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三四五”模式指的是“345优质高效课堂”中的“三步四环节五课型”。其中的“三步”是指“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提升”三个步骤。目前,这一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已在全市推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把问题向学生讲清楚、讲透彻就算解决问题了。因课前预习的缺位或不到位,消耗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不少同学也不重视预习,只认为学习就是上课听讲,、下课作业,作业做完,万事大吉。由于学生不重视预习或没有预习,听课就没有针对性,抓不住重点,听课效率就很低。
二、课前预习的意义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三、具体措施
教师的任务
1.明确预习目标。
明确目标和要求,组织、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活动方式自主预习,解决什么时间预习、预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等情况。
2.编写预习学案。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怎样设计预习学案,通过什么方法、手段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等等。
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写预习学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内容进行预习。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巩固,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预习学案中所设计的问题应突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要杜绝教材知识简单、机械地重复再现,突出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系统掌握。预习学案的设计还应体现预习的内容、关于预习过程的具体要求以及预习后应该达到的目标。
课前延伸的预习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基础性。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内容的设计。
②适度性。预习学案所涉及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就能解决学案上的内容。
③适量性。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要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
学生的任务
1.完成预习问题。
学生根据学案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境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
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预习时要估计老师将会讲哪些内容,再对这些内容认真地看一遍(难度大的可能不止一遍),初步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熟悉课文的内容大意。要边看书边想,想想新的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学会运用各种工具书。
(2)注意课后练习,带着问题预习。试着做一点课后的练习题,不但加深了对新课的理解,还可以检验预习的效果。
(3)做预习笔记。俗话说“不动笔墨不看书”,我们应该养成边看书边做笔记的习惯。勾勾、圈圈、点点、划划,重点、难点、疑点、混淆点应做好适当批注。
2.探究预习疑惑。
探索问题解决的办法和答案,通过学案上老师设计的一定量的训练题目,巩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预习成果,同时通过自我检测发现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要养成预习反思的习惯,通过预习,找出哪些问题已经基本掌握、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还存在哪些疑惑等。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四、预期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因为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己独立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如能长期坚持,就能不断提高自己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自学能力,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自学方法
课前预习,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准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准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四五”模式指的是“345优质高效课堂”中的“三步四环节五课型”。其中的“三步”是指“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提升”三个步骤。目前,这一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已在全市推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把问题向学生讲清楚、讲透彻就算解决问题了。因课前预习的缺位或不到位,消耗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不少同学也不重视预习,只认为学习就是上课听讲,、下课作业,作业做完,万事大吉。由于学生不重视预习或没有预习,听课就没有针对性,抓不住重点,听课效率就很低。
二、课前预习的意义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三、具体措施
教师的任务
1.明确预习目标。
明确目标和要求,组织、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活动方式自主预习,解决什么时间预习、预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等情况。
2.编写预习学案。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怎样设计预习学案,通过什么方法、手段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等等。
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写预习学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内容进行预习。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巩固,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预习学案中所设计的问题应突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要杜绝教材知识简单、机械地重复再现,突出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系统掌握。预习学案的设计还应体现预习的内容、关于预习过程的具体要求以及预习后应该达到的目标。
课前延伸的预习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基础性。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内容的设计。
②适度性。预习学案所涉及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就能解决学案上的内容。
③适量性。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要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
学生的任务
1.完成预习问题。
学生根据学案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境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
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预习时要估计老师将会讲哪些内容,再对这些内容认真地看一遍(难度大的可能不止一遍),初步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熟悉课文的内容大意。要边看书边想,想想新的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学会运用各种工具书。
(2)注意课后练习,带着问题预习。试着做一点课后的练习题,不但加深了对新课的理解,还可以检验预习的效果。
(3)做预习笔记。俗话说“不动笔墨不看书”,我们应该养成边看书边做笔记的习惯。勾勾、圈圈、点点、划划,重点、难点、疑点、混淆点应做好适当批注。
2.探究预习疑惑。
探索问题解决的办法和答案,通过学案上老师设计的一定量的训练题目,巩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预习成果,同时通过自我检测发现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要养成预习反思的习惯,通过预习,找出哪些问题已经基本掌握、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还存在哪些疑惑等。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四、预期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因为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己独立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如能长期坚持,就能不断提高自己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自学能力,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自学方法
课前预习,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准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准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