定在江阴的古桥上。于是,课堂上便有了如下对话:
师这张风景照是谁拍的?请给同学们做个介绍吧。
生这是我去霞客镇奶奶家玩时拍的胜水桥。听奶奶说,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每次远行,都是从胜水桥旁乘船出发的。
师是的,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就是从胜水桥出发,开始了他的地理考察生涯。同学们请看,三角形的桥墩上,横卧着一块厚厚的石板。简洁的桥墩,流畅的直线,让整座桥散发出古朴厚重的韵味。
学生介绍的同时,教师顺势用线条勾勒出桥型,引导学生感受桥梁的直线所体现的简洁美。随后,教师又展示了两幅摄影作品,分别是教师拍摄的桥和摄影师拍摄的桥,请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的拍摄角度呈现出的不同美感,从而展开交流:
生同学的照片是站在湖对面拍的,拍出了胜水桥的侧面。
生老师的这张照片是站在桥头拍的,拍出了桥的“近大远小”。
生摄影师是从高处俯视航拍的,远看胜水桥就像湖中的一根线。
师胜水桥被清清的湖水、碧绿的荷叶映衬着,桥面与水面形成了刚与柔的对比艺术。(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看,点、线、面那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同学们,由此可见,表现风景时,在突出主题的同时,要选取独特的角度,这样景色呈现的意境和美感就会不同。
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座桥,实则展现了疏密、曲折、长短、刚柔的线条之美,见证了家乡的变迁,凸显了家乡文化的脉络。伴随着对摄影作品的欣赏,教师和学生在亲切随和的谈话中,走进如画的家乡。赏风景,聊文化,学生悄然浸润于美术学科知识,在不着痕迹的自然体验中学习和发展,不知不觉就有了学习兴趣,自主开始了新知学习。
(二)一段影像——理解线造型
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教师带领学生通过一段唯美的江阴全景影像,开启文化与艺术之旅。追随拍摄视角,教师和学生就兴国塔的文化与构图展开讨论:
师这是摄影师镜头下展现的家乡某处风景,谁来说一说自己对它的了解?
生这是兴国塔,建造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因而得名。它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的时候一共有7层,后来被炮火炸毁了塔顶。
生这座青灰色的古塔,虽然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礼,但还是顽强地站立着,仿佛一支插入云霄的钢笔,书写着忠义之邦的沧桑历史。
生老师,兴国塔的每一层都有边沿,可以用马克笔画,线条粗一点;塔身是由一块块青砖垒起来的,可以用勾线笔细的一头画。我还看到塔身上有装饰纹样,是花瓣的形状。
生老师,我想采用竖构图画兴国塔,表现它的挺拔、高大和坚强。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表现兴国塔,如有周围景物的烘托会更丰富。(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看,这高低错落的树丛,可以用密密的波浪线画,一层层,一堆堆;树丛前面的围栏,可以用交叉的实线画出菱形格,再用细细虚虚的短线画出竹片的纹理。前景用线较实,远景用线较虚……
跟随镜头,教师和学生走进江阴滨江要塞旅游区,就几处重点景色展开对话:
师同学们喜欢这里吗?谁来当小导游?
生这是江阴滨江要塞旅游区。这里的江面很窄,自古为军事要地,山上和江边有黄山炮台遗址。
生在这里可以看到江阴大桥,它是我国首座跨径超千米的特大型悬索桥。我们可以爬上黄山,从炮台远观,也可以在江边近看,都非常雄伟壮观。
师说得真好,老师还想请你画一画这座大桥。(学生板演)老师看到了三根线,长长的是桥面,粗粗的是桥墩,还看到你用弧线画出了悬索。你用笔非常流畅,以直线和弧线的交融画出了悬索桥美妙绝伦的姿态。
生这是船厂公园停泊的已经退役的“远望2号”测量船,它是我国第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现在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师是啊,45年来,“远望2号”测量船从这里一次又一次起航出征,蹈海探天、追星揽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是老师去江边写生的“远望2号”测量船,运用简洁有力的线条,是想表现船的挺拔、坚硬和力量。 在这段文化之旅中,学生的介绍情真意切,把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融入了课堂。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以“家乡风景”为明线,带领学生在欣赏中认识用线条表现景物的基本形式和构成,提高他们对线条的认知和解读能力,加深对线条这一艺术语言的理解,同时,又以“地方文化”为暗线,寻访暨阳之风,感悟澄江之美,体会家乡文化之厚重。
(三)一个纸袋——运用线造型
如画的家乡,就要用画表现出来。经过精心设想,我们决定让学生在纸袋上运用所学的“线造型”知识,表现风景如画的家乡,引导学生完成如下操作步骤:
1.取景:运用教具取景框,在全景图上通过移动比较,选取喜欢的景物。取远景,可以展现丰富的画面内容,有纵深感;取特写,可以展现细腻的造型和纹饰,有精致感。
2.布局:在纸袋上进行规划,合理使用空间,呈现更好的效果。图案布满整个袋子,饱满大气;点缀在角落,像是中国画的留白,简约轻盈;设计在中间或边缘,也各有特色。
3.定格: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线造型”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将家乡风景定格在纸袋上。直线刚挺,弧线柔和;实线清晰,虚线模糊;粗线勾勒,细线雕琢……不同的线条展现不同的美感。
经过巧妙取景、灵活布局和精彩定格,学生用“线造型”创作的家乡风景极具艺术感染力。创作完成后,教师又请学生在纸袋的另一面贴上学校的标志,写上学校的名字,“化身”为别具特色的校園文创手袋。
一个纸袋,既展现家乡文化的特色,又与学校的文创产品设计相结合,使两种文化两相交融。在学生怀有真诚情感的愉快活动中,文化特色与线条魅力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三、立足文化,实施教学评价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教学这一课,教师精准把握教学目标,通过线条的运用和内容的呈现,拓展学生认知的经脉,在情境中评价。教学片段如下:
师这位同学表现的是哪里的老房子啊?
生南门的忠义街。
师(指着创作的学生)说说你创作时运用线条的想法。
生忠义街在江阴的南面,同学们应该都去过。我用近大远小的方法表现老街的悠长。疏密相间的直线表现了白墙的挺拔,而瓦片是用密密的弧线有规律地重复排列而成的。
师经过你的艺术化处理,黑瓦白墙顿时有了节奏感,真不错。同学们知道忠义街的历史吗?
生据史料记载,江阴人民为反抗清兵暴行,坚守孤城,城破之日没有一人投降。江阴也因此被誉为“忠义之邦”。忠义街的名称正源于此。
师忠义街有如此深厚的历史,如能在墙角处和地面青砖上添画一些断断续续的细线,就更能表现老街的沧桑和厚重了。明清时代,漕运发达,江阴的粮食物资大多从忠义街的码头进出。我们还可以在这里用线条勾画车马和搬运粮食的伙计。这样,画面就有了生活的气息。
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既重学科知识讲授,又重对精神内涵的阐释,有意识地在“文化理解”的指引下,增强美术教学的文化气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关键词:文化理解;线造型;小学美术;《风景如画》
“文化理解”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的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基于这一素养目标的指引,我们主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相机渗透文化因子,为培育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奠基。
苏少版五年级上册《风景如画》一课教学,围绕“线造型”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笔者均尝试将文化渗透其中。
一、指向文化,制订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将《风景如画》一课的教学目标制订为:(1)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家乡美景,学习运用“线造型”创作风景,习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2)借助图像识读,在观察比较、合作探究中深入理解家乡文化,提高审美体验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这些目标既体现了“线造型”教学的基本思路,以及在美术学科中渗透文化教育的基本途径,又满足了学生从知识技能走向文化理解的生长需求。
二、紧扣文化,统整教学内容
(一)一张相片——感知线造型
江阴,在古代又叫暨阳。北宋王安石曾賦诗: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课前,教师请学生和家长利用节假日逛一逛自己的家乡,用相机或者手机拍下自己喜欢的美景并发送给教师。在诸多作品中,教师精心挑选,将目光锁定在江阴的古桥上。于是,课堂上便有了如下对话:
师这张风景照是谁拍的?请给同学们做个介绍吧。
生这是我去霞客镇奶奶家玩时拍的胜水桥。听奶奶说,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每次远行,都是从胜水桥旁乘船出发的。
师是的,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就是从胜水桥出发,开始了他的地理考察生涯。同学们请看,三角形的桥墩上,横卧着一块厚厚的石板。简洁的桥墩,流畅的直线,让整座桥散发出古朴厚重的韵味。
学生介绍的同时,教师顺势用线条勾勒出桥型,引导学生感受桥梁的直线所体现的简洁美。随后,教师又展示了两幅摄影作品,分别是教师拍摄的桥和摄影师拍摄的桥,请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的拍摄角度呈现出的不同美感,从而展开交流:
生同学的照片是站在湖对面拍的,拍出了胜水桥的侧面。
生老师的这张照片是站在桥头拍的,拍出了桥的“近大远小”。
生摄影师是从高处俯视航拍的,远看胜水桥就像湖中的一根线。
师胜水桥被清清的湖水、碧绿的荷叶映衬着,桥面与水面形成了刚与柔的对比艺术。(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看,点、线、面那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同学们,由此可见,表现风景时,在突出主题的同时,要选取独特的角度,这样景色呈现的意境和美感就会不同。
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座桥,实则展现了疏密、曲折、长短、刚柔的线条之美,见证了家乡的变迁,凸显了家乡文化的脉络。伴随着对摄影作品的欣赏,教师和学生在亲切随和的谈话中,走进如画的家乡。赏风景,聊文化,学生悄然浸润于美术学科知识,在不着痕迹的自然体验中学习和发展,不知不觉就有了学习兴趣,自主开始了新知学习。
(二)一段影像——理解线造型
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教师带领学生通过一段唯美的江阴全景影像,开启文化与艺术之旅。追随拍摄视角,教师和学生就兴国塔的文化与构图展开讨论:
师这是摄影师镜头下展现的家乡某处风景,谁来说一说自己对它的了解?
生这是兴国塔,建造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因而得名。它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的时候一共有7层,后来被炮火炸毁了塔顶。
生这座青灰色的古塔,虽然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礼,但还是顽强地站立着,仿佛一支插入云霄的钢笔,书写着忠义之邦的沧桑历史。
生老师,兴国塔的每一层都有边沿,可以用马克笔画,线条粗一点;塔身是由一块块青砖垒起来的,可以用勾线笔细的一头画。我还看到塔身上有装饰纹样,是花瓣的形状。
生老师,我想采用竖构图画兴国塔,表现它的挺拔、高大和坚强。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表现兴国塔,如有周围景物的烘托会更丰富。(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看,这高低错落的树丛,可以用密密的波浪线画,一层层,一堆堆;树丛前面的围栏,可以用交叉的实线画出菱形格,再用细细虚虚的短线画出竹片的纹理。前景用线较实,远景用线较虚……
跟随镜头,教师和学生走进江阴滨江要塞旅游区,就几处重点景色展开对话:
师同学们喜欢这里吗?谁来当小导游?
生这是江阴滨江要塞旅游区。这里的江面很窄,自古为军事要地,山上和江边有黄山炮台遗址。
生在这里可以看到江阴大桥,它是我国首座跨径超千米的特大型悬索桥。我们可以爬上黄山,从炮台远观,也可以在江边近看,都非常雄伟壮观。
师说得真好,老师还想请你画一画这座大桥。(学生板演)老师看到了三根线,长长的是桥面,粗粗的是桥墩,还看到你用弧线画出了悬索。你用笔非常流畅,以直线和弧线的交融画出了悬索桥美妙绝伦的姿态。
生这是船厂公园停泊的已经退役的“远望2号”测量船,它是我国第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现在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师是啊,45年来,“远望2号”测量船从这里一次又一次起航出征,蹈海探天、追星揽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是老师去江边写生的“远望2号”测量船,运用简洁有力的线条,是想表现船的挺拔、坚硬和力量。 在这段文化之旅中,学生的介绍情真意切,把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融入了课堂。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以“家乡风景”为明线,带领学生在欣赏中认识用线条表现景物的基本形式和构成,提高他们对线条的认知和解读能力,加深对线条这一艺术语言的理解,同时,又以“地方文化”为暗线,寻访暨阳之风,感悟澄江之美,体会家乡文化之厚重。
(三)一个纸袋——运用线造型
如画的家乡,就要用画表现出来。经过精心设想,我们决定让学生在纸袋上运用所学的“线造型”知识,表现风景如画的家乡,引导学生完成如下操作步骤:
1.取景:运用教具取景框,在全景图上通过移动比较,选取喜欢的景物。取远景,可以展现丰富的画面内容,有纵深感;取特写,可以展现细腻的造型和纹饰,有精致感。
2.布局:在纸袋上进行规划,合理使用空间,呈现更好的效果。图案布满整个袋子,饱满大气;点缀在角落,像是中国画的留白,简约轻盈;设计在中间或边缘,也各有特色。
3.定格: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线造型”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将家乡风景定格在纸袋上。直线刚挺,弧线柔和;实线清晰,虚线模糊;粗线勾勒,细线雕琢……不同的线条展现不同的美感。
经过巧妙取景、灵活布局和精彩定格,学生用“线造型”创作的家乡风景极具艺术感染力。创作完成后,教师又请学生在纸袋的另一面贴上学校的标志,写上学校的名字,“化身”为别具特色的校園文创手袋。
一个纸袋,既展现家乡文化的特色,又与学校的文创产品设计相结合,使两种文化两相交融。在学生怀有真诚情感的愉快活动中,文化特色与线条魅力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三、立足文化,实施教学评价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教学这一课,教师精准把握教学目标,通过线条的运用和内容的呈现,拓展学生认知的经脉,在情境中评价。教学片段如下:
师这位同学表现的是哪里的老房子啊?
生南门的忠义街。
师(指着创作的学生)说说你创作时运用线条的想法。
生忠义街在江阴的南面,同学们应该都去过。我用近大远小的方法表现老街的悠长。疏密相间的直线表现了白墙的挺拔,而瓦片是用密密的弧线有规律地重复排列而成的。
师经过你的艺术化处理,黑瓦白墙顿时有了节奏感,真不错。同学们知道忠义街的历史吗?
生据史料记载,江阴人民为反抗清兵暴行,坚守孤城,城破之日没有一人投降。江阴也因此被誉为“忠义之邦”。忠义街的名称正源于此。
师忠义街有如此深厚的历史,如能在墙角处和地面青砖上添画一些断断续续的细线,就更能表现老街的沧桑和厚重了。明清时代,漕运发达,江阴的粮食物资大多从忠义街的码头进出。我们还可以在这里用线条勾画车马和搬运粮食的伙计。这样,画面就有了生活的气息。
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既重学科知识讲授,又重对精神内涵的阐释,有意识地在“文化理解”的指引下,增强美术教学的文化气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