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认识水平的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已将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聋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表现依然突出:有关调查表明聋生的问题心理占总人数的73%;各年级段问题心理人数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局面?值得我們每位特殊教育工作者深思。如何开展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学校教育要作如下思考。
1 根据学生年龄差异,确定各阶段的教学内容
聋生在各年级段的心理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在重视个体差异的同时,还要尊重年级差异,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低年级阶段通常以学校生活和学习适应能力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要内容;中年级阶段以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调适、情绪调控、自信心培养、学习能力提高、人格塑造为主要内容;高年级阶段则以就业指导、人格培养、人生观教育为主要内容。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训练内容,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有序地开展聋生心理健康教育。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要培养聋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他们创设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学习、生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环境的隐性教育和间接教育作用,一旦和动情、晓理、立志、践行这些显性教育、直接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就可以起到相得益彰、两全其美的作用。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都会使聋哑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搞活动、抓评价、促规范,通过净化、美化、绿化校园,陶冶学生;通过特长展评、“红旗班级、宿舍”评比等激励学生。以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
3 注重师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必须掌握聋生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必须了解其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形式,这样才能把握其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的实质,才能及时洞察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并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在矫正过程中要求掌握一定的疏导技术,疏导时语言必须准确规范,让学生听得明白。还要求心理教师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根据学生的肢体语言了解学生的内心反应,判断学生的情绪等。目前,大多学校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而是由学校政教主任或学生专干、班主任兼任。师资力量薄弱,致使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没有保证。因此,培养专业教师是学校当前一项主要工作。学校应通过聘请专家讲座、选拔部分教师培训、开办心理辅导学习班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有关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专业知识,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多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还要注重引导教师参与聋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研究,探讨新形式下聋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保持“心理指导”的可持续性发展。
4 开展有益活动,陶冶学生的心理情操
聋生和正常学生一样,他们同样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渴望人生的绚丽多彩。在聋生中积极开展他们喜闻乐见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娱乐活动,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双休日兴趣活动、开展“手拉手”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并以此为载体,可以起到松驰神经、调节情绪,愉悦身心、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益智育德的作用。在这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聋生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才干;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增强自信;可以学会与人交往,和睦相处。在活动中,个性得到了发展,心灵得到了净化,感情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锤炼。让聋生走出孤独、摆脱自卑,增强生活的自信,体验人间真情,改善自我,提高其心理品质。
5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目前大多数聋校的学生在校寄宿,远离父母和亲人,聋校的教师成为他们最亲近的人,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理解与尊重。每当教师向他们投去信任、赞许的目光时,心理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自信,教师的真诚能让他们感到一种人格的尊重,能加强他们对教师的信赖,会使他们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心中的秘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心态、及时排除心理上的障碍。如果教师只是盲目的批评指责学生,带给聋生的会是更多的苦闷,更多的心理压力,使聋生愈感压抑,心理更加闭锁,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聋校教师应该对学生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微笑,以此满足学生在心理上对爱的需要;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和信任,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赖的心灵之桥,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此外,教师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主导地位,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6 密切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聋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发挥家长在培养聋生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家访、家长会、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家长讲解聋童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以及聋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具体的教育方法,争取家长配合,提高家长认识水平和教育能力。尤其对聋生的表现、心理活动、学习情况等进行相互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学校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育人资源,组织聋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察、比较、感悟,学校在此基础上加以教育、引导,克服学生消极心理,增强社会适应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社会也要采取多种措施拓宽聋人的生存空间,优化聋生的社会育人环境,消除社会不良因素对他们的消极影响,积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一些关注、理解、帮助,使他们在良好的社会环境里健康成长。
1 根据学生年龄差异,确定各阶段的教学内容
聋生在各年级段的心理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在重视个体差异的同时,还要尊重年级差异,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低年级阶段通常以学校生活和学习适应能力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要内容;中年级阶段以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调适、情绪调控、自信心培养、学习能力提高、人格塑造为主要内容;高年级阶段则以就业指导、人格培养、人生观教育为主要内容。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训练内容,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有序地开展聋生心理健康教育。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要培养聋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他们创设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学习、生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环境的隐性教育和间接教育作用,一旦和动情、晓理、立志、践行这些显性教育、直接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就可以起到相得益彰、两全其美的作用。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都会使聋哑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搞活动、抓评价、促规范,通过净化、美化、绿化校园,陶冶学生;通过特长展评、“红旗班级、宿舍”评比等激励学生。以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
3 注重师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必须掌握聋生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必须了解其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形式,这样才能把握其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的实质,才能及时洞察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并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在矫正过程中要求掌握一定的疏导技术,疏导时语言必须准确规范,让学生听得明白。还要求心理教师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根据学生的肢体语言了解学生的内心反应,判断学生的情绪等。目前,大多学校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而是由学校政教主任或学生专干、班主任兼任。师资力量薄弱,致使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没有保证。因此,培养专业教师是学校当前一项主要工作。学校应通过聘请专家讲座、选拔部分教师培训、开办心理辅导学习班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有关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专业知识,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多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还要注重引导教师参与聋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研究,探讨新形式下聋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保持“心理指导”的可持续性发展。
4 开展有益活动,陶冶学生的心理情操
聋生和正常学生一样,他们同样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渴望人生的绚丽多彩。在聋生中积极开展他们喜闻乐见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娱乐活动,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双休日兴趣活动、开展“手拉手”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并以此为载体,可以起到松驰神经、调节情绪,愉悦身心、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益智育德的作用。在这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聋生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才干;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增强自信;可以学会与人交往,和睦相处。在活动中,个性得到了发展,心灵得到了净化,感情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锤炼。让聋生走出孤独、摆脱自卑,增强生活的自信,体验人间真情,改善自我,提高其心理品质。
5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目前大多数聋校的学生在校寄宿,远离父母和亲人,聋校的教师成为他们最亲近的人,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理解与尊重。每当教师向他们投去信任、赞许的目光时,心理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自信,教师的真诚能让他们感到一种人格的尊重,能加强他们对教师的信赖,会使他们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心中的秘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心态、及时排除心理上的障碍。如果教师只是盲目的批评指责学生,带给聋生的会是更多的苦闷,更多的心理压力,使聋生愈感压抑,心理更加闭锁,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聋校教师应该对学生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微笑,以此满足学生在心理上对爱的需要;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和信任,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赖的心灵之桥,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此外,教师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主导地位,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6 密切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聋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发挥家长在培养聋生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家访、家长会、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家长讲解聋童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以及聋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具体的教育方法,争取家长配合,提高家长认识水平和教育能力。尤其对聋生的表现、心理活动、学习情况等进行相互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学校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育人资源,组织聋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察、比较、感悟,学校在此基础上加以教育、引导,克服学生消极心理,增强社会适应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社会也要采取多种措施拓宽聋人的生存空间,优化聋生的社会育人环境,消除社会不良因素对他们的消极影响,积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一些关注、理解、帮助,使他们在良好的社会环境里健康成长。